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挖出了什么奇书,已经有了2千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罗布泊挖出了什么奇书,已经有了2千年?,第1张

考古学家在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这些古籍中曾记载着一些私人书信、医书等等。但是这些考古学家却并没有把这个书籍中的内容向外公布,因为上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并且不少学者也对这种信息有争议。

要知道在罗布泊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城。楼兰古城在公元前630年的时候就突然之间消失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非常神秘的古城。在上个世纪探险家发现了他的遗址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此之前,中国的考古学家也专门感到了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个人书信,也有医书等等。虽然当时发现的这些古籍与平常所见到的竹简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却要比其他的竹简多得多。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考古学家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永康三的字样。要知道现如今这些学者一直对这个有非常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名号根本就是不存在,是别人虚构的。还有人认为其实这个名号是当时君主篡改的。至于当时这个名号是否真实存在,现如今也没有学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因为这部古书中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其他古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所以专家也没有把握判断古书记载的真实性。由于没有一个有利的证据进行佐证,并且上面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的深奥,所以专家根本就不敢把其中的内容向外界宣布出来。当然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常多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加深入的研究楼兰历史。

截止到2010年,暂时统计全国共出土并修复了十件汉代的金缕玉衣,每一件距今约2000年,都是国之瑰宝。

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金缕玉衣

刘胜夫妇墓是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汉代金缕玉衣实物,印证了古籍中关于汉代“玉匣”一说的真实性,这两套玉衣,也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套玉衣。

2、西汉南越文王赵昧丝缕玉衣

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越文王墓,现藏于南越王墓博物馆。这套玉衣属于完全当时不属于汉朝节制的岭南南越王国第二代国王,由此可见,当时岭南既有不同于中原的独特文化,又有和中原王朝相似的习俗和礼制。南越王金缕玉衣是仅次于中山王金缕玉衣外第二知名的玉衣。

3、西汉中山怀王刘修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东郊中山怀王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第一套金缕玉衣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墓,却不知道中山靖王墓只是众多两汉中山王陵中的一座,其他中山王陵不在满城,而在当时中山国首府所在地,现在的河北省定州。

与上面提到的两套金缕玉衣所不同,中山怀王墓金缕玉衣出土于一个被盗的王陵,出土时已遭破坏,金丝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为了重制玉衣,不得不用两斤黄金重新打造了金丝。中山怀王金缕玉衣知名度不高,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经常巡回展出。

4、西汉楚王(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通常西汉玉衣所用的材质是产自辽宁的岫山玉,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套玉衣却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玉色十分纯正,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狮子山汉墓可能在两汉之交就被盗掘过,但所幸的是,当时玉器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专利,而普通百姓掌握则属于犯忌,如果盗墓贼盗走玉片,一旦出手,就会引起怀疑,因此玉衣上的金丝虽被抽走,但玉片完整保存下来,一片都不少。

5、西汉梁共王刘买金缕玉衣 

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梁共王刘买是西汉第二代梁王,初代梁孝王刘武的嫡子,与梁孝王陵1800年前被曹操带人盗掘不同,梁共王的墓室直到1986年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才被偶然发现。说实话,见过各地众多的金缕玉衣后,梁共王的这件玉衣让人看了,感觉质量很低劣,况且河南博物院中陈列的还是这件低质品的复制品。

与玉衣相比,梁共王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才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当初国家文物局破天荒的拨出专款40万来修复这幅壁画。

6、西汉梁夷王刘遂金缕玉衣

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僖山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其实,河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件金缕玉衣是来自僖山汉墓群中一座被盗的梁王陵,与狮子山汉墓一样,玉片散落一地,但盗墓贼没带走任何一件玉片,因此玉衣成功修复。据现代学者考证,葬在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应是西汉梁国第十代国王梁夷王刘遂。

7、西汉广陵厉王刘胥金缕玉衣

1979年出土于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汉墓,现藏于扬州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天山汉墓应该是中国第一座被整体搬迁复原的汉代诸侯王陵,当时令我震撼的不是金缕玉衣,而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了“黄肠题凑”。

8、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夫妇金缕玉衣

2009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的主人江都王刘非与满城汉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刘胜一样,都是是汉武帝异母兄长,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吴国故地划归江都王刘非管辖。江都王刘非史书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女儿刘细君却是鼎鼎大名的史书所载汉朝第一位和亲的宗室公主。刘非去世后六年,其子刘健因谋逆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变成了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广陵王刘胥。

9、西汉中山孝王刘兴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汉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第二中山国的初代开国中山孝王刘兴的陵墓,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坟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代地方政府还专门立碑刻字凭吊,直到1968年真正的中山靖王陵在满城被发现后,人们才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座神秘的大墓,与中山靖王墓一样,这座被考证为中山孝王刘兴之墓的墓室中,也出土了金缕玉衣。

10、东汉太尉、费亭侯曹嵩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汉墓,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安徽亳州,曹操的出生地,曾经是豫州首府,这里分布着众多的曹氏家族陵墓。而董园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这件银缕玉衣,属于第二代费亭侯,曾经位列三公之一的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生父。

——金缕玉衣

古书籍大全经典读物如下:

1、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孝经》、《弟子规》、《四书集注》、《增广贤文》等。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2、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公羊传》、《读通鉴论》等。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3、老庄之学:《道德经》、《庄子》、《有子》、《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鬼谷子》、《明夷待访录》等。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黄老之学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4、其他子部古籍:《论衡》、《幼学琼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

5、先秦文选:《楚辞》、《汉赋》、《昭明文选》等。

《先秦散文选》是1997年10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根泽 ,戚法仁。

6、唐宋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乐府诗集》、《十八家诗抄》等。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

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扩展资料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

三星堆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商青铜神树、商青铜立人像、商金杖、商铜纵目面具、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商青铜神坛、商金面罩、商青铜太阳轮、商陶盉、商陶三足炊器。

1、商青铜神树

商青铜神树,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

2、商青铜立人像

青铜立人像,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这座青铜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又称为青铜大立人像。

3、商金杖

三星堆五大镇馆之宝的商金杖,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

4、商铜纵目面具

商铜纵目面具,商代中晚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为三星堆十大最著名的文物之一。

5、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商代的青铜器,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铜人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

6、商青铜神坛

青铜神坛跟青铜神树一样,被誉为三星堆最为神秘的青铜神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共出土了三件青铜神坛残件,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碎片。考古学家历时两年,才将神坛成功修复。

7、商金面罩

金面罩有两件,先后分别于1986年一号祭祀坑和2021年三号坑出土,现都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1986年出土的金面罩,残高113厘米,残宽215厘米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大小和造型风格与同出土的铜像相同,可能原是粘在铜头像上的。

8、商青铜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状若车轮,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

9、商陶盉

商陶盉,为商代的陶器,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此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宽胖,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亦是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

10、商陶三足炊器

陶三足炊器,商代的陶器,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为三星堆十大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陶三足炊器的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

—三星堆遗址

至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是麻纸。

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麻纸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由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麻纸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

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但这都是蔡伦纸出现之后的麻纸。其实,麻纸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

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极难。

麻纸的起源

《新唐书·艺文志一》:“ 大明宫 光顺门 外, 东都 明福 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 蜀郡 麻纸五千番。”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南朝 书家写字多用麻纸,麻纸别称布纸,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麻纸可供二 王 ( 王羲之 、 王献之 父子)写字,精美可以想见。”

西汉就有,东汉时蔡伦加以改进,使麻纸制造得到普及。由汉至唐,麻纸一直是产量最大的纸。自宋以后,由于造纸业的发展,麻纸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别的纸类所代替。

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出土了公元前49年的西汉麻纸;

1942年,居延查科尔帖也出土了西汉有字麻纸;

1957年,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了公元前140--前87年的西汉麻纸----“灞桥纸”;

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发现两张公元前52年西汉麻纸残片,称为“居延纸”。

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汉代窖藏中,出土了三张西汉时的麻纸“扶风纸”。

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两汉麻纸----“马圈湾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的放马滩“纸地图”。

1990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有多张字麻纸,并被确认为武帝至昭帝(前140-前74)时物。

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比较粗糙,后来的麻纸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重。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