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事求是的例子,最新的,故事性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有关实事求是的例子,最新的,故事性的?,第1张

1、刘德抄书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2、华盛顿砍樱桃树

小的时候,华盛顿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子。这把新斧子闪闪发亮,乔治非常喜欢带着它四处走动,用它砍东西。他跑进花园,看见一棵树,这棵上好象在对他说:“来吧,来砍倒我吧!”。

乔治经常看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

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他进屋时非常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

“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么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他父亲的气消了。“乔治,”他说,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乔治,你把事情对我说了,我很高兴。我宁愿失去一打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谎话。”

3、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4、哥白尼日心说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5、中国***的实事求是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有力体现。在这一思想原则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实施,非常注意从国情、民意出发。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即使要学习应用,也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

-实事求是

-乔治·华盛顿

-尼古拉·哥白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苏轼

1.从放宽市场准入角度看,强调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制造业方面政策的加速落地。金融业方面,强调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

2.从吸引外资投入方面,将从政策优惠向创造更有吸引力投资环境开始转变。一方面,借助新加坡简政放权和将权利还给市场的发展经验,中国将通过强化产权保护、依法办事和反对垄断等措施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外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将完成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工作。

3.加强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的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回顾了建国以前28年历史,对建国30年历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计和评价。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10年,文件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证明“文革”的论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论点对中国当时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改革开放

1、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92年-2002年)

改革开放伊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社会政策体系建设(2003年至今)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的话语体系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仍然是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就业和社会保障被纳入经济建设,教育被纳入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概念还不见踪迹,社会政策体系尚不清晰。

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话语体系全面更新,后来提出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扩展资料: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政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社会政策体系将更加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这意味着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将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工作生活中的主要风险点,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精准扶贫等。

第二,社会福利水平将逐步提高。

中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体现社会政策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量力而行是指社会福利水平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都不能否定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也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壮丽事业。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无数事实表明,这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又有本质联系。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充分肯定各自历史贡献、充分注意各自历史特点基础上,牢牢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决不能相互否定。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三)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三、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2、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3、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开展对外开放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取消计划经济体制,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进入,引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2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为经济改革提供了保障和规范。

4科技与教育改革: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改革,重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提高了科技和教育水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赶超了许多发达国家。

5社会文化变革: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动力。

通过推行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等措施,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而且,改革开放还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能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