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是谁编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2收藏

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是谁编的?,第1张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简化的太极拳,是国家规定的推广套路,它主要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太极拳的动作编创的,编创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应当是国家体育总局。编创推广这套太极拳,可谓有功有过。它简单易学,对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基本放弃了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使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随着它的普及,大多数人都已经不知道太极拳原来也可以实战了,太极拳成了街头老头老太太们健身休闲的专利了。这不能不说是太极拳的悲哀。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

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

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

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

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

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

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

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

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转自《感恩太极》。

杨式85式太极拳的口令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其口令如下: 第一段 第一式-预备势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二段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段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段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段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六段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 一、传统杨式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风格 杨式太极拳为内家拳,其特点概括为“圆”——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慢”—练功以慢为主,呼吸自然;“内”—内练精气神为主;“柔”—以柔克刚,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 其拳势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心静体松、意随心动、中正安舒、轻柔沉稳、舒展大方。

扩展资料:

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 基本手型、手法 1、手型、手法。在练习太极拳时,在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中把手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现分别介绍如下: 拳:四指卷屈握拢,拇指扣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拳面要平,拳不易握的太紧,拳有拳心、拳背和拳面。其拳势有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还有打虎式、双峰贯耳、弯弓射虎之捶等八种捶法。

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型。掌易微伸,指易微屈,指缝稍离。

掌分为2个类型约9种: 第一类型:坐腕立掌型,有5种掌法,立掌(如搂膝拗步上方掌)、正掌(如揽雀尾之按)、平掌(如由按势转单鞭之过渡式)、俯掌(如白鹤亮翅之下方掌)、反掌(如玉女穿梭之上方掌); 第二类型:“直伸型”有4种掌法,垂掌(如预备式)、直掌(如单鞭过渡)、侧掌(如云手的棚)、仰掌(如高探马的下方掌)等。易犯错误:五指并拢;掌心外挺,食指翘起。

勾: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屈腕,也称为吊手。易犯错误:屈腕僵硬,不松弛。

2、手法的动作说明。 (1)内旋: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

(2)外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3)缠绕:手臂自然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弧形运转。

基本步型、腿法 1、步型。 弓步: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的超过脚尖,后腿微屈前蹬,脚尖向前倾斜45度,全脚着地,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顺弓步:(如“单鞭”,左腿、有左手一顺或右手、右腿一顺)两脚横向距离约10—15厘米。 拗弓步:(如“搂膝拗步”,左腿与右手前,或右腿、左手在前时),两脚横向距离可以在15—30厘米之间。

易犯错误:前脚尖外撇,膝与脚方向不一致,后腿挺劲绷的太直。 虚步:两腿屈膝,后脚尖斜向前方,屈膝半蹲,全脚踏实,前腿微屈,脚尖或脚跟点地,两脚横向距离约5厘米左右。

易犯错误:前腿膝部绷的太直;前后膝部由于腿力不足,形成过分内扣夹裆。 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贴紧,臀部接近小腿,膝部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两脚着地。

易犯错误:伸出的脚外侧掀起,蹲腿膝部向里裹扣成跪膝;上体前倾,导致突臀。 丁步: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在全脚着地的支撑腿上,另一脚前掌点地于支撑腿的内侧。

易犯错误:脚尖点地。 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大腿膝高于胯根,小腿及脚尖自然向下微内收。

易犯错误:支撑腿过屈或绷的太直。 2腿法:主要有分、蹬、踢、拍。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转自《感恩太极》

杨式太极拳85式各动作叫什么?

1预备式

2起式

3揽雀尾(棚捋挤按)

4单鞭

5提手上式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三个)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五个)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式

20白鹤晾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

27单鞭

28云手(五个)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二个)

34进步栽捶

35转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式

39右打虎式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五个)

50揽雀尾(棚捋挤按)

51单鞭

52玉女穿梭(四个)

53揽雀尾(棚捋挤按)

54单鞭

55云手(五个)

56单鞭

57下式

58金鸡独立(二个)

59倒撵猴(五个)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式

62白鹤晾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拦雀尾(棚捋挤按)

69单鞭

70云手(五个)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

76单鞭

77下式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式

杨氏85式太极拳1到85式的全部名称??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81式)

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亮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右搂膝拗步09手挥琵琶式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左右倒撵猴17斜飞势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左右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左蹬脚32左右搂膝拗步33进步栽捶34翻身撇身捶35进步搬拦捶36右蹬脚37左右打虎式38回身右蹬脚39双风贯耳40左蹬脚41转身右蹬脚42进步搬拦捶43如封似闭44十字手45抱虎归山46斜单鞭47左右野马分鬃48上步揽雀尾49单鞭50玉女穿梭51上步揽雀尾52单鞭53左右云手54单鞭下势55金鸡独立56左右倒撵猴57斜飞势58提手上式59白鹤亮翅60左搂膝拗步61海底针62扇通背63转身白蛇吐信64进步搬拦捶65上步揽雀尾66单鞭67左右云手68单鞭69高探马穿掌70转身十字腿71进步指裆捶72上步揽雀尾73单鞭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虎76转身摆莲77弯弓射虎78进步搬拦捶79如封似闭80十字手81合太极

傅锺文《杨式太极拳》1963年(85式)

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势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风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由于《杨式太极拳》由体委推出,较早也较广泛,所以一般,把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简称为“八五式(85式)”。

而《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先师正式出书的最早版本!之后的先师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和《用法》类似。

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拳架,虽然式子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分法,但是动作是相同的!所以学哪一家都一样!

至于动作的详细讲解。那个好像太多了,我可一下打不完。你可以到我博客去看。那里有(没打完)是连载的,那个就是《杨式太极拳》中的“8慨司荤挂岣甘霍瞬急井5式”。我那里还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已经连载完了,可以复制)。同时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

杨健侯是职业拳师,传人中有不少高手,但他们大都根据杨健侯的指示拜杨澄甫为师。其中著名者有张钦霖、田兆麟、牛春明等。分别介绍如下: 张钦霖(1887—1969),河北省邢台县大石头庄人。l906年到北京杨健侯家中佣工,从杨澄甫学>--3太极拳。“民国三年,有湖南名拳师万某……至杨师家中指名与杨澄甫相较……时张师随侍在侧……毅然出而相对……甫一接手……万之手腕已为张师所挫矣!'(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张师钦霖小传》)。通过此事,杨健侯认为张钦霖“系可造之材,于深夜即唤之于秘室中,乃以祖传太极拳秘势绝招全部授予”(引文同前书)。

后来,张钦霖“得识金丹派左一峰先生,学习内功,练习吐纳之术,因其能与太极拳贯通运用,自是拳术更精”(引文同前书)。

1925年张钦霖到山西经商。1929年参加国术比赛,轻取山西徒手冠军。胡耀贞、王善文、李云龙、刘志亮、王延年等人先后拜张为师。

1949年王延年远去台湾。自1951 年始,在台湾圆山教太极拳,张钦霖 的杨派太极拳遂风行台北、台南、高 雄等城市,后来又传到英、美等国, 是早期在海外普及较为广泛的一支 杨派太极拳。王延年又编著《杨家秘 传太极拳图解》,l972年10月出 版,是一部内功与太极拳相结合的 拳书。书中所载张钦霖太极拳分三 段,计127式。具体练法和本书亮 点,我在《太极拳书目考》中已有详 细介绍,见该书151页~l61页,读 者可参阅,这里不再多赘。 田兆麟(1891-1959)名绍先(一作少轩),满族,北京籍。l3岁在旗营当吹鼓手(旧时军中乐队),后到杨健侯家中佣工,跟杨少侯学太极拳,常遭责打,健侯悯之,遂改由己教,所以田兆麟的拳势是杨健侯的“中架”。1917年,杭州浙江公立工业学校校长许炳堃聘请杨健侯来校教拳,适健侯患病,遂荐田兆麟应聘南下,从此,田兆麟即在杭州、上海等地教授太极拳。田兆麟是最早把太极拳传到南方的拳师,毕生为弘扬太极拳事业而辛勤劳作。因文化关系,本人没有著作。他早年的学生蔡翼中曾编著《太极拳图解》,l933年由上海吴承记书局出版。书中对田兆麟所授91式杨派太极拳式予以图解,说明练法用法,文字浅显,动作规范,拳照清晰,便于读者学习。

陈炎林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1949年1月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介绍的拳势是按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予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书中对杨澄甫的“大架子”、杨健侯的“中架子”、杨少侯的“小架子”都有具体说明。

笔者在拙著《太极拳书目考》中对陈炎林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蔡翼中编的《太极拳图解》都有详细评点(见该书128~140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从中可以得知田兆麟所传杨健侯拳势拳法拳理。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幼年因家境贫寒,曾学过园艺和多种手工艺。21岁在国施医院学习骨科。此前曾向杨健侯学过太极拳。l907年经医院介绍,北京消防队聘请牛春明为医士,适逢杨健侯也被消防队聘请为武术教练,牛春明遂得杨健侯进一步的指导,后拜杨澄甫为师,自1914年始,协助杨澄甫教拳达六年之久。从1925年起,牛春明长期在浙江杭州等地教拳行医,所传拳式为杨澄甫的套路,计81式。因牛春明深得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亲授,加上本人多年结合医术精心研习,功夫纯正,对杨派太极拳的招式、手法、技法有较深的研究。

牛春明拟写一本杨派太极拳书,但未能如愿,30年后他的女儿牛筱灵在其父遗稿的基础上,予以整理完善,1998年9月出版了《牛春明太极拳》,介绍了牛春明所习杨派太极拳。

此外,受过杨健侯指点的杨澄甫弟子还有王其和等人。

关于汪永泉先生(1904~1987)的情况,杨澄甫的著作中未提及,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志》杨派太极拳系传人中亦没有记载,仅《中国太极拳辞典·汪永泉》条目中有简单介绍:“北京人,满族。7岁随父习武,后学艺于杨健侯,l4岁拜杨澄甫为师,精研杨式太极拳,于推手、养生尤有造诣……著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为太极拳著作中的精品”(见该书366—367页)。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在北京地区杨派太极拳著名拳师是崔毅士先生(1892~1970),他的推手技艺为世人称道赞美。

杨健侯最有名的徒弟是许禹生和李景林。 胡星斋(1888--1979),杨露禅先生之子杨健侯先生晚年曾在清朝绿营消防队中任武术教练,教授杨氏太极拳。当时胡星斋先生年约18岁,在绿营消防队当兵,后任军乐队队长,有幸从学于杨健侯先生,达三年之久,同学者有田兆麟、牛春明等数人。因胡星斋先生吃苦好学,人又机敏,颇得健侯先生赏识喜爱被健侯先生召到家中专门教授一年,指点精细,故得杨氏太极拳之精华。后因生活所迫,离京辗转于江苏淮阴等地。旧社会星斋老人家在上海给资本家保镖,解放后在江苏省清江市开设太极拳坊,徒弟很多。在拜别健侯老师时,健侯先生说:“你和我学了三年,比在外面学十年八年还要强,以你的资质练下去定有成就”。60年代迁到沈阳和平区沙山住,当时摔跤、形意、武式以及其他门派上门挑战者,未见有胜出。后凭着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人品,成为辽沈地区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传弟子俱成为太极拳的佼佼者,主要的是其子胡学智、戴玄等……(戴玄带艺投师,原是形意门,后又把陈式太极拳带来沈阳,在中山公园传授,开陈氏太极普传沈阳地区之先河)。

杨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兆熊,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了杨式太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太极拳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太极拳交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

简介:阴阳调和、通经活络、练精华气、练气还神、性命双修、天人合一、舒展大方、轻沉自然、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刚柔内含、形象工美。杨氏太极拳为河北上人杨露禅所创,为全世界流传最广、习者最众的拳种。杨氏太极85式经杨氏三代研习而定型,舒展飘逸,含蓄优雅,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拳路构思细腻,编排合理,全面完整,科学实用,使武术、保健、疗病三者自然结合。

同时在处理一般动作与高难动作的协调安排上,都显得非常适当,使演练者自始至终,甚至连续练几趟,均感舒适、轻松愉悦。

杨式85式太极拳谱

第一段: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如:预备起势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如:单鞭提手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如: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再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

第二段:

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辇猴

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臂

24撇身捶​25进步搬揽捶​26揽雀尾

27单鞭​28云手​29单鞭

30高探马

第三段:

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

40回身右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44上步搬揽捶​45如封似闭跨虎

46十字手

第四段:

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51单鞭​52左右玉女穿梭

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

56单鞭​57下势

​第五段:

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辇猴​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65扇通臂​66转身白蛇吐信

67上步搬揽捶​68上步揽雀尾​69单鞭

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

第六段:

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

79退步​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

82上步搬揽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

85收势

杨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式又派生出吴式太极拳。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