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图书校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代的图书校勘,第1张

唐宋时期,校勘二字被用于指古籍的勘定工作,应用日渐广泛。如欧阳修《书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研究古书,必须要准确理解古人的意思,因此校勘文字,使之没有错误,是首要之事。

校勘的原则是存真复原。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真与原貌。凡不符合作者原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错误的。校勘是要修正古书在流传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为作者改文章,也不是要规范语言文字,而是要提供原书原作者最原始的信息。

古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古文献目录、古籍版本、古籍校勘、古籍辨伪、古文献辑佚。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是“古典文献的普查登记与学科分类方法”。古典文献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系统全面地认识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国古典文献的总体面貌,只有通过全国范围的古典文献普查登记,并对普查登记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使之分门别类,才能掌握其数量和大致的学科类别。因此,普查登记与分类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次是“古典文献的编目与著录方法”。古典文献的典藏与查阅都需要目录书和目录卡片提供按图索撰的途径,而编制书本式目录和卡片式目录,既要遵循一定的编目原则,又要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由此可见,“编目与著录方法”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是“古典文献的鉴定与辨伪方法”。古典文献学在考辨古典文献的源流、判断某一部书或某一篇文献的价值、分析不同文献版本之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对文献的特征和内容予以鉴别,特别是对那些伪造的书籍和文献档案子以断定。

校勘 正文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校勘在中国西汉时就已产生。西汉成帝至哀帝时(公元前32~前2), 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受皇帝的命令校皇宫中所藏的图书,每校完一书,写成内容提要向皇帝报告。当时的校勘方法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义》),因此中国古代校勘也称校雠,有关这方面的学问也叫做校雠学。汉以后,一般是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本子参照比较,不再采取一人读书、一人持本的做法

古书校勘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有他书的引文、本书的异本、石刻文、古书注引文、抄本。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 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校勘原则:

校勘的原则,即目的有三项:一日存真,二日校异,三日订讹。存真又分二种,一为求古本之真,二为求事实之真。求古本之真,多为藏书家所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善本,就要把它跟通行本对校,把文字异同,以及书的行款、版式、宁圆差异、纸质,甚至旧本中的圈点。

收藏图章等都要一一记录下来。求事实之真,就是“断其立说之是非”,即对原著的史实错误订误。校异,只是罗列众本并同,校者不作是非判断。订讹,是最上乘的校勘,要明其致讹原因,用正本或理校订正讹误。

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当今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然,只有在做好其他工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写出好序跋,但真正要写出好序跋,还得有更多的学问。

附录:这也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有些古籍本来有附录,有些虽无附录,但有许多有用的材料可收集起来编成附录。如何收集、如何编都有讲究,不可等闲视之。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一共有以上十项。古籍整理工作说具体点是要做这十项工作,或者可以说,这十项工作构成了古籍整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一些珍贵的古籍善本,若沾上各种污渍将大大影响该书的收藏价值。因此,对各种不同的污渍应采用不同的除污方法,现简介如下,不妨一试:

除霉斑。用棉花球蘸上氨水或明矾水,轻轻地在书页的霉斑上擦拭,至除净后再用吸水纸吸干;也可用水和高锰酸钾冲浓汁,用毛笔将浓汁涂在霉斑处,等五六分钟后再用草酸水涂之,并用毛笔轻轻擦拭,如此数次能去除霉斑,最后用棉花球蘸上清水擦净。

除墨渍字迹。在染有墨渍字迹的书页下边,先垫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湿污迹,然后在书页上边放一张吸水纸,并压上重物,等干后墨水迹就会消失。如果用高锰酸钾溶液时留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柠檬酸溶液除去。若书页上仅有一些字迹也可用褪色灵涂之即可。

除脏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也可用棉花球蘸以温水冲兑的洗衣粉或洗洁精液轻轻擦拭,再用清水擦洗,最后将水分吸干。

除油迹。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地熨几遍,便可以把油分吸尽;也可用棉花球沾少许汽油或酒精轻轻擦除。

除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用棉花球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上轻轻擦拭,至除净污迹为止。

对于书籍上其他的一般污迹,只要用肥皂细心地擦拭,再用干净湿布轻轻抹净,然后在书页衬上吸水纸吸干水分,就基本上可以获得整旧如新的效果。 保存古籍我们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校勘学·校勘源流及校勘的基本方法·校勘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人有云: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生。极言校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然,从表面上看,拿几本书一对,既轻松,又机械,但这仅仅是表象而已。正如段玉裁和陈垣等人指出的,用诸本对校,确是一种机械的工作,只要有耐心,能细心就可以了。但这只是校勘的第一步工作,而重要的工作则是判定是非,决定弃取,这则要看一个人的功力和学术水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说:

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这就是说,学问不到,很难改得正确,前人十分强调“通儒”校勘,原因就在这里。清代学者段玉裁在《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中说:

校定之学,识不到则或指瑜为瑕,而疵颣更甚,转不若多存其未校定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者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 坏于校者,久且不可治。

段玉裁的意思很清楚,校错的后果更严重,现举一例为证。《韩诗外传》元刊本卷五有载:

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之自。《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白矣。谓文王亦可谓大儒已矣。

这段话出自《荀子·儒效篇》,荀文作“举错而定,一朝而伯”,无“诗曰”以下云云。唐杨倞注《荀子》,谓“伯读为霸”,故清代学者赵怀玉(味辛)根据杨注,将《韩诗外传》的“一朝之自”改成“一朝而伯”,并删去“可谓白矣谓”五字。顾千里在给赵味辛的信中谈了对这校改的看法:

今以广圻考之,则 “自”当为 “白”之讹,即《荀子》“伯”亦“白”之误,杨所读非也。何以言之有二书之本文可证也:《荀·儒效篇》又云: “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王霸篇》云:“仁人之所务白也”句屡见。又云:“故曰一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君道篇》云:“欲白贵名。” 《致士篇》云: “而贵名白天下愿。”《天论篇》:“则功名不白。”《外传》卷一同。《荣辱篇》:“身死而名弥白。”《尧问篇》末云:“是其所以名声不白。”然则 “白”也者,固荀卿习用之语,惟此处传写误为“伯”耳。杨他注或云“显白”,或云“明白”,或云“彰明”,其义皆是。而此据误字,望文生义则非。幸《外传》未误,尚可证之。乃元刊既以形近讹为“自”,后来刻本又辄改为“间”,遂无由知其当为“白”矣。下文“可谓白矣”云云,若依此说,而作申说上文之 “白”解,则不须复删而已,无不可通矣。

(《与赵味辛论〈韩诗外传〉误字书》,见 《思适斋集》卷六)

据《白虎通·爵》引《春秋元命苞》:“伯之为言白也,明白于德也。”故《荀子》作“伯”犹不算大错,但杨倞“伯读为霸”,赋伯以霸意,则完全错了。因不明“一朝而白”之意,将其改为“一朝之间”,从而掩盖了“白”、“自”,乃至于“伯”之间的讹误演变过程,难怪段玉裁有书 “坏于校者尤多”的感叹。

然而,校书毕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很多学者都不免涉足此事,为了避免前人指出的弊病,有几点是务必要注意的:

①凡校一书,一定要将其版本、前人校勘成果调查清楚,以便统观全局。

②校勘强调重证据,如果有确凿证据才改,没有证据即存疑,就不会出现较大纰漏。

③不要借“理校”一说,主观臆测,妄改原文,否则是很危险的。

校勘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多体现于点校的古籍中,而专门论述校勘学的著述较少。除上文多有引证的陈垣《校勘学释例》外,还有蒋元卿《校雠学史》、倪其心《校勘学大纲》,以及王云海、裴汝诚《校勘述略》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在专业文献的相关文库文档资源中很热门哦,下面为大家展示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的部分内容,更多具体内容请下载文档后进行查阅。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 (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 1分,扣完为止。共 10分)

四、简答题 (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 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 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 《汉志》,属于史书志目。《汉书》十志之一,《汉 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 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 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 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 38种, 596家, 13269卷。凡是 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 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 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 的体例, 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 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 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据考,《经籍 志》 由李延寿, 敬播初修, 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 陈, 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 籍 14000多部, 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 6520部, 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 之下,分 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 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 类法, 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 志首有总序, 各部, 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 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 代官衔, 不作评价, 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 书下小注, 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 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故最为后世学 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 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 是:全备,真实和科学。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 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 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 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所编录的文献本 身应当真实, 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 才能编入, 不能擅改原文, 逐一注明原始出处; 科学, 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 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 真,正”三个方面。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既辑 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为此,应当博 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 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所辑内容正 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 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这就 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 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首先,所辑的文献 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其次, 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此方法 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 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 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 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 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 书。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 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包括两 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 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 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 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此 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 “三不改”原则是什么

1/3

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王引之简介,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公译,争取更多的人看懂;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正确地运用材料王引之简介,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总之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

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 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 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

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

⑥从 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

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在文献整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采用实证地方法,形成了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实说等一系列学术规范。

意义: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

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2.试论版本学的功用。

答①读书须择善本,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读书不择版本是一种偏向,把好的版本仅当做古董收藏欣赏,而不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偏向。正确的态度是“读书宜求善本”;

②整理古籍广求众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是整理出版图书,还是读书治学,凡需要校勘就应广搜众本,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知识;

③购藏书记应鉴异本;

④学术研究也应该注意版本,我们从对版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试论目录的结构与功用。

答①目录的结构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称其为目录,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交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②目录的作用: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把握学术流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起,流变,盛衰,得失往往予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显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差别的产生发展予以交代;

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古典目录“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查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更多详细内容,请下载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文档进行查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