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丹家的药性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古籍中相关的记载有哪些?
古代丹家的药性论,即对物质问相互作用的认识,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周易参同契》在阐明阴阳学说时便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阴与阳的彼此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唐代张九垓的《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则进一步把阴阳学说具体化,说明这一学说怎样指导金丹术。他说:“大道冲融而包天地,驱策阴阳,成乎宇宙。天形阳而左旋,地质阴而右转,日为阳精而昼行,月为阴灵而夜流。……一阴一阳曰道。圣人法阴阳,夺造化,故阳药有七,金二石五,黄金、白银、雄、雌、砒黄、曾青、石硫黄皆阳药也;阴药有七,金三石四,水银、黑铅、硝石、朴消皆属阴药也。阴阳之药各禀其性而服之,所以有度世之期,不死之理者也。”又说:“还丹者,取阴阳之精,法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济,自无入有,以成其形。岂若砂汞,孤阴为体,无阳配生,不能合四象,运五行,所以孤阴不育,寡阳不生,阴阳配合,方成还丹。”
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文学在诗赋略。
2、《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文学在集部。
二、《汉书·艺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具体为:
(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三)诗赋略,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五)术数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强国十三论”最早出自于商鞅的《商君书》
原句:
竟内仓(1)府(2)之数;
壮男(3)壮女(4)之数;
老(5)弱(6)之数;
官(7)士(8)之数;
以言说取食者(9)之数;
利民(10)之数;
马(11)、牛(12)、刍藁(13)之数。
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注解
仓:粮仓。
府:金库。
利民:农民。
刍藁:柴草。刍:打草。藁:植物的茎杆。
核心思想简要的概括分为三类:
1人口素质: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
2资源占有:竟内仓、府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3职业结构: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触亦曰:“王前。”(议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宣王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者贵乎?”对曰:“昔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宣王竟师之。
(宣王左右曰:“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之钟,东南西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于农亩之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触曰:“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舜起农亩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人者,乃廿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哉?《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其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其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夸其名,华而无其实德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不学,而成其道。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夫孤、寡者,困贱下位者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以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名,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骐骥,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君好士未也。”孟尝君曰:“文不得士故也。”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岂有骐骥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好士未也。’”
张敞《与朱邑书》曰:“饥者甘糟糠,饱者饫粱肉。何则?有无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何而后信。故士各达其及时之宜。若待古之英俊,必若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淮南》曰:“待腰袅、飞兔而后驾,则世莫乘车矣;待西施、洛浦而后妃,则终身不家矣。然不待古之英俊而自足者,因其所有而遂用之也。”)
《语》曰:“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分絜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无知见陈平于汉王,汉王用之。绛、灌等谗平曰:“平盗嫂受金。”汉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汉王曰:“善。”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刑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说燕昭王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击礼田子方,而子方不为礼,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我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语》曰:“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韩子曰:“趋舍同则相是,趣舍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何以明之?楚威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人众庶不誉之甚?”宋玉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凰上击九万里,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暮宿于孟津;夫尺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夫圣人瑰琦意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议曰:世之善恶,难得而知;苟非其人,莫见其际,何者?夫文章为武人所嗤,未必鄙也;为杨、马所嗤,此真鄙矣。夫人臣为桀、纣所毁,未必为愚也;必若尧、舜所毁,此真愚矣。世之毁誉,不足信也。故曰:“不夜出,安知有夜行人?”太公曰:“智与众同,非人师;伎与众同,非国工也。”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曰:“凡人所贱,圣人所贵。”信矣哉!)
《语》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何以明之?汗明说春申君,春申君悦之。汗明欲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汗明曰:“未审君之圣孰与尧?”春申君曰:“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记》曰:“夫骥唯伯乐独知之,若时无伯乐之知,即不容其为良马也。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于陈、蔡,颜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人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故曰:文王明夷则主可知,仲尼旅人则国可知。)
《谷梁传》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羁冠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羁冠,谓交互剪发;成童,谓八岁以上。);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孔子曰:“内行不修,己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论》曰:“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盂,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枉道而假财。
(慎子曰:“螣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矣。”韩子曰:“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有势之与无势耳。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娄易于百步而难于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道不可也。”)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有忠臣谋士也。
(议曰:天下无灾害,虽有贤德,无所施才。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
《淮南子》曰:“未有其功而知其贤者,唯尧之知舜也;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
陆机曰:“飞辔西顿,则离朱与蒙瞍收察;悬景东秀,则夜光与碔砆匿耀。是以才换世则俱困,功偶时而并劭。”以此推之,向使殷无鸣条之事,则伊尹有莘之媵臣;周无牧野之师,则太公渭滨之渔者耳。岂能勒名帝籍,策勋天府乎?故曰:“贤、不肖者,才也;遇与不遇者,时也。”诚哉是言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著 作
《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
a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b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
c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
d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
《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
《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
《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
论 文
1990年
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
1994年
《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
1995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
1996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1997年
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
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1999年
《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00年
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
《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
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
2001年
《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2002年
《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
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003年
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
《新美术》2003年第3期
2004年
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
《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
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
《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2005年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06年
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
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
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
2008年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09年
『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
《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
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
《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
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
《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
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
《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
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
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
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
2010年
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
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
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
2011年
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
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
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12年
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
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
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
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
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
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
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
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
2013年
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
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
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
2014年
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
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
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本文2023-08-03 19:5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