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从五运六气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第1张

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也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从运气的观点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对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大法。

最近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这是一种全球首发的新病,与一般流感的证候特征有所不同,死亡率高,若默守过去防治其它流感的经验方药,恐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深入挖掘前人治疗疫病的宝贵经验,开拓思路,多途径探索更佳方法。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

人感染H7N9病毒虽还不属大疫,但也是首次出现的与一般流感不同的「难识之症」。运气理论强调天、人、邪三因致疫,「必先岁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重要原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故对新发疫病,可先从运气角度去探寻病机治则。

产生H7N9禽流感疫情的运气原因分析

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癸巳年「岁火不及」,但又是「同岁会」之年,「不及而加同岁会」,一般情况下是可作平气看待的。但「癸」作为「不及」之火,仍易受到寒水之气的侵袭,加上地支「巳」是运气理论中的「对化」年,理论上「对化盛而不实,胜而有复」,是说这种均衡不够稳定,容易发生胜气和复气,也容易出现倒春寒。若出现偏寒或雨水偏多的情况,则是运气失常的表现,所谓「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据今年的实际气候观察,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和一之气的客气阳明燥金在年初均迁正到位,并未出现明显的升降失常;但随后出现了较多较强的沙尘暴,3月上旬气温的回升亦偏早偏高,这在运气理论上是由厥阴风木之气「至而太过」引起的,「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至3月下半月开始,又出现了较剧烈的倒春寒,寒潮频繁,气温变化起伏大。例如4月14日中新社指出:「辽宁省正经历45年来最冷的春天。记者14日从辽宁省气象局了解到,4月上旬辽宁平均气温较常年低3.2℃,为1969年以来同期最低温,期间3次遭遇四月飘雪」。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所谓「客胜」是「客气之胜」,陆懋修《内经运气病释》说:「此言客初气燥金胜,客二气寒水胜,客三气风木胜也。……燥胜、寒胜皆能致咳。」现在三个客气均表现为较强烈的可以「致咳」的胜气,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五运六气分析

由于癸巳年总的运气条件不是很差,又没有「三年化疫」和「升降失常」等大的致疫因素,现在出现的运气失常是由「当时之气」的太过而引起的胜复变化,不属于易引起大疫的「非时之气」。从我们以往对历史疫情的分析情况看,这样的运气失常产生的疫情大多是小疫。因此,从运气理论推测,本次流感不会发展成像SARS那样的大疫情。

5月5日是立夏节,立夏后的运气将有所转变,可期望出现疫情消退的转折点;三之气时段是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主令,主气少阳相火。虽「火克金」,肺金仍易受邪,但这时寒气已去,出现风热气候在运气理论上是「正化度」,应无大碍;若偏寒湿则对疫情反而不利了。四之气运气转为湿热,已不再支持H7N9禽流感疫情的持续,但需警惕湿热黄疸一类其他疫病的发生。

对当前疫病的病机和治则分析

春节前,我国北方省份曾出现过一些流感疫情,那时的运气是湿土在泉,气候的特点是雾霾严重。进入癸巳年后,运气和气候都出现了明显变化,2013年2月份全国流感发病总数从1月份的16012例减少为9806例,说明原流感已消退。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疫情,由于运气和气候条件与去年冬天已有明显不同,而且是在原流感消退后发生的,致病的病毒也不同,故这次的流感不是去年冬天流感的延续,运气病机和中医治则也应和去年冬天的流感不同。

引起当前疫情的运气因素:一是厥阴司天的「风」气太过和气温回升过急,风从火化出现的「火」气;二是一之气阳明客气气候偏燥伏下的「燥」气;三是二之气的客气太阳寒水过强导致的倒春寒之「寒」气,亦有去年冬季前期气温偏低的「伏寒」因子;四是《内经》所说「二之气寒不去,民病热于中」,即由寒入里所化之「热」气。故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也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这里重点讨论一下「风」、「寒」「燥」三个关键因素,因火热病机是目前流行的温病学说中的显学,不会被忽视,这里就省略了。

1、「风」——今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实际气候也是多风。风从火化,3月上旬出现了气温回升偏早偏高的现象,气象部门称:「3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5℃,较常年同期偏高2.3℃,……入春明显偏早」;「截至3月7日,与常年相比,西南东部大部地区、江南大部及福建北部等地入春时间偏早10天至20天」。中医理论认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表里,「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今年厥阴气来偏早偏强,出现气温回升偏早偏高即为厥阴气实的表现。但这种「风」和「火」是时邪而非伏邪,侵犯人体较表浅。故临床初起病轻者可按少阳病论治。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张璐治春温就力主从少阳论治,多用小柴胡加减。我们近期临床上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般流感疗效甚佳。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用乌梅汤(乌梅、薄菏、白糖或冰糖)治温病。一般认为乌梅酸敛收涩,不宜外感初起诸证,但彭氏书中列举了15则病案,皆有卓效。彭氏认为「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张志聪《本草崇原》释乌梅:「梅实结于春,……主敷布阳气于腠理」;「味酸,得东方之木味,……而得春生之上达也。」乌梅的这一药性特点,用于厥阴风木所致肝、肺功能失常的疫病,特别是舌红少苔者,比较契合。此也符合《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治以酸温」的原则。彭氏此方从《鲁府禁方》「梅苏丸」化裁出,妙在方中「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更可免留邪之弊。

2、「寒」——前面已谈到今年的倒春寒较为严重,了解到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出现恶寒和全身酸痛者较多,符合受寒的证候特征。按伤寒的理论,受寒明显出现高热无汗头痛身痛者可用大青龙汤;恶寒明显且脉偏沉细者还可加附子。个别痰稀白量多者亦可用小青龙汤。青龙东方之象,应于风木春气,方名「青龙」,别有深意。

但倒春寒是时邪,中医疫病学说认为,疫病的重证都有「伏邪」因素。晚清无锡名医薛福辰说: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

注意到这次H7N9禽流感得病者以老人为多(截至4月16日17点,共确诊发病71例,其中50岁以上的56例,占了78.87%;而20岁以下的青少年总共只有2例,且上海一儿童患者已治愈出院,北京的一名患儿亦已痊愈出院。另有一名4岁儿童是病毒携带者,未发病);老人中又以男性为多(50岁以上的56例中,男性43例,占了76.79%,而50岁以下的15例中,男8女7,无明显差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中医学理论认为男性中老年人的特点是命门阳气渐衰,若「冬不藏精」,则春季易发为温病。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医家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论述道:「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伏邪从少阴内发,故初起即可见里热重症。对伏气温病的治疗,柳宝诒认为「叶香巖之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矣。愚意不若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为至当不易之法」。

此病危重证的治疗,尤当重视伏寒因素。柳宝诒说:「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则不能蒸化而鼓动之,每见有温邪初发,而肾阳先馁,因之邪机冰伏,欲达不达,展转之间,邪即内陷,不可挽救,此最难着手之危证。」再考虑到前一阶段较为严重的倒春寒,个人意见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应重用扶阳类方药(柳宝诒评喻嘉言用温阳法有「非此大力之药,则少阴之沉寒,安能鼓动」之论),而相对慎用苦寒重剂。

柳氏又认为「伏气随时外发,亦必兼挟时令之邪。」「其为时邪引动而发者……轻者可以兼治,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新邪;俟新邪先解,再治伏邪。」故上述青龙、柴胡诸法,可以随机兼备。

3.「燥」——今年一之气的客气是阳明燥金,气象数据显示的降水量也明显偏少,应了《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清反胜之」的运气特点。注意到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除了大多干咳少痰外,乏力明显,且很快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咳痰带血,与2003年的SARS有相似之处。这就要考虑「伏燥」问题了。SARS是由庚辰年的燥、热伏邪「三年化大疫」而引发的,今年虽没有三年前的伏燥因素,但去年冬季后期的气候已经偏燥,提早出现的燥气可以对现在发生的疫病形成伏燥因子。尽管这种伏燥不深,但也是要考虑到的因素。伏燥伤肺,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时尤当步步顾护其阴液。

从运气的观点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本病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大法。

「伏气」是中医疫病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对温病重症的救治尤为重要,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告诫:「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而现代中医教科书中对伏气问题常置而不讲,严重影响了中医治疗疫病的整体水平。

由于目前禽流感病机较复杂,变化较多,各种情况不能尽述。遵照《黄帝内经》天人邪「三虚致疫」的理论,当辨天(五运六气)、辨人(个体差异)、辨病证,三者结合起来,方能更全面体现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和三因制宜的灵活思路,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而节气中的五行旺衰就得要参照五运六气中,当时节气中的五行旺衰。

卦气论目前有多种说法,依据的原理其实都是来自于《内经》中的七篇运气论中。卦气就是《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的气。因为时空是不断的转换的,时代是不断的发展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经卦与经卦之间的体用生克就能评断,就算梅花易数学说的创始期较晚,几百年来,先哲们早把六十四卦的所有体用生克全记下来了,后人当做公式套就行了。易有变易之说,“数说当也,必以理论之而后备。苟论数而不论理,则拘其一见而不验矣。”要知道卦气如何来,就得先明白什么是节气、什么是五运六气。

(1)洛书与节气

洛书

洛书数字本就是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乃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

古人发现,北斗斗柄围绕北极星转一圈,大地的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春,斗柄指向移居东北方的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春分,斗柄指向移居正东方的仓门宫,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夏,斗柄指向移居东南方阴洛宫,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交夏至,斗柄指向移居正南方上天宫,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秋,斗柄指向移居西南方玄委宫,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秋分,斗柄指向移居正西方的仓果宫,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冬,斗柄指向移居西北方新洛宫,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回到叶蛰宫,就到了来年的冬至。古人把每个月中太阳和月亮相会的一次称为一节,如果这个月中太阳和月亮及北斗均相会的一次称为一气,如果这个月中北斗不来和太阳、月亮相会的日子把这个月置为闰月,由此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的生产。

现在北半球的地球自转延伸线是大约指向北极星的,在当今的天文知识中北极星指的是小熊星座α星,在北半球的人仰望天空时,感觉这颗星是永远不动的,故而首先在天体上,以这颗星做为定点来约定其它星球的运行方位。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而那时,正是伏羲的年代,也是学易人常说的先天方位的时代。在《周易》后天方位形成的年代,虽然小熊星座α星尚不象现在一样更接近于地球自转轴的延伸线,但在无现代科技的年代,还是以这颗星做为北极星,因为附近没有更亮的星来做定点坐标。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一说了。到公元4000年,我们的方位又得改,只不过我想在世的各位等不到那天,所以我们现在学易,后天方位就够我们用来预测所有的事了。

(2)五运六气与卦气

一谈到占卜,就会说到运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疾病,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疫疠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虫兽咬伤、劳倦、房室、外伤等)。同样,占卜人生也有外因(如大环境、周边人等),内因(自已的个性和处事的心态),不内外因(自身的条件等等),占卜就如同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一个人的人生或是事件。

同样梅花易数要能做到应期和结果吉凶的正确判断,就得先看好卦的运气,所以如果不懂五运六气,则无法明确把卦的旺衰定准,从而就谈不上吉凶的正确。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和应用方法,较为复杂,可以参考现代中医写的运气学一类的书,下面只做简述。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名中运(五行之气处于天地气机升降之中)、大运(统主全年运候)。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岁运有太过、不及之分,阳干之年为太过之年,阴干之年为不及之年。

主运指主持一年中的五季之运,它反映一年五时气候的正常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故称为主运。主运分主五时,虽然常年不变,但主运五步却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在推算时,必须运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的方法。

一年五季中气候的异常变化规律。客运与主运相对而言,亦是主时之运,但因其十年之内年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名客运。与主运共同主持着每年五步的每一步。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种。客运与主运的相同点是:五运分主五时,每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均按五行相生之序,太少相生,五步推运。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客运随着岁运而变,年年不同,而主运则始于春角,终于冬羽,年年不变。

六气,指风、热(暑)、火、湿、燥、寒等六种气候变化。六气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一种常变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主气,即主时之气,主治一年四季的正常气候变化。主气包括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因其年年如此,恒居不变,静而守位,所以又称为地气。

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因其客居不定,与主气之固定不变有别,所以称为“客气”。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为风木、相火、君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

客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有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别。三之气为司天,终之气为在泉。二之气、四之气为司天的左右间气,五之气、初之气为在泉的左右间气。六气的排列,先阴后阳,均按一二三的次序排列。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个顺序与主气有点不同,即把少阳相火退后一步,插在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之间)

将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于固定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由于主气只能概括一年气候的常规变化,而气候的具体变化则取决于客气,因此只有将客主二气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把握当年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

五运六气主要是为中医提供气候对人体外感疾病的影响,提前做出预测。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梅易结合五运六气中的五行旺衰,同样能做到推断外部环境对人生或事件发展的影响,从而做出提前预测。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

以2009年为例,用五运六气的来分析一下各个节气中的卦气:

己丑岁(2009年1月20日-2010年1月20日),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全年土运都不够旺,上半年土更差、下半年水较强、土运不及则风乃大行,故而全年中,无论何时木均能克土。

初之气(大寒1月-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木旺且木逢土不泄气。

二之气(春分-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火旺但火尚然生土。

三之气(小满-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四之气(大暑-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五之气(秋分-小雪):主气阳明燥金,客气阳明燥金。金旺且土完全衰,金惹逢木则克泄。

六之气(小雪-大寒):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水旺、土不能克水。

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而疫病的发生往往与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急性疫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如果能洞察天时,了解气候的周期变化,就会对疫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教授说,五运六气最能体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运气预测绝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卜卦算命,疫病预测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而又未能较好解决的重大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相信中医学的运气学说可以为疫病预测作出贡献。

传统中医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对人与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对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认知观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成为中医学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多学科的学术内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体现,对疾病预测与临床治疗均具有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在SARS等传染病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根据最迟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理论,对照2000年中国的气候状况,可以指导预测传染病爆发的年份,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掀起了新一轮研究五运六气理论的热潮。

气候与人体健康关系相当密切,祖国医学在防病保健上很强调气候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离和真邪论》也说:“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改正,绝人长命。”都强调了防病治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特点。前人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总结出“五运六气”学说,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的影响。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有二个节气,每节分三候,组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之中季节、温度、降水量及物候都密切联系着,通过二十四节气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变更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冷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温度下降后低层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和大雪表明降水量多少;而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反映了物候特征,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此外,古人还根据四时运行和气候变化把二十四气节分为六步: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为第一步;属初之气,为厥阴风木(按五行木火土金水排列)。这里每一步包含四个节气,其余依此类推,分别属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第六步,属末之气,为太阳寒水;由此建立了“六气”与二十四节的变化关系。正常的气候变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要素,称“六气”,它们调节着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反常的气候变化,中医称“六*”,可影响人体脏腑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是内外相应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要影响到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使之波荡倾移,从而有太过不及的病变。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五运更始,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这就告诉我们从天文、气象学等方面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进行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因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脱离不了气候环境。气候环境包括很多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风速、日照、大气电磁场等,这些气象因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对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气候环境对人类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气候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健康长寿,恶劣的气候环境会影响人的寿限。

深刻了解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就能巧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首先,五运六气肯定是中医理论,你也不用考证是怎么来的。这个理论对气候变化,疾病变化,药味的应用,明摆着跟中医如出一辙。

五运六气就是中医的核心所在,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就无法明白,明明是同一种病,开的是同一个药方,为什么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效?

就是因为这个病跟天地之间的五运六气有关系,明明症状相似,可是病因却不同,尤其大规模的那种流行病,跟五运六气关系极大,为什么今年有这个流行病,明年却自己就消失了,五运六气都详细讲解。

天人合一,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首先,天是不会跟人配合的,而人必须去配合天,所以实际上是人顺应天,估计是一些自是过高的家伙硬把这个理论改成天人合一,听起来舒服一点而已,阿Q精神罢了。

我建议你去读黄元御的书,他把五运六气都给说得明明白白,什么年份什么气候变化,引起什么脏腑的变动,会生出怎么病,原因是什么,怎么样用药,怎么预防其他变化,都有说明。

不过,古文必须得加强才能读懂,尤其是有耐心,而且经常可以看一下每年发布在网络上的五运六气预测,看看高手是怎么把五运六气的价值给发挥出来,准确性有多高,都可以自己去验证。

五运六气预测新冠何时结束有关内容如下: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出现,至今已经快要三年了。老话说的“大疫不过三年”在现代社会真的适用吗?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在《创新》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的文章。在文章中它给出的预测结论是:新冠大流行将在2023年11月左右结束。根据其预测,到2023年11月新冠大流行结束时,全球确诊病例总数将至少达到75亿人。研究团队也指出,尽管预测结果显示,大流行将于2023年11月结束,但这是基于当前大流行发展情况作出的预测。

我从五运六气来分析,新冠疫情将于今年年底时结束。

2022年为壬寅年,大运为木运太过,司天为少阳相火,在泉为厥阴风木,整体来看,全年木火偏旺。木旺则侮金,火旺则乘金,都容易造成金弱。而新冠病毒侵袭的主要是肺。肺属金。显然,在肺金偏弱的2022年里,很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的侵袭。

从秋分节气开始进入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当令,客气变为太阳寒水。有客气为寒水,会缓解湿热疫毒的热性;燥金会缓解湿热疫毒的湿性。显然,新冠病毒会在这段时间毒性减弱,进入一定的缓解期。推算来看,这段时间感染者的死亡率会持续下降。

从小雪节气开始进入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木主升发,会影响寒水的闭藏,这会造成今年的冬天成为一个暖冬。而暖冬最容易化生温疫。事实上新冠疫情之所以在2019年底及2020年初爆发,其根本原因亦在于暖冬。

2019年为己亥年,六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客气相火叠加于主气寒水,造成暖冬,暖冬则阳气不能闭藏,造成阳根下拔,虚火上浮,天之虚叠加于人之虚,更兼天地之间湿浊弥漫,这是疫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内经》也已经明显告诉我们:“己亥之纪也,……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在2022年的六之气的这段时间里,一方面暖冬会造成人的阳根下拔;另一方面己亥年整年都处于木火升浮的状态,容易让人阳根下拔。二者叠加,即会导致人的体质会下降,促成人之虚。

风木主动,与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毒株的性质相应。当下所流行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毒株是偏于风性的,虽然毒性减弱,但其传染性甚强。借客气风木之势,疫毒会更方便发挥其传染性。当前的变异株可理解为风与湿的结合体。风则易于传染,湿则伤脾。由此说,六之气可能疫情还会持续不停。

进入2023年,为癸卯年,大运为火运不及,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整个年份以燥热为主。燥则胜湿,要消除新冠病毒所带的湿毒,从而让新冠病毒失去核心毒性。换句话说,在燥金的影响下,新冠疫情会趋于消失。

再者,按大运来看,火运不及则金旺、水旺。由此说,本年度肺肾旺盛,肺旺不受新冠病毒之侵袭,自然不容易患病。

按时间来看,要到2023年1月20日,这天为大寒,天地之间开始进入癸卯年的初之气,意味着新冠疫情要结束了。

中医五行六气研究达到了一个深刻的水平,他其实不仅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预测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到来,古籍中有一些大师在看医生时不坚持药方,就像武术大师一样,摘叶飞花可以用作武器,抓住一把土壤,可以作为治疗疾病和拯救生命的药物。

据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里面,我相信每个人都看过中医预测疫情的视频,但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奇怪的消息,而忽略了其中的科学真理。在视频里面,王永炎院士他个人说,冬至前后,瘟疫将持续到明年春天,这不是一个神秘的预言,而是在观察,分析和归纳自然象之后得出的结论,即古人所称的 天文现象。

因此王王永炎院士对疫情的神性预言其实并不是神性的,五运六气他其实是研究自然气候规律,对我们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疾病的开始和消退节点的理论,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尹阳为基础,五行为计算方法的古人,判断一年中的气候概况,然后推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可能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如果你不了解五行六气。

如果你想去工作和治疗疾病,就不可能谈这个,方药中先生总结道,五行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和基础,在生活中的天地之间,自然气候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引起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人类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部分认识整体,认识远见,预见疾病的到来和变化,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说,五运六气的气体是人类健康的天气预报。

最后,关于以上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什么中医治病真的只靠运气的问题,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