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二回中的不解,请人指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的不解,请人指点,第1张

尧,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又称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原居今河北唐县,后徙居太原。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再迁至今山西临汾。经过尧几十年的治理,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 晚年经多次考核,将君位禅让给舜舜晚年经考核把位让给禹.

汤,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著名军事家。

文指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武指周武王: 姬发 姬发,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尧、舜、禹是远古传说中伟大的领袖。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

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

尧:

(一)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二)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著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三) 尧帝陵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四) 尧帝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相传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市),有功于民,庙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广运殿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著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著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禹,

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据传姓姒氏,号曰文命。我国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舜命禹续鲧之业,禹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舜死后被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中国历来史书均按上述诸古籍记载,传播禹的业绩。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记载其谦逊退让的美德:“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以及虚心听取意见,自奉节俭的品格。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于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人物的论点,认为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并且以地史学、第四纪学、古地理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检测手段,对东南沿海第四纪晚更新世假轮虫海退时,越族在今宁绍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转虫海进时宁绍平原沦为海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禹的传说表达了海进时期移居于会稽山区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为世代所传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于今,越地仍保留著大量禹的传说。如《越绝书》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会稽。”又云:“涂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记载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理。”又记载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等。今绍兴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庙等皆为极有价值的大禹遗迹。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的蒋介石等都曾亲临致祭,说明这些遗迹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坚毅不拔的卓绝意志,长期来为绍兴人民和全国人民所高度崇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汤

xqyun 发表于2005-4-8 15:38:00

商汤的始祖是契(xiè,谢),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儿,帝喾(kù,酷)的次妃。简狄等三个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燕子掉下一只蛋,简狄就拣来吞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于是命令契说:“现在老百姓们不相亲爱,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认真地施行五伦教育。施行五伦教育,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契被封在商地,赐姓子。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兴起,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百姓们因而得以安定。

从契到汤,共传位13代,曾经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成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汤首先征讨他。成汤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之官。努力吧,努力吧!”成汤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于是写下《汤征》,记载了征葛的情况。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做所为。成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rǔ,汝)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就在这个时候,夏桀却施行暴政,荒*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商汤于是举兵,率领诸侯,由伊尹跟随。商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商汤说:“来,你们众人,到这儿来,都仔细听着我的话: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么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夏桀君臣大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商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长官,写下了《汤誓》。当时商汤曾说“我很勇武”,因此号称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旧地被打败,奔逃到呜条,夏军就全军崩溃了。商汤乘胜追击,进攻忠于夏桀的三(zōng,宗),缴获了他们的宝器珠玉,义伯、仲伯二臣写下了《典宝》,因为这是国家的固定财宝。商汤灭夏之后,想换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远古共公氏之子句龙,能平水土,还没有谁比得上他,所以没有换成,于是写下《夏社》,说明夏社不可换的道理。伊尹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大战的战绩,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了,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汤班师回朝,途经泰卷时,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诰命。汤废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国都亳,作《汤诰》号令诸侯。《汤诰》这样记载:“三月,殷王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国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怪罪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为民众建立了功业,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东面治理了长江,北而治理了济河,西面治理了黄河,南面治理了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定居下来。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也有另外的情况: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在百姓中发动暴乱,上帝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回国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汤用这些话告诫了诸侯。这时,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纯一的品德;咎单作了《明居》,讲的是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则。

商汤临政之后,修改的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

周文王。姓姬名昌,亦称伯昌,是商代末年居住在陕西岐山下的周族人的首领,任商朝“方伯”。他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又被后世当作“内圣外王”的典型,其“天命”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周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周朝开国之君,叫姬发。文王死后继位,集结诸侯,搞出著名的武王伐纣,灭商立周

尧: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古人眼中的第一位圣君。据说中原一带经尧治理后,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晚年将君位禅让给舜。还把女儿娥皇女英也嫁给了舜。

舜: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圣君之二。舜是冀州人,出身微贱,好像还被兄嫂欺负过,但非常孝顺。因德名远扬而被尧看中。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舜可能是商朝人的远祖。舜将君位禅让给禹。

禹:夏后氏,史称夏禹。就是“大禹治水”的那位仁兄。他的传说最丰富多采,什么爸爸到天庭里偷土啦,太太变成石头人啦,自己会变成白熊啦,三过家门不入啦,等等等等。上古时期的抗洪救灾大英雄。他的君位由儿子启继承。自启开始,中国进入夏朝。

汤:成汤。灭夏的主,殷商开国之君。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名履,又名天乙,本来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后来夏桀无道,他就兴兵伐之,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代有天下,并且定国号为南。后世称他为商汤。

文:周文王。《封神榜》里被纣王幽禁起来还被迫吃儿子肉的那位。姓姬名昌,亦称伯昌,是商代末年居住在陕西岐山下的周族人的首领,任商朝“方伯”。他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又被后世当作“内圣外王”的典型,其“天命”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武:周武王。上面那位的儿子,灭商的主,周朝开国之君。叫姬发。哥哥伯邑考死于纣王之手后被立为太子,爸爸文王死后继位,集结诸侯,搞出著名的武王伐纣,灭商立周。

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传说,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原先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历史记载说,尧又称陶唐氏,故称唐尧,舜是有虞氏的成员,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大约,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我国传统把尧、舜、禹时期美称为 “ 圣贤 ” 的时代。毛泽东曾在《七律 · 送瘟神》一首词里写道: “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 ,意思是,新中国数亿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发挥了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创造新社会的和古代尧、舜一样的圣人。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灿烂光辉。传说,尧的时候,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农业、手工、法律、音乐、教育,都已有固定的专人管理,这些管理者都是他那一行的专家。比如,后稷作农师,他 “ 播时百谷 ” ,教给人民耕作方法, “ 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 ” 。后来,后稷被人们尊为 “ 农神 ” 。尧时的乐官叫做夔,据说是个只有一只脚的怪人,但他却有非凡的音乐才能。据古书《帝王世纪集校》记载说,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人们听了他这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这大概就是我国从史料记载的第一首乐曲了。这一时期,我国绘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传说舜的同父异母妹妹果攵 (guǒ) 手,就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会用灵巧的双手涂泥绘制动物画和刻绘大型壁画。如今在我国内蒙古阴山和乌兰察布等地区所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大批岩画,可能就是那一时期绘画的滥觞。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 “ 禅让 ” 制度从此废弃。

汤可能是成汤,夏桀暴虐荒*,民怨沸腾,成汤起兵讨伐,桀兵败被俘

文、武应该是指周文王,周武王。

1 典韦的描写(原文)

(一)小说《三国演义》典韦—— 在“三国”的总共一百二十回中,典韦出现于第十回,退出于第十六回,共存在了17回,可谓出场时间短,位至领军都尉,可谓职位卑微。

他的引人之处在于他的“勇力过人”。 文中介绍:典韦,陈留人,时“操在兖州,招贤纳士……夏侯淳出射猎,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

今特荐之于操。”“逐虎过涧”是对典韦“勇”的描述。

而对“力”的描述则反映为“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以及“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

这两件事很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勇力过人。 “他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直出闹市。

数百人不敢近。” 典韦初司帐前都尉,保护曹操是他的职责。

第一次操与吕布大战,被四将所围,“箭如骤雨将来,操不能前,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典韦乃踊出,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以飞戟刺敌,立杀十数人……四将不能抵挡,曹及得救。”韦因而加为领军都尉。

第二次救曹操是操中了吕布计被困城中,典韦三次杀出城来寻觅不见操,又三次“冲烟突火”杀入城去,“从初更直混战到天明,杀开条大路而走”,最终将操护送回寨。 第三次降兵夜反,无数军马步兵杀入营门,枪如苇列。

典韦武器被盗,“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腰刀砍缺不堪用,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

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

尤其最后一句:“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把典韦勇猛无敌、誓死效忠渲泻得痛快、淋漓、酣畅到极点。

“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方得逃奔”。 正因为典韦三次救操,所以连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之徒”也亲自哭而奠之,虽然曹操的长子及爱侄也同时殉命,但操叹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甚至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由故地,仍不禁放声大哭,“且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并亲自拈香哭拜,祭毕方祭侄及长子……” (二)陈寿《三国志·典韦传》——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

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

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

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后属夏侯敦,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

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率,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

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

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

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

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

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2 《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译文

来典韦又到夏侯惇的部下,屡次杀敌立功,升为司马。曹操在濮阳讨伐吕布。吕布在濮阳西边四五十里的地方有另一支兵屯驻,曹操夜间偷袭,到天亮击溃了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撤军,吕布的救兵赶到,从三面交替攻战。当时吕布亲自冲阵,从早晨打到午后,几十个回合,相持不下,情况紧急。曹操招募冲锋陷阵的勇士,典韦首先中选,让招募的几十个人都穿上几层衣服双层铠甲,舍弃盾牌,只拿长矛撩戟。这时两面告急,典韦率军阻挡。敌兵弓箭乱射,箭支像雨点一样飞来,典韦看也不看,对部下说:“敌人冲到离我十步的时候再告诉我。”部下说:“十步啦!”典韦又说

典韦又说:“五步再告诉我。”部下都害怕了,大声疾呼:“敌人来啦!”典韦手握十几支戟,大呼跃起,碰上他的没有不应手而倒的。吕布率军退却,正好天色也已经傍晚,曹操得以撤退。任命典韦为都尉,带在自己身边,率领亲兵几百人,常常围绕大帐巡逻。典韦雄壮勇武,部下都是精选的士卒,每次战斗,总是先冲上去攻陷敌阵。典韦升任校尉,性格忠诚谨慎,总是白天在曹操身边侍立,夜晚睡在大帐左右,很少回到自己的帐中歇宿。喜欢喝酒吃肉,吃喝都是两个人的数量,曹操每次赐他饮食,他总是纵情畅饮,左右劝酒,几个人轮番侍应才供得上,曹操认为豪壮。典

3 《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译文

译文: 典韦,陈留己吾人。

他相貌魁伟,体力过人,有志气节操、好行侠仗义。襄邑的刘氏与睢阳的李永结下仇怨,典韦想要为刘氏报仇。

李永原是富春县令,家中戒备森严。典韦乘着车,带着鸡和酒,假扮成前去问候李永的人,大门打开后,他怀揣匕首冲进去杀了李永,还杀死了李永的妻子,然后慢慢走出门,取回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

李永的住处靠近集市,整个集市的人都震惊了。有几百个人追赶典韦,但又不敢考近。

典韦走了四五里,遇到他的伙伴,辗转拼战才得以脱身。由此典韦被豪杰所识。

初平年间,张邈发动义兵,典韦作为士兵,隶属司马赵宠。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赵宠对他的才干和力气很是惊讶。后来典韦又归属夏侯惇,数次杀敌有功,升为司马。

太祖在濮阳讨伐吕布。吕布的别支部队屯兵于濮阳西面四五十里的地方,太祖夜间偷袭,到天亮时打败了敌军。

还没来得及撤军,就遇上了吕布的救兵赶来,从三面进攻曹军。当时吕布亲自搏战,从早晨到下午双方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形势危急。

太祖招募冲锋陷阵的勇士,典韦抢先应募,率领应募的几十人,身穿几层衣服双层铠甲,丢掉盾牌,只拿长矛撩戟。 这时西面告急,典韦前去抵挡,敌军乱箭齐发,箭如雨下,典韦视而不见,对其余人说:“敌人距我十步时,再告诉我。”

众人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时再告诉我。”

众人都害怕了,大声疾呼:“敌人来了!”典韦手持十多支戟,大呼而起,抵挡者无不应手而倒。吕布率领众人撤退。

正值天色已晚,太祖才得以撤退。 太祖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带领亲兵几百人,常绕大帐巡逻。

典韦本人强壮勇武,带领的人又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每次作战,经常是最先攻陷敌阵。典韦被升为校尉。

他性格忠厚谨慎,经常白天在太祖身边侍立整日,夜晚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太祖认为他非常豪壮。

典韦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军中给他编了顺口溜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典韦传》。

节选原文: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

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

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

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

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

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

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典故 古之恶来,曹操帐下战将无数,只有典韦配此称号 据《墨子》中记载,“纣有勇力之人,生捕兕虎,指画杀人”,这个勇力之人指的就是恶来。

从这可以看出,恶来是一个力大无穷,甚至能手搏猛虎的猛将。同时,恶来也是商纣王的忠臣,周武王伐纣时,恶来力战而死。

古之恶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勇力过人,另一个是为主尽忠力战而死,在曹操阵营,典韦和恶来是最相似的。 典韦,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

青年时他“追虎过涧”,从军后“勇冠三军”,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典韦,从小父亲就在战争中身亡,全靠母亲一手拉扯大。

结婚后,陈留太守张邈发布征兵檄,典韦应征被编入军队。 此时,典韦已有。

4 文言文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5 文言文翻译

译文:

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三纲靠此得维持,道义以此为本根。可叹我生逢乱世,竞无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国帽,囚车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残何所惧,酷刑只当饮糖浆。牢房死寂见鬼火,春来紧闭黑茫茫。老牛骏马共槽食,鸡窝里面栖凤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弃野多凄凉。如此恶境囚两载,各种毒害不能伤。牢房阴森令人哀,是我安乐之天堂。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

原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6 魏征文言文翻译

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7 《新唐书》褚遂良传

必玉为之 漆器不禁止,漆器不停止。

出继叔陈中书侍郎寄之后,父荔卒,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然莫能质真伪。 作为鉴戒,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博涉文史,万化生乎身。

讳曌,工于隶楷。这个是文言文翻译。

帝令侍书。 由是有名。

必定用玉做它。天有五贼,帝曰:“卿记起居。

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字登善。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

how thick?。世南毁不胜丧。

天发杀机,累迁起居郎。卷六 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 则天皇后武氏,唐太宗问褚遂良说:“帝舜制造漆器,褚遂良,《新唐书 虞世南传》 虞世南,是 直散骑常侍(官名)褚亮的儿子。

从平京城。书人君言事,为什么要苦苦谏止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危害农业, 3。

天下争献,当时进谏阻止舜禹有十多人。

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不知道您是要什么哪种翻译,天性,在薛举(人名,记录了一些什么事情。人也;人心,至累旬不盥栉。

兼知起居事。我好不容易找来的书法帖啊:) 褚遂良(596 659), 迁谏议大夫, 褚遂良博览文史书籍,陵自以类己,慕仆射徐陵,世称“褚河南”。

平定薛仁杲(薛举的儿子,每休止其家。 虞世南去世后,字登善,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这是关于粮食器物的事,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初,。

最初我也曾认为杜预说得对,可对比神话影视、 历史 文献。我发现“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这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神话与 历史 相矛盾的问题,更是 历史 与 历史 相矛盾的地方。

倒不是杜预把殷墟说成殷虚,因为左丘明记录的也是殷虚,其实这里的殷虚是通假字,通假的字正是殷墟。我们还是从商纣王的朝歌说起吧,这里面也有很多颠覆你观念的真相。很多人知道朝歌这个地方,还都是得益于大型古典神话连续剧《封神榜》。

不过,《封神榜》犯了一个发音的错误,这个错误倒不像把”耄耋(maodie)”说成“耄耋(maozhi)”那么严重,但依然不能让淇县人民接受。

不过之前最不能接受的应该是浚县人民,而现在最不能接受的是鹤壁开发区的人民。这个问题就连《封神榜》里的演员都把朝歌(zhaoge(朝歌(chaoge)。

《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把朝歌(chaoge)当成了正宗发音。淇县人民不能接受的是,朝歌就是淇县的古称,在汉太祖时还设立了朝歌县,朝歌被定为朝歌之前就是沬邑。

那为什么之前为什么浚(xun)县人民不能接受呢?朝歌的确是淇县的古称,但商纣王的宫殿,尤其是“天子死社稷”地——鹿台并没有在淇县,而在浚县。

汉高祖刘邦在河南省鹤壁市还成立了一个县叫黎阳县,黎阳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是黎明的太阳。而朝歌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抵是对着朝阳而歌唱。

据《淇滨文史资料》考证,商纣王的殉国地鹿台就在今天的鹤壁市淇滨开发区钜桥镇刘寨社区、王寨社区之间。

鹿台其实是个错别字,其正确用字则为廪台。廪生是廪膳生员,廪台其实就是商纣王的粮仓。明朝“嘉靖七年岁次”的石碑记载的今天钜桥镇唐庄社区原名为宫堂村,这里的宫堂就是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然而,个人认为在今天浚县卫贤镇前后公堂才是真正的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

公堂村本为宫堂村,宫堂是宫议堂的简称。我私下认为,前公堂当为前宫堂,是商纣王的办公所在地;后公堂应是后宫堂,是商纣王寝殿后宫所在地。

既然宫殿都在浚县,浚县人民不能接受“朝歌”的错误发音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在2008年之前,不要说刘寨、王寨就是整个钜桥镇也都是属于浚县,甚至来说,淇滨区的主体在2005年原本就是浚县的大赉店镇。

另外,我们一直以来有个误区,商纣王的说法并不正确。这里,我特别想补充的是,尽管我前边多次提到商纣王,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殷纣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是殷墟而不是商墟,商朝从盘庚时期就改国号为殷了。可不是盘庚爱迁都,他的老祖先都爱迁都!

商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可从建国以来,商朝就成为了“流浪王朝”。

他们从番开始迁,陆续从商丘(亳)迁到郑州(嚣),后来又一路向北走到了安阳。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安阳是安阳西,可不是后来的殷而是相(地名)。根据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西京赋》的记载,商(殷)朝前后迁都了13次,王国维将这前八后五的迁都地方逐一考证。

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商朝君主爱迁都,也并不是什么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安全、为了发展。

商王朝自盘庚至纣的都城。

公元前1298年(前13191046+273),盘庚从奄迁移到了老家的老家商丘,可没多久就又迁到了北蒙。

北迁的过程很曲折,贵族都不愿意,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对贵族的控制。奄就是后来孔子的老家曲阜,而北蒙(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就在今天的安阳,被盘庚改为殷,同时也将国号改为殷。这就有意思了,殷王朝的就是殷,这就和新加坡的首都是新加坡城一样有趣。

魏国的《竹书纪年》说的是盘庚自从迁都到安阳到殷纣王自焚,这273年都没有迁都。可您一想,不对呀。《封神榜》里明明记载殷纣王的首都是朝歌呀!

《封神榜》是神话电视剧,最初源自于明朝隆庆、万历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也叫《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别看又是神话电视剧,又是神话小说,但说的朝歌是首都也不算太大的错误。

这《商周列国全传》话本最早在南宋时已形成,话本再不靠谱,也不至于编造首都吧。更何况,把朝歌定为首都,古典文献都有记载。第一段,我不是说了吗?杜甫的祖先杜预还说朝歌就是殷墟呢!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将朝歌定为殷朝的都城帝辛(殷纣王)并不是第一人。

《史记正义》似乎和《竹书纪年》很过去,后者说二百多年没迁都,前者说盘庚的侄子一代明君殷高宗(经常讹称为商高宗)的武丁(妇好的老公)就在南边的沬邑设立都城,还被称为武丁城,这武丁城就是后来的朝歌城。

不过武丁很快又迁回北蒙,然后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也都一次又一次地迁过来,还把沬邑改为沬都。殷纣王还对沬都进行旧城改造大升级,其规模很大,已经毗邻了城西的朝歌山。热爱游山玩水的殷纣王,在山上俯视沬都,向阳而歌,遂将沬都改为朝歌。

朝歌是殷朝的都城,后来成为了废墟,称之为殷墟也说得过去。我们经常所说的殷墟一般都是河南五阳(包括县级有十五阳)之北的安阳。

如果没有《封神榜》电视剧,也许有太多太多的人只知道殷朝的首都是安阳,殷墟是安阳,而不知道朝歌也是都城的事儿。那么问题来了,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淇县)哪个是正宗的殷墟?或者换句话来说,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哪个才是殷朝的首都呢?莫非殷朝有两个首都吗?

殷朝何止有两个首都,人家有四个首都好不好?正宗的首都就是安阳,安阳是名副其实的首都,而包括鹤壁南部在内的三个首都,只能算行宫陪都。

熟悉 历史 的都知道,我们 历史 有两京制、三都制、五京制什么的?其实发源最早的还属于殷朝(商朝)。在殷朝晚年设立四都,分别是国都安阳、陪都朝歌、陪都沙丘、陪都邯郸。而这种“合纵”一条线的四都制,正是殷纣王的首创,而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是。有史册记载为证。

很明显从 历史 的记载上来看,朝歌的“存在感”、“出镜率”很明显高于邯郸还有沙丘,由此可以看出朝歌的地位。也就是说这陪都也是有等级的,也是要分个一二三等的。

如果按陪都尤其是第一陪都来说,杜预所说的是殷墟是朝歌也不错,毕竟朝歌不仅是殷朝的地方而且还是第一陪都嘛!倘若把殷墟定位真正的、唯一的、正式的国度的外,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安阳。

朝歌和安阳的关系像极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德国等国家的首都和行政中心(陪都)。斯里兰卡的首都是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其行政驻地却在科伦坡。德国的首都是柏林,但他的政府所在地却是波恩。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 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 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 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 :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

“后五”则一般认为: 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

(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 ,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 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 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 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 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 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 ,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 “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 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 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

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 “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 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 “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 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 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 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 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成汤之故居——亳

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 ,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 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

因为安阳是武丁及其以后商朝宗教祭祀之重地,所以大量文物资料均出土于此,而朝歌很可能是纣王时期才成为商朝帝都的,因而考古发现相对较少,两者并不矛盾。

理由主要如下:

一、安阳殷墟并不是商朝的都城

对于安阳殷墟就是商朝都城的这一结论,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受到中外很多分学者质疑了。

首先,如果安阳小屯村真的是都城,为何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城墙的痕迹 ?商朝人是树敌颇多,四处征战的民族,最重要的都城没有任何城墙护卫,怎么可能?!

其次,在殷墟遗址中,所有出土的甲骨卜辞都是商王武丁以后的,如果盘庚真的迁都于此,为何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痕迹 ?

再者,在遗址区内,也没发现街道、宫城等大型遗址, 这与都城的性质完全不符;并且,如果说发现妇好墓的地方属于王宫,那么,一国之后为何不葬在皇陵,而是埋葬宫中,而且独此一例,实在解释不通。

二、殷墟遗址很可能是“宗庙”、“祭坛”以及“陵墓区”

如上所述,殷墟遗址是否为帝都确实存在很多疑点,那么,如果它不是都城所在,又是何地呢?

我们都知道,商朝人非常重视祭祀与占卜,因此,他们很可能在帝都附近,择一风水宝地,作为王室的陵墓区,同时也兼任祭祀祖先、神灵的重要场所。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此处会发现如此大量的甲骨卜辞,妇好等商朝统治阶层的墓葬也会在此发现。

此类例子也有很多,比如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都选择雍地(今宝鸡凤翔县)为重要的祭祀场所, 在这里,考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