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包含哪些内容?保存了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永乐大典》包含哪些内容?保存了多少?,第1张

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由2000多名学者在清朝永乐年间用5年时间完成。有一万多册,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永乐大典》到底包含了什么?由于百科全书肯定包含了所有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0755年到79000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被毁或流散海外。

先说《永乐大典》的原件和复印件。

由明朝皇帝任命的王子姚和翰林学士主持。历时三千多人参与,永乐六年完工。3000多人参与编辑、抄写、标记,编成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包括经典、史书、书、集、释、道经等。至永乐六年冬成,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卷数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卷。总字数约37亿字,命名为《永乐大典》。

是在南京写的,但是书写完之后,只做了一本。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时,编辑陈迅奉命从文远馆共100柜的藏品中各选一件,将《永乐大典》本原件运进京宫。到达北京,存放在文楼,其余100柜书暂时存放在左顺门北廊。郑桐六年修建文远馆,于是左舜门北廊的书籍被运入馆内,《永乐大典》仍存放在文楼内。正统十四年,南京文远馆不幸失火,馆内《大典》份手稿和其他书籍全部焚毁。从此《永乐大典》成了孤儿。

因为种种原因,从写出来就束之高阁。记载:“骑马确实多,但没时间找,更没听说有短暂读书展的人。”明朝有277年,16个皇帝。这一时期,除了明孝宗皇帝为了让自己活百岁,将《永乐大典》本《金匮要略》录到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皇帝“用韵搜,数例有一两不在”。

嘉靖三十六年,北京宫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世宗怕伤及附近的文楼,下令把《大典》全部赶出来。为了防止意外,他还决定重新录制一份。这件事搁置了好几年,到了嘉靖四十一年秋天,招收了109名书画学员,正式开始临摹绘画。重录前,世宗和内阁大臣徐阶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抄录员早进晚出,登记领取《大典》,按《大典》原样完整复录,做到内容逐字逐句,规格格式一模一样。三叶每天抄,不允许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这样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

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_逝世,复录工作尚未完成,至隆庆元年四月,历时五年。

明朝以后,才发现原来的永乐已经不存在了。原件去哪了?后人的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先是说明朝世宗皇帝葬在永陵。因为明朝的皇帝中,只有孝宗和世宗读过《大典》。世宗爱《大典》“包书”,所以原作很可能葬在永陵。明代有很多爱书的人祭。上个世纪,当黄璐国王朱谭的坟墓在山东被挖掘时,有像《大典》这样的书。明永陵更加壮观

第二,有研究认为她藏在黄石一墙之隔。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等人认为,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的故宫,墙体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在建筑上十分罕见。的原作可能藏在黄石集的墙里。

第三,郭沫若等师礼破坏了明亡之时有志向的监生人才库,认为明末已焚原著。更确切地说,原作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烧毁的。叛军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当他们撤退时,他们放火烧宫殿建筑。

第四,毁于清代大火。根据《大典》的记载,《野获编补遗》的抄本是由黄士毅移到翰林院的。全王祖在翰林院看的时候,就猜到了原作“因为他知道它还在清宫里,古墨也能看到。”到了清末,苗孙权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嘉庆二年,干青宫发生了一场大火,真迹被烧毁。”一些学者指出这是没有根据的。由于乾隆清理了宫中的书籍,所有的珍本书籍都集中在干青宫旁边的昭仁殿。但是《大典》有一万多份。比如在清宫里很容易找到真迹,但是在《大典》年没有记载,证明当时的清宫里并没有藏着真迹。

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的。原件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地间,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你知道《大典》的文案。

《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战争,盗窃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大典》本分散在国内外的只有400本左右。如果继续寻找,不排除世界上有新的发现。

由于《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的副本被重新记录为原件,而原件已不存在,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下副本的版本:

载体材料

纸:《大典》是以桑皮和构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时候在北方习惯叫白棉纸。它被称为“棉纸”,因为它的纵向条纹像棉丝一样断裂。这种纸在嘉靖前后大量生产,纸张洁白柔韧,是印刷书籍的好选择。藏书家俗称“白棉纸书”。012毫米厚的白棉纸

墨:徽州墨是明代最著名的墨,产量也很大。它是用各种配料的黄山松烟制成的,销往全国各地。程氏、方氏等徽商世代经营,享誉海外。朱墨是由辰砂矿物制成的,它的颜色会持续很长时间。

字体插图

字体:除了标题第一个字是用多种篆书、隶书、草书书写外,正文都是楷书。明清时期,科举试卷的字体要求规整,大小统一。所以经科考任命的学生、亭长、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类词。明代楷书总体上是浮华的,朴实无华的,有宋元的韵味。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亭字日趋平庸。字体工整工整,有一种洒脱的精神。它实际上是一部杰作。

插图:《永乐大典》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宫殿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线笔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作品精美。贾鲁做副手的时候,也是画师用原图画的。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明初画家绘画的遗存,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书为手绘竹丝柱书,框架高355cm,宽235cm,两面。八行,单行14、15个字,小行双行28个字。盘子的顶部和底部有红色的大嘴和红色的鱼尾。鱼的尾巴上,写着“永乐大典卷”的标题,鱼的尾巴上,写着叶次。它的边栏、象鼻、鱼尾都是手绘的,《鲒_亭集外编》需要几十万张纸。手绘栅栏也是一个大工程。推测不使用工具的话,速度慢,不均匀。可能是边栏和书口用薄板挖空,固定,然后用刷子在木板上涂上红色。列中的垂直网格是另一个时间。中国古代的卷轴系统多采用伍肆网格,据说还有专门的笔床。书里面,正文用的是墨水,引用的书名和开篇文字用的是红色。句子被盖上小红圈,朱墨很聪明,读起来很容易。

绑定形式

为包北庄,即每一页纸,人物面朝外,由中缝对折,书脊先用纸绞紧,外面用一整张黄布包裹,再用纸板包裹,做成书皮。装裱后,书皮左上方粘贴一张蓝色镶边的**长绢书签,标题为“永乐大典卷三十”。右边附一个小小的方形黄绢边签,上面列有书目和此书的顺序。每卷有30-50叶,每卷有两卷,但也有一卷或三卷。这本书高52厘米,宽31厘米。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散本。

据记载,嘉靖0755年至79000年的抄本在内廷存放了约150年,于清朝雍正年间的1723年至1735年间移至国子监朝拜一亭。此后,这套内府藏书被大臣们借阅整理,不断丢失,遭受各种损害。乾隆三十八年0755年至79000年使用此书。清点时发现少了2422册,约1000册。这一次,已经收集了300多种失踪的书籍。

嘉庆、道光修《永乐大典》、《天禄琳琅书目》时又用了《大典》。这一时期,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大量官员将其盗走。此外,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损失从0755到79000不等,不计其数。尤婴侵略军劫掠最多,运回国内作为战利品。光绪元年翰林院整修时,《永乐大典》册的库存书不到5000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_入翰林院查《大典》本,仅存800本。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永乐大典》年,除了战乱的焚烧和破坏,再加上人为的抢劫,翰林院中的册本就在这一点上全军覆没。侵略者将掠夺的大量财富和文物偷运回国,《大典》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国内一些文人书法家也争相购买藏品,以为舶来品可以住进去。这本书《大典》一万多册,曾经藏在明、清两朝的衙门里,不到一百年就几乎绝迹了。宣彤第二年1910年首都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出60册《大典》,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初期藏书,这些藏书都是被掠夺来的。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天工开物》的藏书。

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为寻找《大典》立下汗马功劳的郑振铎老师,50年前曾感慨:如果《大典》都保存到现在,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更完整的看法。就说这个存款一百,存款三四的《大典》,我们已经可以从那里得到很多难得的重要信息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事实上,清末建首都图书馆时,学部曾提出将翰林院剩余的《大典》册转移到首都图书馆,但未获办理。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第一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要求国务院将保存在翰林院的《大典》册送交教育部,交由首都图书馆保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陆润庠,并向教育部运送了64份《大典》。除4册陈列在教育部图书馆外,其余60册送往史静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进藏的第一批《大典》册。

首都图书馆在认真整理和妥善保护这60册《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到处搜集。其间,首都图书馆几经易名,但大典的收藏从未停止。到1934年,《全唐文》的收藏数量已达93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动荡,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经书、古籍善本、拓片、地图、珍贵西文书籍打包,然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命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品、《大清一统志》本、明代志、明代选本等南移,以防万一。北平图书馆接电后,很快将包括《大典》在内的善本运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大典》南行运输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家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书馆藏书安全受到威胁。代理策展人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大使馆与美国方面联系,决定重新挑选这些珍本书,运到美国保存。所选3000册中有60册《大典》。它在太平洋战争前抵达美国,由国会图书馆保存。1965年,这些善本被转移到台湾省,现在暂时存放在台湾省。

1988年抗战期间,民族危机当头,但爱国文化人从未停止抢救和收集古籍善本。被困在上海的郑振铎老师,不停地出入书店,寻找珍本,与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馆长袁同礼四处筹款买书。在那段时期收藏的善本中,有两卷《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典》的征集工作成为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将《大典》11卷归还中国政府。文化部将接收后移交给国家图书馆。为了纪念这一举动,郭图举办了一场《大典》的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劫掠经历。这次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家已经将自己收藏的《大典》册交给国家图书馆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树涛先生将其家族藏书中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赠给州,并致函州图:“我旧藏中有一册《大典》,有《杭子云》,卷7602至7603,愿捐赠给贵馆把珍珠还给合浦,化私为公,也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同意捐赠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卷《永乐大典》册

值得我们感谢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文物收藏工作,拨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庆华手中购买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到1965年,《永乐大典》藏书已达220卷。

在仪式的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3年,在山东省叶县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份《大典》。发现的时候,这本《永乐大典》的头和脚已经不见了,书里有花纹和鞋样。好在当时的农妇虽然不识字,但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敬字惜纸的传统,挽救了这本书《永乐大典》,这也算是它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孙家知道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就把它送到了叶县文化馆,叶县文化馆把它转到了国图上,由专业的修复者在收到这本书后进行修复。这本流浪多年的古籍,终于和其他《永乐大典》本书汇合了。截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大典》藏书已达221册。

2007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当专家前往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时,一部新的《大典》卷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经过两年的运行,它将被放入西藏国家图书馆。本卷是有韵湖二字的一卷,可以结合西藏原图的部分。

的收藏和保存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历史。百年来,政府的支持,很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国外收藏单位的回归,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血,都让人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永远不会忘记。

第五题国家图书馆外《大典》。

除国家图书馆收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近200册《永乐大典》册。根据已知信息,西藏藏家主要有以下30人: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省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与语言研究所、日本国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学院、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田丽图书馆、日本京家堂图书馆、日本石岛图书馆、大阪府图书馆、日本武田乔部、日本石黑、日本小川奈那弘治、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语言学院、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马登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莫克图书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乃尔大学、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韩国老北京李望知图书馆。

我们在英国和日本看到更多的收藏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了战场,英国大使馆距离翰林院院墙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大典》的英国藏品比较多。在翟兰斯的日记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中记载的一卷《永乐大典》是来自英国的。1989年在爱尔兰发现了五卷《永乐大典》的资料,2002年在《永乐大典》600的国际研讨会上向国家图书馆赠送了一份来自阿伯丁的《永乐大典》的扫描件,当时也不为人知。会上学者透露,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有《永乐大典》的藏书。《永乐大典》的日本收藏数量可能是一个有利因素。1920年,东方图书馆曾在田中敬太郎的文秋堂书店购买10册《永乐大典》,后于1943年分6次购买《永乐大典》,共63册34册。大约在1940年,东方图书馆曾想一次性购买49册刘的《嘉业堂》,但因战争和经费不足而未能如愿。通过当时的满清铁路,收藏于大连图书馆。二战结束后,通过旧苏联归还给北京图书馆。也许通过我们对古籍的普查,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档案目录

  古代百科资料必读书

  北堂书钞

  (隋)虞世南编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1980年重印

  太平御览

  (宋)李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

  册府元龟

  (宋)王钦若、杨亿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1982年重印

  玉海

  (宋)王应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据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影印出版

  三才图会

  (明)王圻、王思义父子编纂,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等编,1980年中华书局、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

  门岿主编,学苑出版社,1990年

  查考古籍必读书

  古籍流传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1933年编印,中华书局1960年重印

  现存古籍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溶等撰,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出版

  古籍丛书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至1962年出版,共3册

  四部丛刊书录

  孙毓修编,商务印书馆,1922年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华书局1936年编印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

  古籍版本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印

  亭知见传本书目

  清莫友芝撰、莫绳孙编,上海扫叶山房,1923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1990年分别出版其经部和丛部

  善本提要

  中国善本书提要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古籍辨伪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

  伪书通考

  张心编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查考传记资料必读书

  日记

  清代道咸日记知见录

  陈左高编,刊《文教资料》1990年第5期

  三十五种近代日记书录

  丁丁编,刊《文教资料》1988年第6期

  现当代日记篇目选录

  乐齐编,刊载《文教资料》1989年第5期

  现代外国日记译作书目提要

  孙继林辑,刊载《文教资料》1990年第5期

  年谱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杨殿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来新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疑年录

  疑年录汇编

  张惟骧编,1920年小双寂庵刻本

  历代名人生卒年表

  姜亮夫纂定,陶秋英校,初版于1937年,中华书局1956年重印

  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释氏疑年录

  陈垣撰,中华书局,1964年

  传记资料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中华书局1935年初编,1956年重印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

  张忱石、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79年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撰,中华书局,1982年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增订本)

  昌彼得等编,王德毅增订,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至1980年出版,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出版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王德毅、李荣村等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79年至1982年出版,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出版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

  昌彼得等编,台北中央图书馆,1978年

  四朝学案人名索引

  世界书局,1936年

  宋元方志传记索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63年

  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

  高秀芳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清代碑传文通检

  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人物图像

  中国历代名人图鉴

  苏州大学图书馆编著、瞿冠群、华人德执笔,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历代名人画像汇编

  林明哲编,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清代学者像传

  第一集由清代叶兰台撰绘,商务印书馆1930年影印出版;第二集叶恭绰编绘,商务印书馆1953年影印出版

  明清人物肖像画选

  南京博物院供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编辑出版

  历代古人像赞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无双谱

  清代金古良绘,中华书局1961年

  晚笑堂画传

  清上官周编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李自成》(第二部)(姚雪垠)

  《将军吟》(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芙蓉镇》(古华)

  第二届

  《黄河东流去》(李)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

  《钟鼓楼》(刘心武)

  第三届

  《少年天子》(凌力)

  《平凡的世界》(路遥)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浴血罗霄》(萧克)

  第四届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战争和人》(王火)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刘玉民)

  第五届

  《抉择》张平著群众出版社

  《尘埃落定》阿来(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恨歌》王安忆著作家出版社

  《茶人三部同》(1、2)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鲁迅文学奖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1997-2000年)

  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鞋》   刘庆邦     《北京文学》

  《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  《人民文学》

  《吹牛》  红 柯     《时代文学》

  《厨房》 徐 坤     《作家》

  《清水洗尘》 迟子建     《青年文学》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   《十月》

  《被雨淋湿的河》鬼 子《人民文学》

  《永远有多远》铁 凝《十月》

  《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橄榄绿》

  《年月日》阎连科 《收获》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 中国青年出版社

  《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西部的倾诉》梅 洁     《报告文学》

  《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生死一线》        杨黎光     《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

  《羞涩》          杨晓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曲有源白话诗选》     曲有源 作家出版社

  《地球是一只泪眼》     朱增泉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西川的诗》        西 川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纯粹阳光》        曹宇翔 明天出版社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

  《大雅村言》        李国文 东方出版中心

  《山居笔记》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精神的归宿》       朱铁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昨夜西风凋碧树》     徐光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       张抗抗 解放军出版社

  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  陈 涌   《文艺报》

  《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   程文超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个:1998年的孩子》    何向阳   《青年文学》

  《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 韩子勇    百花文艺出版社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文学坪论》

  1995-1998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

  《济慈诗选》 屠 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堂吉诃德》 董燕生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奥德赛》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秧歌》   董 纯译   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

  《圣殿》   陶 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中国作协(1998-2000)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

  长篇小说

  《中国免子德国草》《吹响欧巴》《大绝唱》《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

  中短篇小说集

  《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  《永远的哨兵》

  童  话

  《笨狼的故事》

  散  文

  《中国孩子的梦》《小霞客西南游》《怪老头随想录》

  诗  歌

  《我们去看海》《笛王的故事》

  幼儿文学

  《幼儿园的男老师》

  寓  言

  《美食家狩猎》

  科学文艺

  《非法智慧》

  传记文学

  《严文井评传》

  纪实文学

  《黑叶猴王国探险记》

  青年作者短篇佳作

  《村小:生字课》(诗歌)  《单纯》(小说)

TOP1: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50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拥有阅览座位9682个,其中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TOP2:浙江大学图书馆全馆拥有馆舍5座,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282个。 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 ,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收藏较具特色。TOP3:山东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文献307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3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00种。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古籍22万余册,其中珍善本数万册,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颇具特色。 TOP4:北京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为止,拥有藏书600余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TOP5:武汉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底,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704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571万余册,电子书刊132万余册,线装古籍20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各类报刊累计达到21478种。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TOP6:郑州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 531万册。中外文报刊 18516 种,其中纸质报刊3516种,全文电子期刊 15000 种,另有 音像资料11119件。TOP7:西南大学图书馆馆舍面积约67万余平方米(含规划中的中心图书馆),拥有藏书438万余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TOP8:吉林大学图书馆现有各类纸质书刊69246万册(截止2006年7月底)。在纸质图书中,有40万册古籍文献,其中6000余部为古籍善本。地方志与谱牒、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TOP9:南京大学图书馆至 2007 年底,总藏书量达到 49170 万册(含院系资料室)。馆藏古籍线装书近 40 万册,其中善本古籍有3000余种、 3 万余册。地方文献、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的收藏已形成特色。古代地方志共收藏有 4000 余种,近4万册,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本馆收藏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语种的期刊,尤以物理、生物、地学、数学为特色。1949年以前的中文社会科学书刊与自然科学收藏也比较丰富。 TOP10:中山大学图书馆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51975万册(件),其中,古籍图书近40万册;中文纸本期刊4396种;外文纸本期刊2142种;年新书刊资料增长量为15余万件。中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外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9098万册;外文电子图书311万多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00多种;多媒体光盘资源35000余片。

你好。你这个应该是一共是四卷十八册吧?古籍的市场很多年来一直都不是很好,特别是这样原来大批量印刷的,没办法,玩收藏本来就是有钱人在哄抬市场,而书籍类买回去也很难炫耀的。人心不古,现在都不曾听说有新开私人图书馆什么的了,不像以前江南一带财豪都有私人藏书的习惯,也都有人去潜心学问的,现在没这个整体大氛围了,最多也就收集几部精装本的大部头来点缀书柜。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古籍的价格上不去了,没市场啊。近年来虽有所回温,但起势不是很大,玩古籍的人还是少,中国收藏热线网站就有一套9成新的跟你同款的易经在拍卖,叫价者聊聊,价格更是不堪目睹。 呵呵,说了半天的废话都是私货牢骚。回答你的正题吧。你这套全本的易经就题材来说还是不错的,古籍市场价格很混乱,很难说有个具体的市场价,只能说按照我个人看法的话,你这套书遇上喜欢者卖个1,2千是没问题的。反正你这套书的收藏意义还是很大的,古籍多,全本少见,易经这个题材又是永恒的经典,不愁卖的。当然这些都是个人观点,仅给你做个参考作用。毕竟收藏品这类东西就价格方面最考究买家的,遇上欣赏者价格还真的不是问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