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古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跪求古文翻译,第1张

翁运标刺史在武陵县任上的时候,有件兄弟争夺田地的案子,亲自审理的。(他)坐在田野中,忽然掩面哭泣。打官司的人惊讶的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当年我的兄弟相互依靠。等到来武陵(的时候),我哥哥已经见不到了。现在看见你们兄弟,我想起了我的哥哥,所以悲伤。”话没说完,打官司的人也感动而哭泣,田产互相退让。最后平分了。

又有一对兄弟争夺财产。哥哥,是养子。父亲去世弟弟年少,分给(哥哥)贫瘠的田地,并且分家。哥哥不甘心,交份状纸,里面有“去世的父亲嗜酒的得病”这样的话。翁刺史愤怒哥哥说亲人太过分,鞭笞了他(哥哥),又让弟弟分给哥哥肥沃土地。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杜濬 人物生平

杜濬,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入清以后,绝意仕进,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杜濬极为耿介孤傲,有人劝他不要太孤僻,他解释说:“某岂敢如此,只是一味好闲无用,但得一觉好睡,纵有司马迁,韩愈在隔舍,亦不及相访。”有些慕名要来拜访他的达官贵人,多被婉言谢绝。即使是当地地方官员(或故友)求见,也得徒步登门。但《九朝新语》中仍说杜濬对这些客人:“则偶接焉,门内为竹关。遇午睡或治事,则外锁之。关外设坐。约客至,视键闭则坐而待,不得叩门。虽大府(知府)至,亦然。”

当他得知好友孙枝蔚准备应清廷征辟时,立刻写信劝他“毋作两截人”。并说:“不作两截人有道,曰,忍痒。忍痒有道,曰,思痛。至于思痛,则当年匪石之心……且夫年在少壮,则其作两截人也,后截犹长;年在迟暮而作两截人,后截余几哉?”《(与孙豹人书》)孙氏得书,力辞中书舍人而归,保全了一半清白。钱谦益来访,杜濬闭门拒不接见。杜濬最佩服“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屈大均,番禺(今广州)人,字翁山。明亡时才十五岁。清兵入境,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不久返俗,周游各地。善诗,有部分作品敢于揭露清军暴行。以后仍与人联络抗清义军,筹划恢复明室。杜濬称赞屈大均为有骨有识,足以继武古人(《复屈翁山书》)。

杜溶“老而益贫,贫而益狂”,终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逝,终年七十七。身后萧条,以至无以入殓。几年以后,陈鹏年(字北溟,别字沧洲,以清廉著名,有陈青天之称)任江宁知府,才代为埋葬于南京钟山。

文学成就

杜濬诗学杜甫,遗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时有气势,五律尤佳。《初闻灯船鼓吹歌》是他早年成名的长篇;明亡后诗多寓兴亡之感。如《关山月》、《焦山》、《燕矶感旧》等。他在《古树》中写道:“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可见其情怀。

《大清一统志》评杜濬:“诗文豪健,自辟畦町。”《湖广通志》说他“博极群书,吴楚人士多就正焉”。《黄州府志》认为他:“性狂气简,岸凌公卿。少立令誉。”“其所著作力砥流风。后隐江南之钟山,名公巨儒不识茶村之面者自以为赧。”吴伟业(字梅村)是明清之际成就最大的诗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八中,记载了吴伟业曾说自己的五言律诗,是读了杜濬的诗作以后才得到长进的。《国朝先正事略》还说:阎若璩(清初经学家,长于考据)“于时贤多所訾謷,独许先生(指杜濬)五律,称为诗圣。”

杜濬的诗文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场。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清代·杜濬《晴》

清代杜濬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清代·杜濬《古树》

古树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拟上篮舆散百忧,素交排闼且淹留。情亲各出三年字,身老犹怜一日秋。客舍自晴黄叶雨,钟山不动白云游。持螯快饮成今会,大有齐盟在后头。——清代·杜濬《十月十日蔡铉升载酒饮我于病榻,练江、南枝》

十月十日蔡铉升载酒饮我于病榻,练江、南枝

拟上篮舆散百忧,素交排闼且淹留。

情亲各出三年字,身老犹怜一日秋。

客舍自晴黄叶雨,钟山不动白云游。

持螯快饮成今会,大有齐盟在后头。查看更多杜濬的诗文>>

序章 武如廖化 文比韦昭

天地风尘几草庐,铜坑山下闭门居。

时来将相都论命,老去英雄只着书。

吴会浮云苍狗后,具区秋水白鸥初。

寻君便放烟波棹,七十二峰来钓鱼。     

      这首诗是其清代名臣尹耕云的诗作,尹耕云字瞻甫,号杏农,湖南桃源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河南陕汝道,以朝廷命官而受军府差委,佐毛昶熙为幕客,其功昭昭。尹耕云在御史台任职期间以敢言而著称,其中尤以弹劾河督一事而闻名于世。直至咸丰十年,正是尹耕云详查其弊,上呈著名的《劾河督疏》,极力弹劾,方使清廷震怒,撤并南河总督署,由此根治了长久以来的河督奢糜之弊。这首“题冯林一侍讲邓尉山庐着书图”是其诗作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其中“时来将相都论命,老去英雄只着书”一句即是对平江著名的才子李次青有感而发。    

      李次青即李元度,次青是其表字。李元度李次青在平江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自小的时候,小子便常常听得长辈说一些关于李公的奇闻逸事,如李次青读书一目十行、次青看书过目不忘云云,使我对这个传奇人物充满了好奇,此次穷搜典籍、乱翻古书也是希望能够给这个传奇人物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影像,以算是为这位湖湘才子立一小传。    

      平江此地地理偏僻,人风纯朴,学习之风相当之盛,前岁很多报纸都报道了平江开办私塾之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也算是庶几可以稍微温暖一下胸怀的好事了。平江人喜欢对对子,每每乡村野老都有惊人之句,像李元度这般才子其奇闻逸事在乡野之间更是广为流传,而其事略在平江论坛上也早以传遍,只是观老丘那个讲述李元度逸事的帖子,其中却是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居多,比如那个次青巷的由来,便有“龚大司马、曾国藩、王尔烈、郑板桥、张英、刘庸、吴典等数人之说,而且其中言之确确、有史可查的也不乏其人,其实,像这般名间的传说往往是很难找到确切的当事人的,像阿凡提的故事中就不乏史厥疑、徐文长等名间故事人物的原型。所以,在此文中,小子也是尽量以史书中记载的准绳,以免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的事来。    

      李元度身世坎坷,几起几落,在其声名最盛的时节湘军之中其声望犹在左宗裳、李鸿章之上,只是此后一因徽州之败,再因改换门庭,投于曾国藩的政治对手王有龄之怀抱,才有后来曾国藩几次三番的上疏弹劾,并最终使李元度丢官回乡。观李元度之一生,其武功也赫赫、其文采也斐然,曾国藩筚路蓝缕草创湘军之初,若非李元度弃官跟随,鼎立支持,恐怕曾国藩早就葬身于九江湖底矣,此后湘军连失大将,李继宾、塔齐布接连殒命,又是李元度临危受命,固守广丰、玉山,接连抵挡住有“贼中第一狡悍之徒”之称的石达开的屡次进击。关于此役,当时的江西巡抚疏称“(元度)以三千饥疲之卒、当悍贼数万,自有战事,未之前闻”。战后胡林翼向朝廷推荐人才,李元度的名字与沈葆桢、左宗棠并列在首位,由此可见,李元度在湘军前期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     但是,在《清史稿》中,对李次青的评价却着实不高:“元度擅文章,好言兵,然自将屡偾事。”(《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五)这是说他虽然擅长文章,喜欢言兵,但是带兵作战却屡次坏事,俨然说的就是一个赵括二世。  

      “元度文学之士,所行不逮其言,军中犹以宿望推之尔”这个就说得更是露骨了,翻译过来就是:”李元度不过是个书生,做的没有说的好听,所以能在湘军中混到如今,不过是军士们看在他是元老的份上抬举他罢了。“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嘲笑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同样是《清史稿》,对李次青的战功记载如下: “四年,以克复湘潭功,保知县,加内阁中书衔” “七年,贼二万来袭玉山,守卒仅七百人,元度迎战……贼技穷引去,伏兵邀击,安仁、弋阳、广信皆平” “八年,率所部平江军援浙江,败贼玉山子午口。会克常山、江山,授浙江温处道”     在另一部记载清朝历史的《清史列传》中则有更为详尽的记载:“ “七年二月,贼纠众三万自安仁来犯,大战于鹰潭,斩首数千级;赏还花翎,给同知衔” “旋移防玉山,会贼大至,守卒仅七百;元度列陈堵剿,炮伤左颊,不少动”    

      总的来说,在湘军前期,李元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将,自咸丰二年跟从曾国藩办团练开始,前期复武昌、克田家镇,后克东乡、攻抚州,累战皆捷,到咸丰七年大捷于鹰潭,加知府衔,这五年里曾国藩手下几无能战之将,像李继宾、塔齐布之类的悍将要不不是自己的直系属下,要不就是力辍难支,像李元度这等文采出众、而又可独当一面的儒将,在前期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特别是在广信府一战之后,李元度以其英勇善战不但被授予记名道员,加按察使衔,赐号“巴图鲁”等衔(满州话勇士之义),同时在曾国藩的心中也被拔高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在其后不久的一封书信中我们不难窥出李元度在曾国藩心中的地位。  

      “入皖南膏腴之地,大有可为。顷已奏阁下调补斯缺。明年国藩有维扬之行,此四府一州者,敬以相属。大抵地方事,阁下主之,军务事季高主之,升迁举劾,则两公商办。” (——《曾国藩书信札》)季高是左宗棠的字,李元度主政务,左宗棠主军务,而升迁举劾,则是两人商量后再办,可见,当时曾国藩是把李元度与左宗棠相提并论的。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的话,李元度其后的发展不可限量,不但封疆大吏唾手可得,就算是出入部阁执掌中书也未必不可,但是,命运在这时给李元度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咸丰十年八月,张国梁、和春先后阵亡、自杀,江苏、浙江全面告急。新任浙江巡抚罗遵殿,原在湖北任职,和胡、曾等湘军领袖交谊极深,当此危急关头,自然向湘军乞援。其时,湘军诸部被太平军牵制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无法赴援浙江。不得已,李元度又一次投笔从戎,重新扮演廖化的角色。当时李元度任徽宁池太广道,率湘军三千抵徽州,接办皖南防务。其时正值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西征南路之师进克宁国,斩提督周天受及其所部,李元度在绩溪连遭惨败,抵任不到十日,徽州旋为太平军攻占,他“频死得免” ,败走浙江开化。就是这一次原本是平常的战败,由于李元度的错误处置,最终变成了其人生急转直下的一个转折点。  

      李元度先是在外游荡了大半个月后,才不紧不慢地回到祁门大营,而在面见曾国藩时,他依旧一味避责。尤为过分的是,在曾国藩面责后,他竟不“留营听勘,径自归去”。曾国藩不得不慨叹倘若“人心并无悔祻之意”,则“难以挽回天意”;遂奏劾李元度,请旨“将其革职拿问”。  

      如果说这样也便罢了,毕竟曾国藩与李元度的私交一向不错,当时湘军又正是用人之极,假以时日,李元度必将官复原职。但是,李元度到底是不甘寂寞的,咸丰十一年末,李元度接受浙江巡抚王有龄的邀请,募勇援浙,克义宁、奉新、瑞州等地。其实,当时是驻防的太平军自行撤退的,但李元度一概奏报“克复”,因此开复上次革职的处分,并赏加布政使衔。 只是由于这种“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法有难宽,情亦难恕”的行为,不久,他遭到曾国藩再度奏劾,指责他“前不能守徽州”,后不能及时援浙江,并自称连克江西州、县, “有冒功情事”。最终被罢官归家。从此,“杜门不复与闻天下事”。结束了前期的军事生涯。   

      当然,曾国藩所谓的“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当时浙江巡抚王有龄其实是属于一贯对湘军怀着敌意的何桂清集团的,而李元度也是明知这点而慨然投靠,这种以中行待老友,以智伯待怨仇的行为,也正是使曾国藩由恼而怒,由怒而恨的最主要的原因,反观同样是和曾国藩闹翻的李鸿章,其所为就显得磊落许多,李鸿章离开祁门一年多来,袁甲三、胜保,德兴阿、王有龄等人多次邀请他,许以重保,李鸿章都不为之动心,宁愿在江西赋闲。正是由于这种“忠诚”的品质,使得曾国藩大为赞赏,并再邀李鸿章赴安庆担任要职。 

      抛开李元度对徽州战败处置不当不说,但论其用兵打仗之谋,事实上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以三千平江勇起家,曾国藩在江西四面楚歌之极是其独挡一面,若擎天巨柱。此后征战维扬,“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却也是战功赫赫,其后期平定云贵匪乱也体现出其军事上的确是独当一面的。曾国藩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所以,论李元度武功,当是三国廖化无疑。    

      而李元度在晚清官场所最为人所称道的,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文采,李元度有个外号叫“神对李”,其对联、骈文的功力在湘军中是数一数二的。  

    《清稗类钞》“李次青方伯四六”载,粤寇乱时,李次青方伯元度接统徽州防军,以代张文毅公芾。甫三日,军溃,徽郡失守。曾文正恚甚,奏请拟正军法,奉旨从宽戍边。其实文正深爱其才,非果欲杀之也。李谢罪禀有云:「君子原爱人以德,覆之而又培之﹔宰相有造物之权,知我何殊生我。」文正援笔批其后云:「好四六,好文章,好才情。」(方伯:古称一方诸侯之长为方伯,后世用以泛称地方长官。明、清用为布政使的尊称。不器注)  

    除了诗文、对联外,李元度最主要的作品就是记载了曾国藩、左宗裳、李鸿章等咸丰、同治年间重要政治人物的《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先正事略》成书于清同治五年(1866),共收清开国至咸丰朝的代表人物一千一百零八人(其中正传五百人,附见者六百零八人),分为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李元度自晚清后名声渐响大部是因为《国朝先正事略》的缘故。    

      不过李元度名头虽响,但要说是“湖南第一、天下第七”,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小子以为,说这句话的人未免马屁拍得过分,不说天下第七,就是做到湖南第七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就算陶澍、魏源肯,但汤鹏、曾国藩未必是肯的,而就算魏源、曾国藩肯,那王闿运、罗泽南必定是不肯的,究李元度毕生所为,官不过从二品(贵州布政使)、名也难出湘军之外,最值得一谈的就是《国朝先正事略》。但是,小子文牍探寻当中,也发现了一大疑点,根据曾国藩所言,《国朝先正事略》的作者除了李元度应该另有别人。 “清代先正事略,同时编纂者至五六,而独平江李元度书传,盖有幸有不幸也。“(《对联话谐谑卷》) “道光之末,闻嘉兴钱衍石结事仪吉,仿明焦越《献征录》,为国朝《征献录》,…………。” “……愿益以贞固之道持之,寻访钱氏遗书,参计修补,矜练岁年,慎褒贬于锱铢,酌群言而取衷,终成圣清巨典。” (曾国藩清先正事略选序——即《国朝先正事略》不器注)  

      按照曾国藩的说法,李元度完书期间曾“寻访钱氏遗书,参计修补,矜练岁年”。因此,把《国朝先正事略》看成是李元度一人修纂也不是一件很说得过去的事情。一直以来,《国朝先正事略》都是研究清代史料的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中关于湘军的发迹、战事都有相当多的揭密性质的描写,当然,比起另一部同样诠释湘军史的《湘军志》,《国朝先正事略》显得隐讳有余,揭露不足,但是论文笔之俊逸、人物之丰富、事件描写之精微、时间跨度之广袤,清代笔记野史无有能与其比足者。也正因为如此,自晚清以降,对李元度的评价逐此提升,隐隐有三国韦昭之比。在此,小子未敢为尊着讳,也希望为钱衍石能一讨名份,慰其先灵于地下。    

      其次,终清之一朝,对文字一类始终忌惮,如戴名世《南山集》、金庸祖上查嗣庭一案皆牵连甚广。所以有清之一代,史书的记载应该算是最不靠谱的。 “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这个荒诞之极的事例被一本正经地记载在《清会典事例》、《圣祖实录》等史料之中,读来尤其使人喷饭。一天之内打死318只兔子,就算从早上6点天亮,打到晚6点天黑,中间不吃饭,不休息,不喝水,整整十二个小时,算下来平均226分钟打死一只兔子,这效率都快赶上机枪扫射了。   

      因此,清代的很多流传甚广的史书其可信度反而不及一些名士、朝官的私家笔记,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异数。近如王闿运的《湘军志》,因为期间多载曾国藩、曾国荃等一干湘军将领的阴私隐密之事,于光绪八年刻板被郭嵩焘销毁,此后在四川重刻再版,但其中却经过了许多的增删修改,就算如此,曾国荃还是甚为不满,命其幕僚王定安另起炉灶,重作一部《湘军记》以挽回影响。 当然,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现在已被证实其中所撰事略大多是真实的,但是相比董狐来说,其相差却是不可以道里记的。    

      李公元度文武全才,性格仁厚,在军几二十年,未尝妄杀人;凡缚贼,必亲鞫解释者,十尝七、八。公性肫笃,事母逮老如孺子,厚于亲族;塾有课、嫠有资,姻故乡邻多待以举火。平江地界三省,设局县城,集械编丁以时训练;寇警迭乘,恃以完固。立诸善堂及广仁仓,贷不取息。创建平江忠义祠及葺新诸祠祀,必亲必慎。    

      现在其后辈多远在海外,出类拔萃者甚多,也算是其余荫之所泽了。小子以为,议李公“武如廖化、文如韦昭”当是中肯的吧。

附: 李元度之起落: 起: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大挑二等,选黔阳县教谕。咸丰三年,曾国藩调理营务,期间屡立战功,加按察使衔,赏「色尔固楞」巴图鲁勇号。同治二月授浙江盐运使兼按察使。

落:四年八月,至祁门。时伪侍王李世贤陷宁国,守将周天受战死;元度至徽州未十日,徽城继陷,革职拏问。三月,两江总督曾国藩疏劾元度获咎后擅自回籍,即行革职,免其治罪,仍交左宗棠差遣委用,十一月,御史刘庆论劾:逼索欠饷,失人臣体, 得旨:下部议罪,发往军台效力。后在左宗赏等人极力斡旋下,旋以前功,免其发遣。 起:同治五年,贵州逆苗及黄号、白号等匪构乱,蹂躏思南、石阡、思州、遵义、铜仁五府;巡抚张亮基疏调元度入黔,旋授云南按察使,

落:以终养开缺回籍。

起:光绪八年,丁母忧。十年,法、越构乱,彭玉麟以兵部尚书督办广东海防,延元度赞理营务,十一年六月,授贵州按察使,十三年二月,升贵州布政使,九月,卒。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李元度应召入幕。后随军陷武昌、汉阳。五年,曾国藩于湖口、九江战败,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军赴援。八年七月领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与太平军激战获胜,加按察使衔。咸丰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县),为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攻克,因被革职拿问。旋以浙江巡抚王有龄疏调,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号“安越军”,由平江、通城追击忠王李秀成军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复原官,加布政使衔。次年九月领兵入浙,与左宗棠败李世贤部于江山、常山,授浙江盐运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国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获咎、不候审讯等情加以弹劾,奉旨发往军台效力。后经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联名奏保,得免遣戍,放归乡里。

同治初,贵州苗民、教军与号军举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随各路进入贵州。两年之间,攻陷苗、号军村寨900馀座。事平,授云南按察使。旋开缺回籍。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李元度应彭玉麟之邀,赴广东办理防务,建议堵塞虎门海口。十一年六月,补贵州按察使。疏陈筹防筹饷之策,主张改江南漕运为折色;仿洋法修筑炮台;福建巡抚专驻台湾,以防法、日等国逞凶;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裁撤;在国外华侨寄居地方,设立公使或领事等。

十三年,李元度迁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于官。 光绪10年中法战争时应彭玉麟之邀出任广东防务,建议堵塞虎门阻法军海军。11年六月补贵州按察使,上疏北京有关东南海防建言:

沿岸仿外国广修炮台;为筹备海防饷,建议改江南漕运为折色;为防法国、日本犯边,福建巡抚需改置于台湾;裁汰冗官,废督抚同省城之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收权于总督;于国外华侨居地,广置公使或是领事。 立意虽好,唯开罪既得利益者众,朝廷碍难采纳实施。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官黔阳教谕。曾国籓在籍治团练,元度上书数千言言兵事,国籓壮之,招入幕。咸丰五年,国籓移军江西,令元度募勇三千屯湖口。六年,移屯抚州,偕江军林源恩合防。与贼相持久之,饷绌,分军克宜黄、崇仁;而贼自景德来援,抚州贼出攻江军营,林源恩死之。元度突围出,移屯贵溪,防广信。七年,贼二万来袭玉山,守卒仅七百人,元度迎战,断贼浮梁,贼以步队缀军,骑贼趋上游跐水渡。乃回城拒守,被攻两昼夜,元度立埤堄间,弹中左颊。贼忽罢攻,钲铙杂作,知其穴地道,乃掘壕以防,伺其穿隧及壕殪之。贼技穷引去,伏兵邀击,安仁、弋阳、广信皆平。元度先已累擢知府,以道员记名,至是加按察使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八年,率所部平江军援浙江,败贼玉山子午口。会克常山、江山,授浙江温处道。

十年,曾国籓督师皖南,调元度安徽宁池太道,防徽州。至甫三日,贼由旌德纠合土匪散军入绩溪丛山关。遣同知童梅华、都司单绥福率千人往援,败挫。贼趋郡城,元度退走。国籓奏劾,褫职逮治。会浙江巡抚王有龄奏调援浙,元度不待命,回籍募勇八千,号安越军。将行,粤匪犯湖南,巡抚文格留其军守浏阳,偕诸军破贼,诏赏还按察使衔,并加布政使衔。

会杭州陷,王有龄死,诏左宗棠代之。元度率军入浙,与李定太守衢州,授浙江盐运使,署布政使。国籓以元度罪未定,不听勘遽回籍,复劾革职,交左宗棠差遣。言官再论劾,命国籓、宗棠按治。国籓奏:“徽州之失,元度甫至,情有可原。”

宗棠疏言:“杭州失陷,非因其逗留所致。惟落职后求去索饷,不顾大局。”论遣戍。沈葆桢、李鸿章、彭玉麟、鲍超等交章荐其才,代缴台费,免罪归。同治初,贵州巡抚张亮基奏起剿教匪,以功复原官,擢云南按察使。光绪八年,丁母忧。服阕,补贵州按察使,迁布政使。十三年,卒于官。

元度擅文章,好言兵,然自将屡偾事。所著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集,并行世。 清末,平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屡试不第而投笔从戎,终成著作等身的儒将,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今平江县爽口乡沙塅村人。四岁丧父,靠母亲纺织换钱供他上学。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但以后他6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中第。 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湘军,充当幕僚,协助曾“辟佐戎机,调理营务”,深得曾氏赏识。曾国藩保举李为候选知县、加内阁中书①衔;后又保举同知②衔,赏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战以后,李元度便由军中文员改为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④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之赏。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任上,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参劾李元度,李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平江至今流传着李元度的不少趣事与传说,尤以“对字”趣话,令人拍案称奇。相传一天黄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刘秀才问路。李嫌其语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刘秀才只好和颜低声借问姓氏,李脱口而出:

“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是刘。”

李元度大惊,忙向前询问:“足下何处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问:“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堪称出句巧,联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刘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

  

  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

  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

  

  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这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余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余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著,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经籍纂诂》 阮元著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

  

  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

  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

  

  《世说新语》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文心雕龙》 刘勰撰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徐霞客游记》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梦溪笔谈》 沈括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通艺录》 程瑶田撰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此书仅五册,十余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庸盦笔记》 薛福成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张太岳集》 张居正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鲒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潜研堂集》 钱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述学》 汪中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龚自珍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

  

  《词苑丛谈》 徐钪(?)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语石》 叶昌炽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书林清话》 叶德辉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论写定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剧说》 焦循《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二书论戏剧,极好。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余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

  

  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谈谈张问陶的一副对联

许贵文

我的案头上有一对古香古色的镇纸。长: 625px ,宽1125px ,厚75px ,拱形。木质,黑漆,正面为一副“烫金”对联,曰:“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行草相间,风神秀爽,潇洒飘逸。每当临池之际,观赏一过,便会想起清人张问陶来。

最早书写这副对联的当是张问陶。(见图)。张问陶(1764-1811)四川遂宁人。字仲冶、乐祖,号船山,又自号蜀山老猿,晚号药庵退守,亦称无船。乾隆庚戌(1790)进士。官莱州知府。善画工诗,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曰问陶“书法险劲,画近徐青藤,不经意处,皆有天趣。”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船山才情横轶,世但称其诗,而不知书画俱胜,书法放逸近米海岳。”近人杨守敬《学书迩言》曰:“乾嘉间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著有《船山诗文集》。(《中国书法大辞典》)

这副对联的联语是清人吴锡麒的作品。张问陶这副对联的题识曰:“谷人祭酒句,壬申九日为丹崖仁兄书。”谷人,即吴锡麒(1746-1818)清代骈文家、诗人。字圣征,号谷人。钱塘(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授编修,累官至国子监祭酒。诗超群,骈文清华明秀,名重一时。丹崖,不详。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表现了文人墨客高人逸士的雅趣。

上联谓欣赏名画要像吟诵好的诗句。因为诗画相通。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苏轼的美学理想和评价标准。要求诗或画要达到一种优美和深邃的艺术境界。有的画家工诗,他的画中融入诗情。有的诗人知画,或超然高举,诗思在云霞之外;或托物兴怀,诗思在山水之中。

下联用“高山流水”之典。《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曲高妙。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故说“古琴兼作水声听。”这要琴曲高妙,并有知音相赏。听者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清史列传》曰:“问陶书法险劲”。张问陶此联行书体现了这一特点。险劲,奇崛,古拙,很耐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