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或称咋用竹或木制成一般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
简,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一般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和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牍的材料:
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楚墓、湖北云梦秦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都是竹简,多就地取材制成。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都是木简。1944年敦煌出土的木简,其材料经鉴定,有青杄、白毛杨、水柳和柽柳,都是杨柳科和松柏科的木材。
削衣多为杄儿松之类,以其不产于本地,取材困难,故将废简削去一层,重新书写。居延汉简的材料与敦煌汉简大致相同,还有一种非常坚硬的类似枣木的材料。敦煌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都发现有很少数的竹简,有的是书信,有的是抄写《苍颉篇》和医方的,大概都是从中原带过去的。
上世纪80年代,湖北出土竹简,专家说它是秦国称霸天下的秘诀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三座汉墓。这些坟墓内并没有尸体骸骨,有的只是一些汉代竹简。然而这些竹简其意义价值非凡,专家经过为期三年考证认为:这些汉代竹简记载的是一本我国失传已久的奇书,这本奇书也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秘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将时间回溯至1983年12月,当年荆州博物馆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直到1984年1月底,考古工作才基本清理完毕。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从这三座汉墓当中发掘了大批竹简,这些竹简被统称为''张家山汉简,''大致包括《二年律令》《算数书》《引书》等等汉代律法竹简。得到这批竹简之后,荆州博物馆组织文物专家,还有当地文史专家进行全面修复工作,三年之后,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基本拓印,破译工作已经结束。
从这些竹简当中,后人基本上了解这样一些事实,汉高祖刘邦建立大统采百家之长,摒弃了秦朝暴政的陋习。且经历楚汉争霸多年混战后,天下早已人困马乏。所以西汉初期中原政权以休养生息,不主动对外扩张。张家山出土的这些竹简中共包含了27种汉代律法,涉及范围非常广,对社会各个方面责任划定,还有犯罪之人该采用怎样的刑法,以及主张对老人的赡养,还有子女继承权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这批竹简里还有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算数书》《脉书》《引书》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资料。由于张家山汉简记载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军事、政要、律法等等相关范畴,直到今日不少专家还在孜孜不倦研究这批汉简其背后隐藏的知识。可是这批竹简和我国一本奇书有关系,这本奇书的名字叫做《商君书》。顾名思义,《商君书》乃是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变革家商鞅生平记载,也可以说是商鞅于秦国实行改革的重要框架。那么张家山汉简和《商君书》有何必然联系吗?
大约是公元前375年左右,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投奔孝公,此后商鞅在秦国实行新政改革。虽说商鞅此举帮助秦国腾飞,可是也让不少老派贵族利益受损。秦孝公驾崩之后秦惠文王即位,此时商鞅因为得罪太多人,秦惠王不得已逮捕商鞅,随即将其车裂而死,商鞅在秦国所实施的改革依旧未有停止。让人蹊跷的是,商鞅所著《商君书》却不翼而飞。后世专家认为,应该是商鞅树敌太多,加上秦惠文王新王登基,害怕一些秦国贵族联合起来反抗王权统治,所以将有关商鞅的一切通通销毁,只留下了些蛛丝马迹。
西汉距离秦国年代并不远,汉高祖刘邦一股脑的继承秦制,《商君书》其精髓内容很可能被刘邦汲取而来用于大汉政权。张家山出土的这批汉简,很显然就是商鞅所著的《商君书》。只不过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正版《商君书》,早已不可考。而商鞅在秦国改革留下的框架,一些基础律法则被西汉全部继承而来。张家山汉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商鞅的改革之法《商君书》的另一种演变。
和大家说个小细节,张家山汉简最终成书时间应该是吕雉掌管大权之时,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古籍,还是要感谢这位吕太后。
纵观五千年历史长河,战争始终是朝代更迭的手段,其中涌现出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如孙武、孙膑、吴起、韩信、岳飞等。人们为他们在战争中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尤其是韩信,短暂的几年戎马生涯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军事成语典故。那么,他们是天生的军事奇才吗?直到一堆竹简的出土,才让人们知道这些军事天才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物,他便是姜子牙。
兵家始祖姜子牙
姜子牙,大周朝的开国功臣。由于史料的缺失,人们对春秋之前的历史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像姜子牙这样杰出的军事家,历史并没有多少文字来记载他是如何为周朝攻城略地的。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像司马迁这样的高手,也只能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以一小段文字简单概括之。但是就是这样的描述中,仍旧包含着两层意思。
其一,大周朝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凭借着姜子牙的谋略攻打下来的,那剩下的三分之一可能是老周家的自留地西岐一带吧!其二,后世的用兵之道几乎都参考了姜太公的兵法。姜子牙所著的兵书叫做《六韬》,也叫《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因为史书资料的缺失,没有后世军事家如韩信这样诸多的战争案例,世人都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上的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有力地证明了《六韬》的确为姜太公所著。
当人们翻开细读《六韬》之时,才发现后世兵法家的军事理论都能在这里找到痕迹。下面便简单举例说明。
一、龙韬·王翼:用人姜子牙认为军队的将帅需要配备72位辅佐人员。心腹1人,主管参谋;谋士5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等;天文3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等;地利3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等;兵法9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等;通粮4人,主管后勤供给等;奋威4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等;游士8人,主管察明敌方奸佞,进行间谍活动等;法算2人,主管计算军队营垒、粮食和财用的收支情况等……
从天时到地理,从前线到后勤,从谋士到间谍,仿佛是一本迷你的《孙子兵法》。而诸葛亮的那些让世人惊叹不已的奇思妙想,原来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二、武韬·三疑:用计当己方的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之时,姜太公认为可以因势利导、慎用计谋、使用钱财。遇上劲敌就使用骄兵之策来使其狂妄出错,收买敌人心腹来离间其君臣,助长其残暴来瓦解敌国的民心。
写到这里,突然有种感觉,虽然商纣王后期变得残暴无比与苏妲己有很大关系,貌似也有中计之嫌。
无论姜子牙是否有机会使用之,这些计谋在春秋战国期间却被那些诸侯使用的风生水起,尤其是秦国。从秦穆公到秦昭王再到秦始皇,这离间计使得可谓是炉火纯青,一定程度上帮助秦国称霸春秋、统一天下。
除此之外,其他各卷更是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因地制宜运用战术,以及如何练兵等等。
后世之人受益匪浅
其中,《史记》记载的便有两人,苏秦学习《太公阴符》而被拜为六国相,张良得《太公兵法》而助刘邦夺天下。
除此之外,著名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人的军事理论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六韬》。
名称郭店楚墓竹简
年代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战国中期
出土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
书体楚系篆书
材质竹质墨迹
规格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另一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数量共804枚,有字简计730枚
字数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 1993年10月18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郭店墓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区(1998年改为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一组。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9公里。
在一号墓头箱出土竹简804枚(M1:T4)。 虽两经盗扰,盗墓者曾打破边箱,盗去一些文物。不过从后来发掘的平面图看,所失不多,特别是简基本得以幸免,仍幸存有八百余枚。 其中一少部分为无字简,有字简据整理后的数字统计,共计730枚。大部分完整,未拼合的小碎片数量不多。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一种儒、道共同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 郭店一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一棺一椁,椁室内除棺室外,还有边箱、头箱,随葬品主要集中在边箱、头箱,在头箱发现了因编线腐朽而散乱无序的竹简,大部分完好,少量残断。之外还遗存有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漆耳杯、漆奁等文物。
1994年春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下简称上博)斥资购回。为第一批竹简,残简、完简1200余枚。
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第二批竹简。这一批竹简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简相同,并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 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内容总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多为传世本所无。有些虽有传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
由于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已无从确认。虽传闻来自湖北,但无确证。 1995年,上博邀请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作了初步的分类、释文。
1997年,上博完成了全部竹简的脱水和去除污色工整。同年夏,上博召开所藏竹简文字内容整理和注释分工的会议,邀请简牍文字专家参加。参与楚竹书整理注释的专家人员分别来自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分别为马承源、濮茅左、陈佩芬、张光裕、李零、李朝远和曹锦炎。
整理注释过程中,由于竹简文字小,且字形或工整或潦草,字迹识读较困难。为此,上博购置一台高精度的电子数码显微仪,逐字放大百倍进行观察。
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文物。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到278厘米,宽05到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竹简的含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2013年,在益阳市赫山区三里桥铁铺岭社区兔子山,开发商在施工时,无意中挖出一些古迹,随后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最终发现古井16口,深度一般在9至10米,每口井中都挖掘出竹简,其中已挖掘的11口古井中出土竹简15000余枚。
通过对“兔子山遗址”竹简的解读,学者发现这15000余枚竹简是益阳县衙署档案和公私文书,涉及人口、田亩、物产、税赋、司法等方面,时代为战国楚、秦朝、张楚(陈胜政权)、两汉、三国东吴。各时期的竹简可以弥补史料文献的不足,为研究益阳在三国之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极为珍贵。
在这些竹简中,有一枚极为珍贵,因为这一枚竹简与秦朝胡亥登基合法性有关,假若为真,那么《史记》记载将被推翻。
关于胡亥登基合法性,《史记》中有明确的定论,而且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中,有详实的记载,且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
秦始皇东巡暴毙,临终之前留下诏书,希望公子扶苏主持葬礼得继大统,但在赵高主导下,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最终矫诏逼死秦始皇所属意的长子扶苏,让胡亥成了“秦二世”,史称“沙丘之变”。胡亥登基之后,担忧政变内幕外泄而故意杀人灭口,《史记》记载胡亥说“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如果没有沙丘之变,胡亥根本无意这么担忧。此后,胡亥为了灭口,将兄弟姐妹全部残杀,让胡亥矫诏篡位之说得到进一步证实。
然而,兔子山遗址出土的这一枚竹简,是一份胡亥登基诏书,颠覆了秦朝这段历史,我们先来看看竹简内容。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竹简背面记录了时间)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
这段话里透露了二个紧要信息:一是“朕奉遗诏”,二是“元年新政”的主要措施。第二条暂且不谈,胡亥诏书上讲述实行仁政,但只停留在诏书上,从未有过实际行动,反而是不断变本加厉的严酷,最后激起天下民众苦不堪言。关键是第一条,诏书上说的是胡亥奉诏登基,那么就不存在矫诏政变之说。
如果仅是兔子山遗址这一诏书,那么还可以说是胡亥的政治套路。古往今来,无论哪个篡夺皇位,都不会自我批评,否定自己得位合法性,王莽、杨坚、李世民、朱棣、雍正等都不会,反而只会强调得位光明磊落、“得位很正”,所以胡亥的“朕奉遗诏”听听即可,不必当真。问题在于:北大竹简《赵正书》中,记载了秦始皇传位胡亥。而北大竹简尽管来源不明(校友在海外文物市场拍下捐赠给北大),但通过内容解读,可以确定竹简年代是西汉初年,甚至比司马迁年代还要早,离秦朝存在比较近。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所谓赵正,即为秦始皇嬴政。《赵正书》中记载得很清楚,秦始皇传位胡亥,这就与兔子山遗址的胡亥诏书相呼应了。由此不免令人怀疑,秦二世胡亥蒙冤了2200多年?
真相只有一个,如果胡亥诏书与《赵正书》是真实历史,那么《史记》这一记载必然要被推翻,秦朝历史都要被改写。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尽管史学地位很高,但随着诸多考古发现,《史记》内容已经多次被推翻,兔子山遗址的胡亥诏书能又一次推翻《史记》记载吗?
上文说了,胡亥诏书只能说是一种政治套路,根本不得为真,后来胡亥没有兑现一点“元年新政”内容,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问题还是要回归到“赵正书”可信不可信?
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又欲起属车万乘以抚天下,曰:“且与天下更始。
这是连续赵正书上一段的内容,奇怪吧,胡亥是正大光明的登基,为何要杀扶苏、蒙恬,为何要杀兄弟姐妹……这完全解释不通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认为:“到目前为止,根据学者私下交流得到的基本看法,似乎归属于“小说家言”的可能性更高。所以我们不宜把《赵政书》的史料价值估计太高。”
总之,《史记》的胡亥矫诏为帝,不仅有着详实证据链,而且秦汉相关史料也能印证,而《赵正书》的秦始皇传位胡亥之说,却只是一家之言,也缺少相关史料印证,属于证,更别说《赵正书》像小说一般描写了这段历史。
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史记》就一定是真相,《赵正书》就一定是杜撰,毕竟历史真相有时候就是荒唐的、违背逻辑的!
名称银雀山汉墓竹简
年代西汉
出土1972年,山东省临沂
材质竹质墨书
规格主要为长69厘米、长276厘米、长18厘米三种
数量完整简、残简共计4942枚
书体隶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公元前140~前118年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分别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县(1994年为临沂市)银雀山1号和2号汉墓中。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北屏沂蒙山区,以东临沂水得名。古属鄅国,西汉时属东海郡。在临沂城南有两座隆起的小山岗,东西对峙,东岗名为金雀山,西岗名为银雀山。
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银雀山两座汉墓。两墓都是长方形竖穴,均为一棺一椁。椁室分成棺室和边箱两部分。大部分随葬品放置在边箱内,出土陶器、漆器及铜镜、钱币等。1号墓的竹简出土于边箱的北部,与竹简同出的还有半两钱和1枚三铢钱。2号墓的竹简出土于边箱南部靠近东壁处。
本文2023-08-05 19:36: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