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甸县为何改名为香格里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云南中甸县为何改名为香格里拉?,第1张

2001年12月更名的。

香格里拉县,藏语称“结塘”,自唐以来,见于汉、藏史籍者有杰汤、结达木、节达木、且当、旦当、丹当、当当、吉赕、结当、结党、结塘、杰塘、嘉塘、佳塘、镇道、嘉梅朵塘等等,皆为“结塘”一词的同音异写。“结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其《名类第四》载:“顺蛮,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共诸川。咩罗皮、铎罗望既失邓川、浪穹,退而逼奈剑、共,由是迁居铁桥已上,名剑羌。其他在剑赕西北四百里”。(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剑赕”,《云南志》以后的《新唐书•南蛮传》《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元史•地理志》《大元一统志》《滇系》诸书在引用《云南志》时,均有为“剑赕”,可以说明《云南志》中的“剑寻赕”是“剑赕”之误。“剑羌”位于神川铁桥以上,剑赕西北,则剑赕在剑羌东南,当是对香格里拉最早的称名无疑。在较早的藏文古籍中,香格里拉县被称为“杰地”。《朗氏家族史•朗氏珍贵史籍中有关俗务史实》载:“若欲扼要叙述豪杰世系,则是:郎•古容僧格在杰地(即杰汤,今中甸地区——原注)爆发汉藏战乱时向汉地进军,攻陷汉地的水城场烈,作为勇士的标志,带回汉地的赔款”(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陈庆英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唐贞观时,剑赕为吐蕃所占领,吐蕃人发现这里是藏区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因而誉其为“无比殊胜的宝地”。吐蕃人称其为“杰地”,南诏称其为“剑赕”。宋代,汉文史籍有将“剑赕”译写为“且当”,因“且”与“旦”字形相近,元代遂将其误写为“ 旦当 ”或“丹当”、“当当”,称大中甸为“大旦当”,藏语则称为“节打木”。今“结塘”通译作“建塘”。明弘治后,纳西语取“酋长住地”之意,称为“主地”,汉译音为“中甸”,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清代设厅, 沿用“中甸”之名。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专家论证,认为中甸在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与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十分相似,遂向世界宣布:世人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2001年12月更名的。

香格里拉县,藏语称“结塘”,自唐以来,见于汉、藏史籍者有杰汤、结达木、节达木、且当、旦当、丹当、当当、吉赕、结当、结党、结塘、杰塘、嘉塘、佳塘、镇道、嘉梅朵塘等等,皆为“结塘”一词的同音异写。“结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其《名类第四》载:“顺蛮,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共诸川。咩罗皮、铎罗望既失邓川、浪穹,退而逼奈剑、共,由是迁居铁桥已上,名剑羌。其他在剑赕西北四百里”。(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剑赕”,《云南志》以后的《新唐书•南蛮传》《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元史•地理志》《大元一统志》《滇系》诸书在引用《云南志》时,均有为“剑赕”,可以说明《云南志》中的“剑寻赕”是“剑赕”之误。“剑羌”位于神川铁桥以上,剑赕西北,则剑赕在剑羌东南,当是对香格里拉最早的称名无疑。在较早的藏文古籍中,香格里拉县被称为“杰地”。《朗氏家族史•朗氏珍贵史籍中有关俗务史实》载:“若欲扼要叙述豪杰世系,则是:郎•古容僧格在杰地(即杰汤,今中甸地区——原注)爆发汉藏战乱时向汉地进军,攻陷汉地的水城场烈,作为勇士的标志,带回汉地的赔款”(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陈庆英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唐贞观时,剑赕为吐蕃所占领,吐蕃人发现这里是藏区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因而誉其为“无比殊胜的宝地”。吐蕃人称其为“杰地”,南诏称其为“剑赕”。宋代,汉文史籍有将“剑赕”译写为“且当”,因“且”与“旦”字形相近,元代遂将其误写为“ 旦当 ”或“丹当”、“当当”,称大中甸为“大旦当”,藏语则称为“节打木”。今“结塘”通译作“建塘”。明弘治后,纳西语取“酋长住地”之意,称为“主地”,汉译音为“中甸”,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清代设厅, 沿用“中甸”之名。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专家论证,认为中甸在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与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十分相似,遂向世界宣布:世人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2001年12月更名的。

香格里拉县,藏语称“结塘”,自唐以来,见于汉、藏史籍者有杰汤、结达木、节达木、且当、旦当、丹当、当当、吉赕、结当、结党、结塘、杰塘、嘉塘、佳塘、镇道、嘉梅朵塘等等,皆为“结塘”一词的同音异写。“结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其《名类第四》载:“顺蛮,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共诸川。咩罗皮、铎罗望既失邓川、浪穹,退而逼奈剑、共,由是迁居铁桥已上,名剑羌。其他在剑赕西北四百里”。(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剑赕”,《云南志》以后的《新唐书•南蛮传》《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元史•地理志》《大元一统志》《滇系》诸书在引用《云南志》时,均有为“剑赕”,可以说明《云南志》中的“剑寻赕”是“剑赕”之误。“剑羌”位于神川铁桥以上,剑赕西北,则剑赕在剑羌东南,当是对香格里拉最早的称名无疑。在较早的藏文古籍中,香格里拉县被称为“杰地”。《朗氏家族史•朗氏珍贵史籍中有关俗务史实》载:“若欲扼要叙述豪杰世系,则是:郎•古容僧格在杰地(即杰汤,今中甸地区——原注)爆发汉藏战乱时向汉地进军,攻陷汉地的水城场烈,作为勇士的标志,带回汉地的赔款”(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陈庆英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唐贞观时,剑赕为吐蕃所占领,吐蕃人发现这里是藏区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因而誉其为“无比殊胜的宝地”。吐蕃人称其为“杰地”,南诏称其为“剑赕”。宋代,汉文史籍有将“剑赕”译写为“且当”,因“且”与“旦”字形相近,元代遂将其误写为“ 旦当 ”或“丹当”、“当当”,称大中甸为“大旦当”,藏语则称为“节打木”。今“结塘”通译作“建塘”。明弘治后,纳西语取“酋长住地”之意,称为“主地”,汉译音为“中甸”,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清代设厅, 沿用“中甸”之名。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专家论证,认为中甸在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与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十分相似,遂向世界宣布:世人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中甸的名称太多了,艺名叫香格里拉,本地人叫中甸,普通话喊:迪庆,英文名叫:Shangri-la,至于为什么叫香格里拉,大致来源于英国小说家希尔顿作品《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得一个人间仙境,人间仙境名字就叫做“香格里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