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常识
1《礼记》中的文学常识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
《礼记》全书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礼记》中的文学常识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49篇。
为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 《礼记》全书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学纪》和《礼记》文学常识
《学记》,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4文言文《礼记·学记》里的文学常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简单说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
1、“教学为先”前省略介词“以”。“以。。为。。”通常翻译作“把。。当作。。”;
2、“其此之谓乎!”是固定句式“此。。之谓也”的运用形式,通常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表推测,译为“大概”。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中“反”为通假字,通假“返”。
4、“又从而庸之”中的“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平庸”。
5、“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中“叩之以小”为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以小叩之”,翻译为“用小的力气去敲击(钟)”。
以上是我的简单理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其他网友不吝赐教。
5《学纪》和《礼记》文学常识
《学记》,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6《礼记》有哪些内容
今《礼记》凡四十九篇。
〈正义〉引〈六艺论> 曰:"戴德传〈记》 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此〈礼记〉是 也。”《经典释文。
叙录〉引刘向〈别录> :"〈古文记》二百四篇。” 又引陈邵《周礼论•序> :"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 《大戴》 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 〈礼记〉是也。
”《隋志〉则谓:"戴圣删〈大戴》为四十六,马融足 《月令>、(明堂位〉、〈乐记〉为四十九。”今按〈汉志>:礼家, 〈记》百三十一篇。
班氏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按其中实有 旧记,此书未尽合)见前。
此为今学。又 、二十二篇,凡 二百七。
如《隋志〉说,《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为马 融、卢植后加,则正二百四也。(此外礼家之书:《曲台后仓》,乃汉师 所撰。
《中庸说》、《明堂阴阳说》皆说,《周官经》、《周官传》,别 为一书,与礼无涉。《军礼司马法》,为班氏所入。
《封禅议对》、《汉 封禅群祀》、《议奏》,皆汉时物。故唯《古封禅群祀》,可以相加也。
然此二百四篇中,百三十一篇,实为今学,不得概云古文记)然〈乐记正 义〉又引刘向《别录>,谓〈礼记> 四十九篇。 〈后汉书•桥玄传> : ‘‘七世祖仁,著〈礼记章句 > 四十九篇。”
仁即班氏〈儒林传》所谓小戴 授梁人桥仁季卿者。《曹褒传> :"父充,治(庆氏礼〉。
褒又传《礼 记〉四十九篇。庆氏学遂行于世。
"则 中,《曲礼》、《檀弓>、《杂记〉,皆分上下,实四十六篇。四十六加八十五,正 百三十_。
然则此百三十一篇者,固博士相传之今学,无所谓删《古记> 二百四篇而为之也。或谓今之{大戴记>、《哀公问》、《投壶》,皆全 同〈小戴>;苟去此二篇,篇数即不足八十五,安得谓小戴删取大戴乎? 不知今之《大戴记>,无传授可考,前人即不之信。
(《义疏》中即屡言 之)虽为古书,必非大戴之书。然语其篇数,则出自旧传,固不容疑也。
7《礼记》的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8谁知道有关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的史学价值 詹子庆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我们今天来研读《礼记》,务必要摆脱经学传统的束缚,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去解析其成书过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并确定它基本上属于先秦史料,从而探讨这部著作的史学价值。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经过学者们长期研究,较普遍地认为这些篇章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众所周知,孔子之后,学派林立,“儒分为八”。
但在长期流传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论著多所散失。《汉志·诸子略·儒家》所列书目,大多失传,但有些篇章幸存于《礼记》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书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认为今收入《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和《缁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
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简有《缁衣》篇,与《礼记》内容基本相符。此简下葬大致在战国中期偏晚,可见《礼记·缁衣》的写成年代还要早于此时。
历代学者研究《礼记》着眼于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属流派,虽意见纷纭,但如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 《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如书中探讨礼之源,从人情、人欲、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从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种种猜测,反映当时学者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从史学角度研读《礼记》,更需要注意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 冠、昏、乡、射、朝、聘、丧、祭诸礼在许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仪礼》中缺失的逸礼,如奔丧、投壶等礼也有专篇阐释。
在诸礼中,《礼记》尤为重视丧、祭,因为丧、祭二礼,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各项制度和观念形态。如记录丧制、丧事、丧服的有《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论述祭祀的有《祭法》、《祭义》、《祭统》等。这些篇章既注意阐释礼之数(即礼之仪),对《仪礼》部分内容加以补充说明;更为注意诠释“礼之义”,对诸礼的精神实质和用礼之目的加以阐述,为我们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据。
另外,上自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如《王制》记载古代封国、爵禄、职官、巡守、刑罚、养老、学校等制度,几乎涉及古代统治者治国的方方面面,该篇虽写成较晚,但内中多后人对古制的追记,仍不失它的史料价值。
而《内则》则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家训,反映了古代贵族家庭成员彼此相处的尊卑关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礼记》中的许多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其中《丧服小记》和《大传》有两段精辟论述,许多学者据此解释不一,但文中对如何区别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关系,对在宗庙祭祀等活动中如何运用宗法制原则以及实行宗法制对维系周代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论述,因此视上述两篇文章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础并不为过。 其它与宗法制相连的昭穆制、丧服制等也在《礼记》的相关篇章都有论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读《礼记》。
《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 《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9《礼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内容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
孝道思想
《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王守仁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行。不能辄行,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王充
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
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王夫之
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如果教育学希望从—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乌申斯基
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乌申斯基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知道每个儿童的个性,他应该自备一个固定的笔记本,本子上不只是写上“及格”和“不及格”,还要写上每个儿童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克鲁普斯卡娅
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
我校集体认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
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梁漱溟
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第斯多惠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裴斯泰洛齐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赞科夫
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意识到儿童不理解你,就会使你生气,教师生起这种气来,就往往无法摆脱。亲爱的同行,相信我,侵蚀学校生气勃勃的肌体,毒害学生集体生活的冲突,多半正是这种互不理解引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杜威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南北朝)庾信《徵调曲》
译文:普通百姓耕作在田间,做学问的人翶翔于礼乐之间。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这句诗原本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示不忘故土、不忘本来,后人常用于学成的学生不忘知识的来源,是来自老师的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属于通用的比喻句,后人常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赞美老师为学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清朝)郑燮《新竹》
译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意即新长出来的竹子之所以比旧竹子高,是因为新竹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诗中,诗人借”新竹“与”老干“来比喻师生的关系,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以此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清朝)《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译文: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传》
译文: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阅读书目:《重建师生关系》
阅读心得:
《重建师生关系》第一章 爱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史金霞对师生关系之“爱”、“理解”、“对话”、“尊重”及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做出了独到的解读:“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但只有爱,是不够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只有保持记忆,才能做到理解学生。”“对话的基本原则是信任,而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双方的成长。”“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反省自身,学生不是活在我们想象中的影子。”“对于学生的家庭问题,要适度协调,切不可随意干涉。”“教育是开放的,教师、学校与社会应该整合”。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内心默念无数次的“冷静!要做到爱、理解、对话、尊重!”还是在看到两个男生在班里打滚成一团时破了功,我的声音似乎比往常还要高了不少,班里因为我的愤怒出现了难得的安静,可我的内心却比以往都要绝望,因为眼前的方式并不是我所期望的教育。我的能力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些负面的情绪比往常来得还要猛烈。这些显明的事例有哪一位老师没有碰到过,每一天都有可能在身边发生,甚至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做个强者,勇敢地走下去”,史金霞老师走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满足于实现了童年的理想,工作中不断地反问,真的有前进过吗?只是在简单地拷贝过去读书时的经验,对象不同,方法却没有变化。这番话点醒了那个只是一味的抱怨的我,我的教育经验太少和其他老师根本不能比,所以当然不会一次成功,那我的尝试在失败后是否仍有可能成功?我对自己情绪的克制是否会在坚持一周、一月、一年后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感受到我的坚持后是否会对自己也有所克制?
这些想法出现得突然,却很大程度改变了我的心态,自此,我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总会想着去尽可能调整好自己,勇敢地走下去,而这不同的心态让我看到了新的景色。
慢慢品读,一边学语文的教法,班级管理经验,学着建构新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在自省着自己,是拿来就用还是想方设法转变成自己的风格,继续阅读、继续学习,勇敢地走下去。
本文2023-08-05 18:29: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