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甄嬛传滴血验亲的台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跪求甄嬛传滴血验亲的台词,第1张

台词:

皇后:祺贵人,你一定要向本宫告发熹贵妃,还要本宫请来后宫众人,到底所为何事啊?

祺贵人:臣妾要告发熹贵妃私通,秽乱后宫,罪不容诛!

皇后:宫规森严,祺贵人不得信口雌黄!

祺贵人:臣妾若有半句虚言,便叫五雷轰顶,永不超生。

宁贵人:我还以为是什么毒誓呢,生死之事谁又能知啊,以此虚妄之事赌誓,可见祺贵人不是真心的了。

祺贵人:臣妾以瓜尔佳氏一族起誓,若有半句虚言,全族无后而终。

皇后:你既说熹贵妃私通,那奸夫是谁啊?

祺贵人:太医温实初。

康常在:温实初是熹贵妃的心腹,日日都要把脉的,若说日久生情也是难怪,更何况我听说熹贵妃初入宫时,卧病许久,当时就是温太医诊断的。

祺贵人:康常在好记性,原来孽情深种,始于当日。

安陵容:两位妹妹怎么能如此揣测,熹贵妃入宫病重由温太医诊治,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温太医医术高明不说,与姐姐母家素日也有交情,入宫之后互相照应也是应当的,怎么会有“私通”一说?

甄嬛:玢儿,你是玢儿?

祺贵人:熹贵妃还认得她,她是我娘家府里陈四的媳妇,当年甄府获罪,所有奴仆全部充公变卖,要不是我家买了她,给她口饭吃,现在早就饿死街头了。

剧情:

叶澜依暗中派阿绿通知浣碧、玉娆速请甘露寺其他尼姑来为甄嬛解围。唇战之时,皇帝闻讯赶来。慎贝勒允禧关键时刻赶来力证甄嬛清白,玉娆为甄嬛夜闯皇后宫中,引起皇帝注目。为求真相,皇后主张滴血认亲,皇帝执意执行。

验血之时,皇后使计在水中做了手脚,甄嬛差点落入皇后圈套,幸而及时发现。叶澜依带尼姑莫言进宫佐证甄嬛与温实初清白,玢儿也力证二人并无私情,自己是被迫进宫作伪证的。

滴血验亲无果,皇后心中有鬼,被迫拉出宫女绘春充当自己的挡箭牌。大殿之上,甄嬛毫不留情地揭发了祺贵人之父陷害自己父亲的实情,祺贵人见事已至此,为了遏制甄嬛,也为了保全家人,索性担下一切罪责,拒绝说出皇后是幕后主谋。

皇帝迁怒皇后,命她在宫内养病,交出六宫大权。皇帝传旨:祺贵人扰乱宫闱,打入冷宫;康常在、贞嫔二人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罚俸六个月。皇帝自觉委屈了甄嬛,任由她其余人等,甄嬛遂下令将斐雯、静白乱棍打死。祺贵人眼见实情败露,仍旧不依不饶。

中国古代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形式上有别于《诗经》的四言体,而多在隔句末尾缀以“思”或“兮”字,很有规律,在形式上显示出一定特色。后为屈原所吸收,发展成为参差错落的骚体诗。先秦时期的楚歌,散见于《诗经》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至秦汉时期,楚声短歌进入宫廷,登上庙堂,颇受封建帝王的喜爱。如项羽有《垓下歌》、汉高祖刘邦有《为戚夫人歌》、《大风歌》,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辞》、《瓠子歌》等。其中以刘邦的《大风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庙颂歌。

历史上的早失传了下面是张学友唱的,还行

http://wwwssjjcom/play/203html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已被收入初中课本。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他对当时的《神农本草经》加以整理校订,又补充了365种药物收在《名医别录》内,撰成《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练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编辑本段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农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对本草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三百六十五种的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本草经集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较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性,又难于寻检,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再次,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叫做"诸病通用药"。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参考,对医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但《本草经集注》也存在不少问题。李时珍对其采取一分为二的评价,说"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药物的采集和临床用药的经验,并经常深入药材产地,了解药物的形态、采制方法。在对各种药味进行研究时,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如石下、长卿、屈草、满阴实、扁青等等。他把这类药列为"有名无用"类。这种创见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获得的。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至今还被shiren4suo推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本段陶弘景与温州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隐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遗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属南京市)人。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县令。弘景小时即表现奇特,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他父亲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终身不娶妻。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今镇江市句容县)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

萧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齐梁禅代之际,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图谶,认为天下必归梁。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对他恩宠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都要先问陶弘景,书信来往不绝,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东行浙越,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类慧明;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上虞)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及诸宿旧道土,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有深远影响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曾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形神双修,养性与炼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无不通晓,他也从事金丹烧炼。著作甚多。纂《真浩》、《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

康熙《温州府志》载:“陶弘景栖茅山,一日梦人告曰,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将广泛搜集到的杨、许三君(杨义、许谧、许)的遗迹,进行整理,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诘》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谢征)书》所描绘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过去人们以为这是陶氏写茅山的景色。现经查考,谢灵运的游踪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却写过《登永嘉绿蟑山》、《石室山》、 《过白岸亭》等多首诗篇。可见陶氏所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指楠溪江。

传说陶弘景尝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结草为庐,采药种药种甘蔗(药用),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群众感其思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山称“药齐项”,甘蔗称“陶蔗”。他练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缭绕,陶诗有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故这一带旧称“白云乡”。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怪不得会有山川之美这一篇诗啊。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戴复古,出身贫寒,自幼孤苦,长期流落江湖,是宋代江湖派重要作家。其诗多反映人民痛苦和爱国情绪,有《石屏集》。戴复古写有《论诗十绝》,十首论诗的绝句,评论了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及语言艺术和表现技巧,也评论了一些历史上的诗人。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主要在于阐说写诗要“己出”,不可步人后尘。

宋代诗坛上曾出现过江西诗派,他们之中有人就是主张“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实际上就是蹈袭前人,拾人牙慧。戴复古于此诗中提出“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无疑是对当时弊端的一大针砭。

为了说明“须教自我胸中出”的问题,诗的一、二两句则先说诗歌创作要富于“变化”。“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诗文创作的立意构思,奇巧神妙,变化无穷,一任自己有力的笔纵横挥洒。要得这样,自然要出自肺腑,而不可人云亦云。

从自己胸中出,则能写出自己真感受、实感情,否则到古籍中寻章摘句,只能是虚饰伪装。戴复古这一观点符合诗歌创作规律。这一观点,后人每多重申,金代元好问写有“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论诗三十首》)清代赵翼也以绝句形式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说短长。”诗歌创作要有自识、自感、自得,切忌步人后尘,否则诗不仅失了主见,没了个性,也无生气,少精神。

2520多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守关人尹喜的请求下写出了著名的五千字《道德经》,出关后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没有定论。

中华文明的先驱们,似乎都是那么的神秘。他们存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辉煌事迹。然而时间却很短,短到一夜之间退出世人视野,踪迹更是难寻!虽然后世的历史典籍记载有限,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蛛丝马迹也许会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有人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教育出了释迦摩尼这个徒弟;也有人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羽化成仙是为太上老君;还有人说老子那也没有去只是东归回到家乡,河南鹿邑老家罢了。

但是小编认为老子的去向至少有三个人知道或者三种可能:

1、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从上可以看出老子是他的老师推荐去的周都,那么学成归来很有可能去找他老师去了,以老子的性格接替他老师的位置大有可能。讲学传道,善莫大焉!至少孔子就曾向老子求道解惑!

2、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天赋异禀的他尽得老子真传,经过多年苦修,拥有神鬼莫测之能。虽然比不上他的师父,但是身怀旷世绝学,精通百家学问,无人能及。

鬼谷子

所以老子如果要隐居,很可能鬼谷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为什么要说之一,后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说到。

3、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莫知始终”应该说的是司马迁不知道老子去哪了,而作为能让老子亲自为他留下五千言的伊喜,肯定和老子关系不一般,春秋时期竹简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五千字从思考整理到编撰刻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的日日夜夜足以说明老子对尹喜的重视。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或称"关尹"。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能知前古而见未来的人,伊喜必然知道老子的去向,见到了老子就说“子将隐矣”可见他确实能知过往未来。只是为好友的避祸乱世而保密罢了。不管老子是否成神、成仙或者出走外星系亦或是所谓的穿越,完成使命功臣身退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老子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么?你们觉得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神农本草经》

之石胆 味酸寒

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癎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御览引作合成)。一名毕石,生山谷。

吴普曰:石胆神农酸,小寒;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御览引云,一名黑石,一名铜勒,生羌道或句青山,二月庾子辛丑采)。

名医曰:一名黑石,一名碁石,一名铜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

案范子计然云:石胆出陇西羌道;陶宏景云:仙经一名立制石,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云: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图经曰:故翰林学士杨亿尝笔记直史馆杨嵎,有疡生于颊,人语之,依郑法合烧,药成。注之疮中,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

其他古书载记

《本草经·玉石部·石胆》石胆,味酸小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癎痉……一名毕石。”

《博物志》卷九 晋 张华 :“ 魏文帝 黄初 三年, 武都 西部都尉 王褒 献石胆二十斤。”

《北史·宕昌传》:“ 孝文 时,遣使 子桥 表贡朱砂、雌黄、白石胆各一百斤。”

《本草纲目·石四·石胆》 明 李时珍 :“石胆出 蒲州 山穴中,鸭觜色者为上,俗呼胆矾。”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方之三黄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摘录 4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三黄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之三黄散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制备方法 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6 《尤氏喉科秘书》方之三黄散 61 处方 62 制法及用法用量 63 功能主治 7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三黄散 71 处方 72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73 功能主治 8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之三黄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三黄散 91 方名 92 三黄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注 10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三黄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方之三黄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之三黄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之三黄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三黄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各家论述 15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三黄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二六方之三黄散 161 方名 162 三黄散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主治 16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67 附注 17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三黄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三黄散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仙传济阴方》之三黄散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喉舌备要》方之三黄散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点点经》卷一方之三黄散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三黄散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三黄散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功效 234 主治 23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4 《保婴撮要》卷十二方之三黄散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婴童百问》卷六方之三黄散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6 《普济方》卷五十五方之三黄散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普济方》卷四○六方之三黄散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普济方》卷三六八方之三黄散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三黄散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30 《明医指掌》卷八方之三黄散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黄散 三黄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ān huáng sǎn

2 概述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方之三黄散 31 处方

大黄4两,黄连4两,黄芩4两[1]。

大黄 黄连 黄芩各120克

32 制法

为细末[1]

上药三味,研细末。亦可为丸。

33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一日三次[1]。

每服2克,一日三次。

食前服方寸匕,1日3次。亦可为丸。

34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方之三黄散功在清热燥湿。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1]。

黄疸,身体面皆黄,鼻衄过多,并酒渣,大便闭而有热者。

3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4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三黄散 41 处方

雄黄、雌黄各等分[1]。

42 制法

为细末[1]

43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少许吹耳内[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三黄散主治耳内流脓[1]。

5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之三黄散 51 组成

牛黄、大黄、生地黄、木香、青黛各等分[1]。

52 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之三黄散主治牙龈肿烂出血,牙齿摇动,口内气臭,身微潮热[1]。

5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1]。

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1]。

6 《尤氏喉科秘书》方之三黄散 61 处方

生大黄、姜黄各二钱,生蒲黄五分,冰片五厘,麝香二厘[1]。

62 制法及用法用量

为细末,用白蜜调,加葱汁二至三匙,或芭蕉根汁,或扁柏汁,和蜜调敷患处[1]。

63 功能主治

《尤氏喉科秘书》方之三黄散主治颈、面、腮部诸痈,小儿丹毒[1]。

7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三黄散 71 处方

雄黄、硫黄各五钱,黄丹、天南星、枯矾、密陀僧各三钱[1]。

72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姜汁擦患处,再以姜片蘸药擦患处[1]。

73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三黄散主治白癜风。[1]

8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之三黄散 81 处方

生地黄、蒲黄、牛黄、冰片[1]。

生地(为君)蒲黄(为臣)牛黄(为佐)冰片(为使)

82 制法

上药共为极细末。

83 功能主治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之三黄散主治头痈,面痈,小儿丹毒[1]。

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芭蕉根汁或侧柏叶汁和蜜调敷患处;若兼阴证,肿破不散,用生姜汁、葱汁调敷[1]。

85 摘录

《疡医大全》卷十七

9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三黄散 91 方名

三黄散

92 三黄散的别名

三黄汤

93 组成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栀子仁1分。

94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天行病,发黄,心腹胀急。

9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9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97 附注

三黄汤(《普济方》卷三六九)。

10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三黄散 101 方名

三黄散

102 组成

黄连(去须)半两,黄芩3分,甘草半两,玄胡索(去皮)半两。

103 主治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因损伤,败血不出,但伤不断者。

1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分,用童便半小盏,酒三分之二,同煎45沸,热服。取下恶物,立愈。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 《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方之三黄散 111 方名

三黄散

112 组成

郁金(大者3个),巴豆3粒,皂角7条。

113 主治

《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喉中有涎。

11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小儿半字,用冷茶调下。

115 制备方法

郁金,大者3个,以1个破作2边,用巴豆1粒去壳入在郁金内,用线系定。用水1盏,皂角6条截断,同郁金煮干为度,去皂角。又用一个如前入巴豆1粒,只以湿纸裹,入火炮,候纸干取出。又以1个生用,并巴豆1个亦生。通前共生熟3枚。先以郁金焙干为末,后以巴豆3粒入钵内研,入郁金令匀。

12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之三黄散 121 方名

三黄散

122 组成

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苦参1两。

12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之三黄散主治伤寒发黄,服药瘥后,未全除,余热发动。

12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用米饮调下,1日3次。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3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之三黄散 131 方名

三黄散

132 组成

黄丹2两(水飞),黄柏皮(去粗皮)4两,黄连(去须)4两,白矾1两(枯)。

133 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之三黄散主治漏疮。

13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津唾调敷。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三黄散 141 方名

三黄散

142 组成

大黄1两(湿纸裹,甑上蒸),黄连半两(去须),黄芩(去皮)半两。

143 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三黄散主治衄血无时,小儿伤寒发黄。

14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新水调下;蜜水亦得。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6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太阴;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太阳;黄芩气味苦寒,入手大阴、阳明。此阳气上逆,血热妄行,非大苦寒之药,不能使阳气下行,乃正治之方也。

15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三黄散 151 方名

三黄散

152 组成

黄连(去须)2两,黄柏(去粗皮,炙)2两,臭黄(研)2两,赤小豆2两,水银半两(研)。

15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疮疥。

1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旋取油调涂疮上。

155 制备方法

上5味,将黄连、黄柏、赤小豆3味捣罗为散,与水银、臭黄同研匀细。

16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二六方之三黄散 161 方名

三黄散

162 三黄散的别名

大黄散

163 组成

大黄1两,黄芩1两,黄耆1两,芍药半两,玄参18铢,丹参18铢,吴茱萸30铢。

164 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二六方之三黄散主治阴中痒入骨肉。

16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1日3次。

166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67 附注

大黄散(《普济方》卷三二六)。

17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三黄散 171 方名

三黄散

172 组成

黄芩1两,栀子仁1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

17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三黄散主治伤寒4日,三阴受病,其脉浮而滑,腹满,口热,舌干而渴,大便不利。

17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37片,朴消末2钱,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大便利即药止,未利再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三黄散 181 方名

三黄散

182 组成

生大黄2钱,姜黄2钱,生蒲黄5分,冰片5厘,麝香2厘。

183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三黄散主治颈痈、面痈、打腮痈、小儿丹毒兼阴症疮疡。

1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白蜜调,加葱、姜汁23匙敷患处;或芭蕉根汁、扁柏叶汁和蜜调俱可。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9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仙传济阴方》之三黄散 191 方名

三黄散

192 组成

防风半两,枳壳半两,大黄2两。

193 主治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仙传济阴方》之三黄散主治妇人大便秘结。

19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薄荷汤调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 《喉舌备要》方之三黄散 201 方名

三黄散

202 组成

大黄1两,黄柏5钱,生甘草5钱,羌活3钱,陈皮2钱,栀子3钱,地骨皮2钱,青黛2钱。

203 主治

《喉舌备要》方之三黄散主治一切咽喉所患属阳症者。

2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调白酒,外敷患处。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1 《点点经》卷一方之三黄散 211 方名

三黄散

212 组成

大黄2钱,黄芩2钱,黄柏2钱。

213 主治

《点点经》卷一方之三黄散主治酒病,骨节红肿,或已溃而红肿,久注不退。

21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开水泡散5钱,入乳汁1杯在内,放饭上蒸1会,拿起令冷,用鹅翎常刷数次。以退红为度。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2 《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三黄散 221 方名

三黄散

222 组成

雄黄5钱,硫黄5钱,黄丹3钱,天南星3钱,枯矾3钱,密陀僧3钱。

223 主治

《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三黄散主治白癜风。

22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姜汁擦患处,姜蘸药擦,擦后渐黑,次日再擦,黑散则无恙矣。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3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三黄散 231 方名

三黄散

232 组成

黄连3钱,黄芩3钱,大黄3钱蛇床子3两,寒水石3两,黄丹5分,白矾1钱,轻粉、白芷、无名异、木香各少许。

233 功效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三黄散主治退热消肿止痛,干脓结痂。

234 主治

脓窠疮,疥疮。

235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须先洗刺破,油调敷之。

2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4 《保婴撮要》卷十二方之三黄散 241 方名

三黄散

242 组成

松香1钱,五倍子1钱,黄连1钱,黄丹1钱,海螵蛸1钱,轻粉,雄黄各少许。

243 主治

《保婴撮要》卷十二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风热、疳热生疮,水浸*脓流处便湿烂。

24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莹肌散煎洗渗之,干者油敷。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5 《婴童百问》卷六方之三黄散 251 方名

三黄散

252 组成

白术、大黄(蒸),赤芍药半两,黄芩3钱,麻黄(去节)1钱,桂枝2钱。

253 主治

《婴童百问》卷六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伤风热症。

25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1片,大枣2个,水1盏,煎7分,温服。

26 《普济方》卷五十五方之三黄散 261 方名

三黄散

262 组成

雄黄、硫黄、雌黄各等分。

263 主治

《普济方》卷五十五方之三黄散主治耳内流脓。

26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吹耳内。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7 《普济方》卷四○六方之三黄散 271 方名

三黄散

272 组成

大黄、黄柏、黄连各等分。

273 主治

《普济方》卷四○六方之三黄散主治一切丹肿毒。

27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獖猪胆汁调涂头心及贴脚心。

2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8 《普济方》卷三六八方之三黄散 281 方名

三黄散

282 组成

麻黄半钱(去节),大黄2钱(炒),黄芩1分,犀角2钱,茵陈1钱,甘草(炙)1钱。

283 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八方之三黄散主治小儿正受伤寒。

28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浓煎葱白、薄荷调,连进23服。譬如大段壮热,只用1钱。

2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9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三黄散 291 方名

三黄散

292 组成

金银花5钱,归尾5钱,大黄4钱,黄芩3钱,黄柏3钱,赤芍3钱,荆芥2钱,薄荷2钱,山慈姑2钱,甘草2钱,防风1钱,黄连1钱。

293 主治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三黄散主治痈疡溃后,脓血不尽。

29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洗。

30 《明医指掌》卷八方之三黄散 301 方名

三黄散

302 组成

芜荑半两,枯白矾半两,软石膏半两,大黄半两,樟脑半两,贯众1两,蛇床子1两,硫黄2钱5分,雄黄2钱5分。

303 主治

《明医指掌》卷八方之三黄散主治脓窠疮。

304 三黄散的用法用量

油调敷。

305 制备方法

2019-05-09 07:53 | 温州商报

百年前的温州

从籀园到沧河巷,从县前头到园西巷,再到世纪广场旁……这一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历经风雨沧桑,始终恬静地放射着知识的光辉。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恪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月9日,温州图书馆迎来建馆100周年庆典,修葺一年之久的温州市图书馆也正式开馆。据介绍,新馆内藏书300多万册、电子图书137万册,占地三万平米。

温图百年庆典无疑是温州人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在温州图书馆即将翻开新一页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百年温图 文脉传承”的过程。

1

新思潮带来的“籀园图书馆”

清末,受西风东渐影响,温州一批经世之士积极传播西学,宣扬维新思想,寻求救国道路。同治十一年(1872)心兰书社现身温州,对开启当地学风和民智、推进维新改革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光绪十五年(1889)玉海楼的建立,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新的高度。

历史大潮下,现代图书馆呼之欲出。这时,温州一位传奇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孙诒让。

孙诒让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就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明,探索救国图强之道。他走出书斋,阐西学,议变法,办实业,兴学校,力图开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1908年,这位承先启后的士绅巨儒不幸逝世。温郡学人及社会各界深感悲痛,便议立专祠以追思其学术及兴学功绩。

于是,海内外人士慷慨集资,购置九山河畔依绿园旧址,改建成籀园,又在祠旁盖了藏书楼。那时谁也没想到,此举竟为温州的图书文化事业播下了光明的种子。

籀园大门

1919年5月9日,这座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定名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在籀园内,习惯上称为“籀园图书馆”。经过公推,王毓英担任旧温属公立图书馆首任馆长。温图创立时,馆藏仅有浙江、广东书局所赠书籍2000余册。后发动社会捐书捐款,使馆藏书籍渐增,至1925年,总数达26190册。

籀园阅览室

2

战火中守护珍贵古籍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八年抗战期间,温州曾三次沦陷。为保护温图的珍贵古籍,爱书如命的馆长梅冷生先生呕心沥血,绞尽脑汁。

梅冷生先生

1941年春,老馆长孙延钊调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梅冷生接任伊始就遭日寇突袭,古城沦陷。由于事出仓促,温图古籍一时未能转移,梅馆长即采取应急措施,将古籍伪装隐蔽暗壁之处,所幸日寇很快撤退,古籍安然无恙。梅馆长为防不测,又将馆藏珍贵古籍打包分散藏放,隐蔽在亲友家阁楼处。当1942年7月11日日寇再次侵占温州时,又躲过一劫。

1944年,温州第三次沦陷之前,温图的员工以肩挑、车载、船运等不同方式,将古籍善本、珍本以及刻版较为上乘的图书,移迁至文成偏僻山区,安置于龙行村文昌阁内,又派专人前往看管,直至抗战胜利,这批珍贵古籍终于毫发无损回到温图。

梅先生护书有方,博得民众信赖与拥戴,战后即掀起一股新的捐书热潮,社会各界纷纷捐书捐款,以至馆存书达7万余册。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经费极其困难,一度靠募捐与借贷度日,仍坚持开放,并举办学术讲座,为进步青年提供种种方便。曾邀请学术名流俞寰澄、夏鼐、苏渊雷等来馆讲座,还举办了“古籍版本”“孙诒让著作”等多种文献展览。有时一楼还会举办猜字谜游园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3

郭沫若做客温图题词留念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经费暂以田租收入为主,市府适当补助,市电灯公司免费供电,坚持每晚开放至9点,还用流动书车送书至中山公园供公众阅览,并取消了旧社会凭铺保借书方法,便利民众。

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由于梅冷生馆长及时提出建议,温州地区名家的藏书在土改中得到妥善保护,并悉归市图书馆接收。同时还接受玉海楼等公私藏家的赠书,馆藏古籍增至20万册,编目上架计15万册(复本未在内)。

1952年,因籀园馆址年久失修,外借和阅览部暂迁借用的石坦巷王姓旧宅开放。同年市政府拨专款8000元,购得沧河巷金氏楼房一幢。1953年5月温州市图书馆迁入新址。馆舍从籀园的平房变成三进二层洋房,使用面积约1300平方米。

沧河巷馆舍

1953年六一儿童节,“温图”还建立了儿童阅览室和儿童读物外借处。

温州市图书馆儿童分馆

1964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老先生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4

小小黄豆成传播知识的种子

“土改”运动时期,梅冷生奔赴各地,从土改队、造纸厂,甚至废品堆中抢救了数以万计的珍贵古籍。在他的努力下,温州地区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基本都聚于温州市图书馆。在一次下乡期间,梅冷生在一个“糖儿担”上发现一部明万历年间刻印的《温州府志》,后被证实为国内唯一完整版存书。

1966年夏季,温图被迫闭馆,而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经过各方努力,温图在“文革”中没有被烧毁一本馆存书籍,反而从社会上运回保管查抄图书,总数达2万余册。(后来,依照党的政策,凡属有主的查抄图书文物,都陆续物归原主。)同时还花6000元,收购了被迫关闭的温州古旧书店。

“文革”以后,沧河巷温州市图书馆恢复开放。许多老读者还记得,那时阅览室的入口处放了一个小木盒,每个进入的读者将一粒黄豆放入木盒,每天闭馆后工作人员就通过数黄豆来统计人数。小小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带着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温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为了扩大藏书规模,1973年10月,温图进行第二次大搬迁,迁至县前头,新盖四层楼房,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加之灰桥下村的古籍部,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藏书达40万册,成为全省历史最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县前头馆舍

5

修葺一新,“飞船”再次启航

园西巷馆舍

1998年,由市政府投资,台胞姚宏影女士赞助,温图又由原县前头旧馆搬迁至积谷山麓的新馆,建筑面积达9200平方米,馆存图书近70多万册,且逐步实现电脑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浏览、信息存取、文献检索、光盘阅读、数据下载、资料复制、多媒体视听以及远程登录多种服务。

2005年,位于市府路的现代化图书馆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开放。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外形为梭形,如同一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泓碧水旁。馆名就是郭沫若1964年所题。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始于1998年的籀园讲坛,已成为温州的知名讲座品牌。籀园讲坛就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及本地专家开展各类讲座活动。至今,已举办1081场,活动人数20多万,曾获得“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的荣誉。

自去年5月份起,温州市图书馆闭馆装修改造,新馆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今起,新馆重新开放,更新更舒适更有文化味。据介绍,新馆内藏书300多万册、电子图书137万册、占地三万平方米。

百年温图引领书香温州,这座温州人心中的文化丰碑,将以全新的科技拥抱信息时代。

大事记

●温州市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1919年5月的籀园图书馆。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

●1964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老先生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也曾作过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闭馆。

●1969年,与市文管会合并为文物图书馆。

●1970年10月,恢复开放。

●1979年,恢复单独建制。

●1986年,建成上村路古籍分馆。

●1998年10月,园西巷馆舍落成开放。

●2005年12月迁入市府路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5月,重新开馆。

寻访温图“镇馆之宝”

温州图书馆素来低调,但馆藏也是“卧虎藏龙”,尤其7层顶楼的古籍库中,现藏传统装帧书籍约15万余册,包括古籍善本、历代碑帖、家谱族谱等。5月9日,温图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跨越时空,带你了解馆藏珍贵古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万历《温州府志》

看点:镇馆之宝、国内孤本

衡量古籍价值的标准,主要包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等。万历《温州府志》由明代温州知府汤日昭修、王光蕴纂,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刊出版,该书线装十二册,共十八卷,附有温州府境图及下属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五县县境图,记录了明代温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教务老师了解到,该书刻本现存三部,温图所藏的明万历刻本为国内唯一较为完整的版本。另外,日本内阁藏一部,国家图书馆藏残本一部。

该书是上世纪50年代,时任馆长的梅冷生下乡时在一“糖儿担”上购得的。后来图书馆历经数次动荡,该书却在图书馆长、馆员的多方保护下存留于世,成为温图最重要的家底之一。

2

《***宣言》中文译本

看点:我国最早出版的《***宣言》中文译本,书名被错印

在市图书馆7层顶楼的古籍库中,藏着一本我国最早的《***宣言》中文译本,该书印于1920年8月,接近百年历史。

工作人员告诉教务老师,该书内文56页,由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翻译,采用繁体字和新式标点,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珍本。值得一提的是,封页书名《***宣言》不小心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但就是这个小差错,也成为了该书为1920年8月首译本的有力证据。

说起这本书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1967年,温州古旧书店停业。那时市图书馆虽经费不足,还是咬牙购下了该店2万册图书(其中古籍约六千册),首译本《***宣言》也在其中。因为该版《***宣言》目前存世极少,极为难得,所以市图书馆对它的保护也是层层戒备,但是读者想一睹芳容也并非难事,技术人员已利用现代扫描技术,制作出了首译本《***宣言》的扫描版,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3

《温州经籍志》

看点:温籍学者孙诒让亲自校改,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温州经籍志》为温籍学者孙诒让的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收录唐至清道光年间温籍人士著作或外地人关于温州的著作共计1759部。该书史料丰富、区分得当,被姜亮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地方文献书目之祖”。

该书草创于同治八年(1869年)夏,中途两易其稿,大约光绪三年(1877)才完成定稿。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温州经籍志》初稿、再稿、定稿三种稿本。初稿本二十一册,存十八卷,中有孙诒让朱墨笔校改痕迹。再稿本二十一册,存三十二卷,卷八补配杨绍廉抄本,有孙诒让、孙衣言朱笔墨笔校改,另有雌黄修订。定稿本八册,存十二卷,有少量朱墨笔与浮签校改。这些稿本从玉海楼流出后,曾由瑞安书法家、金石学家杨绍廉收藏。民国三十五年,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以90万元购入,此三种稿本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比于其他同类古籍,该书优势主要体现在:收录完备,为研究温州风貌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编排合理,同一类目下一律按朝代排序,同一朝代的著者以生卒科第为序;此外考证精详,著录出处会具体到卷次。

4

《周礼正义》

看点:梁启超称其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被梁启超称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该书草创于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定稿。其存世稿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藏于市图书馆,一部分藏温州博物馆。此稿本为铸版付印前的清样,上有朱笔批校,但改动不多,与最终出版的版本内容几无差别。本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5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十八卷

看点:刘基诗文总集的第一个类编本

本书是刘基诗文总集的第一个类编本,其影响至为深远,此后刊行的刘基总集,除《四库全书》本外,均沿用本书编排体例。教务老师看到该书保存较完好,字迹清秀明晰,为二级乙等善本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作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对温州的影响十分深远,无论是其谋略、才学、情怀,都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原标题《温州市图书馆,100岁了!》,教务老师 郑小萍 张温乐。编辑 张亦盈)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