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仁软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鸦胆子仁软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1 拼音

yā dǎn zǐ rén ruǎn gāo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鸦胆子仁软膏

22 组成

鸦胆子仁(研碎)30g。

23 主治

瘢痕疙瘩。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胶布剪洞,如病灶大贴上,再敷药膏,上盖纱布,每2天换1次。

25 制备方法

凡土林加至100g,调匀外用。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已溃未溃皆效。碘片二钱,先用甘油少许同研化,水银软膏五钱,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软膏四钱,凡士林少许,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外治之剂

破疔疮放一饼于疮头上又刺四边五七下恶血出为妙却用软膏药贴之立验内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翠青锭子又名善效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叶生地(各二钱)麦门冬当归川芎黄芩芍药人参半夏软石膏()黄加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内托复煎散肿于外,

《普济方》:[卷四十六头门]首风(附论)

头风疼痛。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川乌(炮去皮尖)软石膏()白僵蚕(炒去嘴丝)川芎防风荆芥甘草(炙各一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皮肤病良方1500首》(王海亮 闫志安 康文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o31f

书名:皮肤病良方1500首

作者:王海亮 闫志安 康文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01

页数:608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效验良方1500余首,包括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疾病、物理性皮肤病等二十章。该书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科研现状,可供中医皮肤科临床医师及患者参阅。

皮肤病需要看是哪一类型的皮肤病,比如常见的过敏性的皮肤病,像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湿疹。还有红斑鳞屑性的皮肤病,比如寻常型的银屑病,就是牛皮癣,还有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感染性的皮肤病,比如疖子、毛囊炎、痈。发生病毒感染的时候,出现的单纯疱疹、带状疱疹,也是常说的缠腰龙等。

这些疾病外用的中药是完全不同的,口服的中药也是完全不同的。外用的中药有水剂、洗剂,比如马齿苋,煎煮以后外敷,对急性的湿疹皮炎类的病有好处。外用的中药膏,比如黄连膏、苦参膏、青鹏软膏、冰黄肤乐软膏,对炎症性的红斑鳞屑性的皮疹,比如刚才说的银屑病有作用。还有一些成药,比如湿毒清胶囊、除湿丸、防参止痒颗粒、皮肤病血毒丸、四妙丸、二妙丸等,这些需要辨证来口服使用,因为是用于清湿热、解毒、活血,还是化瘀,作用是不一样的。

皮肤病中药分为如下几大类:1、解表祛风类,包括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白芷、苍耳子等;也包括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银花、连翘、柴胡、杭白菊、葛根、牛蒡子、蝉衣、桑叶、浮萍等。2、固表祛风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生姜、大枣等。3、养血祛风的中药,包括首乌藤、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僵蚕、白蒺藜等。4、清热解毒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等。

神经性皮炎为病症名。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癣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属祖国医学“顽癣”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详见百科词条:神经性皮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癣药水组成土槿皮8两,百部2两,白及1两,樟脑1两,斑蝥1钱。主治一切顽癣。用法用量用笔蘸药水搽癣上,每日23次。制备方法上药用高梁酒5斤浸半月为度,约成溶液4斤。用药禁忌不可入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2两,百部2两,槟榔2两,雄黄2两,生川乌2两,蜈蚣20条,土槿皮4两,蛇蜕3钱,斑蝥3钱,烧酒8斤,白砒3钱。功效散风祛湿,止痒杀虫。主治癣疮。用法用量用毛笔蘸药水,搽癣疮上。制备方法上共研粗末,盛入袋内入烧酒中,浸期1月左右。用药禁忌忌水洗。不可入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5两,槟榔5两,紫荆皮5两,川椒5两,大风子5两,百部10两,斑蝥2两。功效杀虫止痒。主治一切癣症、干癣、湿癣、风癣、牛皮癣、松皮癣、脚气,皮肤病。用法用量用棉花浸湿,擦患处、每日12次。制备方法上用白酒192两,先入白及、槟榔煎30分钟,将药锅取下;候温再下荆皮、川椒煎10分钟,取下药锅;候温再下大风子、百部,将坛封口,浸泡1月,药力尽出方有效。于用药前3天将坛起封,再下斑蝥浸泡3天,速将药水滤清装瓶,每瓶重1两。用药禁忌谨防入口。三岁以下禁用。《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癣药水组成米醋20斤,百部、蛇床子8两,土槿皮10两,硫黄8两,白砒2钱,斑蝥2两,白国樟1两2钱,轻粉1两2钱。主治一切癣疮及鹅掌风。用法用量外搽,每日12次;或浸用(约浸20分钟)。

详见百科词条:癣药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47:00 共6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酒渣鼻酒渣鼻(brandynose;acnerosacea)为病名。因鼻色紫红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出《魏书·王慧龙传》。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齄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是指发生于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则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中年,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酒渣鼻相当于西医的酒渣鼻、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古人论述中医对酒渣鼻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

详见百科词条:酒糟鼻 [ 最后修订于2019/12/20 14:04:40 共131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正宗》卷三:鹅黄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鹅黄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金鉴》卷五十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外科正宗》卷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鹅黄散 1 拼音

é huáng sǎn

2 《外科正宗》卷三:鹅黄散

21 处方

石膏(煅)轻粉 黄柏(炒)各等分

22 制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

23 功能主治

主杨梅疮,溃烂成片,脓秽多而疼甚者。

2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干掺。烂疮即可生疤,再烂再掺,毒尽为度。

25 摘录

《外科正宗》卷三

3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鹅黄散

31 处方

黄柏(生)石膏(煅)各等分

32 制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主小儿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传染胞胎,初生无皮者。

3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扑患处。湿则干扑,干则用猪苦胆调搽。内服换肌消毒散。

35 摘录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41 处方

熟石膏62g,黄柏15g,青黛9g,轻粉3g,六一散。

42 制法

上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

湿疹,皮炎,烧伤,溃疡。

4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方中六一散剂量原缺。

45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51 处方

绿豆粉31g,黄柏93g,轻粉6g,滑石粉15g,冰片3g。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痱子。

5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猪油调成软膏。外用。

55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61 方名

鹅黄散

62 组成

煅石膏、黄柏、薄荷叶各等分。

63 功效

燥湿止痒。

64 主治

梅疮溃烂,湿疮浸*,痛痒难忍,脓水淋漓。

65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双花、甘草汤洗患处,再以药面擦患处。

66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7 《金鉴》卷五十一 71 方名

鹅黄散

72 组成

黄柏、石膏(煅)各等分。

73 主治

父母梅毒遗传,小儿初生无皮。

74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湿者干扑,干者用猪苦胆调搽。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外科正宗》卷四 81 方名

鹅黄散

82 组成

绿豆粉1两,滑石5钱,黄柏3钱,轻粉2钱。

83 功效

止痛收干。

84 主治

痤疿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

85 鹅黄散的用法用量

以软绢帛蘸药扑之。

8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鹅黄散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杨梅疮

以灭痕迹。若梅疮溃烂时,脓秽浸*成片而痛者,以鹅黄散撒之。又翻花杨梅,亦以本方加雄黄末,香油调敷之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杨梅疮

以灭痕迹。若梅疮溃烂时,脓秽浸*成片而痛者,以鹅黄散撒之。又翻花杨梅,亦以本方加雄黄末,香油调敷之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痤痱疮第八十八

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帛蘸药扑之。苦参汤苦参汤用大菖蒲河水煎来患

《类证治裁》:[卷之八]梅疮结毒论治

余毒以绝其源。若溃烂脓秽,浸*成片,而痛者,以鹅黄散掺之。翻花者,鹅黄散加雄黄末,香油调敷。侍从人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胎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