中医文献杂志的投稿须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医文献杂志的投稿须知,第1张

征稿内容:  1、对古今中医文献研究的新思路、新见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2、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中的特色理论、治法、治则及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或临床体会。 3、对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深入临床研究的成果。 4、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历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介绍。 5、近现代名中医的医学贡献、生平事迹、趣闻逸事等。 6、未曾发表的名医遗著。

稿件格式: 一、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突出重点,列出2-5个关键词不达意,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重要论著字数不限。 二、请用16开方格纸誊写,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简化字,标点清楚,均占一格,外文与符号均要打印,数据、引文须核对无误。请勿投寄油印、复印稿件。字迹潦草或涂改不清者,恕不接受。如交电脑文档请用Word格式,勿用文本格式。 三、来稿中计量单位按中华医学会杂志编辑出版部编《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规范,药名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 四、作者署名按下列格式:单位全称(省/直辖市/自治区,邮编)姓名 例如: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栋 五、参考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编号按正文出现先后次序连续排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排列于文后。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在该页下注明。

六、老中医经验类稿件,须说明该老中医的年龄和职称,并附单位证明;简讯、征文、通知类稿件,请作者所在单位审核,附单位介绍信;书讯类稿件,请寄样书1册。 七、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者,请附足邮资。切勿一稿两投,投稿后6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不愿删改者,请事先声明。 。 九、来稿一经刊出,即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2册 来稿、汇款请寄上海市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内,《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20)。网上投稿请以附件Word文档形式寄送。请勿寄给个人,以免耽误。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

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

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

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

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

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

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

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

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

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

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

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

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

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

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

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

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中医古籍文献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学丐代传承发展癿见证,是丌可再生癿珍贵知识资源。它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癿源头活水,开丏是我国独具优势癿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中医药古籍特别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癿精神价值、思维方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我当时主要是看下面十本:1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张舜徽著,《中国文献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王欣夫著,《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7张君炎著,《中国文学文献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8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10纪昀等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相关资料我是在攻关学习网学的,考试时发现有道真题压对了,哈哈!

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古雅的学问,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它又较难学,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甚至需要学贯中西、汇通文理。

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前景

历年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外,进入编辑出版、图书档案、旅游、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

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古典文献学专业所需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

2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5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

一、《伤寒论》文献研究

1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8(4)

2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 1998(3)

3 《注解伤寒论》引书简考 中医文献杂志 1999(2)

4 《注解伤寒论》所据祖本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9(4)

5 《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6)

6 《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

7 《伤寒明理续论》的特色及不足 国医论坛 2001(3)

8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中医文献杂志 2003(4)

9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0 《注解伤寒论》首次刊刻过程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1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文献杂志 2004(2)

12 《注解伤寒论》“府病说”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7)

13 试析成无已阐释《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 四川中医2004(5)

14 成无已生平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

二、中医医史内史、外史研究

1 略论道教文化对《千金要方》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

2 万密斋小儿心理疗法浅析 国医论坛2003(2)

3 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 江西中医药 2003(4)

4 孙思邈小儿护养法的启示 中医研究2003(3)

5 体质与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

6 论归经学说的提出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 2003(10)

7 哕义衍变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

8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教学体会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

9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 2005(3)

10 从《千金宝要》看宋文人编撰医书的思路 国医论坛 2003(6)

11 从历法谈李时珍以《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之误 医学求真集 2003 第六届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

12 试析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之原因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

13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伤寒论》文献研究方法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

14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4)

15 谈医学史外史研究倾向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

16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3)

17 道家复归婴儿的现代养生意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第二位

18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炮制法改进的原因 光明中医2007(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研讨会 06威海

19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续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2007(8)

20 《难经本义》初次刊刻情况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7(6)

21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模式的确立及丹道文化背景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07(1)

22 试述《本草纲目》对药物炮炙法的贡献 光明中医2007(1)

23 谈滑寿整理《素问》的成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

24 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看儒家思想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医学与哲学2007(5)

25 郭思与《千金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5)

三、教学研究

1 《训诂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中医药学刊2007(5)

2 谈《训诂学》教学中学生阅读及理解古医书能力的培养中医教育 2005(2)

3 人文社科知识介绍在《中医文献发展史》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教育 2005(1)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