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著者陈寿,博物志的著者张华,是东晋的还是西晋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三国志的著者陈寿,博物志的著者张华,是东晋的还是西晋的?,第1张

  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著《三国志》,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并说要把晋史也托付给他。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不同于孙吴,多少反映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

  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于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

  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祖父时已迁居江南。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编撰《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博物志》10卷,有今人范宁校本。

按我这个顺序来,包你了解清楚

一,先看《三国演义》,把三国的趣味性提高,激发对三国的强烈兴趣。

但是请注意,看的时候必须提醒自己,这是演义这是演义这是演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是半古文半白话文,读起来不费尽,没有古文经验的读者也能顺利读完。

为后面看史书打一下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

二、再看《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人陈寿写的,离三国时代很近,而且作者治学严谨,他的三国志可信度较高,公认的研究三国历史第一史书。

本书是纪传体的,也就是楼主说的“按人物写的”。

分三大部分:魏、蜀、吴。

其中再细分人物。

基本上出名的人物都写到了。

三、接下来看裴松之的注。

因为陈寿太严谨,所以很多他觉得可信度不是100%的资料全都不用。

裴松之将这些资料整理归纳,写进了注里,并加了自己的是说明。

比如这个材料来自哪哪哪,可信度如何如何,我个人看法是什么什么。

所以裴松之的注是较为客观的,值得研究一下。

四、再下来可以看其他关于三国的史书。

比如资治通鉴、魏书、曹瞒传、后汉书什么的。

五、接下来看百家观点。

比如易中天品三国,周思渊讲三国等等。

作品:《三国志》

简介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吴志》二十卷、《蜀志》十五卷。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

陈寿(233—297)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字承祚,在蜀国历仕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后辞官家居。仕西晋,官至著作郎(掌编撰国史)等。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他收集魏、蜀、吴史料,约经10年努力,撰成《三国志》。

《三国志》只有纪、传,无表、志,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对吴、蜀之君则称主。该书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较真实,评价人物较公允,但对魏、晋篡权立国等史实有所回护、曲笔。

裴松之(372—451),南朝宋人。他为《三国志》作注补缺、正误,引书达140余种,材料较原书多出三倍,保存了很多珍贵史料。但选用材料较芜杂。

张鲁传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 ①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 ②,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 ③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 ④数万家。

建安二十年 ⑤,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据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 ⑥,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 ⑦,然后委质 ⑧,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娶鲁女。鲁薨 ⑨,谥 ⑩之曰原侯。子富嗣。

注释

①沛国:郡名,现在的皖北、苏北一带;丰:县名,今江苏丰县。 ②亭传:古代在公路上设置的供人歇脚的站头。 ③辄(zhé):就,即。 ④关:函谷关;子午谷:陕西西安南面秦岭的一个谷口,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奔之者:投奔他(张鲁)的民众。 ⑤建安二十年:建安为汉献帝年号,二十年为公元215年。 ⑥稽颡(sǎnɡ):叩头。这里指投降。 ⑦杜濩(hù):四川賨(cónɡ)族的侯主。下文“朴胡”,当时四川的少数民族之一。 ⑧委质(zhì):质,通“贽”。献礼称臣。 ⑨薨(hōnɡ):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 ⑩谥(shì):封建时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生前的事迹给他立的称号。

译文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人。祖父张陵,客居蜀郡,在鹄鸣山中学道,假造道书来迷惑百姓。跟他学道的人每人出五斗米,因而当时的人把他称作“米贼”。张陵死后,儿子张衡奉行其道。张衡死后,张鲁又继续奉行其道。益州牧刘焉用张鲁做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脩一起率军队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顺势袭击张脩,把他杀了,夺取了他的军队。刘焉死后,他儿子刘璋代替他当了益州牧。因为张鲁不服从他,把张鲁母亲和他家人全都杀了。张鲁于是占领汉中,用其鬼道教化百姓,自称为“师君”。那些来学道的人,开始都叫作“鬼卒”,接受本道已无疑惑后,叫作“祭酒”,各自统领部下教民,统领的人数多的是治头大祭酒。祭酒都教育他的教民诚实,有信用、不欺诈,有了病就自己坦白出自己的过失,这大多和黄巾军相类似。各祭酒都建造不收费的旅舍,像现在的驿站一样,又置办了免费的米和肉,悬挂在旅舍里,过路的人按自己的食量拿够为止。如果拿得过多,鬼道就会惩罚他。违犯法令的人,宽恕三次,以后如再犯才施行刑罚。不设县官,都是用祭酒治理。汉人和少数民族对此都觉得方便,很高兴。

张鲁在巴郡和汉中郡称雄割据了将近三十年。汉朝末年,朝廷无力征服张鲁,于是便拉拢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任汉宁太守,张鲁只是进贡罢了。百姓中有从地里得到玉印的,张鲁的部下就想尊奉张鲁做汉宁王。张鲁的功曹巴西郡人阎圃规劝张鲁说:“汉中地区的百姓,超过十万户,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四周地形险要,您上可辅助天子,就是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人物,其次也比得上窦融,不会丧失财富和显贵。现在秉承皇帝旨意设置官员,势力足以专断一方,不必急于为王。希望您暂且不要称王,不要带头招灾惹祸。”张鲁听从了阎圃的话。韩遂、马超作乱时,关西有几万家百姓从子午谷投奔了张鲁。

建安二十年,太祖从散关出武都征讨张鲁,到了阳平关。张鲁要献出汉中投降,他弟弟张卫不肯,指挥几万军队拒关坚守。太祖进攻并打败了他,于是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陷落,要行跪拜礼投降。阎圃又说:“现在被迫前往,功劳一定不大;不如投奔杜濩与朴胡抗拒,然后归顺,功劳一定较多。”因此张鲁就奔向南山进入巴中。手下人想把收藏珍宝物品的仓库烧了,张鲁说:“我本来要归顺听命朝廷,但意愿未能实现。现在出走,躲开曹操军队的锐气,并非有恶意。收藏珍宝物品的仓库,是属于国家的。”于是封好仓库离开。太祖进入南郑,非常赞许张鲁,又因为张鲁本有归顺的意思,便派人去慰问说服。张鲁把家人全带出来,太祖迎接张鲁,拜他为镇南将军,用客礼相待,封他当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封张鲁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当了列侯,替自己儿子曹彭祖娶了张鲁的女儿。张鲁死后,赐他谥号为原侯,他儿子张富继承了爵位。

关羽刮骨疗毒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 ①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 ②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 ③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④。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 ⑤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⑥。

注释

①河东:郡名,因在黄河以东得名,约当今山西西南部;解:县名,治今山西临猗临晋东南。 ②髯(rán):两颊上的长须。此处指长须的人。 ③炙(zhì):烤肉。 ④樊: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 ⑤蹑(niè):踩,踏,此处指偷袭。 ⑥临沮:临沮县,西汉置,治今湖北远安县西北。

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逃亡到涿郡。先主在家乡会聚兵众,关羽和张飞为他担任护卫。先主作了平原相后,任命关羽和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先主和他们两人睡觉也在一起,情谊像兄弟一样深。而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先主身旁,跟随先主驱驰周旋于战场,不躲避艰难险阻。先主袭击徐州,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驻守下邳城,代行太守的职务,自己回到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投奔袁绍。曹公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对他的礼遇很优厚。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曹公派张辽和关羽作为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鞭打坐骑,在万军之中刺杀了颜良,并砍下他的头颅而回,袁绍的那些将领们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除了白马之围。曹公立刻上奏朝廷,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公钦佩关羽为人勇敢而有气概,但发现他的心神不安,没有长期留下的意思,就对张辽说:“凭着您和关羽的交情,试着去问问他。”不久,张辽去问关羽,关羽慨叹说:“我深知曹公待我很好,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恩惠更深,曾发誓同生死,我不能背叛他。我最终是不能留在这里的,我要等立了功,报答曹公之后才离开。”张辽把关羽的话报告了曹公,曹公认为他很讲义气。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公知道他肯定要走了,就给他很重的赏赐。关羽把曹公的赏赐全部封存起来,写下了一封告别信,就跑到袁绍军中去投奔先主。曹公身边的人要去追回关羽,曹公说:“人家是各为自己的主人,不要追了。”

关羽跟随先主去荆州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公平定荆州,先主从樊城要向南渡过长江,另外派关羽率领几百艘战船,约定在江陵会合。曹公追到当阳县的长阪坡,先主抄近路奔赴汉津,正巧与关羽的船队相遇,一起到了夏口。孙权派兵帮助先主抗击曹公,曹公领兵退回。先主收复了江南各郡,于是给立了大功的臣下封官授爵,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一带。先主向西平定益州后,授权关羽监督管理荆州事务。关羽听说马超前来投降,而他从前并不是老朋友,关羽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以同谁相比较。诸葛亮知道关羽不愿居于人下,就回答他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刚烈超过一般人,是当代的杰出人物,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物,能够和张益德并驾齐驱,争个高低,但是还赶不上美髯公您的超群绝伦啊!”关羽的胡须很漂亮,因此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了信后非常高兴,把它拿出来给宾客们传看。

关羽曾经给乱箭射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好了,但每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素渗入了骨头里,应该割开左臂上的伤口,刮去骨头上的毒素,然后这个病痛才会消除。”关羽便伸出胳膊,让医生把伤口剖开。当时关羽正请一些将领相对而坐,一起吃喝,手臂上鲜血淋漓,把接血的盘子都装满了,而关羽仍然割肉取酒,像平常一样说说笑笑。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做了汉中王,授官关羽为前将军,并赐给他符节和斧钺。这一年,关羽率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曹公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到了,大雨连绵不断,汉水泛滥,于禁所统率的七军都被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又杀了将军庞德。梁县、郏县、陆浑县的反抗曹操的地方势力有些在远处接受了关羽的印信和号令,作为他的分支部队,关羽的威名震动了中原。曹公提议迁离许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蒋济认为,关羽得势,孙权一定不高兴,所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并许诺事成后把江南地区封给孙权,那么樊城之围自然就解决了。曹公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在此之前,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了他的使者,不答应这门婚事,孙权非常生气。另外,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将军士仁驻守公安,一向都怨恨关羽看不起自己。从关羽出兵以来,糜芳、士仁供给他军需物资,但却不尽力去帮助他。关羽说:“回去以后一定要惩处他们。”糜芳、士仁内心都恐惧不安。因此孙权在暗中引诱糜芳和士仁,糜芳和士仁就派人去迎接孙权。曹公派徐晃援救曹仁,关羽不能取胜,便带兵退回。孙权已经占据了江陵,俘虏了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妻子、儿女,关羽的军队便溃散了。孙权派将领拦击关羽,在临沮杀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 ②,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③,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④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注释

①《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乐府诗集》:“《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今所传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传为诸葛亮所作。②沔(miǎn):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 ③胄(zhòu):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 ④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浆,汤水。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诵《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没有人能相信他。只有博陵郡的崔州平、颍川郡的徐庶和诸葛亮友好,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刘备)屯兵驻在新野县。徐庶去拜见先主,先主器重他,徐庶对先主说:“诸葛孔明是条卧龙,将军可愿意去见见他吗”先主说:“您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可以前去拜访,不能屈其志节而把他招来。将军应该屈尊去拜望他。”因此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屏退旁边的人说:“汉室危亡,奸臣盗用皇帝的命令,皇帝蒙受风尘之苦。我没有估计和衡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我自己智谋短浅,能力有限,因此遭到挫败,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志向还没有消失,您说应该怎么样才好”

诸葛亮回答说:“从董卓乱国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来,割据一方的势力数不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望低而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所以能够打败袁绍的原因,不仅仅是机运,而且也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的大军,挟制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和他较量。孙权占据着江东地区,已经历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人民归附,有才干的人被他任用,这只能把他作为外援,而不能谋取。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向南可以取得两广地区的全部物质资源,东面与吴郡和会稽郡相连接,西面通向巴郡和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现在它的主人刘表守不住这块地方,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可有这个打算吗益州关塞险要,有上千里的肥沃土地,是个物产丰饶的天然宝库,高祖凭借它建成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虽人口众多,国家富裕,却不懂得关怀照顾百姓,有智慧和才干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将军已经是皇室的后代,信义闻名于天下,广泛招纳英雄豪杰,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够占据荆、益二州,守住它的险要地方,西面和各少数民族和好,南面安抚好夷越各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改革政治,天下形势一有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县和洛阳一带进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大军出师秦川,百姓能不用篮子提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吗果真像这样的话,那么您称霸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王室就能够复兴了。”

先主说:“讲得好!”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比一天亲密。

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先主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也就停止了议论。

您的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本人才疏学浅,但看过几遍《三国志》,不妨说说个人的想法:凡纪传体史书,其所要写的人物,都是“以类相从”,就是把作者认为经历、性格、职务等等比较相似的人物放在一个传中,这样写起来顺,谈起来也不别扭。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这样的写法,于是后代一直效仿。《三国志》也是如此,如关、张、赵、马、黄五人同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贾诩与二荀同传,应该与这三人出众的谋略有关。在曹魏集团中,能与这三人谋略并列者,恐怕只有你提到的郭嘉。但郭嘉在建安十二年(207)就去世了,在经历上与上述三人有较大区别。可能陈寿认为同传者既要谋略相当,又要经历相仿,便把郭嘉放在了另一个传中;另一个问题:太史慈与刘繇同传,是因为早年太史慈是刘繇手下的一员部将,将二人放在一起,便于叙述。但甘宁与这几个人毫无关系,把甘宁与太史慈放在一起,似可突出二人之勇,但总不如将他与周泰等勇将放在一起舒服。当然,史书中将谁放在哪个传中,的确也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并没有极端严格控制的界线。也许陈寿理解的与我们有差异,他只是简单一想便将几个合为一传,也不一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简介 陈寿与史书《三国志》 导语:陈寿简介:陈寿,233 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 南充市顺庆区)内,297 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 65 岁。 陈寿出生时, 正是魏、蜀、 陈寿简介:陈寿,233 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 市顺庆区)内,297 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 65 岁。 陈寿出生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战争频仍之际,还在 他出生之前,父亲即已投入到军旅之中,后来逐渐做到了高级统兵将 领马谡的参军。因街亭之战其父便退出了行伍,回到安汉老家。 陈寿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十分重视把他培养成德才兼 备的人。因此,不惜花费家资,特地于治西果山脚为他修建了读书之 所“万卷楼”,并聘请了当地名儒担任塾师。 他不辜负双亲的殷殷重望,尊师重道,勤学不辍,好问善思,学业 不断精进。大致在 238—257 年(后主延熙中后期)陈寿简介,他以其淳朴敦厚的 品行和优秀的学业,告别父老,来到当时的蜀汉首都成都,进入全国 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其时,名士秦宓的高脚弟子、蜀中大儒,西充国 县人谯周,在成都担任蜀汉中央的典学从事,并亲自为太学生传道授 业。

谯周自然也就是陈寿的老师了。 在太学里,陈寿勤奋研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三传》 , 学习先代名主贤君的治民兴国之道。他尤其锐意于现代史,不厌其烦 地精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并旁及于先秦以来的各种 典籍,常至夜阑人静仍独对孤灯,端坐在学堂里。谯周十分器重这位 弟子,故常常不辞疲困伴他夜读,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聪警敏 识,凡读书不论如何艰深,都能过目而明了其宏旨要意,且擅长撰著, 作文内容实在而文辞富艳。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嘉赞,被喻为孔门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七十二贤中工于文学的了游、子夏。 在太学完成了学业以后,陈寿开始进入了他的仕宦生涯。延熙末, 他应命担任卫将军(属第二品,位次于三司)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办 理日常军务。之后,他又先后调任蜀汉中央图书馆东观任秘书郎,和 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显职黄门散骑侍郎。 陈寿作黄门散骑侍郎时,正值蜀汉国力日削,北边曹魏强兵逼压的 危急之秋。而后主终日荒嬉,不预朝政,宦官黄皓借机专擅威权,蜀 汉政治陷入空前混乱之中。刘禅的弟弟刘永,对黄皓专政十分不满, 刘禅竟然听信阉坚谗言,把刘永逐出朝廷,迁到地方做官,并不让他 回都城。

大将军姜维见黄皓大树朋党,权势熏天,曾建议刘禅除掉黄 皓以保长治久安,而刘禅根本听不进去。黄皓因此更加仇恨姜维。陈 寿也因不愿趋附而仕途受挫。 正当陈寿仕途遇挫之际,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办理丧事期间因极度 悲伤和操劳过度,他也病处卧床不起。不得已,只好让侍婢为自己调 制药丸。谁知此事为乡里所知,世人讥贬他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 建清规戒律。就这样,陈寿再度遭到沉滞,累年不得升迁。 263 年,司马昭分兵三路大举攻蜀,此时蜀军已无抵御之功,最后 不得不投降称臣于曹魏。264 年,蜀汉灭亡。向来忧国如家的陈寿便返 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把亡父之奄陈寿简介,黜废之怨、灭国之痛,深深埋 进书山,沉入墨海就这样,陈寿在安汉老家度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 活。 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而自立,建立西晋王朝,改年号为泰 始。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实现消灭孙吴,统一全国的宏大目标,于是广 泛网罗人才,叙用魏、蜀遗臣及先辈子弟的措施。268 年(泰始四年)仲 春,晋武帝在华林园与群臣宴会,席间,晋武帝让大家荐贤举才。群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臣中有一位领武陵太守的襄阳人叫罗宪,早年与陈寿同为蜀汉太学学 友,也很富有才德。

罗宪极言陈寿等人学行,盛推宜加叙用。晋武帝 当即下诏,命陈寿等速入京洛。 陈寿进京后被授佐著作郎职,同时兼领了巴西郡负责品评选拨人才 的中正官。中书令关内侯和峤奏请晋武帝把编定蜀汉丞相诸葛亮故事 的重任交给了陈寿。不久,陈寿受命出补平阳 (今山西临汾西 ) 侯相 ( 相 当于县令)。在平阳期间,正值西晋中央大力督劝重农兴利之时,陈寿 一面勤谨于政务,一面挤出余暇闲空继续编定《诸葛氏集》 。历经数年, 一部为篇二十四,“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安”的《诸葛亮集》编成了。 这部书把诸葛亮生前安民强国,治军振武的成功经验,全面地整理和 保存了下来。273 年(泰始十年)二月一日,陈寿自平阳回京奏呈此书, 晋武帝看后大加赞赏,下诏受予著作郎职(晋代称大著作)。之后,陈寿 由平阳调回京都洛阳,并继续担任巴西郡的中正官。 陈寿为蜀人,历来十分重视宏扬乡邦优秀文化遗产, 《益部耆旧传》 的撰著,即是具体的反映。该书记载了上起先汉,下终晋世,前后三、 四百年间益部名人数百人。这部书不仅受到当朝皇帝司马炎和文士们 的嘉赞,而且对后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竟 不辞劳笔曾将长达十卷的《益部耆旧传》手书一过,当作珍物赠与友 人。

由此足见世人对该书的看重。著名地方史专家东晋人常璩不仅盛 誉该书可与《史记》 、 《汉书》媲美,而且著《华阳国志》时多取法取 材于此。其后常宽著《续益部耆旧传》也沿袭其体系。后来,裴松之 注《三国志》 、郦道元作《水经注》 、徐坚辑《初学记》以及宋编《太 平御览》 ,等等,都曾大量征引该书以注补旧史之阙,或增广旧闻轶事。 可惜的是此书于宋以后便亡佚了。 公元 280 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 一。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陈寿便现无旁贷地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的重任。他不舍昼夜地大量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出访 问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民间传闻歌谣,踏访三国名人遗迹,考核旧 史所达人物姓氏年里、官爵行事,开始进行一部传大的历史巨著《三 国志》的撰著工作。历经十年艰辛,大致在太康十年之前,才基本完 成。这部书共有六十五卷,外《叙录》一卷(已佚

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著有《三国志》65卷,记载了汉代末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内中有诸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后来,南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又为《三国志》作注,名为《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210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了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曹操的轶事,如乔玄评曹、曹劫新妇、祢衡遭谪、铜雀储妓、孔融被收、杨修恃才、望梅止渴、梦中杀人和借头止惑等。

三国演义

1、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