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旅游与文化的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关于少数民族旅游与文化的论文,第1张

我是苗族的,不晓得如何写,不过可以提供些建议: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在毁坏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总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苗族而言,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惯常法的民族,也是第一个冶炼青铜的民族。现代苗族文化是多元而开放的,著名的苗族艺术有苗族芦笙舞,湘西苗鼓,湘西苗剧,苗族凳子舞,巴乌,苗琴,苗绣苗服,苗族蜡染等,苗族祖先古代发明了苗族历法-苗历。主要的苗族节日有:三月三,花山节(踩花山),六月六,苗年等。苗族因支系和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可导致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苗族而言,主要以稻米和玉米为主粮,过年有年糕,近似日本年糕的做法。苗族根据历史,有“盘瓠崇拜”,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也有盘瓠崇拜,(《清史稿》:古西南夷多盘瓠遗种,曰僮,曰苗,曰瑶。。。。。。苗蛮尤多。),所以原则上苗族行医行药者不吃五爪动物。过年的时候,全家必须让自己的狗先吃(盘瓠:犬图腾),打苗人的狗视为对主人不敬。而苗族历史根据传说是这样的:苗族发源于上古九黎部落,其首领为蚩尤(苗文:Yeuf Chik),,蚩尤即为苗人共祖。蚩尤和炎黄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九战九败,遂造指南车,乘大雾弥漫进攻蚩尤,蚩尤战败,传说蚩尤死后化为枫树,故有地方苗族自称"蒙”(苗文:Hmongb/Hmoob)意为“树心”的意思,枫树心生妹榜妹留(汉语意思: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

五代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是晚唐民族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对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术界对唐朝和宋朝的民族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处在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的民族关系关注的较少,论述某个民族的某些问题的居多,而没有把北方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察,不能全面展示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全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因此,对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对五代时期及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整体性的把握本论文意在通过对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致的分布及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的探讨,从中找出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论,主要介绍有关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涉及的研究资料、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研究的著作问世,笔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应该是比较有意义的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东北各少数民族、西北各少数民族在五代时期大致的分布情况做一介绍,以便更好地认识它们与中原王朝往来的程度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章是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具体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与中原王朝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通过朝贡、册封、授予官职以及战争等形式,实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第四章是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经济关系的具体研究在中原先进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下,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为商业贸易发展奠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商业贸易频繁,通过朝贡贸易、互市贸易等形式,实现彼此之间经济上的互补这对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作用第五章是中原文明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的具体研究随着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饮食、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第四部分即第六章,研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一般特征与发展趋势,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主要揭示出在五代这个特殊的时段内,由于北方各民族本身政治、经济、文化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各自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

福圣真玉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为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和领导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全国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自治州、地、盟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民族院校也建有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截至1998年,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2万余种,整理11万余种,出版古籍书籍5000余种。国家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丛书400多种,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中国政府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著名的传记性史诗)专门工作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汉文和多种外国文字版本的三大史诗以及一些研究专著,仅关于《格萨尔》就出版了300多万字的大型学术资料汇编《格萨尔集成》,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格学”研究专家。近年来,国家拨付了以千万元计的巨额资金支持校勘出版共计150部的传统藏学的百科全书《中华大藏经》。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级政府以及文化艺术部门组织了数以万计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专家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八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共计整理出版310卷,全部出齐约450卷,总计约4.5亿字。

  近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维修。特别是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300万元、黄金1000公斤,对著名的布达拉宫进行了维修。各地还建立了一些博物馆、文化馆,搜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物。投资近亿元的西藏博物馆已建成使用。

  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国家和有关部门通过组建少数民族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等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央民族歌舞团,由各民族演员组成,创作各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到全国各地演出,还数十次把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带到世界各国演出。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曾经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巨大音乐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由四十年代末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发展到成立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广泛演唱,得到发扬光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不仅得到保护和发扬,而且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民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

  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孔雀奖”评比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国家自199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九个省、自治区实施“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几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和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受益的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达1000多万人。

  近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扩大对外交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

  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茁壮成长,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的比例已超过10%,人数近600人。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异彩纷呈。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增加了表现藏族发展史和藏族人民新生活的内容。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得到保护。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挂,从民族地区风行到全中国,外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而今更为流行,且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土家、壮、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已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型作业发展到织锦工艺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国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在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相继成立了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高等院校,已培养民族医药人员2531人。其中西藏藏医学院建立近十年来,共培养各类藏医药人才500多人。目前,全国共有民族医院127所,其中藏医院52所,蒙医院41所,维吾尔医院26所,其他民族医院8所。国家积极扶持对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和应用。1992年,国家确定了蒙药、藏药、维吾尔药的制剂中心,将传统医药与现代研制技术相结合,已经生产了十几种剂型,上百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品种。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而且常常伴有歌舞、音乐,如赛马、射箭、马上游戏“叼羊”、摔跤、荡秋千、跳板、赛龙舟、登山等等。中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现已挖掘、搜集、整理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90多个。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首次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2年后,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9月在北京举行,同时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设立分赛场。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中西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还未解决温饱问题,有些地区因生产条件较差严重影响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中国政府相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向合理化、健康化的转变文化传承玉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合理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求。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不仅仅承载着人的智慧与创新也启迪着人们走向进步。以人为本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行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旦离开了这种世代相承的机制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但是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做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呢这又是我们继续探索 的问题。所以针对目前状况我国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保护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加大有关部门投资与建设做好对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本体保护积极探索民促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延续、发展所相关的各种传承机制。

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加大教育宣传做好民族文化宣传工作把民族文化教育带进校园、带进家庭、带进社会。文化软实力因经济活力而产生、兴盛反过来又增强了经济活动又因为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所以加大影业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做大GDP更能够做优GDP。

再次合理引导和控制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在社会文化发展的飞速进程中低俗文化的发展也是伴随其中其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群众的正确意识和观念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正确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建造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最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文化、新形象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承载着恩明和梦想更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更需要我们我们结合当代人们发展的需求来探索推动以至与给文化增添活力和动力使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让我们以是十八大为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之余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在全疆经济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积极响应。 其次,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再次,我县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最后,我县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民族文化。 但是,我们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过程中,也渐渐的发现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疏漏。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但是现在我们继承下来的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又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最基本的问题在于语言的传承与交流。在一次双语课上,哈萨克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一次阿肯弹唱盛会中,有一位国外的哈萨克语言学者穿梭于大会的各个角落,询问遇到每一个哈萨克族同志相同问题: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这两个单词是什么。但是每一个被问到的同志,包括许多年长的同志回答都是一致的:起点和终点的单词都是同一个。难道说哈萨克语中这两个单词都是同一个?后来这位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论文,向人们揭示了答案,其实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单词,但是在大家平常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习惯的说起点这个词,以至于到后来终点的意思也被起点取代,终点这个单词渐渐的就被大家遗忘了… 语言是是一种神奇的声音,是人类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掌握少数民族的一种或几种语言也是一项技能。因此,提倡双语,学习双语,发展双语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开端。现在在全疆范围内开展的双语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系统提倡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提倡双语办公,公务员提倡学习双语等。 我县共有 32 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因此,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语言文化是比较重要的,同时,这一举措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一、在我县范围内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哈萨克语有良好的条件,因为我县哈萨克族人口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往中,难免汉族同志与哈萨克族同志接触,这样,大家相互之间就能较好的沟通。 二、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语言是自身一种技能的提升,在哈萨克族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又会接触到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也是对哈萨克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族语言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宣传党的会议精神以及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能够提升政府在少数民族同志中的公信力。 四、大家都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股双语学习热潮,同时也会积累许多双语学习的经验,这会为今后学习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我县就有32 个少数民族,这是我县的一个优势,需要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就比较丰富。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这会大大的充实我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内容,做好了这项工作,我们就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迈出一大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只是一个开始,是一项探索,是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因此,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要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一种不可再 生资源,现在由于人们的不重视,不在意,这些资源已慢慢的被历史黄沙掩埋。而我们所做的,正是在传承和保留这些资源,为了我们的民族,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其次,应该大力提倡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的工作人员进行双语工作,并且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首先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由点盖面,循序渐进。 最后,在学习双语活动中,要多向大家宣传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以达到传承和发展等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综上所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使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不再困难,从而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学好各民族的语言也体现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决心,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也是各民族之间心与心的沟通。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丰富,历代文人对其中的个别篇章作过深入的研究。在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著作。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全面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1958年,“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60年代,一些民族的文学史得以出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真正起步,是文化大革命以后。1978年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教材编写及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1979年6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成立。1980年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出版研究季刊《民族文学研究》。从80年代开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①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主要力量分布在三条战线,一是各省、区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机构;二是各省区的民间文艺研究会;三是全国文科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各条战线都有一批专业人才。②研究课题不断深入。领域和选题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前提下,研究方法不断改进。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受到重视。结构主义方法、系统论方法等,也为研究者所尝试。③产生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首先是各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的编写进展很快。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大型专著。此外,集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和论文集尚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傣族诗歌发展初探》、《歌海漫记》、《壮族歌谣概论》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引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的注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