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宫导游国家文化宫博物馆导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世界文化宫导游国家文化宫博物馆导游,第1张

1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游玩攻略

,中学生进京参观天安门广场,感受祖国的心脏,观看升旗仪式,这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天坛公园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北海公园是皇帝的后花园,具有江南水乡,北方美景的特点。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历史博物馆也是中学生增长见识的好去处。八达岭长城可以锻炼孩子的体格和毅力,还有很多其他的。

2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凯里民族文化宫是介绍凯里少数民族人文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展厅。其中有各民族(特别是苗族、侗族、瑶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特别是精美的手工银饰、手工银器、民族服饰、生产工具等。)、民族文化和历史,以及中国各民族构建和谐团结社会的资料和进行展示。

凯里民族文化宫建在凯里市西口右侧。它由文化中心、门前人工湖、休闲广场和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组成。

3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开放时间

中国民族文化宫不我不需要票。

中华民族文化宫主楼占地37000多平方米,13层,高68米。东西两翼环绕,墙里嵌着白色琉璃瓦。中央展厅向北延伸,飞檐上冠有孔阙兰琉璃瓦。这座塔高耸入云。整个建筑别具一格,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它被选为50个我最喜欢的民族风格建筑被北京市民。

4中华民族博物馆攻略

同一有效证件在同一使用日期仅限购买一单,每单最多可购买五份。

需要现场扫健康宝的码,绿色没有异常。戴上口罩后才能入园。

1疫情防控期间,进入景区应戴口罩,主动出示绿色健康码,与他人保持15米距离。同时,请配合景区做好温度检测和实名登记工作。

2景区采取限流措施,园区日接待量不超过正常接待量的50%。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5名族文化宫博物馆

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s革命时期,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招待所、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和华侨饭店(又称华侨大厦)有十座建筑。

:6民族文化宫的门票

1959

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了《西藏和平协议》十七条协议对西藏的和平解放发动了武装叛乱。3月20日,解放军驻西藏部队奉命执行反叛乱行动。2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平息叛乱中实行民主改革的指示。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到1960年底,西藏中国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4月5日,容国团赢得了男子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她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4月17日至29日,第三届中国人民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名誉主席政协会议选举为主席,彭真、李、等14人为副主席。

4月18日至2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人民大会堂于八月底竣工。连同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被称为十大建筑在首都。

9月13日至10月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10,600多人参加了42场比赛和表演赛,7人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

9月17日,刘少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对已经改邪归正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犯的第一批特赦。到1975年3月,所有战俘分七批获得大赦和公民身份。

10月1日,北京举行盛大仪式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出席了仪式。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70万人的游行。

11月1日,第一家拖拉机厂在河南洛阳建成投产。

7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门票

贵州十大民族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如下:

1贵州民族文化宫

2西江千户苗寨

3从江增冲鼓楼

4黎平肇兴侗寨五组鼓楼

5黎平楼风雨桥

6贵州宣威府

7镇宁布依石板屋

8三都怎样才能雷到古建筑?

9松桃王淼城

10布依族马头寨古建筑群。

8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电话

一排《大藏经》整齐地靠着民族宫的墙壁堆放着,但这些破损严重的纸质佛经薄到透明,上面的字迹难以辨认,有的藏经上有大片红色水印。工作人员遗憾地表示,这些损坏的《大藏经》将很难完全恢复原状。

为了保证受损文物的安全,19日在民族宫内专门留出了一个35立方米的库房,并修建了冷库。破损的线装古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蒙古文古籍等。都被放进了冷库。另外两万多本浸泡在水中的书也被送进了冷库。制冷和防霉处理。

目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恒温恒湿系统已恢复,剧院配电设施正在更换,其他受损文物正在烘干除湿。民族宫负责人表示,整个修复过程将持续一两年,以一周为一个周期,将有近60万册图书被冻结。

11月15日,文物浸泡在民族文化宫,数十万件文物被熏蒸浸泡。

9中国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免门票,免费开放。

北京民族文化宫位于西昌北京的一条街,西单繁华商业区以东,北京金融街以北。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世界建筑史》在英国出版,被列为新中国第一宫殿,1999年入选当代中国最好的建筑作品之一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届大会。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古今藏品5万余件。藏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装、民间乐器、钱币印章、公函、工艺美术品、宗教用品等。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此外,还有6万多张、2000多本书籍和文件、500多份视听资料。这些藏品和资料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科学地收集和保管,而且为举办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展览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0民族特色博物馆

南宁博物馆,位于南宁市良庆区,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以南宁的教育、展览、收藏、研究为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成立于1992年7月,负责全市文物的调查、考古发掘、保护、展览和宣传,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广西美国的民族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收集、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兼顾广西周边省份和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收藏和宣传展示。2002年1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究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名单。

想了解壮锦文化,建议去广西民族博物馆。

11民族博物馆的特色文物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开放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16:30,16:00后禁止入内。大概一个小时足够玩了。莱阳头条

博物馆收藏和收藏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物约5万件(套),其中6万多幅,图书文献2000多册,音像资料500多种。出版了多部民族文化、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学专著。举办了100多场各类民族文物和文化的展览和展销。民族文化宫博物馆1959年民族文化宫,位于昌北京的一条街道,建于1959年9月。它是首都北京的十大著名建筑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于1959年10月竣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更名为民族文化宫展览馆,1997年9月恢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名称。跳洋头

有,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首都师范大学: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南开大学: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吉林大学:文物研究(陶瓷、玉器研究)文物保护  。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文物鉴定、文物修复,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文物修复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保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 ,天津信息技术学院:文物鉴定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金陵学院:古籍修复,金陵科技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保定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 。

衢州博物馆开放时间:10月-次年4月9:00-16:30,16:00停止入场,5月-9月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全天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衢州市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桥街98号,成立于1985年,原以孔氏南宗家庙为馆舍。衢州市博物馆积累了大量自然、历史及艺术类藏品。

有新属新种蜥蜴类恐龙骨骼化石——“礼贤江山龙”、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的石器、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玉器、杂件、书画、古籍,以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等。

根据2019年11月浙江省博物馆显示,衢州市博物馆馆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历史文物5000余件,古籍史料近3万册,书画1200余幅。

衢州市博物馆历史沿革:

1985年9月23日,衢州市博物馆成立,以位于衢州市新桥街46号的孔氏南宗家庙为馆舍。历时四年,对孔氏南宗家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东庑、西庑、大成门、思鲁阁进行了修建,并重建了孔氏南宗家庙头门及配套设施,修复总面积达2837平方米。

1988年12月28日,衢州市博物馆以修复的孔氏南宗家庙为馆舍,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3月26日,衢州市博物馆新馆正式破土动工,2004年9月23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5月1日,衢州市博物馆率先实现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衢州市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目前已经竣工,是安徽省博物馆的第二个场馆,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日常闲暇时,可以去博物馆观光,学到很多知识。我们来看看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地址。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安徽博物院现运营一院二馆。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展览大楼是一座苏联风格的建筑。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设展览包括“安徽革命历史展”、“安徽古生物展”、“安徽好人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怀宁路268号,建筑风格体现了五面相连、四江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2011年9月29日建成对外开放,常设展览包括安徽文明史展、徽州古建筑展、安徽文房四宝展、江淮珍品展、欧浩年艺术馆等。每年,两个博物馆还引进和举办一些展示国内外代表性历史文化特色的高质量产品的临时展览,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安徽博物院现有文物22万余件,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陶瓷、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绘画、徽派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现代文物和潘艺术作品等。在旧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保护修复、碑刻拓片保护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在保护漆器、保护修复油画、预防性保护文物等方面有一定实力。

行政区博新高端高档省级博物馆,北临天鹅湖、万达,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新地中心等文体设施。全家人可以一起旅游一个周末,吃喝玩乐。

开发时间

观光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周一17:00闭馆(16:00停止入场)

电话:0551-63736655

特别说明:4点以后不能进馆。新博物馆5点关门!

博物馆地址

景区地址: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乘坐129路、166路、13路、606路公交车在安徽合肥体育中心下车,然后步行至新亭;也可乘坐20路、128路、162路在“翡翠路”下车,步行前往。

自驾路线:金寨路高架-习友路-笔架山路(新安徽广播电台西侧)。

2016年,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汉龙文献保护中心,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献收藏单位提供专业的数字化、仿真复制、数模整合、异质备份、文献修复、文献脱酸、虫霉防治、清洁除尘、馆藏环境有害气体治理、声像档案数字化与修复等文献保护服务。汉龙文献保护中心曾多次承接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古籍、档案、经书、字画等纸质文献的抢救保护项目,受到了众多用户及社会媒体的统一关注和好评。

接收商品的现代艺术品的捐赠;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生产、监制与经销文物仿制品、艺术品和纪念品。

下设两个科,一个外事办公室,一个艺术品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人。

主任:张延平

副主任:王惠恩、李向平、陈淑杰(外事办公室) 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最初设立于1956年。新馆落成后,为加强对中国通史陈列的指导,1961年文化部聘请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文物博物馆界的一流专家组成了新的学术委员会。当时的委员有十五人:吴晗、夏鼐、邓拓、尹达、齐燕铭、徐平羽、王冶秋、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张政烺、邓广铭、王振铎、郭宝钧、贾兰坡,吴晗为主任委员,夏鼐为副主任委员。这个学术委员会基本上是由馆外专家组成。为便于组织本馆的学术活动,1962年又成立了科学研究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当时的科学研究委员会由十三人组成,主任委员:龙潜,副主任委员:陈乔、韩寿萱,委员;沈从文、贾兰坡、王振铎、郭宝钧、王镜如、李石英、李遇寅、尹伯休、史树青、耿宗仁。1966年,文化革命运动开始,学术委员会停止了活动。 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重新建立了学术委员会。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孔祥星、王宏钧、王冠英、王晓田、孙 机、史树青

朱凤瀚、李 季、谷长江、佟伟华、杜耀西、俞伟超

黄燕生

主任委员:俞伟超

副主任委员:孔祥星

秘书:黄燕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63年成立了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龙潜任主任委员,陈乔、韩寿萱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沈从文、尹伯休、李石英、王镜如、史树青、杨宗荣、耿宗仁、贾立德、王宏钧、陈鹏程、张兰会、石光明。1966年,文化革命运动开始,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的工作陷于停顿。1988年,本馆恢复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由俞伟超任主任委员,史树青、杜耀西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马秀银、孔祥星、王宏钧、王冠英、王晓田

史希光、史树青、孙 机、孙其刚、朱凤瀚

吕长生、李先登、李 季、李知宴、谷长江

邵文良、佟伟华、杜耀西、信立祥、俞伟超

耿东升、蒋文光、傅金凯、董 琦、董德义

主任委员:史树青

副主任委员:孔祥星

中国历史博物馆

秘 书:关双喜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开展经常性的党务工作;负责党委与各党支部之间的承上启下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负责馆内中层负责人的考核、管理、培训及承办任免手续;开展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工作;完成党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

主任:万金丽

工会副主席:王宝庆

团委书记:佟春燕 人事处负责我馆机构编制、人才资源的引进、开发、利用和流动调配管理及专业人员职称评审、聘用管理;负责科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培训及承办任免手续和职工的考核、鉴定、奖惩;负责职工文化教育、岗位培训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承办职工工资、福利和出国、出境人员的政治审查;承办人事争议调解,信访接待工作;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统计、分析工作。负责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下设两个科室:人事劳资科、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管理科。现有工作人员7人。

处长:金祥(主持)

副处长:邵宝成

人事劳资科科长:(空缺)

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管理科科长;王清海 展览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业务部门之一,承担本馆常设展览“中国历史陈列”及各类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并围绕“中国历史陈列”及各类专题展览进行历史学、中国历史、文物考古、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承接社会各类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展览的运行机制采用项目管理制,展览项目的全过程,由展览项目负责人统筹组织实施。

2000年至2001年,“中国历史陈列”筹展工作全面启动,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为编撰陈列大纲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坚实的理论平台。展览部正在积极编撰《中国历史陈列》陈列大纲框架,开始陈列形式设计、美术制作的调研工作。并以《中国历史陈列》为蓝本,编写多卷本《文物中国史》。近年来,展览部还承担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特展”、“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大唐丰韵——唐代社会生活展”、“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世界遗产——中国大足石刻大型展览”、“声震神州——滇、桂、黔铜鼓大观”、“张大千作品回顾展”、“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展”、“中国历史博物馆九十周年纪念展览”等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参加了“法国—中国周”大型文化宝活动的文物珍宝馆设计;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制作大量工艺品

下设5个科室:陈列设计一室、陈列设计二室、陈列设计三室、美术设计室、美术制作室。现有工作人员31名,其中研究馆员3名,副研究馆员16名。

主任:董琦

副主任:安家瑗 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科研工作管理机构。正式组建于2000年10月,其主要职能是:

负责全馆各种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审批后的检查执行等工作。

负责本馆馆级学术著作及相关书籍的出版。

出版《中国历史文物》杂志。

开展馆校联合办学和馆际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学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对我馆十余年文物科研方面的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组织完成了我馆向国家文物局《2001年文物科研项目》和《2001年文博社科重点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博物馆近期的学术著作和馆级研究丛书计划,积极筹备《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的改版工作。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历史文物》。

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研究馆员2名,副研究馆员3名,馆员1名。

主任:王冠英 副主任:孙彦贞 保管部成立于建馆之初,主要负责文物的征集、登编和管理,及文物照相、书画装裱及临摹,并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

近年来,保管部清理了本馆征集品、部分端门文物库房等处的文物藏品,完成了馆藏文物基本藏品的帐、卡、物核查工作,对藏品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捐赠文物集萃》等书籍,举办了“打击文物走私成果展”、“火炮展”。并精选藏品,参加了“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等展览。

下设5个科室:藏品室、征集室、登编室、摄影室、临摹装裱室。现有工作人员43人,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8名。

主任:关双喜

副主任:盛为人 社会教育部是在原群众工作部的基础上新组建的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公关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宣传、推销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协助展览部做好展览的策划宣传工作;主动联系外宾和团体参观;介绍宣传我馆学术动态及重大业务活动;负责陈列室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讲解工作;配合重要展览,组织面向社会的与展览相关的专题讲座;开展电教工作和社会志愿讲解员的培训,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包括编写、出版普及读物。

社会教育部下设3个科室:公关工作室、讲解工作室、教育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人。

副主任:黄琛(主持工作)、王春红 考古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科研部门,其职能主要是:承担国家重点考古项目,开展田野、水下、航空摄影考古调查发掘;围绕考古学中的重大前沿课题,开展综合性考古研究;承担馆内下达的科研课题和馆藏文物的专题研究以及文物展览。

近年来,在田野考古方面,进行了山西垣曲商城的大规模发掘。河南渑池班村遗址的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和研究、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汉代道教遗址群的大规模调查发掘;在水下考古方面,完成了对辽宁绥中海域元代沉船的发掘和南海西沙群岛海域的考古调查;在航空考古方面,开展了对洛阳汉魏故城、祁山古墓群和内蒙赤峰古城址的航空考古调查。此外,还筹办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

下设3个研究室:田野考古研究室、水下考古研究室、航空考古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研究馆员5名,副研究馆员5名,馆员6名。

主任:信立祥 副主任:张威、杨林 对外展览部是在2001年8月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以原建制为基础组建的。主要负责对外文物展览(含赴港、澳、台展览),筹办文物复制品对海外的展览和销售。对外仍使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名称。

对外展览部的前身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三十年来在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百项中国文物展览,观众达三千多万人。近年来,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交办的许多重大外展项目,如赴美国、西班牙《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赴美国《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赴法国《中国考古发现展》、赴日本《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展》、赴日本《中国国宝展》等大型展览。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蜡相馆

下设三个科室:展览室、联络室、包装运输科。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名,馆员3名。

主任:杨阳

副主任:殷稼 (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

文物科技保护部是在1952年成立的文物修整室的基础上组建的。2001年6月,由原科技部的器物修复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组成“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从事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科研课题研究;进行各类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修复、复制、保护处理及环境监测;是国内外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要场所和国内重点大学文博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近年来,科技部为“中国通史陈列”、“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国古代科技展”、“大唐丰韵”等专业展览及出国文物展览,保护、修复、复制了大量的文物,并协助地方文博单位工作。还选派高级修复专家到香港、台湾指导、协助工作,修复战国青铜器30多件。

下设两个科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器物修复技术室,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7名,馆员3名。

副主任:潘路 图书资料信息中心是在原图书馆的基础上扩充而成,承担本馆各类图书资料的采集、编目、典藏、借阅,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编辑各类专题书目及索引,修复馆藏古籍文献,与国内外博物馆及其他学术机构进行资料交换。同时还负责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承担我馆的网络规划和信息管理职能。

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建设有图书资料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局域网,现拥有2台服务器,18台终端机。1999年开始实现书刊采编的自动化管理,2000年开通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近十年来,先后编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古籍善本书目》、《馆藏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论文目录》、《馆藏中国历史人物像索引》。2000年编辑完成《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

下设3个科室:采编室、典阅室、信息室。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3名。

主任:黄燕生

副主任:左润华 负责全馆后勤、行政,为博物馆提供后勤保障。

下设3个科室:总务科,机电科,房管科。现有工作人员36人。

处长:马如连 副处长:唐国强

资产财务处

中国历史博物馆资产财务处是对全馆预算经费、财产物资管理的职能部门。

下设2个科室:会计科、资产票务科。现有工作人员17人。

处长:沈玉莉 基建工程处主要负责本馆大楼的维修、改造;古建维修;后方基地建设等工作。并参与筹建国家博物馆工程的工作。

下设两个科室:计划设备科、综合管理科。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

处长:杨英法 副处长:刘政军

端门管理处

端门地区管理处主要负责端门地区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文物古迹的安全,定期对古建进行保养和修缮。对地区附近的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并配合公安机关保持地区政治稳定和维护地区良好社会秩序。

下设两个科室:保卫科,行政科。现有工作人员9人。 中国历史博物馆综合服务开发中心主要负责馆内的创收工作,开发具有我馆特色的文物复仿制品、宣传品、纪念品等,并参与端门地区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中心在馆内销售各类图书、旅游品、文物复仿制品等;开发成立了“博文斋”工艺品商店;在端门地区举办各类展览,并行使地区管理职权。

下设两个部:历博经营管理部,端门经营管理部。现有工作人员16人。

主 任:丁卫民

副主任:李建森 负责保卫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楼和文物的安全;利用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对大楼及文物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负责展厅开放期间文物及观众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组织领导、监管检查义务消防工作;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有关治安、刑事案件;负责委员首长和外宾来访参观的安全工作;负责传达室传达安全保卫的工作。

下设三个科室:保卫科,警防科、技术科。现有工作人员29人。

处长:陈国强

副处长:刘树理、余建南

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