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第1张

代表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些古籍的影响力,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代表的想法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证古籍的继续流传。

古籍中蕴含着很多古时候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的是偏向于人物记述,也有的是偏向于生活技巧等等,种类繁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推敲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想要把古籍发扬光大,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籍、阅读古籍,但是因为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问世,使得大家更加专注于电子书等的阅读,对于古籍来说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也正因为抓住了大家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的契机,所以代表才会提议将中国古籍进行数字化,一方面这样的做法是在带动着古籍和社会整体趋势靠拢,也是在不断朝着新时代的契机一起进步,虽然是古籍,但是相信随着古籍不断数字化,这些古籍将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阶梯;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同电子书一样,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甚至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直接链接白话文的解释,这样一来,阅读古籍不但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于连一般都会担心的看不懂问题也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古籍,可以说这也是很好的社会现象。

在我看来这个提议是很符合现在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为古籍阅读、流传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解决方式,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也很是希望这项提议能够通过。

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从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开始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OCLC 和RLIN 先后推出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 《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数据库,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台湾、香港和大陆才相继开始了中文古籍数字化项目。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大陆地区开始出现了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但是研究和成果少。直至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介入,才有了古籍数字化的雏形。90 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图书馆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计划 ,如碑砧菁华、西夏碎金、敦煌遗珍、数字方志以及甲骨文、永乐大典等。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计划收录古籍1万种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四部丛刊》的全文检索版。国学公司推出了《国学宝典》等系列产品。截止 2004 年底,网上可见的中文古籍数据库约 70 多个。北京大学主持的 CALIS 项目及南京大学图书馆 CANAL项目古籍子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