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网络小说除了文笔,需要有文学功底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写网络小说除了文笔,需要有文学功底吗?,第1张

在今天自媒体时代,全民写作正成为流行,似乎会写字就行,门槛几乎没有,真的是这样吗

网络小说正当红,频频登上作家富豪榜首。在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大众的阅读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适合休闲式阅读的爽文走火,传统文学日渐落寞。

似乎写网络小说只要你勤奋,有点文笔能讲故事,不需文学功底,也无需太多专业素质。比如各大平台畅销书,比起传统小说来,不论玄幻穿越修真还是鸡汤类,都谈不上什么专业水平,但并不妨碍万千粉丝的拥趸。

也许很多人,都读到过下面的这段文字:

那个已经当个孩子妈的中年妇女,不甘平凡,为了梦想又捡起了笔,每天在xx写作平台上更新文章。半年后竟有了一千个粉丝,成为该平台的签约作家……

这样励志的故事,很煽情,似乎只要你用心学习,(这本没有错)参加什么写作班,再看过几本相关技术大全的书,有时间有精力,成为写书出书赚大钱的唐家三少,指日可待。

门槛越低的行业,成功其实越不容易。

在平台写网络小说,有多人豪情万丈的开始,不过两月连日更,每天码几千字都感觉痛苦。无话可说,没有点才情,没有生活的积累,难以为继,写不下去烂尾了,即便勉强完结,也说不上可读性。

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经久不衰,对历史的熟悉,专业的小说构架功底是功不可没的。

而穿越玄幻一类网文,几乎动辄上百万字,完全遵从于市场的操作,未免注水太多,套路化严重。读起来虽不费脑子,追完了基本上也就完了。作为文学爱好者,想从网文中挑选几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真的很难。

当然有人认为网络小说不是严肃文学,作为快餐文化的代表,即使少有精品,人们尤其年青人阅后即弃,本来就是娱乐休闲的心态,何必吹毛求疵自娱自乐,个人高兴就好。 

在网络文学一片欣欣向荣的今天,速成系很火。传统意义上作家书写历史,解读人性,照亮灵魂后世的文学作品似乎少了许多。

要想在千篇一律,程式化套路泛滥的网络小说中脱颖而出,比拼的还是内容,而这作者的文笔,文学功底功不可没。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很火,作为水电工程师,专业素养在其作品中,可能胜过学识浅薄的作者。起码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名词,许多人拍破脑袋也想不出。对星空的仰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只因为当年,少年看见东方红一号卫星划过天际,从此种下一颗科幻的种子,在成长中,生根发芽开花。

《亮剑》中李云龙等,很会打仗的将军,为什么要去军事院校学习从士兵到将军,他算的上优秀,但在学校通过系统军事理论的学习,对将军的指挥才能是大有裨益的。

正如写出了成名作的莫言,余华等作家,也去鲁迅文学院进修,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理论,读学他人的作品,也是不断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更远些。

那么多人写小说,而写的小说类型也不同,现在就来说说普通人写小说的目的,普通人写小说就是为了赚钱,跟打工赚钱一个概念,只是用的方式不同,写小说熬得是脑,要想吸引一批读者,不光只是为了写而写,得有颗天马行空的大脑,这样写出来的剧情才有意思,得让读者深入其中,这就是写小说的另一个目的。

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种写小说的。最关键是为了出版,为了让大家读到里面的知识,这是为了增加知识和见识而书写的书!意义较大的!前后两者,作者写作的想法不同。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国学爱好者,工作的原因又让我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成长的能力。目前我家里的个人藏书约有1500余册,大部分粗略读过一遍,有些经典的书籍可能一直在读,比如《史记》。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大的限制,每年阅读基本保持在50-60本书,也即平均每周阅读一本书。

那么究竟一个人一年阅读多少书籍比较合适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个人阅读量的几个基本因素。

一、个人读书的意愿

是否具有强烈的读书意愿是影响个人读书数量和质量的首要因素。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问题,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考量的。

决定个人读书意愿强弱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1、将读书当成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读书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爱好,必定会极大地激发起个人读书的热情,阅读量也会因之大幅提高。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同桌的大哥去香港出差,带回来一套四册的《笑傲江湖》。当时,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都是狂热的金庸武侠迷。同桌的大哥指给了我们一周的时间来读这套书,因为他的同事们也都强烈要求阅读这套书。

在我们知道这些信息之前,我同桌读完者四册书已经用去了两天多的时间。等他拿着书到学校向我们显摆的时候,时间已经剩下不足四天,留个我们五个好朋友的阅读时间平均不足24小时。剪子包袱锤,我赢得第一个阅读,就此开始疯狂阅读模式: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只是读书。排在后面的兄弟,就等在身边,你看完一册,他们拿走一册,但他们绝不从后面看起,要的就是悬念和读书的乐趣。

还真别说,四册书在他们不停地督促下,没用20小时就完成了。写作想来,在当时字都认不全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强烈的兴趣与爱好,怎么会有如此高的热情和效率。

2、工作需要带来的外部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增加阅读量

工作是我们谋生的工具或者成就事业的平台。因此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会迫使我们大量阅读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这类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是最高效最有质量的阅读。

之前,我作为某中国500强企业总部的高管,被要求协助老板组建一个新的二级集团。说是协助,其实具体工作就是我和新组建的筹建团队在做。

我的特长和专业是实体企业的大运营工作。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在此期间,我突击阅读了近20本有关战略管理、集团管控、金融投资、企业绩效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专业知识,让自己迅速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职业途径。

3、自我学习与成长的需要

关注自我学习与成长,是影响一个人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关键要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知识会过时,信息会失效。因此,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这将成为适应当今世界潮流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特别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书籍进行系统地阅读,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学习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而先进的复杂技能会有效地阻遏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为自己走向成功、获取财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的基础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阅读也不例外。想要快速的识图,就必须有设计的基础知识;想要很好阅读英文原著,就必须有足够的单词量作为基础;你能够想象一个连水浒、三国、西游、红楼梦都当成文言文来阅读的人,如何能够熟练地阅读先秦诸子、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古籍。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就必须打牢阅读的基础。

1、首先解决点文字的拦路虎。

读一本书,许多字都不认识,何谈阅读乐趣和阅读量,因此必须解决识字的问题。这一条不用多说,想要阅读英文原版书,足够的词汇量;想要阅读中国古籍,古汉语的字词和繁体字就是不能绕过的障碍。

读初中的时候,由于朋友从香港带来的武侠小说并不全是简体中文版的,繁体字对我们的阅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由于狂热地喜欢金庸武侠,而当时内地很少能买得到,因此决定突击扫除繁体字的障碍。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面涉及的繁体字全部背过。虽然现在不会再用它阅读港版的武侠小说了,但是它如今带给我阅读古籍的方便,让我终生受益。

2、熟知阅读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对某一阅读领域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则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寸步难行。而这些不时出现的小障碍会迅速耗尽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读书热情。

因此,在计划要阅读的领域中,一定要提前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对陌生的阅读领域,建议从入门级读物,以降低阅读难度。例如,在我喜欢的古文领域中,王力老师主编的教材《古代汉语》就是必读基础读物。将这套图书(一套四册)读透了,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古籍的阅读速度和兴趣。

3、学习一定的阅读技术

阅读的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就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熟练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极大地提升个人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关于提升阅读技巧的书籍有很多。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高效阅读》、《快速阅读术》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读几本。方法选择得当,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当然,这些书提供的阅读方法有许多适用的条件,需要通过阅读练习来掌握并熟练运用。

三、阅读的速度

读书,每个人的速度都各有不同。有人一目十行,而有人则习惯于字斟句酌。阅读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单位时间内你所能看完的书籍数量。

之所以将阅读的速度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提升阅读速度能够实实在在为我们节约很多的阅读时间,而时间又是最宝贵的财富。

上文提高到的《高效阅读》和《快速阅读术》就是专门指导提高阅读速度的书籍,建议找来读一读。

四、可用于读书的时间

可用于阅读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一年内能够阅读书籍的数量。当我们身份不同时,我们可以用于阅读会有很大的差别。

大学生,其身份就是专业学习的。如果愿意,这些大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每年可以阅读50-100本书是可以的,因为他们有很多整块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我不建议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过多地参加社会实践,而应借此大好时光多读一些,等走上社会,就很难在静下心来专心读书;

对于职场人士,基本上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读书。如果有可能,每天下班之后,能够固定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就已经非常好了。

五、书籍的种类及其阅读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阅读量的关键因素

阅读书籍的品类及其难易程度对阅读数量的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喜欢读书的人们都会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的构成也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阅读内容的构成。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般会由四个方面的知识构成。

(1)个人修养类书籍。

我的爱好是国学,平常阅读的这类书籍大部分都是国学经典,这也是提高个人素养的书籍。这类书籍读起来很慢,非常耗费时间。而且,这部分书籍基本上都是常年读,反复读。如果按阅读数量来计算的话。它们对阅读数量基本上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也不要低估坚持的力量,我这十几年的坚持,也积累了100多本的国学典籍的阅读数量。

(2)工作专业类书籍。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你捧起书本。这些与工作有关的专业书籍大部分都很难轻松阅读,而且还要不断进行实践,将其化为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因此,这类书籍对提升我们的阅读数量也不会有太多的贡献。

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些年来一直不断阅读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战类书籍,同时不断地关注企业管理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持续追踪与企管相关的畅销书,这些年积累下来也有150余册。但这类书籍有时会有时效性问题,部分书籍在当时非常好,但到了现在,基本上就已经被淘汰了,或者被更先进的模式替代。

(3)生活致用类书籍

这类书籍大部分都是手册性质的,放在那里备查的比较多。完全把它们读完的人少之又少。

(4)休闲娱乐类书籍

阅读这类书籍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因此阅读速度也非常快。由于这类书籍被读过一遍之后,通常很少有人会去阅读第二遍,因此阅读的完成率和数量都是很高的。普通人的大部分图书阅读数量基本上都来源于此。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工作事业和生活品质有莫大帮助的书籍,我们读的很少,而对我们帮助不是很大的休闲娱乐类书籍,我们反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读书关键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阅读的品类和质量才是对我们的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和生活和谐有着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

历史小说的创作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可以在历史中加一些自己编的细节描写但绝对不能改变历史

2)首先要熟悉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特点,抓住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人物来展开,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值得学习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失败的教训..再通过发挥想象来构思文章主要构思。

3)历史小说该怎么写才好,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既然用的是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名字,说的又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那么还是以尊重历史本身为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质、基调上不能有悖于历史。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掌握且尽量多地使用流传下来的当时素材。只有依仗丰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才有可能酿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而历史小说所独具的沧桑感、凝重感等等,便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中产生的。

都怪那过于醒目的蓝色书皮!仿佛有种令人无法抵挡的吸引力。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装帧和设计,真的应该赞一下。

于是原本决定暂停阅读此类书籍的我,又选择了一本厚厚的写作理论书。

好在书越读越薄,从最初的记大量笔记到如今只记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这也许是很多深入研究同一领域的人的共同感受吧。

古为今用:历史剧的唯一出路

昨天抽空跟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老同学见面聊了聊。

他说自己想写小说,写当代的事情,为此正在研究政治和经济,这些以前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他的话让我略感惊讶。因为读书时,他的专业是古代文学,而且毕业后也利用工作的便利,海量阅读了很多年的古籍,出了多本古文方面的图书。按理说,就是不写小说,也已是小有成就。古代文学,我以为一定是他的最爱。没想到,他却下定决心,要写现代。

我说,好不容易改写完成第一部都市中篇之后,我倒想写个民国和抗战时期的故事。

他有些不理解,说只有现代的故事才能反映现在的社会问题,才有现实意义,虽然那些古代的事,可能更加吸引人。

连成天浸润于古雅文字中的人,都认识到要与时代接轨。其实我很明白他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事情就不能写。

正像我刚刚读完的这本《故事》里写的:

放眼望去,虽然各种古装,宫斗内容霸占银屏,赢得无数网络小说的读者,但实际上,有几个是真正关于古代的事情呢?无非是披着历史的外衣,说着现代人的观点罢了。那些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女人主导的爱情故事,那些符合现代审美的着装、风俗,……无不是对历史赤裸裸的篡改。那些玄幻、鬼神,更不要说什么古今差异了,早就脱离了现实世界。

然而,读者和观众很买账。

试想,假如这些作品都换成严肃的面孔,对历史完全忠实地复制,爱看的人怕是要大减了吧?何况,这也做不到,因为历史是不可能丝毫不差地重现的。

不过,如果古代的故事也能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实现现代人的理想和愿景,也即“古为今用”,其实也就无所谓是古是今了。

写作的动力:写自己最喜欢的

我之所以想写一个不在现代的故事,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个盘旋于脑中的泛黄的故事,跟远方家乡的一些历史和传说有关,源自于小时候朦胧的记忆,甚至梦境。

有的时候,写什么类型,什么年代的小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自己喜欢的。喜欢的才会想去写;喜欢的才有动力坚持写下去,直到完成。

罗伯特·麦基说:

这里又要牵扯到写作的意义和本质,这个永恒的话题上了。

很多人写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或谋利(当然也不是没有人这么想,只是未必能成功),更多的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心中块垒,唯笔能平”。简单来说,就是有感而发。并没有人逼着他她去写,而是“不得不写”。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陀思妥耶夫斯基坐过牢,写出震撼人心的《死屋手记》;曹雪芹经历过家族的由盛转衰,苦心写出《红楼梦》;司马迁受了屈辱的宫刑之后,才有了《史记》……历史上无数伟大的作家,都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以超出常人的敏感和积郁,记录下经历和感受。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永远都不会遭遇那些不幸,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没有东西可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哪怕它被深深埋藏在你的内心深处,难以窥见。

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写你心中所爱,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