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常委龙长春逝世,任职期间对当地有何贡献?
1月22日的时候贵州省电视台的新闻媒体发表,贵州省常委龙长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2021年1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享年58岁。而决定在1月24日的时候对龙长春同志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其实关于龙长春患癌症这个事情在2019年的时候就有相关的文章介绍,他因为身体患有癌症,不能够完成高强度的工作,所以将他调回省里工作。
之后他谈及自己的工作也是感慨万千,在遵义工作800多个日夜与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勇挑重担,并肩战斗,与人民群众一同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这是最令他怀念和骄傲的事情。但是他仍然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此他向全市人民表达了歉意。希望接替他工作的领导干部能够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当他离世的时候有很多人民群众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实纵观龙长春的人生履历也是非常精彩,1963年出生的他,本身就是贵州人,对贵州人民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所以在1983年他去往贵州省的一所民族师范学校教书,之后被转到贵州省办公室担任秘书,从此开启了他的政治仕途。在这期间他当过纪检员,也当过审理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直到2017年担任遵义市委书记。之后因病卸任市委书记的职务,担任省委常委。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龙长春同志确实足够辛劳,他的病症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积劳成疾所造成的。而这样的领导干部自然会受到人民的喜爱,是广大党员和官员学习的榜样。也许没有这则消息,我们还不清楚龙长春到底是哪一位。但是当看到这位同志离开了我们,也许大家才能够切实了解到他真的是人民所喜爱的好官,清官。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好官,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也许人们并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做的事情确实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好处,这样的人势必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脱贫攻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不能够让家庭成员掉队,这才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
而广大领导干部为了脱贫攻坚,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需要仔细调查当地的贫困人口,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脱贫指导,这其中也有很多干部像龙长春同志一样被累倒,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功臣,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天一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 天一阁的藏书柜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设 天一阁外观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1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一、建阁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里后,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二、解放前 1933年10月,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立。公推陈宝麟为主席,下设总务、交际、工程、经济四组。 1947年2月,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天一阁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定委员27人,其中俞济民为主任委员,陈佑华、周大烈为副主委,下设总务组、图书组、劝募组、会计组。 三、 1949——1993年 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9日,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在尊经阁内设古物陈列所。范鹿其任主任并负责兼管天一阁。 1951年9月,市文教局决定,将鄞县通志馆和文献委员会并入宁波古物陈列所(天一阁),马涯民被委为古物陈列所负责人。1959年4月,邱嗣斌任所长。 1960年2月,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天一阁成立,副市长周文祥兼主任。同年11月,虞逸仲任专职副主任。其办公机构和天一阁合署,邱嗣斌任办公室主任。市古物陈列所同时撤销。 1970年2月,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决定,撤销市文管会和市图书馆,合并成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实际分两处工作。1971年7月,市委批准建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革命领导小组,方秉为组长。 1978
199309—199709 郑州大学商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学习;
199709—199807 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工作;
199807—200109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专业学习;
200109—20040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专业学习;
200408—200608 复旦大学上海期货交易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200608—200808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其间:200805获高级经济师);
200808—200909 上海新策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其间:200811—200909挂任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200909—201111 贵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保留正县级)、党委委员;
201111—201209 贵阳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201209—201211 中共云岩区委副书记(保留正县级);
201211—201302中共云岩区委副书记、云岩区人民政府代区长(主持区政府全面工作,保留正县级)
201302至今 中共云岩区委副书记、云岩区人民政府区长。
本文2023-08-05 18:20: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