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就有阴阳之说,何为阴阳?
阴阳学说是自然界对立同一辩证法则,是宇宙物质世界的基元,阴阳就是太极中产生出来的互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产生万物,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阴阳二气合一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
“阴阳”与“五行“是中国文化中经常提及的基本概念,只有真正理解其含义,才能领悟华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如果不清楚其含义,也难以理解中医及其对生命的认知。
中国文化中的阴与阳,并没有特定的指称,而是泛指所有事物的正与反,动与静,表与里…等两方面的对立或矛盾,以及相互的转化。阴阳其实就是两个相反属性的事物,比如男和女,白天和黑夜等。当我们把一个事物定义为阳的时候,它对立的事物就是阴,比如在计算机编码中的1和0,当把1定义为阳的时候,0就是阴。
“阴阳”二字最初产生于农业生产,先民发现在山的南面,面向阳光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记为“阳”,在山的北面,背向阳光有助于农作物的收藏,记为“阴”。
古代对城市定位定名的规则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沈阳的主城区都在浑河北边,水之北为阳,所以叫“沈阳”。江阴在长江南边,淮阴城位于古代淮河之南,洛阳在洛水的北边。还有贵阳、咸阳、辽阳、丹阳、莱阳、襄阳等。
中国先贤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阴阳"的思想对儒家、道家都影响很大!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全本《易经》其实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易经》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易传》中规定,奇数对应天,属阳类,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偶数对应地,属于阴类,有阴冷和不祥的含义。自汉代以来古建筑大多数以奇数开间,各类古塔的层数也都是奇数;成婚的日期以双月、双日、送礼要成双成对,陈设、婚宴用品也要用偶数。偶数为婚姻中的吉祥数。
黄帝内经说得更详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阴阳,是中华科学一切分支的共用原理。阴阳既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的归宿。是所有学问的入门知识,也是所有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个不是矛盾,这个循环也是阴阳转化得出的结果。
太极图简单明了地将阴阳两仪及阴、阳互相变化,从形象的图示向我们解释阴、阳之道。众所周知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属性的物质及其相生相克。对中医五行藏像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五行藏像,就是以存在于自然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现象,对应人体肺、肝、肾、心、脾胃五种器官系统在人体内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人通过对宇宙的观测,发现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对地球环境人及生物的影响最大,并由此产生了五行(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太阳、月亮、五星所形成的场是以阴阳五行之气对地球、人类及生物的影响作用。具体影响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年、月、日记时。阴阳五行之气变化、人的生命力周期、人体三节律(智力、体力、情绪)与月球有关。
阴阳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可见阴阳家的重要地位了。
阴阳与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在汉代总结先秦学术的源流时,由于这一家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下面先最简单的介绍一下“阴阳”、“五行”:
所谓“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先贤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阴阳”的思想对儒家、道家都影响很大!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全本《易经》其实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易经》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都是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因此也就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就说:“阴阳者,有名无形”。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所谓“五行”,在《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古代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有“运行”之意,所以“五行”含有“变动、运转”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相生”与“相克”。
“五行”并不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念。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如下:
凡具有清静、收杀特性的属于“金”。
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的属于“木”。
凡具有寒冷、滋润、闭藏特性的属于“水”。
凡具有阳热、上炎特性的属于“火”。
凡具有长养、发肓特性的属于“土”。
用“五行”来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关系见下表:
五 时 五五五 五五 五 五五 六 五 形 情五变
音 间 味色化气方 季 行脏 腑 官 体 志 声动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征 日中 苦 赤 长 暑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笑 忧
宫 日西 甘 黄化湿中长夏土脾 胃 口 肉 思歌哕
商 日入 辛 白 收 燥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皮毛 悲 哭 咳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呻 栗
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其中谈到“阴阳”的两种表现形式,似乎等同于天文历法,而没有任何哲学色彩。这主要还是由于阴阳家的哲学含义并非形成于一时一日;另外当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含义时,又往往被隐含在“天人关系”的论说之中。“阴阳”学说虽然包含有天文星历等内容,但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观象”、“授时”、“制历”,而是要通过这些表面现象来说明“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顺乎阴阳”的重要性,即所谓“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
有阴阳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交感互藏,阴阳自和等几个方面。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阴阳的对立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其二,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周易·系辞下》所说: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指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量变之中,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基本形式为:①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是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体现;②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体现。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物质与功能之间、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都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变化之中的。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孤立与静止不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阴阳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属性,而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运动变化形式。在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消长运动可以由量变产生质变,从而形成阴阳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就人体的部位与组织结构来说,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体表中之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则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
(2)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根据气是无形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作用,血是有形的物质,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则气为阳,血为阴;在气中,则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至于津液,则津清稀而薄,故属阳;液则稠厚而浊,故属阴。
(3)经络循行的阴阳属性:就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如手足三阳经),而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
(4)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人体各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各脏腑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讲,则胸属阳,腹属阴。同样,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来分,则心肺在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又称“至阴”)。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阳气在外,具有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外卫机能。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为阳气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说明脏腑的功能活动:在脏腑生理功能方面,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凡属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阴。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3)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中医学在生理上强调阴阳相互协调和平衡。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邪气中,寒、湿、燥属阴,风、暑、火属阳;从内外言,外感病因为阳,内伤病因为阴等。
2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和消长关系失调而导致的寒热虚实病理变化。
(1) 阳胜则热 :指阳热充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产热过剩或散热不利之病理状态。如急性热病初起,发热面红,体温可达38℃以上,甚至高热、烦躁。阳热偏盛则灼耗阴津,故热病常见口渴喜饮、便干溲少等津亏液少的病理表现。
(2) 阴胜则寒 :指阴寒内盛,功能抑制或障碍,从而导致阴寒水湿病邪积聚,机体热量不足等病理状态。如受寒饮冷,寒邪直中于里的病证,可见腹痛、腹泻、怕冷、喜热等症。
(3) 阴虚则热 :指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相对阳亢,功能虚性亢奋,从而出现低烧、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病理表现。
(4)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损,全身性功能衰退,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亢,从而出现热量不足的虚寒性病理状态。
(5) 阴阳互损及转化 :指精与气或气与血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致的虚实病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常导致对方也不足,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6) 阴阳转化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证候的阴阳属性会发生转化,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诊法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病在阳分,晦暗者病在阴分。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确定治疗原则
(1)依据对立制约的原则,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 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原则是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2)依据互根互用的原则,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宜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为正气不足之虚实证,治疗原则是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2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阴阳观念起源很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指两种基本的、互相对立的气或矛盾势力。北宋哲学家张载说:“阴阳者,天之气也”,认为天地万物均为一气变化所成,由于气自身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矛盾,所以有其特殊的运动变化规律。明清之际王夫之总结、发挥前人思想成果,进一步认为阴和阳就是“气之二体”,是作为世界物质本原的气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共有,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中国古代的很多自然学科,都曾用阴阳作为说理工具,中国医药学更是把阴阳学说作为基本理论,并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阴与阳最初的意义是说云遮日隐为阴,云开日见为阳,是针对能否见到太阳而言。在地面上则是指朝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向太阳的一面为阴。这个意义至今仍然沿用。
借助阴阳原本意义中的相对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发生的原理,在周朝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如西周末年有一位叫伯阳父的人认为,天地之气包含着阴阳二气,如果阴阳二气失去平衡,以致“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是发生地震的原因。《左传》中记载秦国的医和在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时说:“阴*寒疾,阳*末疾”,把阴阳过盛作为导致寒热疾病的致病因素。再如,认为发生日食是阴水克了阳火,到了冬天还没有结冰是阴不堪阳等等。可见当时用阴阳来解释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内在原因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停留在具体的、经验的阶段。
在对自然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长期观察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如既有白天又有黑夜,既有光明又有黑暗,既有温暖又有寒冷,既有男又有女……;在同一事物中也同样具有正反两个方面。人们借用了“阴阳”这个名词代表这些成双成对的事物或现象,并逐渐归纳出一种“阴阳理论”,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时“阴阳”的概念已经从初始的指对日光向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理念。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
朝向太阳的一面就光亮、温暖,背向太阳的一面就阴暗、寒冷。光亮、温暖属阳,阴暗、寒冷属阴,这是对阴阳属性最基本的认识。以后几经推演引申,于是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静等一切具有相对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用阴阳划分。凡是属于温热的、光亮的、向上的、进取的、亢奋的、运动着的都属于阳;与之相反,凡属于寒冷的、晦暗的、向下的、退缩的、萎靡的、静止的都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普遍性。所谓普遍性,就是说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相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
但是,具体到阴和阳的某一方面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确定其属性,没有对比物就无法确定其属阴还是属阳。如上属阳,是针对下属阴确定的;热属阳是针对寒属阴确定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更突出地表现在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黄帝内经》用昼夜阴阳来说明这个问题:昼属阳,夜属阴,昼又有上午和下午之分,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又有前半夜和后半夜之分,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确定事物的阴阳属性之后,人们又在研究阴阳两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从男女交合繁衍子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的现象中总结出“阴阳交合而生万物”的理论,并由此及彼,由有生命界推演到无生命界,把阴阳交感作为自然界从天地的产生乃至万物生生化化的内在原因和基本规律。《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用这种思维方式看世界,勾画出一幅宇宙天地万物生成演化的图式: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间,大至天地,小至昆虫草芥,“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便有了万物,男女交合繁衍了人类,天地交合孕育了山川草木,构成了纷繁的大自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里所说的“神明”,是指自然变化的种种玄机,阴阳是各种变化玄机之府,也就是说万般变化都可以从“阴阳”中找原因。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生。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或雌雄二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生,新的个体才能诞生。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和,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方。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这是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而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综上所述,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其相互转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阴阳交感是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规律,事物内部阴和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发得平衡。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取得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这种相对的平衡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至关重要。
昨天3月5日是24节气中的“惊蛰”,下面基本上是按照老师材料整理的。
一、24节气是古代人用 土圭记录一年的节气的,然后记录日影长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土圭记录节气的日影长短,再画出了太极图
我们借用立竿测影的现象来定义阴阳,用数学的方式给出“阴”和“阳”的定义式:
阳=冬至日影-平常日影 (1) 阴=平常日影-夏至日影 (2)
由公式(1)和(2)可以推导出:
阳+阴=冬至日影-夏至日影(3)
把每个节气用土圭观察到的“阴”的长度,绘制到24节气切分的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图中,从各节气代表的点,向圆心画一条半径,以圆周上各节气的点为起始点,以各节气通过土圭观察到的“阴”的长度在半径上画出线段,将各条线段的另一端(下图中红色的点)连接起来,就绘制出了太极图,也叫阴阳图。
三、阴阳之间具有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和阴阳自和六种关系。
1 交感互藏。 交感,即交互感应。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作用)。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2 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制约,即抑制、约束。所谓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动静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能以静制约动,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3 互根互用。 所谓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之间互为根本、相互依存并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说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4 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消耗。“长”即增多、增长。阴阳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的消长运动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包括由阴阳相互制约造成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以及由阴阳互根所造成的此长彼长、此消彼消两个方面。
5 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就自然界而言,白天可以转化为黑夜,黑夜可以转化为白天;天气可下降为雨,地气可上升为云。就人体而言,脏腑功能可摄入并消化吸收饮食水谷变成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也可以不断转化为脏腑功能。就疾病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寒证又可以转化为热证。
《内经》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和“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制。
6 阴阳自和。 所谓阴阳自和指的是阴阳具有自我调好能力,能自发地走向维持整体协调平衡的“目标”。阴阳之间之所以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其内在深层机制在于宇宙自然和人体都存在“阴阳自和”的动力和趋势,如果阴阳自我调和能力障碍或者紊乱或者缺失,则在宇宙自然就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在人体就是阴阳不能自和的疾病状态。
下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讲《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一幅 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借用来供大家更好系统理解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2023-08-05 17:47: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