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鬼节的来历,第1张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由于七月是属坤,是八卦中至阴的一卦,而据过往经验,这个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渐渐演变成七月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

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 , 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所以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大乐。所谓三恶道是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早日超脱。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阿弥陀佛!

鬼的种类很多。在正法念经所记载有三十六种之多,今介绍如下文:

1.食气鬼: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气,人就会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劝善之处,闻说善法,就会觉得不饿。

3.食水鬼:常在阴沟或水边,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阴沟或水边游戏。

4.食血鬼:常在屠宰场,或杀鸡杀鸭杀蛇等一切杀生之屠家,或牲畜肉类市场的黑暗处,以血为食,尤喜食人血。对於妇女的月经更感兴趣,故希望妇女特别注意,妥善处理,不可乱弃,免结鬼缘。

5.食吐鬼:喜欢与饮酒的人亲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呕吐而饱食恶气。

6.食粪鬼:经常潜於堆粪黑暗之处,食其粪气。

7.食唾鬼:喜欢亲近有吐痰习惯的人,每闻咳嗽声及痰喘囗唾之声,非常高兴,伺其唾痰而食之。

8.食发鬼:喜食婴儿胎发与此婴儿结鬼缘。因此,每於男女婴儿第一次之胎发,不可乘方便随意乱丢,应当妥为处理。成人之头发,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发,此鬼最喜。

希 理头发,当於室内,并以火焚化,免为鬼食,结上不善鬼缘。

9.无食鬼:经常寻找不着自己所吸食之物,常会感到饥苦难受。

10.希 鬼:专门希 世人为恶,此种鬼的精神就会感到满足。

11.食肉鬼:专门吃动物死臭的尸体传染毒菌。因此,对於动物死尸,不可乱抛於垃

圾桶或水沟、脏乱之处,以免鬼食。

12.食小儿鬼:此鬼吸其小儿之气血,因此,小儿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须与大人同行

13.伺婴儿便鬼:此鬼对婴儿之便,甚觉香美,时常窥伺,希得食婴便,与此婴终身

结缘。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将婴便收拾於厕所内。

14.伺便鬼:专门吸人类之大便热气。因此,人类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厕所上

大便,以免结此鬼缘。

15.食人精气鬼:专门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时,吸取人之精气。

16.火炉烧食鬼:伺於火炉食物,吸其食物气味。

17.炽燃鬼:生前为人时,瞠心太重,死后入炽燃鬼类,经常感到烈火中烧之苦。

18.食香鬼:专门喜欢亲近身上有涂抹各种香气的女人,吸其香气,喜崇妇女作邪恶

19.地下鬼:专门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处,尤其阴湿地方。久之渐生疫气,不利於人类生活。

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墙而横行,足不着地,顷刻千里。

21.护身饿鬼:其身体貌俱黑如锅底。喜亲近衰败人家,常崇懒惰妇女,不为灶事,以便栖身於冷灶之内。

22.针囗饿鬼:肚大喉细,囗如针孔,遇饮食不能下咽,饥火中烧,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为鬼中之精灵,专门假借人之灵气,说神话,做鬼事,诱惑世人入迷崇邪,渐离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与好色之徒亲近,崇人邪*,而鬼得食*污之物,遇人怀孕,鬼缘投胎,生为人,男喜贪*,女则为妓,以*乱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机取其替代。

26.使执杖鬼:地狱中之一切鬼吏,专执目杖,对犯鬼执行刑罚。

27.住不净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脏乱不净、污浊不堪,臭秽不能令人居住之处,

是此类鬼所居之处。

28.住冢间食热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热气。

29.树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树下,有时显其灵异,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树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处交通旁之阴暗或危险之处,专戏弄心中有恶之人,走失迷路及车祸。

31.旷野鬼:此鬼居於无人旷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风鬼:常於夜间出来,吸纳腥风而为食。

33.食火炭鬼:专 火炭之气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种毒气,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应妥为处理。

35.罗刹鬼:此为恶鬼的总名,黑身朱发绿眼,极其凶恶。女性恶鬼的总称为罗叉私常现为最美丽的妇女,为人不识其为恶鬼。

36.杀身饿鬼:此鬼多系自杀而生,专门寻找机会,助人愚迷而行各种自杀。

鬼道众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种。因其鬼界,所受之果报不同

鬼节有什么顾忌:

七月十四俗称鬼节,相传阴间地府的鬼门关大开,无数鬼魂涌到阳间度假,阳间便成为「它们」的散心地,可谓「阴气冲天」。每年鬼节期间,传统习俗�会预备祭品来安抚鬼魂的,祈望「它们」吃饱食醉及收了衣钱财物之后,安守本份不要在阳间搞事。 人性有分正邪善恶及七情六欲,鬼的心性也同人类无异。假若「它们」循规蹈矩故然是好,但当中有些带著妒气 戾气 怨气、霸气 邪气 杀气等不祥之气到来,而且更是冥顽不灵的那就麻烦了。鬼性难测,为免有不测之灾出现.

禁忌: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你说呢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6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10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1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2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4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8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你好!

出自《苔痕树影图》。画之左上倪瓒自题六言诗:

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

诗文大致意思为:

雨后山石浸润,苔痕清冽,天高云阔身处山林中只见竹影树影斑驳。听说这山里的寺庙最妙,能够包容性情狂傲之人尽情放声抒情。

《苔痕树影图》是画家倪瓒去世前2年的作品,画面极为简单,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整幅画透泄了画家天真幽淡、狷介横逸的性情。

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

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汉丧葬吊祭考

  东汉时期,国家和私人的丧葬活动中都有吊祭。吊祭在当时文献中也称为“吊祠”,或者简称为“吊”。在国家的丧葬活动中,吊祭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私人治丧的活动中,吊祭则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思不可缺少的方式。然而,应该看到,东汉的这种吊祭活动是承袭西汉而来的,同时,为适应东汉丧葬活动的需要,当时的吊祭已经出现不同于西汉的诸多规定。因此,对东汉丧葬吊祭进行专门细致的考察是很必要的。前人对东汉吊祭问题已经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但是,对吊祭在东汉丧葬中的具体实行状况以及起到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的考察。本文拟对东汉丧葬吊祭相关问题做一些探讨,希望有助于明确认识东汉丧葬活动的特点。

  一、皇帝丧礼中的吊祭

  东汉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他们驾崩后所举行的丧礼,是最高规格的。《续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皇帝丧礼的举行情况显示,其礼仪程式非常复杂。陈戍国先生依据《续汉书·礼仪志下》的记载认为,皇帝丧礼包括(1)登遐;(2)确定典丧官;(3)百官素服,帝室哭踊如礼,沐浴如礼:(4)典丧官开始料理天子后事;(5)“下竹使符告郡国二千石、诸侯王……竹使符到,皆伏哭尽哀”:(6)小敛:(7)大殓;(8)皇家宗室、诸侯王、列侯、六百石以上官员按谒者引导排定伏哭: (9)三公安梓宫内珪璋诸物; (10)嗣子哭踊;(11)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12)“百官五日一会临,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国上计掾史皆五日一会”:(13)中黄门虎贲执绋,司空择土造穿,太史卜日; (14)太尉等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读策谥: (15)大鸿胪传哭,嗣位皇帝和皇后亲自送葬;(16)大行至陵,太史令读哀策;(17)东园武士奉车下明器; (18)太常导皇帝就赠位,皇帝再拜,传哭如仪; (19)奉衣物藏于便殿,进醴献几; (20)司空将校复土,皇帝、皇后以下皆去粗服,服大红,还宫,立主;(2i)虞礼毕,柑于庙,如礼:(22)先大驾日游冠衣于诸宫诸殿,群臣皆吉服从会如仪,皇帝近臣丧服如礼;(23)天下吏民发丧临三日,皆旦晡临。既葬,释服,无禁嫁娶、祠祀”。陈戍国先生考证东汉皇帝丧礼的各仪节大体是合理的。不过,对发丧仪式后吊祭活动的看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续汉书·礼仪志下》记载,对社会中不同阶层吊祭皇帝的活动再做一些辨析。

  实际上,在京城的诸侯王、列侯和各级官员、京城外的诸侯王、列侯和官员以及各地平民吊祭皇帝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来,在京城的诸侯王、列侯和各级官员对亡故皇帝的吊祭是在发丧之后进行的。《后汉书·礼仪志下》:

  夜漏,群臣入。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殿下。谒者引诸侯王立殿下,西面北上;宗室诸侯、四姓小侯在后,西面北上。治礼引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进次中二千石;列侯次二千石;六百石、博士在后;群臣陪位者皆重行,西上。位定,大鸿胪言具,谒者以闻。皇后东向,贵人、公主、宗室妇女以次立后;皇太子、皇子在东,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面:皆伏哭。大鸿胪传哭,群臣皆哭。

  《礼仪志下》所载发丧之后进行的活动,正是对驾崩皇帝的吊祭。由此可知,参加吊祭的主要有3类人员:一类为皇室成员,即皇后、贵人、公主、皇太子、皇子;二类为在京城的诸侯王、宗室诸侯、宗室妇女、四姓小侯;三类为各级中央官员和列侯,即三公、中二千石、特进、二千石、列侯、六百石官员以及博士官等。典丧官要根据参加吊祭者与驾崩皇帝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以及爵位等级和官位秩级的高低来引导他们“西面北上”、“西上”,进入陈放灵柩的殿堂,并确定他们吊哭的站位和朝向。吊祭驾崩皇帝的方式表现为群臣“伏哭,大鸿胪传哭,群臣皆哭”。

  在吊哭之后, “三公升自阼阶,安梓宫内珪璋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踊如礼”,最后完成了盖棺的过程。同时,“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监、中黄门、尚食次奠,执事者如礼。太常、大鸿胪传哭如仪。”这就是说,对驾崩皇帝的哭吊、盖棺和祭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是伴随着盖棺的进行,并通过哭吊和食奠的供奉来实现的。

  东汉时期,在吊祭驾崩皇帝之后,很快就由凶礼转为吉礼。《续汉书·礼仪志下》:“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会如仪。太尉升自阼阶,当柩御坐北面稽首,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这说明,对驾崩皇帝的吊祭与新皇帝的即位礼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东汉吊祭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吊祭的丧服要换成吉服。不过,驾崩皇帝的丧礼并没有结束。一旦新皇帝的即位礼结束, “群臣百官罢,入成丧服如礼。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

  在驾崩皇帝灵柩没有下葬之前,吊祭仪式也没有停止,“百官五日一会临,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国上计掾史皆五日一会。”。这种五日一次的“会临”,仍然是吊祭仪式的延续。因此,东汉皇帝丧礼中的吊祭,实际分为两个部分,由盖棺时的吊哭和食奠供奉与新皇帝即位礼之后的“五日会临”组成。这应该是京城百官吊祭皇帝活动的主要仪式。

  各地方的郡太守和王国诸侯王也要举行吊祭驾崩皇帝的活动。当时国家对各郡、国的吊祭是非常重视的。在由护丧官处理驾崩皇帝后事“沐浴如礼,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礼”的过程中,“是日夜,下竹使符告郡国二千石、诸侯王。”也就是国家通过竹使符向各地郡太守和诸侯王告丧。地方郡太守和诸侯王在接到告丧后,就要吊哭驾崩皇帝,也即“竹使符到,皆伏哭尽哀”。除了在当地吊祭之外,各郡太守和诸侯王并非不参与驾崩皇帝的吊祭活动。 《续汉书·礼仪志下》:“部刺史、二千石、列侯在国者及关内侯、宗室长吏及因邮奉奏,诸侯王遣大夫一人奉奏,吊臣请驿马露布,奏可。”这说明,部刺史、郡太守、诸侯王、列侯是不能够亲自到京城吊祭驾崩皇帝的。他们对驾崩皇帝的吊祭活动是通过派下属官员到京城参与丧葬活动实现的。《后汉书·廉范传》:“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所说就是上述这种情况。

沈立 2016年1月27日国图古籍馆读书札记

今日通行的《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语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但是我在国图的古籍馆作校对时,发现两个版本的古籍《弟子规》中,都是居处“辨”而不是居处“变”。

我推测居处变之变,可能是录入的时候,因为拼音输入时候打印错误,以讹传讹,以至于大家都以为都是“居处变”。

其二,居处变的说法,违背常理,这是说不通的。上文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接下来,顺理成章,就是亲人万一去世,在三年之内,常怀悲伤之情,酒肉绝,以吃斋为主,这些都可以说得通,但是,居住的地方要变换,自家的房子不住,住到哪里去呢?

而两个古本中的“居处辨”则更为合理。辨者,判也,别也,理也。在这里,作“别”解应该更为贴切。亲人去世,常怀悲伤之情,住家之所肯定与以前亲人在世时有所不同,例如应该去掉所有喜庆红火,颜色艳丽陈设或饰物,以素色为主;同时,可以陈列亲人遗像与遗物,用来缅怀亲人的恩德,不忘他们的教诲。此外,饮食断绝酒肉,以素斋为日常饮食。

  诸葛子陵《古代四柱八字命理典籍》《金不换骨髓歌断》简介

  稍微整理古籍的书名、作者与时代,特发布如下,供参考和补充。大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不对之处希望高人更正相教为是。

  1,五行大义,隋,萧吉,江苏常州武进人。此人经历了四朝十五帝,贵族官员。这本书是五行干支四柱八字的基础知识汇编。

  2,李虚中命书,出自“宋史--艺文志”,后来不停的加注什么的,从开始的一卷本、二卷本搞成了三卷本。里面有多少李虚中的意思就不好说了,肯定是继承发扬了不少的。作者就众多了,而且都没有留下什么名。李虚中,761-813,字常容,河北大名人,祖籍甘肃陇西(有说陇西南的),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李虚中病逝后, 李贺邀请韩愈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3,玉照定真经,张颙,祖籍金陵,北宋,1008-1086,字仲孚,湖南桃源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六)。嘉祐六年(一○六一),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以湖南路转运使知鄂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中散大夫、致仕上轻车都尉、南阳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是徐子平稍后时代人士。

  4,五行精纪,廖中(礼伯)于1228年完成,引用了当时的52种文献,书中共有108个命例,南宋,应该不是平常人士。

  5,三命指迷赋,岳珂(1183-1243),岳飞之孙,南宋,出生于湖北,浙江嘉兴人氏,祖籍河南汤阴,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曾经为廖中的“五行经纪”作序

  6,渊海子平,徐大升,又名徐升、徐彦升,号东齐,南宋末年浙江钱塘人氏。大致传承路线是五代至北宋公元960年间的江苏东海徐居易(字子平)---()---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安徽中部淮旬(有说淮南)的冲虚子---僧道洪(不知道是和尚还是姓僧,个人认为倘若是和尚应该叫释道洪或僧道洪法师,但是现在似乎都认为他是和尚)---浙江钱塘的徐大升。在僧道洪以前都是师徒秘传的,道洪到钱塘以后广为传播,很开放的一个和尚啊。徐大升于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写就“渊海”与“渊源”二书公开子平术,此时离南宋灭亡1279年已经不远了。有称徐大升为元人的,说明他很可能活到了1279年以后。“渊海”与“渊源”似乎是简称,全名应该是“子平渊海”与“子平渊源”,传至韩国的版本就是“子平渊源”,并且在序里面说的是“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序”。从徐子平到徐大升花了300多年,所以说徐大升继承了多少徐子平的东西都是不好说的,况且中间有不知名的传承或断档,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渊海子平”的最早版本已经是明朝、公元1548年大学士杨淙编,由钦天监李钦增补,未署原著者,只是“渊海”。此时离徐大升已经又300多年了。1600年唐锦池聘请精通命理者增补署徐升编,同时把“渊海”与“渊源”二书合二为一就是唐锦池的功劳。1634年重版加引(序),已经是明末了,清兵1644也就是10年后就入关了。所以现在一些针对徐大升与徐子平的无端指责实在是苛求古人了。有宋一朝不得不指出当时的子平术影响并不大,当时流行的是李虚中流传下来的算命术,3、4、5就完全是宋朝当时的时人名著。

  7,珞碌子三命消息赋,著于唐咸通860-874、唐昭宗869-904年间,首先由徐大升注解以后,浙江嘉兴人释昙莹邀集他的两个朋友王廷光、李仝一起注解,这几个人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主,不是无名之辈,也可见当时的命理火啊,已经进入社会主流了,不是在江湖沦落的。

  徐子平(公元907-960年),名居易,五代末北宋初人。史书记载,徐子平曾和当时的易学大师陈抟、道教高人吕洞宾一起隐居华山,所以对于其生平事迹,外人不得而知。他精研命理学,著有《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

  这是在一个位置搜到的,还有说他和陈抟、麻衣道人一起在华山什么洞隐居的,个人认为是瞎掰,那几位怎么可能和他交流呢,明显的拿他们来抬高徐子平的,徐子平曾经有人怀疑他就是徐大升的,至今还有人这么认为,搞不好他很可能不是五代末宋初的人,可能就是南宋时期的人,为了神话其技故意推前还绑架名人作陪的,因为据考证有说陈抟隐居华山就是个传说,那么这个故事更是后人编造的了

  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

  《五行精纪》共引用了当时流行的52种算命文献,这52种古籍分别是:《王氏注珞王录子赋》、《莹和尚注珞王录子赋》、《赵氏新注珞碌子赋》、《珞王录子贵贱格局》、《鬼谷子遗文》、《鬼谷子要诀》、《鬼谷子命格》、《李虚中命书》、《五行要论》、《直道歌》、《神白经》、《烛神经》、《林开五命》、《阎东叟书》、《玉霄宝鉴》、《三命指掌》、《宰公要诀》、《广信集》、《樵夫论》、《壶中子赋》、《隐迷赋》、《指迷赋》、《理愚歌》、《金书命诀》、《八字金书》、《悟玄子命书》、《天元变化书》、《孙子才书》、《希尹命书》、《太乙统纪书》、《太乙妙旨》、《三命提要》、《三命钤》、《三命纂局》、《紫虚先生局》、《紫微太乙局》、《源髓歌》、《天实经》、《通玄集》、《玉门关集》、《寸珠尺璧》、《洞微经》、《灵台经》、《穿珠指掌》、《五星捷论》、《百忌历》,《三历会同》、《马子才命格》、《预知子贵格》、《太乙经》、《太乙降诞实经》、《化成书》。上述这些书籍中,有的著录于《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及后来的一些公私图书目录中,有的则从来不为后人所知。这些书的时代大部分均完成于宋代。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南宋中期算命学说的面貌,是我们了解宋代算命学说状况的一部重要典籍。

  可是在这部南宋时代的重要算命文献中,我们同样也找不到任何与徐子平有关的记载。《五行精纪》所引文献已见上引,其中没有任何一种与徐子平有关。不仅如此,在这50多种文献多达二十万字的丰富引文中,也没有任何提及徐子平的相关内容。如果徐子平真是在算命学说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这样一种情形也是很不可思议的。这更进一步说明,关于五代至宋初的徐子平及其在算命学说史上的地位确实出自后人的编造。

  第四,现存的相传为徐子平的著作时代偏晚,不太可能是五代或宋初的作品。现存的相传为徐子平所作的命理书籍,主要是《渊海子平》和《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内容系对《珞碌子三命消息赋》加以诠释,《珞碌子三命消息赋》又称《珞王录子赋》,是唐宋时期的一篇著名赋文,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禄命之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禄命家以为本经”。但是关于这篇赋文的时代及其作者,长期以来未有定论。北宋以来,这篇赋文才在社会上盛行,注解该赋的学者颇多,如王廷光、释昙莹、李仝等人均有注文存世。这些注解在廖中的《五行精纪》中均有大量引用,另外《五行精纪》还引用了不少赵寔对《珞碌子》的注文,赵寔所作书名是《赵氏新注珞碌子赋》,该书在所有的图书目录中均失载,是一种我们过去不知道的宋代对《珞碌子赋》的注释之书,可见廖中当时搜集之富。然而在廖中搜集的这些《珞碌子赋》注释中,却未见到有这种由徐子平注释的《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廖中也从未提及该书的存在,加上宋代图书目录全未著录,令人不由得怀疑该书晚出。至于《渊海子平》,其晚出的痕迹更加明显,《渊海子平》中引用了《壶中子赋》、《理愚歌》等书,这些著作都不会早于宋代,因此其作者不可能是五代末至宋初的徐子平。

  关于徐子平的情况,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到徐子平一名的是元代学者。如舒峏在《贞素斋集》卷二《赠星者房景星序》中载,房景星自称“于星也,发躔度之妙;于数也,阐河洛之秘;于五行也,而徐子平之玄旨,尤究心焉”。元代还出现了李钦夫所撰的《子平三命渊源注》,可见当时徐子平已为算命术士们所耳熟能详。到了明清时代,徐子平已经俨然是算命学说的一个重要建树者,如宋濂在《禄命辨》一文中称:“虚中之后,唯徐子平尤造其阃奥”,而到了四库馆臣那里,他们更是一再地强调徐子平在算命理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从种种迹象来看。元人所说的徐子平,应该是南宋末年的徐彦升,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如明代徐火勃在《徐氏笔精》卷八中言:“今之推子平者祖宋末徐彦升,实非子平也”。本文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命理学家们关于五代末宋初的徐子平的追述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象,当时并没有徐子平这样一个人物,更没有所谓的徐子平把算命理论由三柱发展为四柱的史实。关于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子平术初创时,徐子平因以五行生克法推算,故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以五行均衡为贵,以五行相胜者为其人所本。据《濯缨笔记》云:“子平殁后,宋孝宗淳熙时,有淮南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墉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著。以是本书变易矣!”

  从徐子平到徐大升已历三百余年,这三百年间,子平术不知几经变化。子平术初创时是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的,但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其他禄命术,子平术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渐渐融合了其他非子平术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命学家,在子平术之六事,即“日主、五行、人元、格局、喜忌、神煞”以及其他局部内容等方面,立场有所不同。徐大升在这六事上的认识与徐子平的认识有所不同。在徐大升之后,还有许多命学家对徐大升的子平术进行了阐发,并编撰了实用口诀,不知何人,将这些杂说及口诀集在一起,成为《渊海》一书,后世多把《渊海》一书也作为徐大升所著。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寺中为其特设“飞龙宴”,多达90道菜。 宫廷素食 宫廷素食起先发展于宫廷,主要供帝王享用,后流传于民间。清宫御膳房曾下设荤局,素局,饭局和点心局。其中素局专门负责烹调素菜。其特点是制作极为精细,配菜规格繁杂。 宫廷素食来源于民间,发展于宫廷,最后亦流传于民间。因御厨最先选拔于民间,年老退休后也回到民间。如清朝的御厨年老要退休离宫,退休后他们也开饭馆或传艺他人,使御膳也流传于民间。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更是有一批御膳房素局的名厨流落于民间,开创了各自的素菜事业。如刘海泉创立了“全素斋”曾名噪京城。 民间素食 民间素菜是指民间的素菜馆和家常烹制的素菜,亦有自己的流派,如川菜素食等。 清朝光绪初年,北京前门大街曾有“素真馆”,之后,西四又有“香积园”,西单有“道德林”,及“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鸿宾楼”等。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唐僧的形象特点:善良、觉得人人都是善良的,同时有些迂腐不明事理。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专情冲动、冷漠、霸气。

师徒们一路赏端阳之景,不觉走进山中。眼见天色将晚,大家赶路想寻个人家化些斋吃。不料遇上山中贼人,索要财物,被悟空收拾了两个,其它人四散逃跑了。

一众人继续西行,找到一处庄院。院中只有杨老夫妇和一小孙子,原来杨老的儿子在山中与贼人为伴,不常归家。老夫妇皆是善良之人,安排素斋,让四人休息去了。

夜深时杨老儿子带着一伙贼人回来,巧遇师徒四人,便起杀心,老者相密,四人偷偷从后门走了。贼心不死一路追赶,悟空不几下就收拾了这些狂徒,取了杨老儿逆子命。唐僧一气念起紧箍咒,将悟空赶走。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

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