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填词看什么书好?学写赋有什么书可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学习填词看什么书好?学写赋有什么书可看,第1张

学习填词看“学词入门第1书”《白香词谱》

新华书店应该就有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2块8一本

网上也有,不过网上的只有词和格律,没有对词的解释和评价,对写词帮助甚微

另外赠送词的具体写作方法:

先看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

其次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

然后,你就可以按谱填词了,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至于词的质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积累文化底蕴了

http://wwwwcainet/poetry/gelu/gelu00htm 《诗词格律》王力著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s/shumenglan/001/001htm 《白香词谱》舒梦兰选编

学写赋多看古人的赋作名篇,然后可看看〈声律启蒙〉之类的初级对句书,增加骈句基础。

可看看〈龙文鞭影〉之类的初级典故书,可以增加自己的典故知识储备。

还有就是靠悟性。

中国文学

一,先秦

1,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黄帝战蚩尤等

2,散文

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

历史散文:《左传》(《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名篇有《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淆之战》等等《战国策》名篇如《燕昭王求士》《赵威后问齐使》《冯谖客孟尝君》《国语》同为国别史,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为西汉刘向编订

诸子百家散文: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老子:李耳,字伯阳,又字聃(da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墨子:名翟(di),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子》53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是《孟子》中的名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思想家,著有《庄子》,主要有《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

荀子:名况,又名荀卿,孙卿著有《荀子》,《劝学》是书中的名篇

韩非子:荀子学生,法家,著《韩非子》,《五蠹》是书中名篇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诗歌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成,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较有名的篇章有《关睢》《鹊巢》《静女》《君子于役》《硕鼠》《蒹葭》《鹿鸣》《伐木》《采薇》《氓》

《楚辞》: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名平,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离同罹(li)遭受骚,忧患屈原还创作了《九歌》(共11篇)《九章》(共9篇)《天问》《卜居》《渔父》《招魂》等《离骚》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先河其中名篇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思美人》和《橘颂》等等

宋玉: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二,两汉

1,散文

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司马迁:字子长,所著《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本纪记帝王生平事迹;世家记贵族五修兴衰史;列传记不同阶层社会著名人物的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名篇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管晏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晁错: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刘安:《淮南子》

枚乘:辞赋家,作品有《七发》等

司马相如:辞赋家,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等

王充: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班固: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东方朔:《答客难》

蔡琰:东汉女诗人,《悲愤诗》的作者

2,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

1,诗歌和散文

三曹:曹操(字盂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

曹操即魏武帝,作品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苦寒行》等等其中《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两诗非常有名曹丕即魏文帝,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曹植有《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

建安七子:孔融,陈玉林,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大诗人,田园诗派开山祖作品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及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谢灵运: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

鲍照:南朝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乐府《拟行路难》等

其他有:左思《三都赋》,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e)《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李密《陈情表》,郦道元《水经注》,萧统《昭明文选》

2,文论

陆机:西晋文学家,其《文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刘勰:南朝文学理沦家,《文心雕龙》是古代一部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

钟嵘:南朝文学批评家,《诗品》对自汉至梁一百多位诗人作品进行了评论

3,小说

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内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等名篇

轶事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有《新亭对泪》,《周处》等名篇

四,唐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初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名天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传诵很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主要诗作有《古风》多首,《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关山月》《静夜思》《子夜吴歌》《秋浦歌》《梦游关姥吟留别》《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四首等等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诗风沉郁,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诗作有《望岳》《兵车行》《饮中八仙歌》《丽人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曲江》二首,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蜀相》《登楼》《秋兴》八首等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要诗作有《卖炭翁》《观刈麦》《杜陵叟》等两篇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非常著名

元稹和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除了诗作之外,还写过传奇《莺莺传》,为后世名剧《西厢记》的源头

王维:人称"诗佛",较为著名的诗作有《山居秋瞑》《观猎》《使至塞上》《秋夜独坐》《鹿柴》《竹里馆》《鸟鸣涧》《山中送别》《山居秋暝》《杂诗》("君自故乡来")《相思》《九日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主要诗作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等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和岑参齐名,称为"高岑",主要诗作有《燕歌行》《营州歌》《塞上听吹笛》等等岑参主要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王昌龄,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主要诗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芜蓉楼送辛渐》等等王之涣有《登鹳雀楼》

小李杜:李商隐,字义山,多无题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均为名篇杜牧(字牧之),以写七绝著名,写景抒情,清丽生动,如《泊秦淮》《秋夕》《清明》《仙行》《赤壁》等均为名篇,著有《樊川文集》

诗中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

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品有《原道》《原毁》《师说》《答李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原,又称柳河东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永州八记》等其中《永州八记》中有为散文名篇,著有《柳河东集》

李璟:五代南唐中主,与其子李煜即李后主并称为"南唐二主"李煜在古代诗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突破李煜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等

其他: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讨武曌(zhao)檄》都是名篇唐人传奇:陈鸿《长恨歌传》,李朝威《柳毅传》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

1,诗歌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宋词流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称"三苏"诗作有《题西林寺壁》《赠刘景文》《望湖楼醉书》《夜泛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等;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赋的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等

苏辙:苏轼之弟,较有名的散文作品有《黄州快哉亭记》等

黄庭坚:北宋诗人,号山谷道人,人称黄山谷主要诗作有《秋怀二首》《云涛行》《题阳关图二首》等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流派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著有《牙章集》代表作品有《雨霖钤》("寒蝉凄切")《望诲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等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杰出的女作家,著有《漱玉词》代表作品有《点绛唇》("蹴罢秋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周邦彦:北宋词人,著有《片玉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著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集》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陆放翁,是中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今存九千二百多首诗歌著有《剑南诗稿》代表作品有《金错刀行》《关山月》《感愤》《书愤》《登赏心亭》《枕亡偶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忆昔》《沈园二首》《示儿》等

辛弃疾: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和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干树")《清平乐》("绕床饥鼠")《破陈子》("醉里挑灯看剑")《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等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代表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外,宋朝较重要的作家还有晏殊,晏几道,察观,范成大,杨万里,陈亮等人岳飞的诗词《满江虹》《小重山》及朱熹的诗歌《观书有感》《春日》也较著名

2,散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宗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朋党论》《秋声赋》等等,有《欧阳文忠公集》

王安石:字介甫,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其中较著名的文章有《读盂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著名诗词有《桂枝香金陵怀古》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勇佑集》,代表作品《管仲论》等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曾巩(字于固),著有《文丰类稿》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代表作品为散文《岳阳楼记》,诗词《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等

宋人话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

元曲四大家: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字仁甫,名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

关汉卿:号一斋,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凋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

马致远:字竿里,号东篱,名作有《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十分著名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十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的《赵氏孤儿》,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冯梦龙的《精忠魂》,盂称舜的《娇红记》,李玉的《精忠谱》,方成培的《雷峰塔》

元代较著名的作家与作品还有:王实甫《西厢记》,纪君样《赵氏孤儿》,尚仲贤《柳毅传书》,石君宝《秋胡戏妻》

七,明清

1,小说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红楼梦》:曹雪芹,名沾,号雪芹,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以贾,林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三言二拍":明代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聊斋志异》:作者清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

吴敬梓:《儒林外史》

四大谴责小说: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行记》,曾朴《孽海花》,刘鹗(字铁云)《老残游记》

2,戏曲

汤显祖:戏曲家,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等五种《还魂记》中的《牡丹亭》非常有名

洪升:戏曲作家,代表作品为戏剧《长生殿》

孔尚任:戏曲作家,代表作品为戏剧《桃花扇》

3,诗文

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

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

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

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方苞:字凤九,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章比较有名

姚鼐,字姬传,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代表作品有《游泰山记》,《游媚笔泉记》等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纪昀:即纪晓岚,清大学者,著有《阅微堂随笔》,其中《南皮许南金》《河中有兽》等篇较为有名

4,诗歌理论流派

前七子: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公安派:明以"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文学流派,标举"性灵"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在前后七子之间,反对"文必秦汉",提倡"唐宋八家"古文该派古文流畅平易,著名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其他: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有: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等书,文章《原君》,《柳敬亭传》较为有名王夫之,即王船山,著有《船山遗书》,文章《桑维翰论》较为有名顾炎武,号亭林,著有《日知录》一书,文章《与友人论学书》较著名

晚请有:龚自珍,文章《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诗歌《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较为有名林则徐,所撰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非常有名

其中(席方平),(促织),

八,近代(1840—19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

王国维:字静安,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九,现代(1919—1949)

1,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 ,《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倪焕之》,钱钟书《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2,诗歌散文戏剧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代表作为诗集《女神》,有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有《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包身工》,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冰心《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

十,当代(1949—2000)

当代小说: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青春之歌》,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柳青《创业史》,古华《芙蓉镇》

其他名家:刘绍棠,王蒙,路遥,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

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北极星》,杨朔《茶花赋》,秦牧《花城》,刘白羽《长江三峡》,舒婷《致橡树》

外国文学

礼记,岳阳楼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五人墓碑记,辨石钟山记,史记,桃花源记,核舟记,游晋祠记,秀野堂记,喜雨亭记,右溪记,

问题一:赋源于哪个朝代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

问题二:古代文学体势"赋"最初源于哪个朝代 汉赋是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问题三:赋是哪个朝代得到发展的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1汉代的赋

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苑囿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我们看看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一段文字: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cuī催〕璧,辇道{属;步俊yán阎〕周流,长途中宿。夷尽zōng宗〕筑堂,累台增成,岩〔yào耀〕洞房。俯杳眇而无见,仰攀鳌liáo辽〕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tà榻〕,宛虹L〔tuō拖〕于J〔shún吮〕轩……

这是描写帝王宫室之盛。大意说:为天子而建的离宫别馆,布满山谷之间,高高的回廊环绕四周,到处是双层楼房,曲折的殿阁,华美的屋椽,嵌玉的瓦当,行辇车的阁道绵延不断,长廊通往各处,一天走不完还须中途住宿。削平山头盖房屋,一层层垒起高台,岩下修筑洞房。俯身下看深幽而无所见;仰身攀着屋椽,可以摸到青天。流星穿过宫门,长虹跨过栏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约略窥见汉赋文字特点之一斑。汉赋写得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不易引起读者兴味。这种文学样式流行于两汉400年,其中著名作者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2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如齐梁时代的江淹的《别赋》开头一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断肠,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这是写惜别的情形。大意说:最让人丧魂失魄的,就是“离别”这件事了。况且秦、吴两地隔绝不通,燕、宋两地相去千里(分别后难得再见)。离别,或在春草萌生的时节,或在秋风乍起的时刻(最易牵惹离愁别恨)。这样,远行的人愁肠欲断,百感交集悲伤不已。这时听到呼呼的风声也不同于平日,飘浮的云彩也改变了颜色。船滞留在水边不忍开走,车徘徊在山侧不忍离开。船桨不忍划动怎能前进马匹也凄凉地鸣叫不止……这段文字把亲友间别离时伤心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写赋的人较多,著名的有曹植、王粲、陆机、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江淹、徐陵等作家。

3唐宋时代的律赋

唐宋时代科举考试要求作赋,于是骈赋又演化出律赋。律赋有很严的格律:对仗要工整,声律要严密,指定用韵,限制篇幅,把作者的创造性严格束缚住,和明清时的“八股文”差不多。律赋失去了文学性,已不是文学作品,因此这里不再举例。

4唐宋时代的文赋

唐宋两代都出现过“古文”运动,即反对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写作刚健质朴、新鲜活泼的散文的运动>>

问题四:赋源于哪个朝代题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问题五:赋起源于什么时候,形成于什么时候 赋。

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是的赋叫“骈赋”;唐代又有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它起源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特别是汉赋,从题材、体裁、表现方式、审美形式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所以,从《文选》开始,赋的创作常常被放在文人文集之首。但是,什么是赋,即哪种文体可以称为赋,哪种文体不可以称为赋,赋是什么,即赋究竟应该属于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是一种其他的文体,至今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问题六:作文是起源于那个朝代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不仅受《诗经》文体影响,后者更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作文就是以前的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问题七:关于“赋”的起源 关键字:赋的起源及其文学传统|赋的两种体式|《汉书艺文志》|赋的三种含义|口头诵读|《国语周语》|朗读方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一种声调|不歌而诵的作品|六义之一|铺陈|散体赋|荀卿《赋篇》|隐语的形式|战国策士散文|游说之词|宋玉的赋|铺陈渲染|辩丽横肆|战国诸子散文|《庄子》寓言|《天运》篇|骚体赋|楚辞|贾谊《吊屈原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宋玉和荀卿都有以赋名篇的作品。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等人的散体赋被称作赋,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也被称作赋。为什么汉朝人把我们今天看上去体式完全不同的两类作品都称作赋?赋这一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汉书艺文志》中在讲到赋的时候对此有个解释,其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形式。所诵之诗,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左传》等先秦古籍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在大隧中和母亲相见,双方各自赋诗,就是即兴创作并诵读出来。上面所说的“登高能赋”,大约也是这种情况。《左传》中大量记载的赋诗言志,则是运用《诗经》中的现成篇章,或直接诵读,或让乐工歌唱。《国语周语》中也有关于赋的记载: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式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里提到的赋,与诵并称,也是一种朗读方式。至于这种朗读方式的具体情况,今天已难以确考,但至少它和歌唱是不同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结说:“春秋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盖随时口诵,不待乐奏也。《周语》析言之,故以‘瞍赋蒙诵’并称;刘向统言之,故云‘不歌而诵谓之赋’[1]……窃疑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与诵亦不同。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故虽杂出比兴,无害其为赋也。”赋为诵读,可有抑扬高下之声调。但荀、屈乃至宋玉等人未必全取瞍赋之声调,只是不歌而诵而已。汉代人就从这一点上,把那些不歌而诵的作品都称作赋。例如《离骚》就被称为《离骚赋》。而同时司马迁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所以称作赋与赋诗有关。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等作品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等作品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从不称作歌。散体大赋更是不能歌唱的,所以也只能称作赋而不称为诗或歌。汉代史书中有皇帝让大臣诵读楚辞或散体赋的记载,可以证明这两类作品在当时都是用来诵读的,因此也就能断定,汉代人用“不歌而诵谓之赋”来解释赋这种文体名是正确的。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人认为赋的名称源于《诗经》六义之一的赋,其含义是铺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赋被当作文体名的时候,关于《诗经》六义的解释还没有出现,而赋,特别是骚体赋中,普遍采用了比兴手法。赋的得名,绝不是由于它的铺陈手法。 赋在产生之初,有散体和骚体两种基本体式,体式不同,来源也不同。这里先说散体赋。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隐语和战国散文对散体赋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语产生于民间,后来进入宫廷,主要由俳优说给君王取乐,有时也带有一点讽谏的意味。荀卿的《赋篇》就是直接采用了隐语的形式。但隐语一般都很简短,很难从中直接发展出后世那种铺张扬厉,洋洋洒洒的长篇散体赋。在散体赋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问题八:贡赋是始于哪个朝代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中,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据《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下之所供为贡,上之所取为赋。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这种制度始于夏代,汉中向以物产丰富、富敌天府著称,历代贡赋自当不少。

  《高唐赋》中景物描写之生态学价值及其它

  宋玉的“两赋”是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的姊妹篇,两篇赋都是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爱情故事,但侧重点不同:《高唐赋》以写景为主,大量笔墨用于描写巫山地区山水风物;《神女赋》主要写人,即塑造巫山神女的美丽形象。《高唐赋》虽在开头叙述了楚王梦中与巫山高唐神女艳遇之事,但篇幅甚短,主要篇幅用于写景,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此赋写巫山风物……当入《游览》门。”这话虽是针对《文选》将其列入《情》门而说的,但却是道出了《高唐赋》是一篇用赋体写作的山水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

  杜甫诗云:“巫峡日夜多云雨”。作为自然现象的云、雨,与三峡山水溶为一体,成为峡中最富象征性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高唐赋》开篇即写巫山云雨,写“云气”之“变化无穷”,写云忽而“扬袂障日”,如驷马在空中奔驰,引来一场风雨交加……将读者带入迷朦神秘的境界之中。接着,宋玉用酣畅的笔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了三峡巫山一带的峻山险水、佳木芳草、珍禽异兽,以及方士云集于此地而进行的狩猎、祭神活动的宏大场景。尽管在描叙中不免有文字上的渲染与夸张,但《高唐赋》仍然为我们描绘了2000多年前三峡巫山地区地理环境与自然生态的一幅真实图画,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三峡气象学、生态学层面的人类生存环境、原始自然生态的面貌与历史变迁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宋玉是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的。当然,在云梦泽即使是站在高台上,也无法望见巫山高唐景物的,宋玉的描述缘于他对三峡的熟知与深切感受。因此,宋玉用了极其精炼的文字和一系列极限性的形容词对巫山高唐地区的山水风物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

  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

  应该说,这种描述是符合三峡巫山一带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的。据《巫山县志》(1991年版)记载:“县境系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脉交接部。巫山山脉矗立东南……大巴山山脉亘峙北部……七曜山山脉横亘中部……上述山脉组成了县境山地;山地总面积97%以上。”“县境1500米以上的山峰33座”;“巫山山脉在本境北起巴雾河……向南西绵延,直达湖北咸丰;东入巴东,西进奉节。山脊海拔1500~2500米。”境内大巴山之“最高峰太平山,海拔2680米。”这在江汉平原、云梦泽生活的人们视野里,真可谓“高矣显矣!”“巫山赫其无畴兮!”巫山县地质构造复杂,主要表现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因而形成山势陡峭、峰高岩陡、谷幽涧深、沟壑纵横,地形高差悬殊,正如赋中所描写的那般:

  “盘岸灒土元礻辰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聩,岩岖参差,纵横相追……”

  水资源的丰富与多样性,是巫山自然环境的另一大特色。县志载:境内水域面积约占幅员面积3%,但河流切割密度大,“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县境中部,支流发育。”境内溪河密布,共有大宁河、马渡河等54条溪流,呈树枝状遍布全境,山间岩畔处处瀑飞泉涌,蔚为壮观。

  “登巉岩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禾蓄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

  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

  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

  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之溶氵裔;奔扬涌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

  正是巫山清幽秀丽而又雄浑凶险的自然水景观之真实写照。三峡地区的现代地貌形态,在距今约4000万年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后基本形成,虽然晚近时期仍处在运动状态中,但地貌形态同战国时代大致相同,两千多年来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灾害尚不足以改变其基本面貌,因此,《高唐赋》中所描述的巫山山水自然景观,现代人读来颇有熟悉和亲切之感。

  用“万物祖矣”来表述三峡巫山地区动植物物种分布之广泛与丰富,虽稍显夸张但不失其真实。三峡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它成为第三世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和天然动植物园。巫山东北部与神农架原始森林毗连,有着保持较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是许多原始珍稀物种的基因库。

  “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烂若列星……

  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

  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

  这是有关各种树木和森林景色的描写。“玄木”当为四季常青之枝,其叶革质而富有光泽;“椅”系木桐子,果实累累;“榛”是三峡多见的树种,兴山高原上有地名“榛子岭”,因遍生榛树而得名;绿叶紫花,红茎白蒂的不知为何种花木,料想也是奇花异木之类。楚人对香草情有独钟,赋中展示了“芳草罗生”:秋兰、白芷、蕙草、江离、射干、揭车……在山地上丛生、一片片艳丽多姿的芳草香花世界。这说明战国时代巫山一带林木繁茂,满山花果,遍地芳草,森林与植被的复盖率很高,原始生态保持良好,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宋玉“感心动身”,回肠荡气……放眼现代之巫山,已难见这如诗如画的绿色世界,不免有今不如昔之嗟叹!

  《高唐赋》中所描述的动物,主要为栖息在丛林中的禽鸟和“乘渚之阳”(江中的小洲)的鱼鳖之类。水中之鼋、鼍鱼亶、鲟等水生动物,在《楚辞》中多有所见,当是当时长江三峡之特产,惜现代人已难见其踪影。所述之鸟类皆是百鸟中之佼佼者:王睢、黄鹂、正冥、楚鸠、姊归、思妇、垂鸡……

  “正冥”为何鸟?古今注家均未能解;

  “王睢”、“楚鸠”当即《诗经•周南》中的“关关睢鸠”;

  “姊归”即“子规”鸟,与秭归县名的由来有关;

  “思妇”鸟之名缘于民间传说,《文选》注云:

  “昔有思妇,登北山绝望,愁思而死,因以为名。”猜想此鸟的叫声一定凄怆婉转。

  “垂鸡高巢”之垂鸡,可能属雏鸡一类,但筑高巢而居的雉鸡现代不见有传。

  赋中所述之飞禽皆为珍稀鸟类,可见古代三峡乃是珍禽异兽之故乡。据《巫山县志》载:境内现生存分布的各种禽鸟仍有百余种之多,但未见有《高唐赋》中所描述的珍鸟。荀子曰:“山林茂而禽兽归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古今学者对《高唐赋》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多认为此赋全面展示长江三峡自然景观极富独创性,堪称中国山水文学之祖。但也有学者认为宋玉作品的基调是“劝百讽一”,《高唐赋》明写山水风物,暗含“曲谏”之意。宋玉侈说巫山风物,其用意在于规劝襄王不要放弃巫郡、黔中郡。

  明•陈第在《屈宋古音义》中指出:“按《高唐赋》,始叙云气之婀娜,以至山水之嵌岩,激薄、猛兽、麟虫、林木、诡怪、以至观侧之底平、芳草、飞禽、神仙、祷祠、讴歌、田猎,匪不毕陈,而终之以规谏。”章炳麟《菿汉闲话》对此作了更进一步分析:“盖巫、郢一航可达,所谓‘朝辞白帝,暮宿江陵’,楚上游之险,惟在于此。怀王虽被留,犹不肯割以予秦;襄王既立,宜置兵戍守,而当时绝未念及,故玉以赋感之。”

  、《高唐赋》所描述的巫山山水风物,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赋云:“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这般奇伟的自然地理环境,这般险峻的山水气势,这般尚处于原始状态的生态等等,唯有三峡中的巫山地区可以当之。汉唐以来,诗人们以《巫山高》的形式对峡中之巫山作了形象精辟的描写:

  “巫山高不极”、“巫山高不穷”、“巫山与天近”、

  “巫山高高半天起”、“高唐与巫山,参差都相望”……

  这与赋中所云“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无其畴兮……”正好相互印证。试问在江汉平原云梦一带哪处找到如此高大险峻的山峦?

  再说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三峡为百川汇聚之地,巫山一带两岸溪河纵横、上有飞瀑流泉,下有险滩深潭,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怒浪千层,惊涛拍岸……这等壮丽雄奇、气势磅礴的水势,又岂是汉江、长江交汇之处可以比拟的?

  宋玉《高唐赋》所描写的巫山,当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山无疑,而高唐观、阳台就在巫山之阳。三峡巫山一带是一个既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又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的地域,自从三峡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以来,它就鲜活地存在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频繁地出现于先秦文献的记载中——这是任何一座山峦、任何一个地域所不能替代的。

  --------------------------------------------------------------

  “高唐”之由来及其文化涵义

  人们知道“高唐”这个深藏在三峡中的地名,大概都缘于拜读过宋玉的《高唐赋》。一个流行了两千年的地名,可算是很古老的了。但学者们发现:“高唐”之名并非起源于战国时代,它的历史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古老,其由来可追溯至远古洪荒年代和图腾崇拜盛行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它是史前人类防御大洪水的产物,而后演绎成祭祀神灵的神坛的高衤某社祀的圣地。“高唐”一词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与原始先民们的宗教信仰、神灵观念、母神崇拜以及民间风俗习尚等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其文化涵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剖析:

  (一)高唐是史前人类防御大洪水的遗迹。

  我国古代神话和先秦文献中多有尧时发生大洪水的记载。“根据历史记载,尧时候有过一次长期的大洪水,时间经过至少有二十二年之久。”

  这是我国研究古神话的著名学者袁珂先生根据《尚书•尧典》载鲧(禹父)治水“九载绩用弗成”与《史记•夏本纪》:“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两处文献记载计算出来的。

  《孟子•腾文公上》载云:“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尚书•尧典》载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史前这场洪水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以想见。现代国外学者通过地质考古,证实了1万年前,地球上确实发生过一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这与尧的年代(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虽不甚吻合,但史前中国境内的洪水发生频繁,留在尧民记忆里的大洪水可能是农业文明初步发展阶段的那一次。

  传说中的“尧”帝并非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经历大洪水时期氏族部落的名号或酋长。《说文解字注》云:“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尧字的象形是三个“土”字垒成的高丘,“尧选择高敞就阳之丘,给部落生活带来安定丰足。”

  尧因率领部落聚居高丘避洪水之患,而引伸的“高人”和“贤明之君”。“高唐”之名可能就起源于尧时的那场大洪水。学者们通过古文字留存下来的信息,认为“高唐”所反映的是一种洪水意象。高,就是“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亦即巫山向阳处的一座高丘和石台、山坪。唐,为现在“塘”字的古体字,至唐代时因避国号始加土旁。池塘,原本作池唐,《说文解字注》:“卂陂塘字古皆作唐。”高诱在《淮南子•人间训》“且唐有万穴”后注曰:“唐,堤也。”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臧克和先生指出:“大抵汉代以降才广泛使作‘塘’字,而‘塘’字在上古也只有堤防、堤坝之意。”

  因此,在长江三峡中出现高唐、瞿唐这些地名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史前大洪水之遗迹。三峡中这些高大山峦正如天然的堤防,而山间向阳的高丘、高台(坪)便是先民们躲避洪水之圣地。

  (二)高唐也是先民们祈神祭神之神坛。

  从“望高唐之观”得知,巫山高唐上建有神庙之类的建筑物。随着大洪水的消失,高唐从避洪水之地演变成祭祀之地——荒野上的祭坛。王逸《楚辞章句》曰:“昔楚南郡之地……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巫见作乐,歌舞以娱众神。”巫山一带是巫文化的发祥地,巫风更为昌炽,高唐观有可能也是举行巫术仪式的场所。

  现在巫山仍保存有古代“三台”遗迹,所谓“三台”,即“楚阳台”(高唐观)、“授书台”、“斩龙台”。这三台都与巫山神女有关。

  楚阳台又称高唐观,位于巫山县城西的山丘上,相传为巫山神女自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之外;

  授书台位于巫峡飞凤山麓的平台上,传说神女在此授予大禹以天书治峡;

  斩龙台在南岸之错开峡,神话传说有一条恶龙开错了峡,瑶姬在江边的石坪上将其处斩。

  宋•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女仙》选录了《集仙录》的一则记载,摘录如下: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严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招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 。有槁叶飞物着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终莹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之焉。”

  古籍中有关载述和留存下来的古神话传说,证实了高唐观既有神女坛、神女祠,是巫山神女瑶姬施行神道(授天书、斩孽龙等)之地;也是楚王、楚人祭祀女神之祭坛。

  (三)高唐还是高衤某——社祭圣地。

  高衤某,又称高媒、郊衤某,即古之媒神,《礼记》曾载帝王求子而祠于高衤某。高衤某女神为母神。爱神,掌管着人间恋爱婚姻与男女生育。在民间,社祭之地通常也是男女幽会与交合的场所。有所谓“云梦之会”之说,《墨子•明鬼》载:“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学者认为:“观”为先秦时期性交的隐语。“在楚国溪涧、山林、湖滨、江畔、水洲和郊社皆是男女期约幽会的场所。”

  社祭之日,男女群聚,也正是青年男女期约幽会于高唐的大好时机。

  (四)高唐即是唐阳,亦即楚之先祖高阳氏。

  闻一多先生指出:“现与说高唐即高衤某,不如说高唐即高阳,因为唐、阳确乎是同音而通用的字,卜辞成汤字作唐,《说文》唐之古文作畅,都是例证。“

  《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屈原在《离骚》中也自述道:“帝高阳之苗裔兮。”闻一多先生认为“楚民族的高唐(阳)以先妣而兼神衤某”,可谓卓见。楚人在高唐逮台、观以祭祀先祖和祈神,正同楚俗吻合。《高唐赋》在最后一节对高唐观祭祀的场景也作了生动的描述:

  “有方之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进纯牺,祷璇室,醮渚神,礼太一……”

  各地众多有名的方士(所谓方士,可能就是大巫师,祭神实际上是一种巫术仪式)前来参加祭神和祈神活动,其盛况可以想见。从赋中的描述可知,祭祀的主要对象有二:

  一是“醮渚神”,向众神祈祷;

  二是“礼太一”,向先祖“太一”祈福。

  “太一”即屈原《九歌》里所祀的“东皇太一”,传说楚人的先祖高阳氏为东方的太阳神,故又称“东皇”。现代许多研究楚辞的学者,多赞同“高唐即高阳”说,萧兵先生在《楚辞文化》中有专门章节论述,并摘录了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

  “高阳,即是高明的太阳。”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颛顼就是高阳氏,也是崇拜太阳的部落。”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和部落》

  “高阳即日。……《离骚》举高阳,或概括了诸日神。”朱俊明:《楚人拜日说》

  “颛顼即是高阳,高阳就是太阳。”宿白:《颛顼考》

  《高唐赋》中的“巫山之阳”和“阳台之下”两次出现“阳”字,决不是偶然现象。神女瑶姬在高高巫山的阳台上出现,意味着楚人已经把对先祖太阳神的崇拜和爱神、生殖崇拜紧紧地揉合在一起。

  从以上论述可知,关于“高唐”的文化内涵与涵义,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说和见解。这些见解看似其说不一,但仔细思考却发现各家所说相互之间并无矛盾之处,只是探讨的角度不同而已。“高唐”的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厚,因此决定了其涵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高唐赋》既反映了宋玉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折射了战国时代楚地楚人的宗教信仰、神灵崇拜、民间风俗、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笔者将在后文对宋玉的《神女赋》继续进行探讨。

  ----------------------------------------------

  注释: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转引自吴广平编注《宋玉集•宋玉及其作品的评论资料》;

  (4)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8)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载《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参考著作

  (1)吴广平编注:《宋玉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2)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六臣注《文选》浙江古藉出版社1999年版;(5)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编辑:张立先)

  --------------------------------------------

  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鲔,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烂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暗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跖。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霓,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贲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弦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凄,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洒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霓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而不知其所止”中“所”的意思是的地方。全句的意思是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原文: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寄蜉蝣于天地”中的寄是寓托的意思。此处是拿人和蜉蝣与粟类比,相对天地和沧海显得渺小而又短暂。

原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

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所是的目标的意思,此处代共适的目标,指“造物者之无尽藏”。全句的意思是江山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能够清新悦耳,赏心悦目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恩赐,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原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赤壁赋

《通玄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即《流注指要赋》。《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又称《通玄指要赋》。元·窦默作。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通玄指要赋》为窦默作,出《卫生宝鉴》。内容讲刺法、配穴。据题辞所述,内容多出自其师李氏的经验:“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窦氏因“辄裁八韵,赋就一篇”,以“共传于同志”。

详见百科词条:通玄指要赋 [ 最后修订于2015/6/29 16:53:03 共1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