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尹波(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尹波,男,1963年11出生,四川成都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尹波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1月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 代表作品 :《古玩宝典》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参加了《全宋文》的编纂工作,校点500万字。主编了《古玩宝典》(全10册)、《宋人年谱丛刊》(全12册),担任《宋集珍本丛刊》(全108册)、《儒家德治思想探讨》副主编,合作校点《朱熹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参加编写了《四库大辞典》、《江万里研究》等。在《文献》、《四川大学学报》、《宋代文化研究》、《大陆杂志》、《文史知识》、《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目前正在进行《儒藏》的编纂,及《魏了翁集》、《蜀中广记》的整理工作。 尹波先生

随着国家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话,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是前景越来越好的。毕业生可以到博物馆做史料研究,还可以在府机关,当然是涉及到文化这一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还可以到高等学校、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和科研工作,还可以到一些新闻单位、拍卖公司,因为这些单位对于文化和文物收藏方面的需求都是比较热的,前景也是比较好的。

1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业前景

博物馆、文博管理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文物商店、文化公司、拍卖行、图书馆、古籍书店、学校等企事业单位。

2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随着国家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话,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是前景越来越好的。毕业生可以到博物馆做史料研究,还可以在政府机关,当然是涉及到文化这一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还可以到高等学校、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和科研工作,还可以到一些新闻单位、拍卖公司,因为这些单位对于文化和文物收藏方面的需求都是比较热的,前景也是比较好的。

3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

3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

5了解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很多,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但大家还是要在专业上努力学习,争取学习地更深入。

民营企业。

可以电话咨询。

背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专业修复机构。自2004年初创巴蜀文献保护研究所、历经古籍文献工作室、四川智源古籍文献工作室、四川文献保护研究工作室到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一路艰辛,一路风尘,经过了近10年的历炼,成为今天初具规模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古籍文献修复专业机构。她秉持“自筹资金、自主创业、自负盈亏、自辟市场、自负民事责任”的“五自”信念,特聘享誉海内外的古籍文献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古籍善本字画修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顾问,严把修复质量关,用国家标准这把尺子鉴定、验收修复作品。

宋刻本《后村居士集》、北宋《金粟山大藏经》写本、清文澜阁《四库全书》零等20万页古籍以数字化的方式回归了。这些古籍古迹历史非常久远,时至如今还能回归这中间的困难喝阻碍难以言喻。据了解,这些古籍的数字化回归离不开一位年近七旬老人数年的奔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位老人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四川大学的教授,两年间里,奔走于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让收藏在此的文化古籍可以通过技术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经过这名老学者的不断努力和奔走,终于20万页古籍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回归并且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定是有着非凡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并且有这么一项技术能够运用在这20万页古籍上,使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那么在未来肯定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文物或文化典籍的恢复和回归上。这不仅是对文化典籍恢复有重要影响,对于科技上来说也是非常显著的一项进步。

当然,我想说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个故事和这项技术,我更想呼吁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像这位教授一样的学者出现,每个人都应该以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我们目前古书典籍的修复现状其实是不容乐观的,专业人才的缺失,修复的难度系数高都让这项事业难以前进,我们应该惋惜但更应该珍惜。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上下5000年,其中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历史长河中消逝不见的也大有其在。但不论是保存至今的还是丢失不见都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并且创造。我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更加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葛剑雄教授曾在一个讲座上说中国古籍能保存至今,是先贤不惜生命代价传承下来。现在,这名年近七旬的教授用行动告诉我们,中国古籍的保存不仅只有先贤的贡献,我们也是同样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