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音异形的词语、如“推诿”“推委”;“查访”“察访”;“凝练”“凝炼”等、二字的和四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求同音异形的词语、如“推诿”“推委”;“查访”“察访”;“凝练”“凝炼”等、二字的和四字的,第1张

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3、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5、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6、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⑴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⑵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⑴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⑵ 同“辨证”第一义。

7、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8、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9、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10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1、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12、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3、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14、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侧重于自然属性,如“~ ~ 于20世纪初”。

15、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 认真,从不马虎”。

16、创建:动词,创立。

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

17、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18、纯美:纯正美好,纯洁美丽。如:风俗纯美|心灵纯美。

醇美:纯正甜美。如:酒味醇美|醇美的嗓音。

淳美:纯美。如:音色淳美。

19、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20、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21、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22、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23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24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思想、方法。

25 反映:反射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 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如“反应如此之 快”。

26、妨害:使受损害。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27、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28、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如:肤浅的认识|我对戏曲的理解很肤浅。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如:目前一些文学作品大有浮浅之弊。

29、伏法:依法处以死刑。

服法:认罪。(“伏罪”、“服罪”是同义词)

30、伏帖:心里舒服 顺从

服帖:顺从 妥当,常用AABB式重叠。

伏贴:紧贴在上面,动词。如“~ ~在他身上”。

(辨:表示顺从、驯服时,服帖、伏帖通用。但表示舒坦时用伏帖,表示妥当时用服帖,如“把事情办~ ~”。

31、扶养:扶助、供养。用于有各种扶养关系的人之间。

抚养:爱护并教养。用于长对幼。(如: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35、感奋:因感动、感激而兴奋、奋发。

感愤:有所感触而奋慨。

36、个别:单个,极少数。如“个别现象”、“个别处理”。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37、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辨:表示武术用 “功夫”,在时间和本领上两词通用,但“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或造诣。)

38、过度:形容词,过分 。

过渡:发展变化到另一阶段。

39、轰然:大声。

哄然: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40、宏大:侧重于规模大,常用于 建筑物、队伍、场面、理想。

洪大:声音 大而响亮。

41、化装:为不被人识别或演戏而改变装束。

化妆:为更美丽而打扮修饰。

42、涣然:消散、消失。如“涣然冰释”。

焕然:光彩焕发。如“光彩焕然”。

43、惶惶:惊恐不安,如“人心惶惶”、“惶惶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遑遑:匆忙不安定,如“遑遑无所依归”。

煌煌:光彩夺目、盛大醒目,如“煌煌数百万言”、“灯光煌煌”。

44、会合:着重于队伍或河流相会聚拢。 如:黄浦江在吴淞口与长江会合。

汇合: 水流聚集。如:小河汇合成大河。常比喻抽象事物(意志、力量等)汇聚在一起。

45、机体:生命个体的总称,如“加速机体的 新陈代谢”。

肌体:身体,常比喻组织机构。

46、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47、艰苦(艰苦卓绝):艰难困苦,适用于环境、生活、岁月等客观条件。

坚苦(坚苦卓绝):坚毅刻苦,适用于主观精神、工作作风等。

48、简洁:说话作文简单明白,侧重于没有废话。

简截:说话作文直了当,不拐弯抹角。

简捷:同“简截” 行动、方法、手续简便快捷。

50、校正:校对更正文字、位置上的偏差和错误。

矫正:纠正生理毛病和错误偏差。

教正:客套话,让人指教。

51、截止:不再向前延伸,不带时间宾语,但可说”~到X月X日”

截至:暂时切断,并未终止-一定要带时间宾语,说成”~X月X日”

52 禁不住:承受不住或抑制不住

经不住:仅表示承受不住

53 精炼: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动词

精练:说话作文扼要简单,形容词

54 不齿:不与同列,极端鄙视,如 “令人~””为 ……所不~”

不耻;不以为羞耻-如 “~人后” 、 “不耻下问”

55 径直:直接进行某事或直接向某处前进 。

径自:独自直接行动,不征求别人同意 。

56 聚积:侧重于逐渐积累 。

聚集:侧重于把分散的人或物集中.

57 角斗:搏斗比赛 。

决斗:(1 )一种欧 洲风俗 。 (2 )泛指你死我活的斗争 。

58 考查: (1 )考核检查 (2 )考证

考察: (1 )实地观察调查 (2 )深刻观察了解 (3 )考验审察 。

59 扣压:扣留搁置,如 “~上诉材料” 、 “~信件” 。

扣押: 扣留 、拘押 。如 “~违章车辆” 、 “~俘虏” 。

60 宽待; 对象为俘虏和投诚人员 。

宽贷: 对象为罪犯 。

61 滥用:用得过多 、不必用不该用而用 。如 “~职权” 、 “~ 方言” 。

乱用: 本不该用 、本该用于 彼而用于此 。如 “教育经费不能~” 、 “~自造简化字” 。

62、里程: 路程 。

历程: 经历的过程 。

63 利害:名词,利益和损害,如 “~关系” 。

厉害: 形容词,凶猛 、剧烈 。

64 力行: 努力去做,如 “身体力行”

厉行: 认真严格地执行 。

65 辽阔: 侧重辽远,多形容河海 、原野 、田原 。

寥廓: 侧重高远,多形容天宇 、江天 、海天.

66 邻近; 只指位置接近,动词

临近: 位置和时间接近,动词和名词.如 “他家的~”

67 留传; 侧重于遗留,仅表示时间上的沿袭

流传: 侧重于传播,含时间和空间 。

68 留连 ( 流连 ): 舍不得离开名胜风景 。

留恋: 对象为祖国 、故乡 、母校 、亲人 、生命等 。

69 牟取: 限于名利,贬义 。

谋取: 对象宽泛,中性.

70 配置: 配备安排人员或事物 。

配制; 配合材料以制造 。

71 品位: 动词(1 )官阶 (2 )物品或文艺作品的质量 。

品味: 名词(1 )尝味道 (2 )仔细体会

72 启示: 启发指示.

启事: 一种公告性文字 。

73 启用: 开始使用多指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 。

起用: 重新任用己退职或免职的人员,也泛指/提拔新人 。

74 祛除: 适用于疾病 、疑惧 、邪魔等 。

驱除: 适用于寂 寞 、偏见 、烦闷 、毒虫猛兽等 。

75 权利: 侧重于利益,与 “ 义务 “相对,为公民所具有 。

权力: 侧重于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

76 入骨三分:只用于形容对反面事物的揭露深刻尖锐 。

入木三分: 既用于反面揭露,又用于对正面事物的议论深刻 。

77 申明: 郑重申说理由,说明情况,有时含解释辩白之意。动词。

声明: 公开宣布或表明立场 、态度,名词 、动词 。

78 圣地: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 。

胜地: 名胜之地.

79 时世:时代或社会 。如卜 “ ~的变迁” 、”艰难~”.

时势: 时代潮流或趋势.如”为~所迫” 。

8O 实验: 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际验证

试验: 对某事物的结果 、性能进行试探观察.

81 十足: (1 )成份纯 (2)十分充分.

实足: 确实足数,如”分量~” 、” ~年龄” 、”~25O人 “ 。

82 熟悉: 知道得详细 、清楚, 如:熟悉情况|我熟悉他|

熟习: 技术或学问掌握得熟练 或了解得很深刻。如:熟习业务|熟习果树栽培知识。

83 题材: 作品的材料内容.

体裁: 作品的表现形式.

84 提词: 给演员提示台词.

题词: 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

85 体形:身体形状。包括高矮胖瘦等。如 “体形匀称 ”

体型:身体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成人体型和儿童体型、男人体型和女人体型、特殊体型和正常体型。

86 停止: 不再进行.

停滞: 受阻碍而不能顺利发展 。如”~不前”.

87 提名: 被定为侯选人.

题名: 写上姓名 。

88 推托: 借故拒绝.侧重拒绝的行为.

推脱: 推卸责任 、错误等,侧重推的结果.

89 退化: 功能减退,由优变劣 。

蜕化:(1)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如”由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 。

(2)变质 、腐化堕落 。如”~变质” 。

90 委曲: (1)曲折,如”河流~” (2 )事情的底细.

委屈: 受到不应有做待遇而心里难过.

90 无礼: 如“傲慢~” 、“怠慢~”

无理: 如 “~取闹 ”、 “~ 拖延 ” 、“~ 摧残”

91 降伏: 使驯服.主语为使别人顺从的人.

降服 驯服 、投降 。主语为屈服的人 。

92 萧萧: 风声 、马嘶声 、草木摇落声.

潇潇: 风雨急骤或飘落.

93 协调: 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用 。

谐调: 侧重比刚例匀称,常用于声音 、颜色 、气氛等 。

94 心律: 心脏跳动的节律,如心律不齐 。

心率: 心脏跳动的频率,如心律太快.

95 刑罚: 依照刑法对违法者施行的强制处分 。

刑法: 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96 学力: 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如“同等学力”。

学历: 学习经历,指持有何级学校的文凭.

97 迅急: 快而急迫.

迅疾: 仅指速度快 。

98 徇情: 为情自杀 。

殉情: 照顾私情而违反法律 。

99 严整: 队伍严肃整齐,管理或书画布局严谨 。

严正:立场态度严肃正当。

100 扬扬: ~~得意 、沸沸~~ 、纷纷~ ~ 、 喜气~~

洋洋: ~~得意-~~洒洒 、~~大观 、喜气~~ 。

101 一齐: 同时各自发出

一起: 一地发生或合到一地例:我们的思潮同春潮一起翻滚,遍地的春花同心花一齐开放

102 疑义: 可疑之处,疑惑不定的含义 。

异议: 不同的意见或议论。

103 以至: (1 )表示时间数量范围的延伸 (2 )表示上文情况的结果。

以致; 表示上文情况造成的不好的结果。

104 意气:(1 )意志气概,如~~风发 (2 )志趣性格,如~~相投 (3 )主观情绪,如~用事

义气; 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104 看中; 经过观察,感到满意,不能加很字。

看重; 看得起,看得很重要,可以说成很看重

105 意旨; 意图,意向 ,目的 。

意志; 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

106 隐晦: 意思不明显

隐讳; 隐瞒不说

107 盈利; 中性,获取利润 。

营利; 贬义,谋取私利 。

108 幽雅; 环境幽静雅致。

优雅; 举止言谈有风度。

109 允许; 应允并许可 。

容许; 容忍许可。

110 不止:表示数量茫围超出

不只; 常同 “还有 ” 、 “甚至 ”等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111、原形:物体原来的形状。

原型:文艺作品刻画的形象所根据的生活中的人。

112、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如“心律不齐”。

113、情义: 侧重于亲友同志间应有的情感 。

情谊: 侧重于友谊 。

情意: 侧重于心意,有时专指爱情 。

114、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15、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行迹无定。

形迹:举止和神色。如:形迹可疑。

116、企求:希望得到。如:他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从不企求什么。

乞求:请求给予。重在态度的可怜。如:乞求施舍|乞求宽恕。

祈求:恳切的希望或请求。重在心意的诚恳。如: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脸上流露出祈求的神情。

117、引见:引人想见,使彼此认识。

引荐:推荐人担当职务或工作。

118、清净:⑴没有事物打扰。如:耳根清净|清净日子。⑵清澈。如:湖水清净。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如: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吧。

119、时世:时代或当时的社会。如:艰难时世|时世造英雄。

时事: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时势:某一期间的客观形势。如:为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120、不止:(1)继续不停。如:大笑不止。(2)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如:他不止六十岁。

不只:不仅。一般和“而且”、“也”连用。如:河水不只可以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121、推脱:推卸。侧重推的结果。且多用于完成态。如:推脱责任|他推托有病不能吹风,推脱了下乡调研的任务。

推托:借故拒绝。侧重推的行为。如:他推托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

122、收集:使聚在一起。(难度比不上“搜集”)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123、遏止:用力阻止。使停止。如: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遏制:制止,控制,使力量减弱。如:遏制敌人的攻势。

124、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如:查看灾情|亲自到现场查看。(对象为大范围的事物)

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看风向|察看动静。(对象为事物的细节)

125、空乏:⑴穷困 ⑵空虚而乏味。如:空乏的生活。

空泛:内容空洞肤泛,不着边际。如:空泛的议论|八股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泛。

126、精心:特别用心。如:精心制作|精心治疗。

经心:在意,留心。如:漫不经心。

127、淡薄:密度小、味道不浓、印象模糊。

淡泊:不追求名利。如:淡泊明志|单薄寡欲。

128、粲然:⑴鲜明发光。如:星光粲然。⑵显著明白。如:粲然可见。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如:粲然一笑。

灿然:明亮。如:灿然一新|阳光灿然。

129、做客:做客人。

作客:客居异乡。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30、沟通:使两方通达。如:沟通思想|沟通南北

勾通:暗中串联勾结,贬义。如:日伪时期,他与“忠义救国军”勾通,被新四军镇压。

131、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如: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赋有:具有某种性格、气质等。如:劳动人民赋有忠厚质朴的性格。

富于:在……方面很丰富。如:富于感情|富于表现力

132、袭用:沿袭过去的方法。如:袭用古方,配制丸药。

习用:经常用,惯用。如:习用语|背诵较长的课文,我们习用的方法是分段背诵,尝试记忆。

133、顾及:照顾到,考虑到。如:无暇顾及|既要顾及生产,又要顾及职工生活。

顾忌:恐怕对人对事不利而有顾虑。如:无所顾忌|因为顾忌成绩下降,他不敢花太多的时间读课外书。

134、淹没:漫过、盖过。如:他的讲话被掌声淹没。

湮没:埋没,不为人知。如:湮没无闻。

135、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意。如:引人注目|这个小县成了全国注目的地方。

瞩目:引人注意。关注程度比“注目”深,引起关注的范围比“注目”广,用于书面语。如:举世瞩目|万众瞩目。

有关古典文献之古籍标点名词术语与思考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古籍标点名词术语

1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宋人毛晃父子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中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2标点

宋、元人读书,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句读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当时的所谓标点,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整理古籍,把整篇或整卷的文字分段,加上新式标点,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

3胡适与古籍标点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积极等酝酿并尝试着使用新式标点。胡适在1916年发表《论句读及文字元号》、《论句读符号》等文。在广泛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胡适、马裕藻等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作为教育部1920年训令公布。胡适也为新式标点符号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当时他要求与他合作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古籍,其他出版社纷纷仿效,新式标点符号很快得到了普及。胡适还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强调,国故整理之初步工作,如标点、校勘,必须首先做到,然后可谈进一步的整理。整理古书,一律须用标点符号。”

4顾颉刚与古籍标点

在胡适的影响下,顾颉刚当时标点了《崔东壁遗书》、《四部正讹》等,并酝酿标点《二十四史》,还与徐文珊合作,将司马迁《史记》标点、分段,作为整理国故的第一部书。抗战期间,顾颉刚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时,曾拟定若干计划,整理廿四史并逐一加以标点,这为他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做了准备。

5古书句读释例

《古书句读释例》是著名学者杨树达所撰的讲述古书句读基本知识的著作,有中华书局1954年版。全书分误读的型别、误读的贻害、误读的原因、特殊的例句等四个部分。作者从先秦两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选择l68条句谪有歧义的例句一一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6标点符号使用法

新中国成立后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工作相当重视,1951年9月,中央人民 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本,主要适用于横行文稿。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修订释出了《标点符号用法》,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主要增加了连线号“一”和间隔号“”。本书依据30多年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及某些发展变化,对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举例作了说明,是我们目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依据。

7古籍点校通例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其所拟古籍点校标准,大致依据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点校准则,其具体内容分标点、校勘和其他三部分。载于《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

8标点致误原因

古籍标点出现一些错误是常见现象。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9标点方法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数项,即,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成果;三、勤于查考相关工具书与其他资料;四、充分注意并利用文体特点。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思考题之一标点错误有哪些主要原因

古籍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这八项主要原因有各有一些具体小类,分述如下。

第一大项不明词义,具体又包含不明古汉语词汇、不明古音通假、不明典故、不明方言俗语等。

第二大项不明专有名词,不明专有名词实际上也属不明词义的范畴,由于专有名词涉及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专门列为一类。 具体包括有不明人名、不明地名、不明官名。所以我们在标点古籍时,还应当对古代文化、地理、官制有所了解,否则也会出现错误。

第三大项,不明文献名称。文献名称当标书名号,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文献名称,标点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具体包括系文献名称而未标书名号、非文献名称而标了书名号、两种文献名合而为一、一种文献名误分为二。

第四大项,不明引文。《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般要用引号标明,为的是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不明引文起讫导致标点错误的主要有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

第五大项,不明语法。不明古汉语语法也是古籍标点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具体包括不明词类、不明句式、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等。

第六大项,不明文体。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每句诗的字数通常有规律可循,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不注意这些特点会造成标点错误。

第七大项,不明文意。有些古文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把文意领会错了,标点也不容易点对。

第八大项,文献本身有误,未加校正,就加标点,当然也会导致标点错误。

思考题之二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下述问题。

首先要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标点古籍应先易后难,分析上下文意解决难点。点句遇到难通的地方,先把能点断的地方点断,读完全篇,再解决难点,理解了全文的意义,有些难点自然迎刃而解。因为区域性的问题和整体的意义相联络,前后进行比较就可以明确。

其次,要参考此前已有的标点成果。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也可以参考相关材料的标点成果,还可以利用注释,因为古书中的注释往往置于需要句读处,并且对如何理解词义,怎样标点作了辨析。

其次,要勤于查考。标点古籍,遇到疑点一定要查考清楚,不能随意为之。有的问题,只要翻翻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如遇到书名、作者有怀疑,不妨查查目录;遇到引文有怀疑,不妨查查原书。

再次,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各种文体在行文时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标点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不应当违背这些规律。应充分注意古文中的对偶、排比句。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仅仅限于上述四个方面。

答案:C

校对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①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版式符合设计要求的一种校对方法;②本校法是指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的一种校对方法。本校法的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字与、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进行前后互校;⑨他校法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④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C项,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事实、日期、习语、术语、公式之类的问题。在校对古籍类、科技类书刊时采用较多。

附件1:

WH/T20-2006

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古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2版本

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221写本

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222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抄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224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226刻本

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1初刻本

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2重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3翻刻本

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2264影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2265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6递修本

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2267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68蓝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2271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2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3聚珍版印本

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

2274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8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281套色印本

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

2282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2283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

2284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285饾版印本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

2286拱花印本

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

2287饾版拱花印本

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

229钤印本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2210磁版印本

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1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2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13影印本

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31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4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5批校题跋本

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

2216过录本

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

2217孤本

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

2218善本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

2219普本

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23三性原则

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

24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

25等次上靠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

26等次下调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

3定级标准

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

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11一级古籍甲等

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2一级古籍乙等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3一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21二级古籍甲等

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2二级古籍乙等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3二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31三级古籍甲等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2三级古籍乙等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3三级古籍丙等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