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十大名关”,都在设在哪些地方?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十大名关”,都在设在哪些地方?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工程建筑基本上完好无损,首要街道社区和街巷,大部分保存原状,尤其是储存众多依然存在一批四合院民宅促使古都更为雅致古色古香。使古都更为提色是指关城东门外,天下第一关城门,矗立万里长城以上,雄视四野。走上城门二楼,可俯瞰山海关城全景及边关的首脑。
潼关有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为华北地区,中原地区,大西北之喉咙能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外南流潼激西山,因此谓潼关。”潼浪来势汹汹,故取潼关[1] 关名,又被称为闯关。古潼关居中华民族十大名关第二位,是陕西关中的东大门,西进北京长安至北洛阳市的必由之路,历年来为战略要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喉咙,百二重关”之誉便是描述潼关。武胜关坐落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区脉的鸡公山下,它和平靖关、九里关统称“义阳三关”,是历来战略要地,有“陕西关中之关”的美称。南朝齐称武胜关为武阳光。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光。清始称武胜关。
友谊关本名镇南关,周边是高山峻岭,关藏峡谷最深处,为西南地区边防站名镇。关楼基座上原先只建了一层木结构建筑神殿,复建时改成混合结构,并添加了双层神殿,各层神殿均值为80平米。神殿的四周是弧形大飘窗,古窗装饰设计了各式各样图案设计,墙体为墨绿石米全瓷贴面,看起来庄重、古色古香。嘉峪关是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面的主要城池,它坐落于甘肃嘉峪关市,旧称也意思“天下雄关”。
雁门关坐落于雁门半山腰,历代王朝全是拱卫京东、屏护中原地区的孙子兵法必争之地。雁门关直径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边三重,曰东门外、北门、小北门。东门外上筑孤亭,曰雁楼,门匾嵌石匾一方,横书“险滩”(即“险滩”)。
紫荆关是内长城的主要隘口之一。因坐落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中间,明朝时统称他们为“内三关”,是通过河北平原进到太行山区的人要口。紫荆关建于春秋战国时代,汉中为土石方夯筑,后经历各代改建,修缮,到明洪武初期,则改成石条作基本,以砖砌面封顶,并且用石灰粉砂砾石注浆。自明成祖定都北平市(北京市)后,更兴修水利,修城市建设关。在擒雄、华亭、明正统、明嘉靖、万厉、崇祯年间,都曾经改筑、改建关城,加设古城堡、隘口,开掘盘山路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防御系统。
信阳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商周之际,这里建立了申、息、弦、黄、蒋、蓼等诸候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息等诸候国,建申、息、期思等县。北宋改义阳为信阳,一直延用至今。
信阳是一座文化名城。一代名相孙叔敖(今淮滨县人),造田兴水,使楚国富甲一方,他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固始人)、“闽王”王审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 浉河区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信阳境内革命遗址、古迹和文物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及省以下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有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400多处,为全省各市之冠。
信阳是一座交通要城。信阳左扼两淮,右控江汉,屏蔽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境内的“义阳三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即将开通的信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在境内形成四个双十字和两个区域交通枢纽——信阳市和潢川县,使信阳成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交通要城。
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信阳是一座绿色茶城。信阳山青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市容的真实写照。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名山、名水、名寺、名城相互映衬,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境内有鸡公山、灵山和南湾湖等著名风景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其混乱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分裂和动乱交替。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就有十一本。
钟离之战是南梁和北魏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走向。吕思勉这样评价钟离之战。“此为南北朝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
梁武伐魏——钟离之战背景
在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制,迁都洛阳,随着政权的南移,北魏对南朝的压力进一步增强。此后北魏和南齐的冲突剧烈,趁齐末混乱,梁朝新立,北魏攻占了雍州的大部分,将战线推至樊城,势力及于淮河以南。
梁天监三年(504),北魏攻取义阳三关(黄岘关、平靖关、武阳关),不久后又攻占司州,天监四年(505),南梁的汉中也被北魏攻破。
梁朝政权初立,不仅需要北伐来巩固自身的统治,而且面对着北魏的政治、军事上的巨大压力,如果一昧的自守,在被动局面下,日后会越来越处于劣势,而且由于北魏连年征战,民变纷起,内部腐败之势己显。
为了对抗北魏和收复雍州,梁武帝萧衍决定在天监四年十月大举伐魏。
南梁伐魏主要兵分两路,萧衍以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为都督,尚书仆射柳惔为副,萧宏率主力军驻扎于洛口(今安徽怀远西南洛河镇),北徐州刺史昌义之、豫州刺史韦叡攻梁城和小岘城。
第二路是江州刺史王茂率军数万攻北魏的荆州,目的是收复失地。萧宏率领主力部队,装备精良,声势浩大,给北魏带来不小的压力。
萧宏率军到达洛口,昌义之作为前军在天监五年(506)的五月攻克在寿春之东的梁城,斩杀北魏将领濆清。
可是萧宏性格极其懦弱,此时本应乘胜深入,他听说北魏军队的援军要来,畏懦不敢前进,甚至有了撤退的想法。
因此南梁内部发生严重争执。吕僧珍居然同意萧宏,遭到了柳惔、马仙琕、昌义之、朱僧勇、胡辛生极力反对。萧宏停军不前,北魏知道他懦弱,把妇人的服饰赠予他,并且加以嘲讽。
吕僧珍见北魏军队如此嘲讽,准备派遣裴邃分军攻打寿阳,萧宏固执不听,甚至下令。"人马有前行者斩。"自此军政不和,人怀愤怒。九月已丑晚上暴风雨,萧宏受到惊吓后带着几个人直接逃跑,精兵强将,却因主帅懦弱而一朝奔溃。
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取北魏的小岘城,在韦睿的指挥下急攻小岘城,城破之后韦睿进军合肥。在此之前右军司马胡略也曾攻取合肥,久攻不下。韦睿依据合肥四周山川走势,决定采取水攻之策。
他在淝水上筑堰,很快堰成水通,战船相继开至。北魏在合肥的东西两侧各筑一个小城,韦睿攻取这两个小城后,北魏援军杨灵胤率兵五万来此,韦睿鼓励众人与之交战,成功将其击破。
韦睿建造了几乎与合肥城墙一样高的战舰包围合肥,从四面进攻,魏人无可奈何。合肥城破后,萧衍命令韦睿率军进驻东陵。东陵距离北魏的甓城仅有二十里。
即将会战时,萧衍下诏让韦睿班师撤退。韦睿担心被北魏袭击,令辎重在前,自己坐小车殿后。慑于他的威名,北魏的军队不敢靠近,因此全军撤回,从此韦睿就把豫州州治迁至合肥。
而在梁天监五年四月,王茂率军数万进攻北魏的荆州,他引诱北魏边境百姓及各少数民族去更魏荆州再建宛州,并派遣宛州刺史雷豹狼攻河南郡。但是被北魏将领杨大眼击破,王茂损失两千余人。杨大眼进攻河南城,王茂领军撤退,杨大眼追至汉水,攻拔五城。
攻守交换——钟离之战爆发
南梁北伐,确实给北魏造成巨大压力,但是由于萧宏懦弱不堪,畏敌不前,将国之大事视为儿戏,东路主力一触即溃。
同时西路王茂之军也很快被击败,攻守之势再一次发生逆转,梁朝的北伐迅速转化为北魏的南伐,北魏宣武帝希望趁着萧宏战败,一举攻下南梁,于是派中山王元英乘胜荡平东南。
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位于靠近淮河南岸离寿春的东面,是北魏进一步控制淮南的阻碍。梁武帝在萧宏失败后,预料到北魏将进攻钟离郡,对钟离郡的防守高度重视。
梁天监五年,北魏中山王元英在追击萧宏的败军时,攻没马头,马头地位重要。自从公元450年起,北魏每次南伐,几乎都要围攻此城,并且元英把昌义之围困于钟离。
北魏宣武帝元恪派邢峦带兵和元英回合去攻钟离城,但是邢峦认为南梁“野战非敌,守城有馀”,他不建议去攻打。因此派镇东将军肖宝寅和元英共围钟离城,十一月,萧衍令曹景宗督军二十万去救钟离,钟离之战,一触即发。
天监六年(507)正月,北魏中山王元英、镇东将军肖宝寅、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众数十万围攻钟离城,钟离城紧邻淮河,淮河西岸有邵阳洲,北魏在邵阳洲两岸作浮桥,跨淮河做通道,淮河北岸有杨大眼运粮,南岸有中山王元英攻城。
此时南梁援军未到,城中才三千多人,昌义之率领将士顽强抵抗。北魏昼夜苦攻,轮流作战,没有后退的,前后伤者以万计,北魏军队战死的人堆起来和城墙等高。双方战斗拉锯,正如邢峦所料。
而南梁的援军由曹景宗率领,萧衍先让曹景宗屯军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等各部到达之后再前进。曹景宗想独吞功劳,擅自出击,结果遇上暴风,死伤颇多。
另一方面,萧衍派韦睿率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调遣。韦睿从合肥出发,过阴陵大泽,遇到山涧峡谷,一概架桥渡过,十天内就赶到了,与合军进屯邵阳洲。在此之前,萧衍就告诫曹景宗要尊重韦睿,而韦睿到来后,曹景宗见到韦睿十分恭敬,萧衍听闻此事,十分欣慰。
韦睿在景宗营前二十里处,在南梁太守冯道根的规划下,连夜修建工事,把河洲截断形成防御,天亮时营寨就筑好了,距离魏城仅仅百余步。
曹景宗怕钟离城中因危急而引起慌乱,便招募军士言文达、洪骐麟带敕令入城,通知钟离守军援兵已到,让他们固守城防,钟离城内士兵得此消息,士气大振。
杨大眼率一万多骑兵来战,他勇冠三军、所向披靡。韦睿把车连结成阵,杨大眼令骑兵将之包围。
韦睿指挥二千强弩一齐发射,洞穿北魏军的铠甲,杀了很多人,并且一箭贯穿杨大眼右臂,使其撤退。
第二天,元英率兵来战,韦睿乘木车,手执白角如意指挥军队,一日之内迎战数次,元英颇为畏惧韦睿的强大。夜里北魏又来攻城,箭如雨下,韦睿的儿子韦黯让他下城去避箭,韦睿没同意,军中惊乱,靠韦睿在城上厉声呵斥才安定下来。
北魏败退——钟离之战结果
淮河雨季来临,形势开始有利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涨达七尺,韦睿采取火攻和水战对抗北魏。
先前北魏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浮桥,截断淮河通道。淮水暴涨,韦睿命令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战船登岸对魏军发动攻势,战舰争相逼近北魏军营。
韦睿又用小船载草,灌上火油,烧北魏军队的浮桥。风怒风盛,不怕死的士兵拔除木栅,砍断桥梁,而且由于淮水暴涨,水流湍急,浮桥也更容易损坏,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
冯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士兵们都奋勇作战,呼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魏军大败,元英与杨大眼各自奔逃。
关于北魏军队的损失,记载多有不同。
《南史》、《梁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大致相同,北魏军队投水而死的和被杀的人都各达十多万,其余卸甲投降的也有数十万。《北史》、《魏书》语焉不详,模棱两可,记载为“士众没者十有五六”。
不管究竟哪种更准确,北魏此役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胜利后韦睿派人通知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加。萧衍派中书郎周舍到淮河边劳军,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在军门,周舍看后,大加感叹。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后期一项决定性战争,此战对南梁和北魏双方不仅意义重大,同时也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走向。
自从刘宋失淮北以后,南朝就退到淮河一线防御,钟离还是北徐州的郡治,是军事重地。此战由南梁北伐转至北魏南攻,梁魏交战,北魏败退。南梁的萧衍不仅避免了亡国的危机,而且稳固了自身统治。
钟离之战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战斗,是北魏多年来对南朝征战的一个总结,结束了北魏的上升期,让北魏的衰退初露端倪。侯景说他认为北魏安强,是在南梁天监初年,钟离一役后,北魏匹马不归。
钟离之战的失败对北魏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迅速的,而在此战后的十七年后,六镇起义爆发,公元534年,北魏灭亡。
居庸关
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没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玉门关
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嘉峪关
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阳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雁门关
古代关名。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石岭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平型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娘子关
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潼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武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和潼关、萧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寨。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
大散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山海关
古代关名。又称榆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为长城东端重要的关隘。相传为隋文帝时修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徐达重新修复。此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取山海之意,名为山海关。此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自隋代筑成此关后,历代大军过往必据关夺关。903年,契丹首领阿保机派大将阿钵南袭山海关,因唐军防守严密而一败涂地。五代后唐幽州节度使周德威自恃勇猛而不注重边防守备,结果很快被契丹攻陷山海关。
洛阳八关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函谷关
古关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因山谷悬崖峭壁,深险如函,关在谷中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函谷。此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前241年,楚、赵、韩、魏、卫等国联合攻秦,至此为秦据险所败。汉武帝时将故关东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史称新关,原函谷关相应被称作旧关。并改置为弘农县。
虎牢关
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不镇。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也曾在此一决雌雄。
义阳三关
古代关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唐朝中叶,淮西割据势力因据三关诸险而屡次作乱。宋朝南渡后,也因三关势力单薄,致使寿春、合肥等地多遭袭击。
瞿塘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大胜关
古代关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独松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军即从此关攻破临安,灭亡南宋王朝。
仙霞关
古代关隘名。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佩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企图依托仙霞之险与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关而失败。
鬼门关
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古严关
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镇南关
古代重要关隘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下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这个基本上是相当全的了,值得一提的是所谓仙霞关,其实是仙霞岭上的枫岭关。还有就是我觉得武夷山上的分水关也应该算是个比较著名的关隘,因为那里是赣闽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关隘,或者说是由赣入闽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秦始皇远征南越的5路大军中的一支,正是走此路入闽迂回岭南,其后汉武帝时,兵发四路水路并进平南越,这个关隘再次体现出了其重要性。
秦楚之间,以武关的名气最大但其实并非最为险要,商山之上有牧虎关,其实才最为重要,尽管期间几易其址,但一直是易首难攻之关隘,秦汉时刘邦进军关中,就曾经受阻于此。
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军事实力的影响,也受地理地形的影响,胜负分不开人的因素,也和地理条件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星罗棋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险地,也有一马平川、长驱直入的平原地带。
关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10个非常重要的关隘,个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是指拥有天险,打仗时地形适合防御或进攻。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边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入侵,其二是中原内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经之所。
兵家必争的险关:
1、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六国多次合纵抗秦,都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刘邦守关拒项羽,可以说汉代之前,函谷关就是关中的门户,函谷关不失,关中就没事。
2、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临函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渭河又在这里交汇,素有“鸡鸣闻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东汉末年,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门户,安史之乱唐军与叛军的“桃林之战”说明,潼关失守前,形势可控,潼关失守后,长安随即失陷。可见潼关的重要性。
3、虎牢关,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噪。
5、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下,它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关中之关”的美誉。中国十大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 武胜关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
6、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端的重要关隘,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古称其为“天下雄关”。嘉峪关关城的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得关城的防御更加坚固。城墙高达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多平方米,在南、北城墙的外侧有低矮的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都筑有城楼,高17米,面阔三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气势雄伟。
关城内的北侧建有宽阔的斜坡马道,直达城的顶部。东西二门外,均建有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向南,而不与关城的正门相通,东瓮城门叫'朝宗',西瓮城门叫'会极'。出西门瓮城10余米,有道长方形重关,与关城并肩,关门西开,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逎劲有力的大字。
7、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雁门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下第一关’)。
8、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
9、居庸关始建于秦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险要关口之一,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10、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靖关在广水市区北30公里的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交会处。雄关险隘,群峰列峙,系著名的“义阳三关”中的西关(中关武阳,即今广水北武胜关;东关黄崛,即今大悟县九里关),扼鄂豫两省襟喉,为古今中原要道,乃兵家用武之地。历史悠久,胜迹远闻。古名“冥轭”平。相传春秋时,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为“拦马墙”;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
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明清之际,因百年老杏树遍布山洞与驿路两侧。此地风景奇丽,和“高桂三潭”相互辉映,因而吸引游人。
将军寨在广水市东35公里孝子店北山上。县志载:北宋名将狄青南征,曾在此屯兵扎寨所建,故名。为邑中保存较好的古寨之一。全以大片石构筑,长约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凿一插旗圆孔,四面各一高出寨墙之券顶砦门。结构坚固,气势威武,俨若巨大盘龙。周围除东一径可盘旋攀登外,余皆悬崖峭壁,尤东西崖下各有一河,婉蜒汇于山寨南麓,益显地势险要.寨内迄今尚存井、塘、窖穴、蹬道等设施。寨北控武胜关,东望九里关,南邻烽火台等,素有南北咽喉之称,历为军家争夺要塞
关名 地点 山海关 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隅 潼 关 陕西省潼关县,晋豫陕三省交界 伊阙关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 长台关 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镇 虎牢关 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西关 古称崤关、汜水关、成皋关 武胜关 河南省信阳县南40公里鸡公山下 “义阳三关”之一 玉门关 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壶 关 山西省长治市东南壶关县太行山口 剑门关 四川省剑阁县北25公里剑门山 函谷关 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洛阳周围四关之一 阳 关 甘肃省敦煌西南70公里党河西岸 大散关 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山岭上 友谊关 广西省凭祥市西南9公里处 娄山关 贵州省遵义县北30公里大娄山中 嘉峪关 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 雁门关 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雁门山腰 南津关 湖北省宜昌西北 金锁关 陕西省铜川市北20公里神水 偏 关 山西省偏关县黄河东岸 又称“偏头关” 阳平关 陕西省西南,嘉陵江之滨,定军山西 紫荆关 河北省易县城西紫荆岭上 太行八陉之七,明内三关之一 镇远关 宁夏石咀山市城西 葭萌关 四川省广元县南嘉陵江畔 楼烦关 山西省宁武县东北 邛崃关 四川省荥经县西 娘子关 河北省井陉县与山西省平定县交界 万里长城第九关 宁武关 山西省宁武县 明景泰六年(1450) 三关之一 斜谷关 陕西省眉县西南30公里,太白山西 古褒斜谷道 龙门关 山西省河津县西125公里黄河岸边 铁门关 新疆焉耆与库尔勒市之间孔雀河畔 峣 关 陕西省蓝田县东南20公里处 古北口 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倒马关 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 明内三关之一 瓦桥关 河北省雄县 松亭关 河北省宽亭县西南 武 关 陕西省丹凤县东20公里商山谷涧之间 关中四塞之一 居庸关 北京市西北60公里昌平县境内 明内三关之一 平型关 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界 轵 关 河南省济源县西北 萧 关 瞿塘关 四川省奉节县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 鬼门关 广西省北流县城西75公里玉林县界 米仓关 陕西省汉中市南70公里米仓山上 昆仑关 广西省邕宁宾阳县界昆仑山上 井陉关 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 天然险塞 古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五 黑峪关 河北省兴隆县北雾灵山北麓 马兰关 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铁铃关 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 独松关 浙江省安吉县独松岭上 杭州北侧天然屏障 仙霞关 浙江省江山县保安镇西南 千秋关 安徽省宁国县城东南60公里 万松关 福建省龙海县步文乡堆云岭 穆陵关 山东省沂水县城北50公里 古称“齐南天险” 平靖关 湖北省应山县城北30公里 “义阳三关”之一 梅 关 广东省南雄与江西省大余之间 岭南第一关 雄镇关 广东省南澳县云澳至深澳途中 严 关 广西省兴安县城西75公里 胜境关 云南省富源县城东8公里 芦 关 陕西省安塞县城北70公里土门山谷 #1 00回复
本文2023-08-05 18:30: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