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凭什么被称为清朝的一大才子?没见他留下什么著作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纪晓岚凭什么被称为清朝的一大才子?没见他留下什么著作啊?,第1张

历史上的纪晓岚

—————————吴兆路博士在复旦大学的讲演(节选) —————————

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清宫戏在荧屏上的连续播出,纪晓岚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乾隆年间的大学士,没想到时隔200年后又“火”了一把,尤其是他与和坤的斗智斗勇,很出彩。电视剧中的纪晓岚显然被美化了不少,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戏谑的成分。历史上的纪晓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撷取几个不同的侧面,以飨感兴趣的人们。

河间才子入翰林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昀随驾。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

宦途生涯多烟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纪昀在翰林院春风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这时与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鸣盛、钱大昕、朱筠、卢文、王昶等。乾隆二十年,纪昀在北京歙县会馆拜见了戴震。两人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更为生动有趣:当时纪昀得知消息,想预先通知卢家。但又怕引火烧身,不敢轻易传话、写信。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卢见曾从中终于悟出其中的隐语:“盐案亏空查封”。后经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纪昀终于败露,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纪昀在新疆呆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时间中,其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纪昀东归不久也撒手人寰。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纪昀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重返翰林院,使纪晓岚的思想为仕与隐的抉择产生过激烈的斗争。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胜衰荣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酣然“痴不省”而来得快活。

但是,纪昀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过那种“水中凫”的生活,火热的经世情怀终于战胜了退隐的念头。纪昀生活后期,备受恩宠。他三迁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执掌兵符,最后竟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纪昀不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执学术牛耳,为士林所宗仰。洪亮吉就称他“当代无人可并论”,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文宗。虽然如此,他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年轻时一度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他,至此,日感疲惫,再“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所以当《阅微草堂笔记》脱稿时,他不无抱憾地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立身之道与交游

纪晓岚在清代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另外他还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是乾嘉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所以交游甚广,其友朋知己、门生故吏不计其数。从其作品或一些文献里可以查证,当时许多著名汉学家、文人学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谊,诸如戴震、王昶、卢文弨、王鸣盛、钱大昕、余集、邵晋涵、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乾隆二十年夏,纪昀初识戴震。当时戴震是来京避难的。两人情深意笃。纪昀还曾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乾隆三十八年,戴震还因纪昀的推荐进入四库馆。戴震去世后,纪昀曾深情赋诗,说是“披肝露胆两无疑”的朋友。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扼杀人性的尖锐抨击,这在纪晓岚纂修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纪晓岚多次述及他和陆青来的结交经过。陆青来曾官至湖南巡抚、户部郎中。治学倡导经世致用。他与纪晓岚少年时代同受业于董邦达,是非常要好的同学。纪晓岚说,他小的时候常喜欢戏侮陆青来,但青来并不为忤,称纪晓岚的喜怒变化是真性情的表现。为此,纪昀颇有知己之感。

纪晓岚的同窗好友还有一个董元度。董元度,字寄庐,号曲江,山东平原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人相识于乾隆十三年,交谊甚笃,有多首酬唱诗传世。董氏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其诗多清婉而感伤。纪昀《戏赠曲江》诗中曾说他“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每怜同寂寞,相与惜居诸。”《阅微草堂笔记》也多次表示对董元度所禀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处世态度推崇备至。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晓岚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字崇石,号石庵,刘统勋长子。刘墉在民间是个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户晓的《刘公案》就是表彰他的。刘墉比纪昀年长4岁,都是一代才子。相传刘墉当年参加殿试时曾有上乘表现。乾隆皇帝让其以自身驼背为题赋诗,他不无自嘲兼揶揄地写道:“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和坤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纪昀交游的名单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像钱大昕、卢文弨、王杰、王鸣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师,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化脊梁。正是这么一批人,为盛世学术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比如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纪昀就把他们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认真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朋党之见,君子病焉。”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作为乾隆年间的一名封建正统文人,纪晓岚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自然也是“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他也说“诗本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与别人有所不同,他强调的是植根于人之本性基础上的“本天而动”的“至性至情”。“诗之分葩竞艳,要皆发乎情思,抒乎性灵”(《冰瓯诗草序》)。他反对充满理气的文章,同时也反对不近人情的道学。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就曾大力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和无情。

夙兴夜寐四库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于是龙颜大怒,专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缮告成。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当时的大学者朱�在《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亦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其中有380多种佚书是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搜集失而复得的珍品。还有不少书籍,经过艰苦的考订而恢复了原貌。郦道元的《水经注》,便是经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长期混淆的“经”与“注”得以区别开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有思想学术价值,介绍著录与存目书籍,写明作者名姓、所处时代、该书要旨和基本评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积平生精力研读《四库提要》的余嘉锡亦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库提要辩证·序录》)

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据官方上报的数字统计,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销毁、抽毁的书目多达2600多种,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阅微草堂度晚年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如《滦阳消夏录》(六)第十则,作者就借山中“鬼隐士”之口,生动地描绘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间世道,充满了相互倾轧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滦阳消夏录》卷四则写“有两塾师临村居,皆以道学自任”。在公开场合,他们“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暗里却互相勾结,丧尽天良,谋夺寡妇田产。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滦阳续录》(五)就讲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沧州有个董华,家里穷得无立锥之地,以卖药卜卦为生,“一母一妻,以缝纫浣濯佐之,犹日不举火。”适逢这年又发生了大饥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毙。无奈之下,董华只好“鬻妇以求活”。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对那名“万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没有丝毫的指责之意,反添几分同情和理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阅微草堂笔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有“过于议论”之嫌,“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讽喻性的故事还是颇为生动风趣的,甚至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如是我闻》卷三写一“相见辙讲学”的翰林官员,别人也以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没想到,他也竟会因没有及时接受来宾的送礼而“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人物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和心灵世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另外诸如《姑妄听之》卷二“河中寻兽”之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聊斋志异》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纪晓岚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可惜前面朋友回答的地方志资源都失效了,无法下载了,

中国方志丛书是由台湾成文出版社编辑的,出版时间为:1966年至1970年、1947年至1976年、1983年至1985年,一共影印5359册方志 。明清以来,方志成为地方官参照施政的要览。若说依据方志便能了解该地的全情,未免过于夸张,所以研读方志只能说有助于了解一地的过去情况,提供历史专题研究的翔寮资料,

全国最全方志丛书大合集《中国方志丛书》一千七百二十九册约58G,内容比较大,

《中国方志丛书》前年我在 古籍阁  中所下载到的全部地方志书籍,刚才我又看去了一下,现在依然可下载到

一共一千多册,字数有限我只展示部分省份的目录吧

全部省份地方志

01江苏(全)

02安徽省(全)

03浙江(全)

04江西省(缺1种)

05湖南省(全)

06湖北省(全)

07四川省-全

08山东省(全)

09山西省(全)

10河南省(全)

11河北省(缺2种)

12陕西省(全)

13甘肃省(全)

14广东省(缺2种)

15广西省(缺1种)

16福建省(缺3种)

17云南省(缺3种)

18贵州省(全)

D西部地方(全)

E塞北地方(全)

F东北地方(全)

中国方志丛书(补残缺24种),

├─11河北省(缺2种)

│      001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全)

│      002清苑县志(1)

│      002清苑县志(2)

│      003良乡县志(全)

│      004固安文献志(1-3)

│      005东安县志(全)

│      006香河县志(全)

│      007怀柔县新志(全)

│      008房山县志(1-2)

│      009霸县新志(1-2)

│      010涿县志(1-2)

│      011通县志要(全)

│      012光绪昌平州志(1-2)

│      013顺义县志(1-2)

│      014密云县志(全)

│      015静海县志(1-3)

│      016 新校天津卫志四卷pdf

│      017青县志(1-2)

│      018沧县志(1-2)

│      018沧县志(3-4)

│      019南皮县志(1-4)

│      020卢龙县志pdf

│      021初续献县志(全)

│      022阜城县志(全)

│      023交河县志(1-3)

│      024临榆县志(1-3)

│      025丰润县志(1)

│      026昌黎县志(1)

│      026昌黎县志(2)

│      027新城县志(1-2)

│      028文安县志(1-3)

│      029雄县乡土志(全)

│      030束鹿县志(五志合刊)(1-2)

│      031高阳县志(1-2)

│      032望都县志(1-2)

│      033晋县乡土志(全)

│      034井陉县志(1-2)

│      035蒿城县志(1-2)

│      036蒿城县乡土地理(全)

│      037新乐县志(全)

│      038完县新志(1-2)

│      039大名县志(1-3)

│      040东明县新志(1-3)

│      041磁县县志(全)

│      042广平县志(全)

│      043高邑县志(全)

│      044冀县志(1-2)

│      045新河县志(1-2)

│      046翟城村志(全)

│      047直隶疆域屯防详考(全)

│      048涞水县拳匪敉平录(全)

│      049安国县新志稿(1-2)

│      050隆平县志(1-2)

│      051枣强县志补正(全)

│      052武邑县志(1-2)

│      053安次县志(1-2)

│      054蓟县志(1-2)

│      055赵州属邑志(1-2)

│      056鸡泽县志(全)

│      057唐县志(1-3)

│      058容城县志(1-3)

│      059邢台县志(1-2)

│      060祁州续志(全)

│      061永年县志(1-3)

│      062邯郸县志(1-3)

│      063庆都县志(全)

│      064南和县志(1-2)

│      065乐亭县志(1-2)

│      066庆云县志(全)

│      067满城县志略(1-2)

│      069广宗县志(1-2)

│      070东道图说便览(全)

│      071增续长垣县志(全)

│      072畿辅舆地全图(1-3)

│      073成安县志(1-3)

│      074定兴县志(1-4)

│      075固安县志(1-2)

│      076宝坻县志(1-3)

│      077宁晋县志(1-3)

│      078定县志(1-3)

│      079元氏县续志(全)

│      080无极县续志(全)

│      081武强县新志(1-2)

│      082昌平外志(全)

│      083元城县志(1-2)

│      084任县志(1-2)

│      085抚宁县志(1-2)

│      086天津志略(全)

│      087赞皇县志(全)

│      088蠡县志(1-2)

│      089京师坊巷志(1-2)

│      090重修阜志(全)

│      091 平谷县志六卷pdf

│      092雄县新志(1-3)

│      093内邱县志(1-2)

│      094滦州志(1-2)

│      095广昌县志(1-2)

│      096清河县志(1-2)

│      097涞水县志(1-2)

│      098吴桥县志(1-4)

│      099 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pdf

│      100定州续志(全)

│      101沧州志(1-4)

│      102盐山新志(1-4)

│      103 续修故城县志十二卷pdf

│      103故城县志(1)

│      103故城县志(2-5)

│      104任邱续志(全)

│      105宁津县志(1-3)

│      106景县志(1-6)

│      107迁安县志(1-2)

│      108徐水县新志(1-3)

│      109祁州志(1-2)

│      110栾城县志(1-2)

│      111平山县志料集(全)

│      112灵寿县志(1-2)

│      113元氏县志(1)

│      113元氏县志(2-3)

│      114井陉县志(全)

│      115井陉县志(全)

│      116无极县志(1-2)

│      117深泽县志(全)

│      118南乐县志(1-2)

│      119东明县志(1-3)

│      120东明县续志(全)

│      121开州志(1-5)

│      122巨鹿县志(1-3)

│      123威县志(1-5)

│      124清河县志(1-3)

│      125南宫县志(1-3)

│      126枣强县志(全)

│      127任邱县志(1-5)

│      128灵寿县志(全)

│      130 长垣县志十六卷pdf

│      130长垣县志(1)

│      130长垣县志(3-4)

│      131柏乡县志(1-2)

│      132晋县志料(全)

│      133光绪束鹿县乡土志(全)

│      aas16032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12陕西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长安县志(1-2)

│  │      002咸宁县志(1-3)

│  │      003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2)

│  │      004兴平县志(1-2)

│  │      005兴平县乡土志(全)

│  │      006高陵县续志(全)

│  │      007雩县志(1-2)

│  │      008雩县乡土志(全)

│  │      009蓝田县志(1-2)

│  │      010泾阳县志(1-2)

│  │      011盩厔县志(1-2)

│  │      012新续渭南县志(1-3)

│  │      013富平县志稿(1-3)

│  │      014同官县志(全)

│  │      015朝邑县后志(1-2)

│  │      016朝邑县乡土志(全)

│  │      017朝邑县幅员地粮总说(全)

│  │      018郃阳县全志(全)

│  │      019澄城县附志(全)

│  │      020平民县志(全)

│  │      021续潼关县志(全)

│  │      022华州乡土志(全)

│  │      023蒲城县新志(1-2)

│  │      024雒南县乡土志(全)

│  │      025孝义厅志(全)

│  │      026岐山县乡土志(全)

│  │      027郿县志(1-2)

│  │      028麟游县新志草pdf

│  │      029陇州志(1-2)

│  │      030邠州新志稿(全)

│  │      

│  ├─2

│  │      031续修南郑县志(1-3)

│  │      032长武县志(全)

│  │      033乾州志稿(1-2)

│  │      034武功县续志(全)

│  │      035沔县志(全)

│  │      036褒城县志(全)

│  │      037城固县志(1)

│  │      037城固县志(2)

│  │      038城固县乡土志(全)

│  │      039洋县志(1-3)

│  │      040宁羌州志(1-2)

│  │      041宁羌州乡土志(全)

│  │      042新续略阳县志(全)

│  │      043佛坪县志(全)

│  │      044定远厅志(1)

│  │      044定远厅志(2)

│  │      045留坝厅志(全)

│  │      046扶风县志(全)

│  │      047扶风县乡土志(全)

│  │      048安康县志(全)

│  │      049续修平利县志(全)

│  │      050洵阳县志(1-2)

│  │      051白河县志(全)

│  │      052石泉县志(全)

│  │      053镇安县志(全)

│  │      054镇安县乡土志(全)

│  │      055凤县志(1-2)

│  │      056府谷县志(1-2)

│  │      057横山县志(全)

│  │      058葭州志(全)

│  │      059神木县志(全)

│  │      060神木乡土志(全)

│  │      061陕西全省舆地图pdf

│  │      062秦疆治略(全)

│  │      063陕西志辑要(1-2)

│  │      064长安志(1-2)

│  │      065同州府续志(1-3)

│  │      

│  ├─3

│  │      066重修凤翔府志(全)

│  │      067续兴安府志(全)

│  │      068延安府志(1-4)

│  │      069甘泉县乡土志(全)

│  │      070安定县志(全)

│  │      071靖边县志稿(1-2)

│  │      072绥德州志(1-2)

│  │      073清涧县志(全)

│  │      074吴堡县志(全)

│  │      075中部县志(全)

│  │      076中部县乡土志(全)

│  │      077宜君县志(全)

│  │      078砖坪县志(全)

│  │      079延绥镇志pdf

│  │      080三辅黄图(全)

│  │      081洛阳伽蓝记(全)

│  │      082永寿县志(1-2)

│  │      083三水县志(全)

│  │      084宝鸡县志(1-2)

│  │      085宜川县志(1-2)

│  │      086宜川乡土志(全)

│  │      087西安府志(1-6)

│  │      088续修醴泉县志稿(1-2)

│  │      

│  └─4

│          089大荔县志稿(1-2)

│          090西乡县志(全)

│          091华岳志(1-2)

│          092陕西南山谷口考(全)

│          093延长县志(全)

│          094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金书(1-2)

│          095略阳县志(全)

│          096耀州志(全)

│          097续耀州志

│          098白水县志(1-2)

│          099韩城县续志(全)

│          100重修岐山县志(全)

│          101淳化县志(1-2)

│          102洋县志(全)

│          103商南县志(1-2)

│          104葭县志(全)

│          105洛川县志(1-2)

│          106中部县志(黄陵县志)(全)

│          107宜川县志(1-2)

│          108三原县新志(1-2)

│          109朝邑县志(全)

│          110高陵县志(全)

│          111临潼县志(1-3)

│          112白河县志(全)

│          113蒲城县志(1-2)

│          114武功县志(全)

│          115陇州续志(1-2)

│          116韩城县志(1-2)

│          117韩城县续志pdf

│          118乾州新志(全)

│         

├─13甘肃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陇边考略(全)

│  │      002钦定兰州纪略(1-3)

│  │      003狄道州志(1-2)

│  │      004金县志(全)

│  │      005渭源县志(全)

│  │      006会宁县志(全)

│  │      007清水县志(全)

│  │      008徽郡志(全)

│  │      009通渭县新志(1-2)

│  │      010西和县志(全)

│  │      011成县新志(1-2)

│  │      012静宁州志(全)

│  │      013隆德县志(全)

│  │      014庄浪县志(全)

│  │      015崇信县志(全)

│  │      016固原州志(1-3)

│  │      017民勤县志(全)

│  │      018玉门县志(全)

│  │      019泾州志(全)

│  │      020海城县志(全)

│  │      021两当县志(全)

│  │      022镇番县志(1-2)

│  │      023永登县志(全)

│  │      024合水县志(全)

│  │      025夏河县志(全)

│  │      026山丹县志(全)

│  │      027肃镇志(全)

│  │      028洮州厅志(1-2)

│  │      029安定县志(全)

│  │      030敦煌县志(全)

│  │      

│  └─2

│          031崆峒山志(全)

│          032和政县志(全)

│          033靖远县志(1-2)

│          034伏羌县志(全)

│          035新纂康县县志(1-2)

│          036华亭县志(1-2)

│          037重修隆德县志pdf

│          038重修灵台县志(1-3)

│          039临泽县志(全)

│          040重修镇原县志(1-2)

│          040重修镇原县志(3-6)

│          041秦安志(全)

│          042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1-2)

│          043甘州府志(1-6)

│          044徽县志(1-2)

│          045直隶秦州新志(1-5)

│          046兰州府志(1-3)

要说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人,除了诸侯、变法名臣、名将之外,大概还得算上周游列国游说的纵横家们吧。如果说纵横家中最出名的是张仪和苏秦,那么显得最神秘又最厉害的,当属张仪苏秦二人的老师,鬼谷子。

说他神秘,是因为他的生平事迹不可考,但关于他的传说却多如牛毛。有人说他是神仙,和黄帝同时代,活了一千多岁,但这种说法大家听听就算了,呵呵哒。也有人说他生于春秋战国之交,主要活动年代属战国时期,这倒是和史记中所说张仪苏秦“俱事鬼谷先生”相吻合。

关于鬼谷子的真实姓名,一直很难考证,就连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也是争议不断。晋代以前的说法是,此人以隐居地的地名为号,所以被称作鬼谷子。从晋代一直到宋代,才慢慢出现了记载着鬼谷子姓名的文献,说鬼谷子姓王,名誗或训,又或者诩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记录鬼谷子姓名的古籍也多是《神仙传》、《太平广记》之类的志怪小说,不足为信。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

一、 文献史料

目录之书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

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工具书: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丛书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各时期史料

(一)先秦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

(二)两汉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

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隋唐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毕斐:《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五)五代宋辽金

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

(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六)元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七)明

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八)清

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二、 图录

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

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

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

历年期刊:

《考古》

《文物》

《中原文物》

《江汉考古》

《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单行本: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

相关学科通论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

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

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

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综合研究

[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年代分类研究成果

先秦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

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

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

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秦汉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

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

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

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

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

魏晋

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

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

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

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隋唐

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

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承名世:《论孙位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

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

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五代宋辽金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

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台湾王正华:《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元代

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

元代:

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

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新美术》1997年第3期

美文以诚:《王蒙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明代: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

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

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