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断
1 断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抽刀断水
藕断丝连
断章取义
藕断丝连ǒu duàn sī lián
[释义] 连:牵连藕已断开;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
[语出] 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辨形] 藕;不能写作“耦”;连;不能写作“联”或“莲”
[近义] 难舍难分
[反义] 一刀两断
[用法] 多指男女间情思难断;也泛指人与人、人与事情没有彻底断绝关系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他俩虽然闹翻了;但毕竟是夫妻;仍是~
2 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的四字词语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示例: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近义词:磨杵成针、绳锯木断反义词:虎头蛇尾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滴水穿石dī shuǐ chuān shí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示例: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的精神近义词:铁杵磨针反义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语法:兼语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坚持就是胜利。
3 带断的四字成语带断的四字成语 :
断断续续、
恩断义绝、
连绵不断、
肝肠寸断、
藕断丝连、
源源不断、
连续不断、
断章取义、
优柔寡断、
断壁残垣、
当断不断、
当机立断、
一刀两断、
断子绝孙、
独断专行、
颓垣断壁、
主观臆断、
断然不可、
言语道断、
金断觿决、
断珪缺璧、
断怪除妖、
泪干肠断、
断雁孤鸿、
割恩断义、
截断众流、
断断继继、
悬断是非、
眼穿肠断、
残编断简
4 一个四字成语断什么绝什么恩断义绝: 恩:恩情;义:情义。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出处: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咱两个思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
恩断意绝 :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出处:明·无名氏《认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见了你的亲娘,莫漏泄,休将我恩断意绝,可怜我无家无业。”
恩绝义断 : 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索什么恩绝义断写休书。”
5 断字开头 四字词语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
属于西湖十景之一。另外歌手许嵩有一首同名歌曲也为《断桥残雪》。
断壁残垣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断井颓垣 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恩断义绝 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
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房谋杜断 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
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断线风筝 比喻一去不返的人或事物 断子绝孙 指没有子孙后代 连绵不断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飘蓬断梗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断树枝。
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暗弱无断 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残编断简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抽刀断水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
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愁肠寸断 愁肠:忧思萦绕的心肠。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
形容忧愁到了极点。 当断不断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当机立断 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独断独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独断专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断壁残璋 壁:圆形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璋:象半个圭的玉器。残缺不全的璋壁。
比喻虽然残缺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断壁颓垣 颓垣:倒了的矮墙。
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形容残败的景象。
断编残简 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断长续短 续:接、补。截断长的来补短的。
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断脰决腹 脰:颈;决:破。
杀掉头,剖开腹。形容惨烈的死难。
断发文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断根绝种 断绝后代,即断子绝孙。 断梗飘蓬 梗:植物的枝茎;蓬: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
如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
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断还归宗 指出嫁或被卖的女子由官府判决归还母家。
断齑画粥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
形容贫苦力学。 断简残编 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穿简的细长皮条。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断决如流 如流 :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
决断事务多而快。 断烂朝报 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
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 断墨残楮 指残缺不全的典籍。
断手续玉 断:砍下;续:接上。砍下手来再接上一块玉。
比喻得不偿失。 断头将军 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断无此理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断线偶戏 像断了线的木偶,不能动弹。 断袖之癖 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断垣残壁 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断章摘句 裁断章节,取缀成文。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断章取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多谋善断 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分钗断带 钗分开,带断了。
比喻夫妻的离别。 肝肠寸断 比喻伤心到极点。
衡阳雁断 衡山南峰有回雁峰,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比喻音信不通。
好谋善断 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接连不断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九回肠断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决断如流 决策、断事犹如流水。
形容决策迅速、顺畅。 泪干肠断 形容伤心到极点。
路断人稀 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藕断丝连 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漂蓬断梗 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
琴断朱弦 比喻妇女死掉丈夫。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
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
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思断义绝 感情破裂。
多指夫妻离异。 望断白云 形容想念父母。
无肠可断 比喻悲痛之极。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
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雄鸡断尾 断尾:断去尾巴。
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一刀两断 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优柔寡断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源源不断 〖释义〗形容接连不断。 不断如带 〖解释〗犹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迟疑不断 〖解释〗犹言迟疑不决。
绵绵不断 〖解释〗绵绵:延续不绝的样子。接连不断,一直延续下去。
亦作“绵绵不息”、“绵绵不绝”。
6 带断的四字词语暗弱无断 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残编断简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抽刀断水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愁肠寸断 愁肠:忧思萦绕的心肠。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形容忧愁到了极点。
当断不断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当机立断 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独断独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独断专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断壁残璋 壁:圆形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璋:象半个圭的玉器。残缺不全的璋壁。比喻虽然残缺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断壁颓垣 颓垣:倒了的矮墙。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形容残败的景象。
断编残简 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断长续短 续:接、补。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断脰决腹 脰:颈;决:破。杀掉头,剖开腹。形容惨烈的死难。
断发文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断根绝种 断绝后代,即断子绝孙。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断还归宗 指出嫁或被卖的女子由官府判决归还母家。
断齑画粥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断简残编 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穿简的细长皮条。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7 第一个字儿是断的四字成语大全断壁残璋 壁:圆形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璋:象半个圭的玉器。
残缺不全的璋壁。比喻虽然残缺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断壁颓垣 颓垣:倒了的矮墙。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
形容残败的景象。 断编残简 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断长续短 续:接、补。
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断脰决腹 脰:颈;决:破。杀掉头,剖开腹。
形容惨烈的死难。 断发文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
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断根绝种 断绝后代,即断子绝孙。
断梗飘蓬 梗:植物的枝茎;蓬: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如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
形容人东奔西走,。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
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断还归宗 指出嫁或被卖的女子由官府判决归还母家。 断齑画粥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断简残编 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穿简的细长皮条。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断井颓垣 井:指井栏;垣:短墙。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
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 断决如流 如流 :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
决断事务多而快。 断烂朝报 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
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 断墨残楮 指残缺不全的典籍。
断手续玉 断:砍下;续:接上。砍下手来再接上一块玉。
比喻得不偿失。 断头将军 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断无此理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断线风筝 象放上天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比喻一去不回来的人或东西。
断线偶戏 像断了线的木偶,不能动弹。 断袖之癖 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断垣残壁 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断章取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 断章摘句 裁断章节,取缀成文。
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
后比喻劝勉学习。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
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
断梗浮萍 比喻漂泊不定。 断梗飘萍 比喻漂泊不定。
同“断梗浮萍”。 断怪除妖 指铲除妖魔鬼怪。
断管残沈 残缺不全的字画。管,笔;沈,墨汁。
断管残渖 残缺不全的字画。管,笔;渖,墨汁。
断圭碎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珪缺璧”。
断珪缺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圭碎璧”。
断齑块粥 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同“断齑画粥”。 断缣尺楮 犹言断缣寸纸。
残缺不全的书画。 断缣寸纸 指残缺不全的书画。
断缣零璧 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断简遗编 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
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断蛟刺虎 指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断金零粉 断折的花钿和零散的铅粉。
借指因遭横逆而结局不圆满的风流韵事。 断木掘地 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虽粗拙,亦适用。 断线鹞子 犹言断线风筝。
鹞子,指纸鸢,鸟形风筝。 断香零玉 比喻女子的尸骸。
断袖余桃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同“断袖之癖”。
断袖之宠 断:截断;宠:宠爱,宠幸。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指男宠。
断鹤继凫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壁残垣 残垣:倒了的短墙。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
形容残败的景象。 断长补短 截断长的来补短的。
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断发纹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
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同“断发文身”。
断梗飞蓬 如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
同“断梗飘蓬”。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
羽鳞,犹鱼雁。 断雨残云 比喻男女恩爱中绝,欢情未能持续。
断章截句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断章取意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 断纸馀墨 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断子绝孙 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指没有后代。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主要作品
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忆秦娥·临高阁》
《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梅》
《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瑞鹧鸪·双银杏》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行香子·草际鸣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满庭芳·小阁藏春》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诗
《金石录》
《浯溪中兴碑诗》
《乌江》(又名《夏日绝句》)
《皇帝阁春帖子》
《钓台》
《上枢密韩肖胄诗》
文
《金石录序》
《词论》
《打马图序》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
更得些时。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啼□(左“决”右半,右“鸟”)。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
红梅些子破,
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
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人似春将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歹带〕人娇
后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
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
云间水远。
清昼永,
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
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
更须频剪,
莫待西楼,
数声羌管。
(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梅苑》卷九)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行香子
天与秋光,
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
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满庭芳
小阁藏春,
闲窗销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
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
如韵胜,
难堪雨藉,
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
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
良窗淡月,
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芳草池塘,
绿阴庭院,
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
管是客来〔口沙〕。
寂寞尊前席上,
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酉縻〕落尽,
犹赖有□□。
当年,
曾胜赏,
生香熏袖,
活火分茶。
□□龙娇马,
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
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
不成怀抱,
得似旧时那。
(□:原缺字)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
雕栏巧护,
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
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
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
妒风笑月,
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
南陌上,
正日烘池馆,
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
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
几枝先近日边匀,
金尊倒,
拚了尽烛,
不管黄昏。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
清芬酝藉,
不减酴〔酉縻〕。
渐秋阑,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长寿乐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
阶〔艹冥〕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
漏残银箭,
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
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
归逢佳偶。
到如今,
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
文步紫禁,
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
虎符熊轼,
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
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
兰羞玉酎。
祝千龄,
借指松椿比寿。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要吟风味两家新。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断齑画粥: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断简残编: 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穿简的细长皮条。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断井颓垣: 井:指井栏;垣:短墙。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
断章取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断子绝孙: 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指没有后代。
断弦再续: 断弦:指丧妻;续:连接。比喻男子妻死后再娶
断袖之宠: 断:截断;宠:宠爱,宠幸。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指男宠。
断简遗编: 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断管残沈: 残缺不全的字画。管,笔;沈,墨汁。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断纸馀墨: 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断章取意: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同“断章取义”。
断章截句: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断雨残云: 比喻男女恩爱中绝,欢情未能持续。
断袖余桃: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同“断袖之癖”。
断香零玉: 比喻女子的尸骸。
断线鹞子: 犹言断线风筝。鹞子,指纸鸢,鸟形风筝。
断木掘地: 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虽粗拙,亦适用。
断金零粉: 断折的花钿和零散的铅粉。借指因遭横逆而结局不圆满的风流韵事。
断蛟刺虎: 指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断缣零璧: 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断缣寸纸: 指残缺不全的书画。
断缣尺楮: 犹言断缣寸纸。残缺不全的书画。
断齑块粥: 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同“断齑画粥”。
断鹤继凫: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圭碎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珪缺璧”。
断珪缺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圭碎璧”。
黄金白银,体积小价值大,色泽美丽,不锈不烂,分割也不太困难,是适宜作货币的理想金属。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金银用作货币,据古籍记载距今大约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史记》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金)或白(银)或赤(铜)”,“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管子》也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汉书》则认为,西周初期黄金货币已有了一定的形制,还有法定的货币制度,它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太公退,又行之于齐”。但这些说法今天还缺乏考古资料的实证,然而商周时期黄金已在发挥货币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在安阳等地曾出土过金贝和包金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货币之一了,与早期的铜铸币并行使用。当时大宗交易支付,国与国交往都使用黄金,封建贵族、大商人买卖珍贵的奢侈品,多以黄金论价,如千里马、象床、宝剑、玉卮、狐白裘等,都计值在千金以上。据说韩国有一美人,售价很贵,诸侯们不能买,后由秦国花三千金买去。地主、商人的家产也往往以黄金计值,夸耀为“千金之家”。统治者们朝贡、馈赠、赏赐、贿赂也都使用黄金。如“尉缭说秦王,赂诸侯豪臣,不过三十万金,而诸侯可尽”。当时各诸侯国的铜铸币——布、刀、圜铁等都有一定的流通范围,受地域的限制,而黄金则可通行于各国,不受国界限制,成为国际性货币。
黄金作为货币,是一种以重量为单位的称量货币。黄金计算的单位有两种,一是“斤”,合十六两;一是“镒”(yi),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实际上这两种单位经常是混用的。楚国的黄金单位叫做“爰”,所以楚国的黄金货币,叫做“爰金”或“卢金”。楚国是多产黄金的国家,所以后世出土爰金也最多。爰金的形制,最初是圆饼或钣状,无铭文。近代还发现有铅饼包以金箔、银箔的冥币,说明爰金在当时已是相当普遍流行的货币了。后来,爰金发展为在金钣或金饼上钤印若干小方格和铭文,使用时根据需要把小方块凿开,以天平称量支付。铭文通常为两个字:一是“爰”字,一是国名或地名,如“郢爰”、“陈爰”、“专爰”、“卢金”等。以郢爰最为多见,因郢为楚国都城。卢金是钤有“卢金”二字小圆印的金钣,大约是楚国晚期的金币。卢金二字是表明此币经过化炉精炼,金质足赤的意思。这是因为楚国国势衰危,郢爰币值下降,改用卢金二字来维持货币信誉。根据对实物的化验分析,郢爰一般含金量为97—98%,卢金为94—95%。爰金在楚国流通的同时,北方诸国行使一种金币叫做“圜金”。形状象圆饼,底部凹,表面隆起,有的似马蹄形,都刻有表示重量的文字和数码符号。但出土实物很少。
关于早期黄金货币的购买力,古籍中记载的不多,也缺乏比较。《管子》曾记载,“粟贾平四十,则金贾四千”。可以认为,一石粟值四十铜币,而四千铜币等于一斤黄金。《管子》又说,“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匹当一镒”,可知绢价每匹值黄金十四铢半,布价每匹合黄金五铢。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研究。
2黄金货币的盛行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单位改为斤。这一时期,是中国货币史上使用黄金货币最盛的时代。
当时的货币流通,小宗买卖都使用铜钱,凡价值大和支付额多的交易都以黄金计算。据记载,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的有:赏赐、库藏、朝贡、助祭、算赋、买卖官爵和民间窖藏等。赏赐是黄金数量最大的用途。仅就《汉书》记载,皇帝各次赐金加起来的总量达九十万斤,合今天二百七十六吨还多。例如,陈平曾以四万斤黄金间于楚;文帝赐周勃五千金,宣帝赐霍光七千斤。皇帝娶皇后的聘礼,惯例为二万斤。其次是酎(Zhou)金,这是汉代诸侯为祭宗庙向皇帝贡献的助祭费。按规定,以诸侯封地人口计算,每千人贡金四两,实际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数量。如果交纳酎金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则犯大不敬罪,王则削县,侯免国。汉武帝时,因酎金问题获罪夺爵的有一百零六人之多。黄金代表财富,西汉皇帝运用酎金及赎罪、罚款、抄家、卖官等手段,搜刮了大量黄金,集中于皇家。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王莽时期,实行黄金国有,他制订了“宝货”制,使用严刑强逼民众交售(实际是没收)黄金和金制器物,藏于宫中,每万斤为一柜,在他灭亡时还存有六十余柜。
秦汉初期黄金货币没有固定的形状。出土的金饼、金钣,大体有一斤重的和一两重的两类。《汉书》记载,“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西汉的一斤约合今二百五十克,所以出土的金饼以二百五十克重的最为常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有数十枚小金饼,每枚重量约合当时的一两。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铸“麟趾褭(niǎo)蹄”,开始统一了黄金货币的形制。北宋沈括曾记述这种金币的形制:“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圆饼,四边无模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各地西汉墓葬出土实物中,确有一些象马蹄状或兽趾瓣状的金饼,人们称之为马蹄金、麟趾金。此外,还有一种“金五铢”,是1980年陕西咸阳塬下出土的。它的大小形制与西汉五铢铜钱一样,黄金成色与西汉金饼一样,体重九克,比铜钱重一倍多。
汉代黄金与铜钱的比价,法定是黄金一斤值铜钱一万。但在民间实际流通中,则因时因地而有高有低。《九章算术》中曾记载:金一斤值钱“六千二百五十”,“金价九千八百”。在战乱年代,黄金价格变化甚大,如王莽失败后的长安三辅一带,曾有“黄金一斤,易豆五升”的现象。
(3)黄金货币职能的减退
东汉至晋隋期间,黄金愈加贵重,人们对黄金的用途有了很大改变。用于大额支付和商品交易的情况锐减,作贮藏饰品和其他方面用处的大为增加。象皇帝对臣属的赏赐,西汉二百十五年间赐黄金有一百多次,东汉一百九十五年间赐金只有九次,而赐钱、赐物的相应增加,仅赐铜钱的就有六十四次之多。东汉赐金的数额也很少,总计约为二万一千七百四十斤,合今五吨半左右,仅及西汉赐金总数的2%。皇帝赐金少了,臣下献金的也少了,连赎罪也改用缣。把黄金作货币媒介以外的用途,则广泛发展。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侈浮华,盛行用金银打造器皿、服饰。汉光武帝的内弟郭况,在家中就蓄有四百多人专门制作金银器物。妇女们用黄金做首饰也很流行,曹植诗云:“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是其时风尚的写照。同时,两汉之际佛教东传,魏晋以后道教也逐渐盛行,寺观庙宇、佛像、法器多用黄金装饰。北魏天宫寺造佛像,一次就用黄金六百斤。特别是战乱频仍,铜钱经常贬值,物价腾贵,人们多以黄金来保存价值,避免损失,这样,黄金就逐渐退出了市场流通范围,成为大家竞相贮存的对象。由于用金数量稀少,黄金的数量名称也起了变化。本来汉代称黄金一斤为“一金”,到了晋代,称“一金”却往往指的是一两了,这是因为使用黄金时用两计算已逐渐习以为常了,而南北朝以后就不再用斤计算了。
唐宋时代,金银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黄金用于打造器物、饰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布施等有增无减,黄金的用途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以黄金计价、估值以及用于大额赋税、大宗交易的情况又时有发生。杜甫就有“囊虚把钗钏,米尽折花钿”的诗句。由于经济的增长,黄金的货币作用在这一时期又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它作为贮藏、保值的作用仍是主要的。史籍对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60)等等。元代以后,纸币逐渐流行,黄金则进一步退出流通领域。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但实行的结果是,白银未能禁止住,而黄金的货币地位则正式取消。
黄金货币的形制,一直是多种式样同时并行的,但不同时期又分别以某一式样为主要形式。东汉以后,除圆饼形外,铤状逐渐多起来。金铤是狭长的金钣,似大臣用的笏,一直流行到唐代1979年山西平鲁曾出土金铤八十二件,金饼四件,部分刻有唐肃宗干元年号。南北朝时,黄金制的钱币开始出现,《南史吕僧珍传》曾有生动的记述。这种金钱,多是仿照当时流通的铜钱的形制而造的。从出土实物看,有些金钱是从国外流入的,如拜占廷金币等等。唐宋时期,金银制的钱币已较普遍,但多用作祭祀、布施、馈赠、殉葬等,与流通中的铜钱有所区别。《旧唐书玄宗本纪》记:开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杜甫诗云:“何时重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张祜诗云:“长说承天门下宴,百官楼下拾金钱”。两宋时金银开始以锭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砝码或绕线板的形状,为两端宽、中间窄的亚腰形。元代的金银锭又改为元宝形,即两端尖而翘起。明、清时又有中锭(小元宝形)、锞子(小馒头形)以及滴珠、福珠形状。上述多种形状的黄金体,都仍属于称量货币,在使用时需用秤称量,份量多者要进行截凿。
黄金的购买力,东汉以后千百年来一直是比较稳定的。金银比价,大约为一比五左右,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至宋初为一比六点五二。明中期为一比七到八,明末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时为一比十四左右,和当时欧洲的比价大体相当。黄金和铜钱、纸币的比价,则由于后者价值经常不稳,而变化较大。
关于“金”的第二种说法: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情况如何?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现有资料推断,我国的货币起源于殷商。因为商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资本论》第一卷)。
最初作为货币的物品有牲畜、布帛、贝壳等,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到商代晚期,出现了象形的铜贝,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开始流行,有布币、刀币、环钱等铜铸币,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币制,使用外圆方孔铜钱:秦半两。从此以后,方孔圆形成了我国铜钱的固定样式。在东汉至唐代的七百多年间,我国的主要货币是五铢钱(铢是一种重量单位),这一时期,铸币币值同重量名称相统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迄清“宣流通宝”,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实行制钱制度,不再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铸币名称改为“元宝”、“通宝”等,并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清光绪年间,开始铸造铜元,铜元逐渐通行全国,成为货币的主流。以上是我国古代铜币演化的过程。
我国古代除了以铜为货币外,还以金银、铁钱、谷帛作为货币。从春秋战国起,历代均以金银条块的重量参与流通使用,属于称量货币。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铸造了中国最早的铁钱。每当时局动荡不安,钱币严重贬值时,谷帛就自然代替金属货币担当起货币的职能。比如在王莽末年、南北朝时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都曾以谷帛为货币。另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唐代的“飞钱”,已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北宋的“交子”和“钱引”、南宋的“会子”,则是真正的纸币了。到了元代,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规定公私均用纸币。元代的纸币制度在世界币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形成了以铜币为主体,兼用金银、铁钱和纸币的多元化货币制度,最后演变成近代的货币。
金、银作为贵金属,都曾作为货币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首先是黄金在秦汉前后被广泛使用,然后是白银在宋代开始登台唱主角。金、银在货币流通史上的代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春秋时就开始有以黄金作支付手段的文字记录。进入战国以后,黄金被广泛地用作货币,但大多限于国君、贵族等富裕阶层使用。黄金流通需要计量,它以“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镒”(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等重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因而黄金是称量货币。秦代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但改以斤为单位。秦汉时黄金与铜钱的法定比价是黄金一斤值钱一万。西汉末黄金大量上流,到王莽时国库积贮达六十万斤以上。不过,王莽政权败亡之后,黄金大量散失于民间,使得黄金流通量在东汉急剧减退。
自东汉至唐末,是铜钱作为主币流通的时期。白银是在唐末时进入货币领域的,主要用作军费、政府经费等。进入宋代以后,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但是,白银不能直接用于日常交易,一般须换成钱才能使用。金人一向通用白银,白银的使用以五十两为一锭计算,每锭对铜钱作价百贯文。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承安宝货”银币,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我国有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和明初,政府为推行纸币政策,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直至明英宗时方才解除用银之禁,从此白银正式以合法货币的身份登上经济流通舞台。万历年间,全国推行以赋役折银征收为内容的“一条鞭法”,从而使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员必需的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标志。到了清代,则以用银为本,用钱为辅。白银被铸成不同规格的货币:元宝(五十两)、中锭(十两)、锞子、滴珠等,但交易时,仍需称量,银与钱的法定比价,明清相同,均为银一两值钱一斤。(见于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关于“斤”:
秦汉时期铜币流通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秦汉初期半两铜币流通阶段,二是两汉时期五铢铜币流通阶段。两个阶段中的铜币都发生着持续减重的变化。 秦汉初期半两铜币流通阶段,起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止于汉武帝铸行上林三官五铢钱。秦代初期每斤相当于现代大约25625克,半两钱应重80078克,“而出土的秦半两多为4-6克左右”。可以说,秦代半两铜钱在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的同时就已经发生了减重的现象。(石俊志《秦汉时期的铜币减重与权衡减重》)
结论:
综合上述不同说法:战国时的“金”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黄铜;战国时的“斤”很可能与秦汉时的“斤”相似,为250克左右。如此,则“购之金千斤”可以理解为500斤黄金或500斤黄铜。课下注释语焉不详。
日本大和民族的服饰是和服,朝鲜、韩国人的民族服饰是韩服,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各式各样民族服饰,也许有的人不知道,中华汉族的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但经历种种原因,人们已经没有了穿汉服的意识和习惯,下面本文从历史细致分析汉服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644年(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干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后世发展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
本文2023-08-03 19:58: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