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中对外国的称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书中对外国的称呼,第1张

扶桑、倭国-日本

高丽、新罗-朝鲜

安南、交趾、占城-越南

暹罗-泰国

扶南、真腊-柬埔寨

天竺、身毒-印度

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帝国

天方-麦加

大秦-罗马帝国

满刺加-马六甲

淡马锡-新加坡

吕宋—菲律宾

南掌—老挝

爪洼-印度尼西亚爪洼岛

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

椤伽、锡兰-斯里兰卡

榜葛剌-孟加拉国

罗刹、斡罗斯-俄罗斯

大西洋国—西班牙

红毛国、和兰—荷兰

勃泥—文莱

骠国—缅甸

琉球—琉球群岛

溜山—马尔代夫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giN25uLt2ZZHE8xK0r-w

提取码:y8dx

书名: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黄永年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

页数:329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扶桑、倭国-日本

高丽、新罗-朝鲜

安南、交趾、占城-越南

暹罗-泰国

扶南、真腊-柬埔寨

天竺、身毒-印度

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帝国

天方-麦加

大秦-罗马帝国

满刺加-马六甲

淡马锡-新加坡

吕宋—菲律宾

南掌—老挝

爪洼-印度尼西亚爪洼岛

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

椤伽、锡兰-斯里兰卡

榜葛剌-孟加拉国

罗刹、斡罗斯-俄罗斯

大西洋国—西班牙

红毛国、和兰—荷兰

勃泥—文莱

骠国—缅甸

琉球—琉球群岛

溜山—马尔代夫

公元14世纪后半叶,缅甸国内的形势比较复杂。1364年,控制了缅甸北方的掸族建立了阿瓦王朝(公元1364~1555年)。从1368年开始,阿瓦王朝与缅甸南方孟族建立的勃固王朝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的明朝取代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公元1394年,明朝在阿瓦设缅中宣慰使司,与阿瓦王朝关系密切,往来频繁。对中缅边境一带的各土司,明朝统治者则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藩属,册封其为宣抚司或宣慰司。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明朝正式成立四夷馆,目的是“习译夷字以通朝贡”。四夷馆内也设有缅甸馆。公元1436年至1449年间,明朝政府留下随缅甸使节来中国的缅甸人当丙、云清等6人,在缅甸馆任教,并授予其“序班”的中国官衔。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缅语翻译人才。1490年至1604(年间,先后在缅甸馆任教的缅甸人和中国人总共有28人。人馆学习的人称“译字生”,译字生的课程,起初主要是专攻翻译杂字,就是学习一般的文字翻译技能。供译字生研习的课本称《华夷译语》,内中也有《缅甸译语》,今均流失在他国。

四夷馆至清初改名为四译馆,仍沿袭明制,隶属翰林院,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改名为会同四译馆。鸦片战争后,因与西方英、法等国往来增多,会同四译馆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清政府便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内有英、法、德、俄等语种,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缅甸产的宝石举世闻名,自古就是输入中国的主要商品。唐代称为“瑟瑟”的绿宝石,曾在大理风行一时,所以《唐书》中有“大理妇女多缀(zhùi,装饰)瑟瑟”之语;同样,中国丝绸也极受缅甸妇女青睐(lái),因此《蛮书》(又《云南志》、《云南史记》,唐樊绰撰)中说“骠国妇女悉披罗缎”。到了明代,中缅两国间的玉石珠宝以及丝绸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缅甸产的玉石是雕刻玉佛的珍贵材料,一向为世界佛教界所推崇。随着两国玉石贸易的发展,传人中国的缅甸玉佛不计其数。至今,中国佛教圣地、古刹名寺如五台山广济茅蓬的大玉佛,四川峨嵋山金顶的大玉佛和上海玉佛寺的大玉佛,都是峨嵋山金顶的果迦法师自印度归国,途经缅甸朝拜大金塔时,缅甸佛教徒赠送给他的。此外,浙江普陀山文物馆、杭州灵隐寺、福州涌泉寺、北京北海团城等处,都有缅甸赠送的玉佛。这些玉佛雕刻得十分精美,巧夺天工,洁白无瑕,是中缅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公元1644年,清兵人关攻占北京,取代明朝统治中国。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在中国南方建立南明政权,其末代皇帝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在清军追击下,失去了所有的地盘,并于公元1659年逃人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在草房之中,受尽了凌辱与虐待。后来,明朝将领李定国、白文选等曾率大军几次入缅,前去“迎驾”,想把永历帝救出缅甸,都没有成功。随朱由榔人缅的官兵共有约1500人,多不愿再返中国做清朝的“亡国之民”。因此不少人流落在缅甸乡间隐居起来。公元1661年,明朝叛将吴三桂又率清兵1.8万人人缅,兵临阿瓦城下,要求缅王交出永历帝,缅王因无力抵御清兵,只好将永历帝交与吴三桂。此次清军往返缅甸,又有不少官兵流落其地不归。明末清初中国大动乱,特别是这么多中国人留居缅甸,不能不对缅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清缅战争于公元1769年结束。不久,两国间便恢复了邦交。至缅王孟云时期(公元1782~1819年),两国的友好往来已经相当频繁。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孟云遣大头目率从役百余人赍(jī,携带)金叶表文,金塔及驯象八、宝石、金箔(bó)、檀香、大呢(ní)、象牙。漆盒诸物,绒毯、洋布四种”等礼品进京,要求通好;乾隆皇帝也回赠孟云佛像、文绮(qǐ),有花纹或案的丝织品)以及珍玩器皿。此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缅王又曾多次遣使入京。在1795年的缅甸来使中,有一个名叫孟干的学者,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且精通汉语。他曾把中国的《康熙字典》、《渊鉴类函》(清张英等奉敕编成的类书)、《朱子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大批古籍带回缅甸,为中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战败,割地赔款。此后,缅甸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1885年则完全被英国吞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缅甸遭英军入侵、但还未完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缅中之间的朝贡关系仍然没有中断。公元1834年、1844年和1853年,缅甸仍曾三次遣使人京。缅甸最后一次来贡是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这时,缅甸的半壁河山已经被英国人占领。缅甸使节此次带来5只大象和一批贵重礼品,并受到清德宗和慈禧太后的接见。随这次使团入京担任通事(高级翻译官)的是旅缅华侨李枝荣。

唐贞元十七年(802年),受骠源国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率领一个由乐工组成的35人友好使团到长安献骠国之乐。乐团在宫廷演出时,受到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欢迎。大诗人白居易曾为此赋《骠国乐》诗,描写了乐人演出时的情景,生动而传神: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擞龙蛇动。

诗人元稹、胡直钧、王溥(溥:Pǔ)等也都为骠国乐写下了诗篇并传于后世。明代陶宗仪选辑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编而成《说郛》(郛:fú,城的外围加筑的城墙),内中收有唐次所撰《骠国乐颂》一文,表达了对骠乐的喜爱之情。

《新唐书·骠国传》中有对骠国乐乐器和乐曲的详细记载。从中可知,从骠国传人中国的乐器除了打击乐器,还有各种各样的弹奏弦乐器和吹奏乐器;传人中国的乐曲则有佛印、赞娑罗花、白鸽、白鹤游、甘蔗王、禅定、孔雀王、野鹅(均为唐译名)等12首。

中外学者一致公认,《新唐书》中关于骠国献乐的记载,是世界上仅有的记载骠国乐器、乐曲最详尽、最有价值的文献;更是当今研究缅甸古代史、音乐史和中缅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史料。缅甸史学家对中国《新唐书》和其他古籍中有关骠国的各种翔实记载非常重视,因为缅甸国内有关古代骠国的记载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出土文物和碑文中窥其片段。

骠国音乐传人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至为深远。直到今天,在缅甸音乐中,从所用的乐器到歌唱的曲调,有一些在中国人听来仍然是相当熟悉的。有些音乐和中国广东、福建音乐的曲调,也有极其相似之处,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当然,缅甸音乐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影响,缅甸乐器箜篌又称“德由仓”,“德由”缅语意为中国,“德由仓”的意思就是中国竖琴。中国胡琴传到缅甸,缅甸称作“德由得跃”,意为“中国提琴”。缅甸乐器中的锣、钹、鼓、笛、笙、呐等也与中国相同。

《宋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F2DziFg4J3De-0lJjfHlg

提取码:3ozu

书名:宋人轶事汇编

作者:周勋初主编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6

页数:1280

内容简介:

新编《宋人轶事汇编》二十卷,收录人物二千多人,上起五代十国入宋而主要事迹在入宋以后者,下至入元而主要事迹在入元以前者。较近人丁传所编旧著,篇幅倍增,且网罗更为齐备。全书人物编排次序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唐人轶事汇编》相同,首列宋代诸帝及后妃、宗室、王子、公主,次列宋代各朝人物,由宋入元的人物,均以其活动时代先后为序;末列不易确定具体时代者,则以所出资料之年代为序。全书以人为目,主要事迹依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年代不详者则大体按类编排。对所收资料,一事而涉及数人者,悉列于主要人物名下,其它人物处则酌情以参见法提示。本书堪称宋代人物轶事的翰海,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饶有文化趣味,更可供读者品味赏读。

《宋人轶事汇编》新编的筹划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后,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在其支持下,随即承担了《唐人轶事汇编》的编纂任务。此书一九九五年正式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并于一九九九年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的荣誉。其时继唐代文史研究的高峰之后,宋代文史研究也已进入佳境,程千帆先生随即与我商议,希望我所再接再厉,继续编写《宋人轶事汇编》一书,贡献于宋代文史学界。

程千帆先生是宋代文史学界的权威学者,他在使用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的过程中,深感此书已经不能满足学术界的要求,以为我们可将编纂《唐人轶事汇编》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宋代文史研究中去,为学术界提供一种崭新的《宋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亦颇以《唐人轶事汇编》的成功协作为可行之举,立即与我联系,希望继续合作。只是《唐人轶事汇编》的三位编者,均为我古籍所内教学与科研上的骨干人员,此时任务日重,势难再花数年功夫来承担编纂任务,于是我与各界反复商议,决定重新组织队伍,从事这项新的工作。

最后落实,这一著作的具体编纂工作也由三人承担。其中葛渭君先生的情况较特殊,并不任职于文教单位,但他出身于平湖葛氏,乃一书香世家,因而精熟文史类的典籍,有《词话丛编》补编、续编、外编共一千万字行世。周子来先生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长期担任宋代文学的教学,于此自然研究有素。王华宝先生原为江苏凤凰出版社的编审,自二○一二年起,调任东南大学教授,对于古代典籍有广博的知识,且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三人先行积累资料,分别纂集,后由葛渭君集中纂成长编。自一九九八年起,这项工作持续达十五年之久。在这过程中,葛渭君承担的部分分量最大,付出的劳力最多,贡献尤为突出。周子来对初稿反复审读,写出了详细的审读意见,并负责‘凡例’与‘引用书目’的编纂。为了防止底本上文字的讹误和材料上的缺失,我又请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的博士生马培洁、赵庶洋、王东、温志拔、孙建峰等人与原书一一核对,发现问题后再行改正。王华宝则在全书的目録与引用书目的增补与考订上下功夫。我则负责人员分工,制订体例,规划工作进程,审读样稿,且向古委会申报立项,最后由我定稿。然我因年迈体衰,已不能一一躬亲细务,遂又请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严杰教授磨勘一过,多方加工,而在人物的年代先后与一些重要人物自身事迹的编排上,用力尤多。由此可知,此书之成,实赖众力。《唐人轶事汇编》、《宋人轶事汇编》二书的编纂,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严杰均在其中出了大力。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筹划这一系列的编纂,今以耄耋之年看到二书之成,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不胜欣慰之至。

作者简介:

周勋初,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唐语林校证》、《文史探微》、《唐人轶事汇编》(主编)、《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等数十种著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