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达州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是怎样的?,第1张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地方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

  城镇生活及工业供排水工程,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第三条 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

  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

  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负责责任区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第四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负责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护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第六条 单位和公民有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义务,对一切损害水利工程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第二章 工程兴建第七条 兴建(含新建、扩建、改建、下同)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必须按以下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一)大中型水利工程,小(一)型水利工程和跨区(市)县的小(二)型水利工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二)区(市)县范围内的小(二)型水利工程由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三)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应报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备案;

  (四)涉及河流的水利工程,按河道分级管理权限由相应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第八条 凡兴建水利工程,在设计、施工时,应当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并因地制宜地为工程的管护创造必要的条件,工程竣工后,应按有关规定验收合格,方能移交使用管理。第九条 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依照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办理。

  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用地的调整、补偿和人员安置,按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第三章 管护单位第十条 水利工程应当按以下规定建立相应的管护单位或配备专管人员:

  (一)国家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管护单位;

  (二)国家投资和农村集体集资共同建设的水利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共同组成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并设立管护单位。其中小(一)型以上和位置重要的小(二)型水利工程的管护单位应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三)农村集体投资或其他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的水利工程,由投资者自主设立管护单位或配备专管人员,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的职责:

  (一)宣传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决定和命令,发动群众管好用好水利工程;

  (二)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规范要求,制定日常的管理规则和操作规程;做好工程检查、观测和资料的整理编定工作,掌握工程动态;

  (三)维修养护水利工程及附属设施设备,保持工程设备完好,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四)掌握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并根据雨情、水情、工程安全状态及上游有关情况,及时做好调度运用和防汛抗洪工作;

  (五)做好工程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

  (六)积极开展综合经营,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七)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证农田灌溉,按规定计收并管好用好水费、电费;

  (八)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充分发挥工程设备潜力,逐步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

  (九)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培训。

  水利工程专管人员的职责,参照前款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的负责人、会计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并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第十三条 农村中跨村以上的灌溉工程,实行灌区代表会制度。灌区代表会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受益单位和用户的意见要求,协调各受益单位的关系。第十四条 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审查管护单位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定和修改管理的规章制度,研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发展也始终贯穿各个朝代。从大禹治水开始,我国人民就摸索除了一条特殊的水利发展之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水利的发展经验也不断累积。那么,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如何兴起的?在中国的水利发展史上,各朝各代都有着怎样特殊的水利建造技巧呢?

水利工程的起源与首次发展高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广大,自然气候种类丰富。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水患灾害频发地区。据记载,在历史上,黄河曾因水患的影响而变更河道一百余次,这对于黄河附近的居民来说,也是一种十分负面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交融碰撞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次针对水患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出自大禹之手,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农耕文明发展阶段,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之下,自然水源也就成为了影响农耕收成的最主要内容。相传,在黄河流域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水灾,许多农田在这场灾难中都毁于一旦。

当大禹来到此地后,首先使用的就是疏导的方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口数量还不是很多,因此,以疏导淤塞的方式来治理洪水自然也是非常有效的。

水利技术的发展推动水利工程进入成熟期

《博物志》:“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

记述了人们早期的水利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此时,再使用简单的疏导作为治水之策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

到了战国时期有了在河流上修建堤防的记录,在《汉书·沟洫志》中记载道: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 ”

在《史记·河渠书》中曾记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秦国正是因为各方面技术的进步,才得以成为诸侯国之首。当时,秦国在修建了郑国渠后,就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水利发展的主动地位。而基于秦朝的水利技术,各个诸侯国也纷纷开始学习,此时,中国社会的水利工程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中,通过:“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也体现出了汉武帝治水的大场面,从此之后,通过司马迁的引领,后续也有许多人参与到了对水利工程的记录中。

水利治理技术进入总结期

随着我国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走向稳定,各地的水利技术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元明清三代统治中,虽然说水利技术在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全新的突破了,但在这个时候,各大水利专家所著的水利科学总结性著作也是十分丰富的。在《范文正公集》中:

“江南旧有田,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

从记载中也能看出,水利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了。

基于对前人技术的总结,到了明清社会时,我国也曾大量引进过西方水利技术。虽然说在我国的水利实践过程中,西方的水利知识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我国的水利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总结与融合的阶段中了。

由于在元明清社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坐落于北方,因此,南北方的水运贯通就成为了当时社会水利发展的重中之重。时至今日,南水北调的工程仍然使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通过该工程的实现,我国的水利发展水平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是重中之重。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能够意识到水利的稳定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安稳,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拥有稳定的统治,就必须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发展。

时至今日,水利工程仍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而言,过去几千年的经验也将帮助我们走上更加稳定的水利发展之路。

我国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

1、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芍 陂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 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 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2、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邗 沟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3、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首先是对遗产的发掘、评价、解读、保护理论有深远意义。和技术研究实践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遴选、申报和管理日趋规范,充分展示了我国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的成就。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对于都体现了中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思路有重要意义。此后,通济堰历经多代修缮,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渠首枢纽格局,包括大坝、引水渠堤、通航缺水、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带坝引水工程,其大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长的现役大坝。

再者是利用好正在使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有重大意义。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学习古人永续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利用好天保北灌溉工程,将其运用到龙江流域治理中,把龙江打造成福清真正的母亲河,为福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知道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可分为两类:仍在执行灌溉功能和不能执行历史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址。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历史必须在100年以上;工程类型可以是引水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灌溉渠工程,也可以是水车、桔皮等原始提水灌溉设施、农业排水工程,以及古今任何与农业用水活动有关的遗址或设施。申遗成功以后,我们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它,让它永久地为我们子子孙孙发挥效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