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图书馆 探寻昆明学院图书馆镇馆之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昆明图书馆 探寻昆明学院图书馆镇馆之宝,第1张

  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书呢?笔者在七、八年前就开始思考和探寻这个问题。在一年多前,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眉目。  一、源头 昆明大学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合并后,改称为昆明学院。

昆明大学建于1984年3月3日。2003年2月,昆明大学合并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三所中专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都是建国以后才创办的。因此,合并以后的昆明大学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不大。笔者在昆明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几经查访,结论是:昆明大学图书馆没有古籍;昆明大学图书馆虽然有一部分线装书,但都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普通书店购进的线装书,这些线装书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拍照制版后印刷的,因而不是古籍,更谈不上是善本。所以说,原昆明大学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像样的镇馆之宝。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81年4月。2001年1月5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和原昆明幼儿师范学校。昆明幼儿师范学校始办于1978年,即建国以后才始办的,因而有古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昆明师范学校却始办于1905年,即始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另外,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查到:晚清时期全国各地的不少书院相继改建成师范学校;昆明地区在晚清时有三大书院。两年前,笔者亲眼目睹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因此,昆明师范学校有可能是在1905年,由五华书院改建而成的。所以说,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几年前,笔者曾听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人说,他们图书馆大约有两千本古籍。

两年前,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原因,笔者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起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即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在闲谈中谈到了古籍的话题。一位北校区图书馆曾经保管过“古书”的工作人员说:北校区图书馆的“古书”都是民国以后的,并且都被虫吃成了筛眼、一包灰,一碰就碎,没有什么价值。当时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也在场,但他对古籍的话题没说一句话。回来后,笔者越想越不对劲,就对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说,想去看看北校区图书馆到底有没有古籍;那些“古书”真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吗?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同意了,说等他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后,一起去看看。

二、初见端倪

时隔不久,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就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了。笔者就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道专程去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看那些“古书”。那天,我们受得了北校区图书馆负责人的热情接待。

当笔者看了四册一套的《温飞卿解集》后,眼睛一亮。它的字的结构匀称;字距和行距合适;墨色浓黑;字迹都清晰;版本是木雕本;纸质比较厚实;纸的老化和氧化程度自然;纸的暗帘较宽;版式大小和装帧形式都与康熙时期的相符;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闻到了古籍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只有一个序,序的落款的年代是康熙,序的附近连撕去一页的痕迹都没有,仔细查看装订线,装订线是原装的,没有被拆开后抽去年代较晚的序的情况;从目录查到,这套书共有四册九卷,除其中的两册的前几页有一两个被虫蛀成的小洞外,四册都没有油污和水渍等,四册都基本保存完好;《温飞卿解集》的内容是诗集;这套书是齐全的、成套的。笔者凭收藏古籍十多年的经验,当时就认为《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应该是善本。

十多年前,云南省成立省文物收藏协会时,笔者成为了云南省省收藏协会的第一批会员。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第二十五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培训班学习期间,笔者有幸跟李致忠老先生、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徐忆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罗琳先生等全国知名的古籍专家学习古籍知识。应学员们的请求,李老先生讲授了古籍的鉴定。笔者从多年收藏的古籍中,挑选了十几册(种)请李老先生鉴定。李老先生的鉴定结果是:十几册(种)都是古籍,没有赝品;其中有三册(种)还是明代的古籍。

另外,笔者还在北校区图书馆看到了二十来个装满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书柜。其中古籍大约有两千册左右。在古籍中,除《温飞卿解集》和同治、光绪时期的几套古籍成套外,其余的古籍都不成套,不齐全。在这些古籍中没有发现活字本,也没有发现套印本。在其中的几本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

这二十来个书柜,每个书柜都有两扇用茶色玻璃做成的梭门(滑动门)。对这些书所采取的防虫蛀的措施,只是放了一些旱烟叶。并且这些旱烟叶是几年前购买的,已经闻不到旱烟味,也就几乎没有防虫蛀的效果。这些古籍中有一小部分被虫蛀成了筛眼,但字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有几册古籍的卷首和卷尾已成了碎片,但卷中可能还是可以修复的。其余大部分古籍都基本保存完好。此外,那些民国时期的图书也都基本保存完好。笔者看完这二十来柜书后,觉得:除《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以外,其它两千册左右的古籍都是清中晚期的;其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图书。这二十来柜的书的价值不小,其中《温飞卿解集》最为珍贵。

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说,这批书有一万本。但只有数字,没有书的花名册,更没有具体年代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说明。

从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回来后,笔者及时向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做了汇报。同时还向图书馆领导提出三个建议:

1.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防虫蛀的措施不得力,可以先买一些樟脑精或樟脑丸之类的防虫物品防虫蛀。等向院领导汇报后,批到经费,再采取更为有力的防虫蛀等的保护古籍的措施。

2.由于云南大学图书馆有十几万册古籍,其中有一套还是宋元刻本,还有明代的一些孤本。他们馆的古籍专家鉴定古籍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与云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比较熟悉。因此建议:由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出面,请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些古籍。

3.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管理比较混乱,应加强管理。

三、有了眉目

事隔不久,即在一年多前,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叫笔者与本馆的党委书记一道,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一万册左右的书。这位古籍专家是古籍方面的硕士。

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了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之后,笔者欣慰地看到了那二十来个书柜里,已放进了一些樟脑丸。尽管进屋后闻到的樟脑味还不够浓,但多少还是起了一些防虫蛀的作用。

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把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且同时做了一些记录。然后回到云南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和上网考证。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最后的鉴定结果是:

1.《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是善本。

2.其余古籍是清代中晚期的刻本,且多半不成套,不齐全。

3.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有两千册左右是古籍,其余是民国时期的图书。

4.这一万册左右的书的价值不小,比较珍贵。

5.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温飞卿解集》的价值最高,最为珍贵。

综上所述,《温飞卿解集》是笔者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昆明学院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40075平方米,现在藏有印刷型(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种),现有阅览座位总计3300余个,每周开馆时间可达100余小时。现有在校学生1万5千人左右。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如今总算有了比较像样的镇馆之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镇馆之宝!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YNSKNO059)阶段成果之一。该课题的负责人是昆明学院图书馆的祁跃林研究馆员,本文作者是该课题组的成员之一。

(责任编辑 刘 新)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在什么地方?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中心龙湖西岸,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图书馆。它建于明治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军人范钦主持。范钦一生喜欢收集古文。然后,他得到了李世万卷楼的藏书遗物,银县。藏书7万多册,其中以《志志》和《邓可记》最为罕见。

区别于第二代厨师修警示SA VII四库百科全书,孙凡茂八柱梵琴金仙638藏书,然后从DSM迟天翼高活动、终身作图的家居,印度蜀楚古驰风格,并建有著名的“七世南北岛”供收藏修复,由七世库百科全书、天涯今明文全国。范钦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来保护藏品。世世代代都在认真地遵循“一代又一代不尊重书”的说法。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书丢失了。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掠夺了几十本古书,其中包括一本书。咸丰年间,盗贼再次潜入城堡,偷走了许多藏书,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商。后来,它经历了许多变化,到了二十九年(1940年),展馆的藏品只剩下1591册,即13038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保护天一嘎库,原有藏书3000余册,加上当地藏家捐赠的古籍,使游客流失。现藏正版真书8万多册。

清康熙四年(1665年),潘钦的孙子范文光在池边堆石,修亭建桥,种花草,使整个亭子和周围看起来像是江南的私人花园。今天的天一阁是一座集图书馆文化、社会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私人图书馆,也是世界三大图书馆之一。它被誉为“南国书城”。整个博物馆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展览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藏书文化区,以图书馆建筑为核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故居、尊景阁、明州碑林、钱金贾等新图书馆;展区包括秦始皇祠、弘洲和新写字楼;园林游憩区内已建成明池、岩石、长廊、碑林、百鹅亭、土惠塘等一系列旅游景区。书是记载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以藏书著称的《天一歌》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个集书、集书、传书于一体的智力中心,而且凝聚了范佳为知识而集书的顽强意志,这是一种能够超越时代、被现代人欣赏和分享的意志。

万载馆藏古籍

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万载县图书馆,是收藏古籍较多较好的县级馆。馆内共保存有历代古籍6000余册,其中经图书专家鉴定有善本769册,尤为珍贵。

这些古籍绝大部分入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图书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从县内各废品收购站的废纸堆里翻拣发现收购而得,少数古籍来源于捐赠。经过图书古籍管理人员的整理、修补、装订、分类编目,科学保护几十年,期间历尽艰辛躲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焚烧古书的劫难,留存至今。成为万载县馆藏书的重要部分。

这些古籍中,时代较早,书品较好的为数不少。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陈仁锡评阅木刻本,汇贤斋藏板。该书78册,20函。毛边纸,纸色微黄,绫绸包角线装,长26厘米,宽17厘米。板框纵21厘米、横15厘米。宋体,墨色较浓。白口,四周单边,板心有书名、页码、黑色单鱼尾。版本“雠校完密,缮刻精好”。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旗撰,陈仁锡评阅。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刻本。该书18册,4函。毛边纸,纸色微黄,绫绸包角线装,长26厘米,宽17厘米。板框纵21厘米、横15厘米。宋体,白口,四周单边,板心有书名、页码、黑色单鱼尾。

《韵府群玉》二十卷

宋末阴时夫撰,阴中夫注。明王元贞校正。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王元贞校正重刻本。文光堂藏板。该书12册,毛太纸,色黄。线装,长255厘米,宽16厘米。板框纵21厘米、横144厘米。宋体,墨浓而清晰。此书版本好,有评论“音译既明,剞刻尤精”。

还有明崇祯五年刻本《大学衍义》;明崇祯十年刻本《二十一史论赞》;明崇祯四年版《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等明版清印书籍和清版书籍。

本县古代地方名人书籍使馆藏古籍富于地方特色。清乾隆进士辛从益的《公孙龙子注》和《寄思斋藏稿》,道光年刻本。清嘉庆进士辛绍业的《冬官旁求》,嘉庆年刻本。清乾隆进士李荣陛的《地脉考》清稿本;嘉庆版《厚冈文集》、《厚冈诗集》等等。

这些馆藏古籍,对保存文化遗产,提供研究文献史料发挥着重要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