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人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吗?,第1张

早得超于你的想像。

汉代的张衡早早的提出的浑天说。或者,比他更早的人还有,但我就不知道了。

78年到139年,这是张衡的生存年代。

张衡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是达芬奇那种天才人物,知识广博得令人惊叹,并且都不是泛泛,研究得都很深。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所征引而传世。文中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张衡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132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张衡创造的计里鼓车是用以计算里程的机械。据《古今注》记载:“记里车,车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记里鼓车与指南车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齿轮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张衡制作独飞木雕,是模仿鸟类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设计。

张衡也研究过地理学,根据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画过一幅地形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云:“衡尝作地形图,至唐犹存。”

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尧帝时天文历法的进步。张衡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张衡还是一个大文豪,对汉赋发展史具有巨大贡献,在他作赋的生涯中,较全面地继承了前代赋家的赋心与表现手法。

代表作历来公认为是《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张衡的文学成就和司马相如、扬雄、蔡邕齐名。

张衡在史学方面也有所成就。他任侍中时,上疏请在东观专门收检遗文,全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记与典籍不合的十多件事。还认为王莽本传,只应记载篡夺皇位而已,至于编年月,记灾祥,应改称为《元后本纪》。认为更始帝居位,人民没有什么异议。光武帝最初是更始帝的将领,后来才即位,应该把更始年号建在光武之前。上书数次,都没被采纳。后来的著述,多未详见于典籍,时人感到遗憾。

天文学家往往都同时是数学家。

张衡曾写过一部《算罔论》。此书迟到唐代已经失传,以至唐代的章怀太子李贤怀疑张衡没写过这部书,而是因为《灵宪》是网络天地而算之,故称《灵宪算罔论》。从《九章算术·少广》章第二十四题的刘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谓“张衡算”,因此,张衡写过一部数学著作是应该肯定的。从刘徽的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张衡给立方体定名为质,给球体定名为浑。他研究过球的外切立方体积和内接立方体积,研究过球的体积,其中还定圆周率值为10的开方,这个值比较粗略,但却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得π的值。另外,如果按照钱宝琮对《灵宪》的校勘:“(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广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则当时π值等于730/232=31466,较10的开方有精密了。但钱宝琮所作的校勘似乎未必都符合张衡的原来数字。

最后,张衡还是一个画家。张衡的绘画作品今不存,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高才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

1第一次提出:公元前六世纪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2第一次证实:1519~1522年 葡萄牙人麦哲伦

地圆说,是一种认为大地是球形的理论。

我国许多古籍之中都有地圆之说。先儒们经由观察海水及洞庭湖水中高而地四垂,以及各省太阳出地时间不同等等现象,早就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由天包覆着。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天问篇》到<东环纪程>的记载中,都有地圆的主张。但地圆说不是古人常识,中国、中原、天地之中等概念均不是地球思维的产物。直到近现代,地圆说才在中国普及,“天圆地平,中国居中”的华夷世界观全面坍塌。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就都怀着这样的信念。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阿基米德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是圆的的人,他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得出的因为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总是圆的,而如果假如地球是其他形状的(比如是一个圆盘)那就不会总是圆的,而可能是其他形状(比如椭圆)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

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证明,最直接的证明就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葡萄牙人麦哲伦

几千年来,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大地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古代中国曾有“天圆地方”说,西亚人则认为大地是飘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最初将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等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地球这一概念。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这些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就都怀着这样的信念。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人类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和文明发展的历程,很多人对大自然和我们所处的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就对天空和宇宙有着无限的想象,并且还有很多次尝试登月,实现飞天梦。对于地球,古人们也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并且他们刚开始大多数指的地面并不是圆的,他们还有很多的生活经验。

一、古人不知道有万有引力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所指的天,比现在的范围要大得多。它指的是由众多的星体组成的宇宙的总称。然而地的范围就缩小了。地是承载着人类和其他陆地上的生物的脚踩着的地面。因为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有万有引力的存在,所以觉得人站着的地面是水平的。然后根据肉眼观察或者相关仪器观察日月星辰的轨迹,从而推断出天是圆的。

二、丰富的观测经验

古人的智慧其实是很大的,他们善于借助外物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在古代的时候,日食和月食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但是有一些人就根据这种现象来研究生活的地球。他们根据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时间等因素,进而推断出地球是圆形的。还有的通过海平面上船只和灯塔等出现和消失的距离来判断。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个梦想,几乎很多人都在为这个梦想而奋斗,而且坚信它一定会实现。古人的智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于宇宙的探索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在航天这一块的一些论述和经验在今天依然有效。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你有一颗好奇的心,不管环境有多恶劣,技术有多落后,总是有动力去探索未知的事物,解开未解之谜,推动社会的科学进步。

1 关于地球是圆的诗句

关于地球是圆的诗句 1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2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

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

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

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

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3关于“地球”的古诗有哪些

1、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2、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话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5、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古人谁说的地球是圆的

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设想。他们主张用数学来解释宇宙,认为在所有立体图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都应

该是球形的。过了100多年,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

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

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我国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曾有“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说法,他

把宇宙比作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这种学说叫浑天说,比过去的盖天说

有了很大进步。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

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

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那么,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根

据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的理论,由于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质向赤道方向移动,因此他断定地球应是一个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一些的

扁球体。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为首的一派,根据他们测量子午线所

得的不准确数据,说地球绕太阳旋转,应该向两极伸长,是个长球,而不是扁

球。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地球形状之争,

曾说:“在伦敦认为是橘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为一个西瓜。”直到18世

纪30年代,法国科学院派出两个远征队,一队到北极圈附近的拉普兰,一队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鲁,分别测量两地子午线的长度,才发现卡西尼的测量有

错误,而牛顿的推论是正确。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

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为6356755米,两者相差为21385米,它的扁率为

1/2982。从这方面讲,地球要比橘子圆得多。

此外,人们又从测量中发现,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最大

半径与最小半径相差200多米。还发现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细长一些;北极

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参考扁球体要高出10米左右,南极地区

则要凹进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状比作梨,把地球体说成是梨状

体。

实际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

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

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陈尔寿

人类是何时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怎么认识的?起初,在汉代,一些科学家,如张衡,认为天壤之别。地球是蛋黄这可能是早期的韩元想法。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地图等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土地是圆的,但真正的全国大部分人认为土地是圆的。20世纪清朝实行新政,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科学的传播才将地圆说传播开来。

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应该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在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文明中,连地球是球形的都不可能发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限制,天文学家们不敢说实话。例如唐朝的时候已经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元朝的时候已经测定了全国各地的纬度,准确度非常高。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不仅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还准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型。但是对“球”型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5、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体最完美的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体。公元前35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首次科学论证了月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惠施也已经提出了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3年来首次环绕地球航行,直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一直称我们所在的世界为“地球”。可以说,最先计算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市之间的子午线长度。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相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真是太棒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7世纪末地球是正球的主张开始受到质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时通过测量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小,并提出地球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非常圆的球体,而是在赤道处稍微隆起,两极稍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 ~ 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将两个测量队分别送往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结果证明地球实际上是椭球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提供了多种路径、高精度微波距离、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天空,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能够准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实测和分析,地球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据测量,北极地区低约189米,南极地区低24 ~ 30米。地球的形状像一条船赤道膨胀的是它的“腹部身体”。北极有点尖,就像“巴蒂”。南极像“梨身”一样有点凹陷,整个地球像梨形旋转体,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事实上,地球准确地说是三轴椭球体。

中国人最早用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记录在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中。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说明在战国时代,一些掌握了地球秘密的古代先贤便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知道环球旅行需要准备:“最好的交通工具”、“大量资本和物资”、“最好的向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