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山诗文集版本源流考(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金仁山诗文集版本源流考(一),第1张

金履祥(1232-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浙江金华人。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自幼好学,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精研。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何基。何基出自朱熹之婿黄榦之门。仁山遂成为朱门嫡传,而许谦后又从学于仁山。因何、王、金、许四人均系金华人氏,故世称金华学派,又称北山四先生。南宋末年,时局杌陧,遂绝意仕进。德祐初,为宋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起,坚辞不受。寻应严州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入元不仕,专意讲学著述。筑室金华仁山下,讲学于丽泽书院,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许谦、柳贯皆出其门。元大德七年(1303年)卒,至正年间谥“文安”。著有《通鉴前编》二十一卷、《大学章句疏义》二卷、《尚书表注》四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并编有《濂洛风雅》诗集。

仁山为金华学派中坚,在学术思想上,虽宗主程朱一派,却不守窠臼,其《论孟集注考证》,发朱熹之未发,多处显与朱说抵牾,体现出其博学多识而不主故常的学风。清代全祖望称之为“明体达用之儒”。仁山选编《濂洛风雅》,承袭了理学家的陋见,如四库馆臣所云“欲挽千古诗人归此一辙,所谓王之学华,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愈远”。基于此思想认识,仁山本人的诗文创作自然也成就不高。只有王士祯《居易录》极称其《广箕子操》颇工,引吴师道语云“辞旨悲慨,音节高古,真奇作也”。但即或是此作,四库馆臣亦尖锐地批评“其诗乃彷佛《击壤集》,不及朱子远甚”。但仁山文集中不乏考证名物、制度之作,如《百里千乘说》、《深衣小传》、《中国山水总说》、《次农说》,四库馆臣认为仁山于经史之学研究颇深,其言有物,具有根柢,不失为儒者之言。

仁山诗文集虽生前已有结集,但未刊刻。明代正德间已散佚,董遵予以重编,明代万历年间始有刊本。清代雍正三年、九年两次刊刻仁山文集,但卷数不同,篇数多寡亦不同,从而导致仁山文集流传上的若干问题。本文介绍仁山诗文集的流传刊刻情况,力图解决仁山文集的相关问题。

一、董编本

仁山之著述,据其弟子柳贯云:“所注书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指义》、《论孟集注考证》、《通鉴前编》,合若干卷,传学者。杂诗文又若干卷,藏于家,而曰《昨非存稿》者,弱冠以后、四十以前之作也;曰《仁山新稿》者,辛未至乙亥之作也;曰《仁山乱稿》者,丙子以后之作;曰《仁山噫稿》者,壬辰以后之作。其自题曰,自丙子之难而生前之望觖,自壬辰哭子之戚而身后之望孤,曰乱曰噫,所以志也。”可见,仁山生前,其诗文集业由仁山本人编订为《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四集,藏于其家。柳氏又云:“所注书仅仅脱稿而未及有所正,故悉以授许谦。谦尤能遵禀遗志,益加雠校,今皆刻板以传。”柳氏此处所云“所注书仅仅脱稿而未及有所正”者,并非指其诗文集而言。观其“所注”而非“所著”即可知晓。据《仁山遣笔》交代,仁山生前念念不忘者,实为其《通鉴前编》一书,云其:“用心二十余年,平生精力尽于此,吾所得之学亦见于此矣。吾为是书,固欲以开后学,殆不可不传,然未可泛传。吾且殁,宜命许某编次,录成定本。此子他日或能为吾传此书乎”可见,仁山临终之际将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通鉴前编》托付于衣钵传人许谦,这说明《通鉴前编》的重要性远在仁文集之上。许氏有《书仁山先生集后》,通篇全论《通鉴前编》,而编者疏忽,误题仁山文集序而收之。而仁山去世之后,其诗文集自然藏于其家。后吴师道访仁山遗著,从其乡人何谨仁处得仁山诗文集,云“其子孙不能有”,又可见家藏之诗文稿已散佚。但吴氏所得仁山诗文集,既不提是否为仁山原编,又不云卷数。明代弘治年间,东湖董遵于吴师道裔孙家借观吴氏遗书,偶见仁山手笔册者一编,亟求录之,发现已非仁山原稿。于是,董氏在吴氏所藏仁山手笔册基础上,“拾遗得若干篇,又得仁山行状挽章等篇,附录于后,粗已成编”,总曰“仁山文集”。先后请上虞潘府孔修、章品廷式二人为序跋。后董氏调官广东感恩县,问取而校之,编为五卷,其前四卷为仁山作品,第五卷则附录有关仁山的他人文字。此为仁山诗文之第一次结集。董遵《金文安公仁山书院记》末云:“书院既成,赵公且将梓《仁山文集》以传于世,皆可书也。”但刊刻与否无明文。雍正三年(1725)金弘勋云:仁山文集“一刻于正德朝,再刻于万历中”,认为董遵辑本《仁山文集〉当为正德间刊刻,不知何据。同治间胡凤丹《仁山文集序》“是编依明弘治间董道卿大令所编,文三卷,诗一卷,附录一卷”,不提董氏刊刻与否,甚为审慎。

二、万历本

现存仁山诗文集的最早刻本,当属明万历年间金应□刻本。此本《中国古籍善本目录》有著录,目前仅存一部,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函四册。是本名《仁山文集》,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双边,无鱼尾。是刻共三卷,据卷首标目,此本绝非残帙,实为完本。版心、卷端均题“仁山文集”,卷首首列“兰溪仁山金履祥著”,次列“里后学东湖董遵编校”,最后列“裔孙:祠生金廷宾、庠生金廷对、金和、金廷采、金廷试、金复初、金日望、金日色、金应□、金应朱、金应召刊”。是刻首为同邑后学赵崇善序,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次为南山潘府序,作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为徐用检序,作于万历二十六年。按潘府序为董遵本原序,故知万历刻本实来源于董遵所编本。据徐用检《仁山先生文集序》交代作序缘由,云:“兹归自留都,嫡裔孙文学金应□、祠生金有为复持是集,以索愚序。”其中所言金应□与卷首所列刊刻人金应□应为一人无疑。徐氏又云:“《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皆出自正传吴子家,而道卿董子补入多篇,汇以成集者。愚亦录而珍藏之。”足可见当时仁山文集尚以写本流传。据前所交代,董氏所编本实为五卷,前四卷为仁山作品,末一卷为有关仁山及其诗文集的各种资料。但今万历刻本仅为三卷,或又经刊刻者改编增删而成,未可知。

三、春晖堂本

清雍正三年(1725年),金弘勋重刻仁山文集。因其版藏娄东春晖堂,故又称春晖堂本。此本共四卷。卷首依次为金弘勋序、徐用检序、赵崇善序、宋濂题《仁山先生像》、《仁山自赞》、《元史·仁山金先生传》,卷末有附录两篇,一为《金氏谱引》,一为《文安公纂略》。首页三行分题“桐溪金元功编辑”、“金仁山先生文集”、“春晖堂藏版”。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双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仁山文集”,而卷端题“仁山金先生文集”。据金氏序文交代“初得正德间写本,旋又得万历间刻本,合校之。”但对比万历刻本与春晖堂本,就可发现两本出入很大。万历本为三卷,春晖堂本则为四卷。万历本卷为仁山诗,按诗体排列,首四言古诗三首、五言古风九首、五言律六首、五言绝一首、七言并长短句古风三首、七言律三十首、七言绝三十二首,总计八十四首;春晖堂本除卷一为诗外,卷二也有部分诗,其诗体顺序是四言诗三首、五言古九首、七言古三首、五言律六首、七言律三十首、五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三十二首。两本所收诗分类相同,数量相同,只有诗体顺序不同。万历本卷二所收,与春晖堂本卷二、卷三所收文体相类,而作品亦大致相同。不过,春晖堂本较万历本多三篇文章,即《中国山水总说》、《通鉴前编序》、《通鉴前编后序》。万历本卷三所收与春晖堂本卷四相同。问题是,尚不知万历本与正德写本究竟孰为春晖堂本的底本。

徐从治:万历进士。历官济南知府、兖东副使、山东巡抚。孔有德反,中炮死,赠兵部尚书。方震孺:万历进士。由沙县知县累迁御史。李若星:万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福建右参议毛士龙:万历进士,历官杭州推官、刑科给事中。张光前:为人操行清严。万历进士,官吏部员外郎、郎中何乔远:万历进士,历官刑部主事、礼部郎中。

万历三十四年到三十五年间写成了二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与中华书局版都记载初编为20卷,不过读者应注意中华书局版仅在“续编小引”记“盖自丙午丁未间有万历野获编共卅卷”,“卅”即是指30卷,明显在中华书局版本中前后记载相互矛盾,此乃清代刻本本身记载所误,中华书局或希望保持原样或遗漏修订,读者当自知),由于书中所记载的多半是万历年间的事,加之作者功名不就仅是个秀才,寓“野之所获”的意思,把这本书取名为《万历野获录》。万历四十七年又编成《续编》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记载为续编10卷,但中华书局版为续编12卷,两版印刷所根据的刻本版本不同,因此有所差异,至今已无法探证具体卷数,读者阅读时应当注意),与前二十卷合为一书。最初的刻本是明朝的大字刻本,每卷自起止,没有分类。流传并不广泛。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桐乡人钱枋因为它不便查阅,就依据朱彝尊的旧钞本,分类编排为三十卷,四十八门,另有《补遗》四卷。三十卷或以官,或以人,或以事,或以物,或以地域等,分类编排,用木活字刊刻发行。四十八门为列朝、宫闱、宗藩、公主、勋戚、内监、内阁、词林、吏部、户部、河漕、礼部、科场、兵部、刑部、工部、台省、言事、京职、历法、禁卫、佞幸、督抚、司道、府县、士人、山人、妇女、妓女、畿辅、外郡、风俗、技艺、评论、著述、词曲、玩具、谐谑、嗤鄙、释道、神仙、果报、征梦、鬼怪、礻几祥、叛贼、土司、外国。其中列朝、内阁、词林、礼部所占分量较重。但是,这个刻本有许多条目被遗漏了。

到了康熙三十八年,沈德符的第五世孙沈振,依据这个本子,又汇聚收集诸家藏本,一共搜集到二百三十余条,编成了八卷。后来,又根据钱枋的体例,把它编成四卷,附在书后。整本书经过后人一再加工,再也看不出原书的本来面目了。未分类的刻本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存的有道光年间钱塘人姚祖恩扶荔山房的,依据钱氏例编为四卷附刻于三十卷后的重刻本。今天流行的本子是1958年北京中华书局根据姚氏刻本出版的铅印标点本。

该书的记述起于明初,迄于万历末年,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尤详于明朝的典章制度和典故遗闻。书中所记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伪,常者固加详、而异者不加略,内容详实,尤其是世宗、神宗两朝的掌故,最为详赡,在明代笔记中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是研究有明一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所以叙述有些史事较《明史》更为详细,可以补充正史中的缺失错误。书中内容十分丰富,从钱枋所分的四十八门中,可以概见。在人物方面,涉及到皇帝后妃、宗室勋亲、大监佞幸,内外朝臣、文人士女,山林隐逸、和尚道人。在记事方面,不仅有朝章典故、风土人情,也有文人雅轶、琐闻遗事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记述嘉靖年间张桂之的横行霸道,霍文敏的阴险忌恨,徐文征的献媚取宠,汪荣和、汪钅宏的邪谄;隆庆年间高文襄的骄纵恣肆;万历年间给事中王元翰的贪戾,以及废辽府、勘楚狱二事,玩翰的贪婪凶恨都有详细完备的叙述。清代编修《明史》,有不少传中所载的事实,其来源皆出于此书。

该书的取材也十分广泛。在书的自序中,作者说:“余生长京邸,孩时即闻朝家诗,家庭间又窃聆父祖绪言,因喜诵说之。比成童,适先人弃养,复从乡邦先达剽窃一二雅谈,或从陇亩老农,谈说先辈典型及琐言剩语,娓娓忘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收集素材的渠道不仅来源于祖父、父亲的日常言谈,来源与家庭相交往的朋友,而且还从家乡的老人甚至陇亩老农那里收集素材。所以,此书对正史少叙或不叙的社会见闻、民间情状,大小统治者的卑劣行状都有较多的记述。书中描述世风日下,邪谄滔天的情况非常具体,比如“为搏严土藩欢笑,光录寺少卿白肇常至以粉墨涂面”;“江陵公卧病邸第,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竭诚祈祷。御史朱琏暑月马上首顶香炉,暴赤日中,行部畿内,以祷祝奉斋。”

书中还提供了嘉靖、万历时期上至皇帝、首辅,下至按院、和尚、塾师、士兵*风甚盛的普遍情况。成为研究当时出现的《金瓶梅》等小说、《东郭记》等戏剧的可贵的旁证资料。另外,书中关于道释荣耀,妖妄之说盛行也有详细记载。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明代中叶以后神魔小说大量出现的原因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作者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议论,也都较为公允、客观,并不片面。例如记述名列正史奸臣传的严嵩,即写了他贪残横恣的劣迹,也写了他在家乡做好事,受到乡人的拥戴。而记述享有刚正盛誉的海瑞被弹劾之事,也写出他不识时务,不近人情的一面。

作者在书中还对民歌、戏典、小说的演变及其创作的情况有一些记载和议论,也大多比较中肯稳妥。论述了民歌从宣德、成化年间的“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三只盛行于中原的曲目,到嘉靖时流行的“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怒”、“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等,到万历时出现的“打枣儿”、“挂枝儿”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明代民歌发展的重要依据。

此书对于所记事件的考证也十分切事,足以征信。例如第十三卷记载了明朝官员佩戴牙牌的情况:“唐宋士人腰带之外,又悬鱼袋,为金为银,以别等威。本朝在京朝士,俱佩牙牌,然大小臣僚皆一色,惟刻官号别耳。如公、侯伯为‘勋’字号,驸马则为‘亲’字号,文臣则为‘文’字号,武臣则‘武’字号,伶官则‘乐’字号,惟内臣又别为式。其后工匠等官,虽非朝参官员,以出入内廷,难以稽考,乃制‘官’字号牌与之。”

兄弟说的是一套,那我就要恭喜你啦,要知道清朝的一套黄帝内经就曾经在佳士得春拍里拍出过5万元高价,明朝的就更值钱了,而且是解注的,那价值个就大了去了,不过古籍主要还是看保养,如果书本相当完好连折印都没有,那就是无价之宝了,人称超珍品,如果无撕坏光有点褶皱或者发黄那也能买上20万,稍有撕坏的也能买15万元,如果书上有古人题诗的话就能在加5000,具体古籍具体分析,总之就算品相在不好,明朝套装黄帝内经也要12万的。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哪些古代典籍至今仍对我国部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古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代著名典籍,一起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文化典籍

1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个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而成,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的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编撰队伍累计多达3000多人,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最终因惨遭浩劫使得目前仅存800余卷。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本由清高宗乾隆帝主持编修而成的大型丛书,是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大型丛书,是覆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个门类学科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并手抄有7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部由北宋科学家沈恬于1031至1095年撰写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美誉,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各个门类学科,在世界范围中有着极大影响的典籍。

4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共三卷十八篇的著作,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于1637年的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收录有农业、手工业、机械、陶瓷、采煤等生产技术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有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

5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这本由贾思邈创作于北魏末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是共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黄河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有着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美誉。

6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本由徐光启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总结了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的大型纯技术性农书,书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也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这本由张苍和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于公元一世纪的数学专注,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数学成就的数学专注,其中首次阐述了世界数学史上的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部共52卷的本草著作,是由李时珍撰写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里流年,是集几千年的食物、药材的种植、收采、调制和一样供销于一体,内部设计饮食烹饪学、食物养疗学、医药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世界科技史上最宏大的中医百科全书。

9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撰写在唐朝永徽三年的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共计30篇的综合性临床医著,有着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美誉,并对后世的中医疗法,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史记

史记最早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从上古传说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这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的史记,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较深。

第一,通史专著不谈,关于明史的断代史专著推荐以下几种:

《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关于南明史的资料与论著,有以下几种:

《南明史》(14册) 钱海岳 (中华书局)

《南明史略》 谢国桢 (上海人民), 此书未见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书店)

《南明史》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关于清朝前期的史料暂不谈,说一下有关论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满洲开国史讲义》。

比较早的专著有周远廉的《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两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没有阅读过。

第四,关于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没有标点。市面上也买不到的。最近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常见,也容易阅读。

3、《国榷》,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