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历史小说里,有写得比较好的汉朝的历史小说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在众多历史小说里,有写得比较好的汉朝的历史小说吗?,第1张

1、《东汉演义》

全称《重刻京本增评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明代谢诏著,清靖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是关于东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的传统戏曲和说书作品,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在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本来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

而且还有不少典故,比如糟糠之妻、昆阳大战、绿林好汉、推心置腹、投笔从戎、老当益壮、禁锢善类、飞扬跋扈、强项令、铜马帝、得陇望蜀、“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云台二十八宿等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最真实的汉朝》

由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汤余所著,以说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将汉朝“最真实”的历史和“最本能”的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历史的方式将中国人社会和文化的最强一面表现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汉朝,认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历史。

汤余,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开始创作,长期自学历史、时政,大量阅读,长期关注汉朝历史。2008年出版处女作《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

此后不断出版著作,主要写作方向为文史、时政,代表作有《夕阳下的星条旗》、《谁在掩盖真相》、《权谋曾国藩》、《80后,影响与领导中国的未来》、《黄金荣全传》等。

4、《前汉演义》

又称《前汉通俗演义》,《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

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

5、《那时汉朝》

作者月望东山,本名王月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海南省海口市东山镇人,早年学诗,后写小说,现攻历史文学。《那时汉朝》共7部,从刘邦崛起一直到西汉结束,以“明月”式写作手法,笔调诙谐,通俗易懂,完整再现了汉朝400多年的兴旺与衰落。

《那时汉朝1》从刘邦出身写起,到楚汉争霸结束为止。全景叙述秦朝崩溃及诸侯逐鹿中原的壮阔惨烈的混战场面。

项梁PK章邯,壮志未酬身先死;项羽怒斩宋义,破釜沉舟,在巨鹿上演了一幕壮丽的英雄绝地反击战;刘邦势如破竹,先入咸阳,却在鸿门宴上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东汉演义 (文学作品)

—汉书

—最真实的汉朝

—前汉演义

—那时汉朝

三星堆有关的话题,目前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西亚传来的,有人说是来自埃及的,甚至还有很多老铁说这是来自外星的文明。不怪大家天马行空,因为现存的史书当中,确实很难找到关于古蜀国文明的描述。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的推测,根据了解到的知识做得总结,都不太敢下定论。 

上古时期的大禹 世界地理的勘察

可以找到与三星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古书,就是《山海经》,目前大概知道的是,三星堆文明存在的时期,是中原文化的五帝时期,属于上古时期。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录,本来就不多,比如黄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史记当中那也就是十几行字,著名的逐鹿之战,在太史公笔下也就几个字: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像三星堆这样风格极度夸张,与现今人类迥异的文明,在后世的史书上没有被记录下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于三星堆的历史记录,要说一点点记载都没有,那也不尽然,老铁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求证。 

《山海经》这本旷世奇书,据说是在大禹治水时期成文的,按这个历史时间轴来推测,大禹治水和三星堆文明,大致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山海经》据说是《大禹本纪》中大禹记录下来的一些内容,而原文古书内容已是无从考证,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说不定最初的文稿《山海经》,就是当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需要勘察地形,而做出来的一份《地理勘察工作报告》,现在看来就像一本充满神话色彩的《上古世界地理志》。 

《大禹本纪》中说,古有《禹本纪》,涉及大禹的内容特别多,而且经常伴有神奇荒诞的故事,在古籍上也不容易获得一手资料,大多是口口相传的记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无从考证,只能摘录连缀成篇,略加文笔修饰,内容一切如旧,以保持古文原貌。因为《禹本纪》欠传已久,后世整理编撰的这本就叫《大禹本纪》。 

《大禹本纪》里面也说到,大禹治理洪水之后,行五岳,巡四海,每到一处,就召见当地的神明,询问当地的山脉走向,都有什么矿产,鸟兽昆虫的类别,以及四野八荒的民俗,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土地的距离,纪录而成《山海经》。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十八篇经文的来历。 

《山海经》和三星堆究竟有什么渊源?不妨用最笨的方法,按图索骥,对照来看,再做相关推测,找到合情合理之处,形成新的大胆猜测。   

三星堆里的飞鸟 山海经里的巴人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如果按照字面理解,意思是说在西南地区的古蜀国这里的大暤,是巴人的始祖首领。直译成白话文就是:西南方有个巴国。大皞生了咸鸟,咸鸟生了乘厘,乘厘生了后照,后照就是巴国人的祖先。 

按《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大皞是帝俊伏羲,咸鸟是大皞之子,咸鸟就是玄鸟,也叫衔鸟,总之可以确定是鸟类的身份。玄鸟按他爸爸的要求,在商丘开疆拓土,成了殷商人的祖先。 

按此记载推测,玄鸟的孙子后照,就是巴国人的祖先,巴国人的后代,就是玄鸟的后代。或许,作为玄鸟的第三代,繁衍出的人类,基因上会有较大的变化。从当今的科学来推测,如果是基因突变,基因转异,外型上有巨大的差异,也是极有可能的。 

后照作为玄鸟的孙子,是怎么从他爷爷的殷商之地,跑到巴国成为古蜀祖先的,中间还没有找到可考的文献记录,暂时先不管这些了。总之而之,有文字可考的就是,巴国人的后代,就是玄鸟的隔代后裔,属于鸟类。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里边,处处可见鸟类的身影,这就是《山海经》与三星堆之间的关联,推测也要从鸟类开始。 

先看三星堆青铜大鸟头,这架势,多威武,多神气,跟当今现实生活中的鸟霸,有得一拼,很熟悉的感觉。再看这个铸饰火纹的三星堆铜鸡,老铁们对照着自己的萌宠鸡,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天鸡或神鸡,顺带着也考证一下这个做工精美绝伦,造型栩栩如生的三星堆铜鸟。 

重点看这个三星堆人面鸟身像,跟山海经的春神句芒,长相一个样,没准就是句芒的本尊造型。《山海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意思是说,东方的句芒神,是鸟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据说原版的《山海经》中配有海量的插图,遗憾的是后来都遗失了,现在能找到的句芒画像,是后世的明朝人给配上去的,虽然不是原版,仍然忠实于文字描述。 

句芒是伏羲的辅佐神,主管春天,树木发芽,万物生长之类的事情。句芒长得皮肤白净,脸型方正,身着青衣,背后还有一对翅膀,这造型还真是漂亮,色彩和造型都给人生机勃发的春季美感。在古代,每到立春的时候,人们都会身上穿着青衣,头上戴着青色的头巾,为的就是祭祀春神句芒。 

对照人面鸟身造型特点,再看《山海经》里的春神句芒,三星堆人面鸟身像有可能是古蜀人在祭祀春神的时候,所供奉的句芒神像。 

孤证难立,巧合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当然不能因此断然定论,还要再找找看,三星堆和山海经更多有关联的地方。 

三星堆青铜神树 十个太阳的居所

这颗做工精美的三星堆青铜神树,跟《山海经》里的扶桑树有关联,二者之间形神相似,说不定也真的就是同一颗泰坦巨树。

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是说,在上古时期,东海之外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神树扶桑,是十个太阳的居所,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枝桠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枝桠上。

十个太阳分工明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这段话理解起来会有点绕脑,但是老铁们肯定也是能够理顺的,意思是说,东海之外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神树扶桑,也就是十个太阳居住的那颗树,每当一个太阳回到扶桑树上时,另一个太阳才会从扶桑里出来,太阳们都是由金乌鸟载着出行。 

这十个太阳是谁家孩子,明晃晃的大太阳,还要小鸟驮着出行,感觉日子过得真是惬意又奢侈,让人产生无限的躺平联想与向往,谁不想要被小鸟驮着去游玩或上班呢。《太平御览》有记载: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老铁们知道十个太阳的出处了,羲和帝俊夫妻两生的。 

此时大家都会联想到后羿射日,一切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是怎么回事了。一个太阳十天才能轮班出来工作一次,还有金乌鸟当司机,那么另外的九天,都得闷在扶桑树里打麻将,或者是玩飞镖,要不就是玩蹦极,反正也没有文字记载,太阳们可以刷手机,如果真的有手机有游戏,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后羿射日了,另外九天是可以宅居在扶桑树自娱自乐的。 

有金乌小鸟司机,又有九日清闲时间,还没有手机刷屏或玩游戏,估计是有一天,终于闷得承受不住了,九个处在休息日的太阳们,就想一块出来到大街上逛逛,结果就被后羿干掉了九个,现在再去理解前面的故事,似乎就更容易一些了。 

现在,再来看三星堆青铜神树,树高四米,有九个枝桠,枝头垂下来,形成了一条美丽弯曲弧线。弧线的顶端站着一只漂亮的小鸟,昂首展翅,是准备起飞的姿态,就像是扶桑树上等待载太阳出行的金乌小鸟司机,在敬业地随时整装待发。那树顶上的一只小鸟怎么不见了,应该是已经驮着太阳出去工作了。 

如果以此对照来推测,如此多的内容巧合,如此的相像场景,莫非上古时期天上真的有过十个太阳,还真是说不准了。如果说《山海经》的故事都是后人杜撰的,上古时期连文字都没有的古蜀国,又怎么可能知道春神句芒和神树扶桑。 

山经海神兽烛龙

专家们甚至还在三星堆文物中,找到了《山海经》描述的一种神兽,烛龙。三星堆纵目面具,有好几个版本,有专家认为,三星堆纵目面具打造的,应该就是《山海经》神兽烛龙。烛龙身长万里,睁眼的时候是白天,闭眼的时候就是黑夜,呼气的时候是夏天,这吸气的时候便是冬天,还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能呼风呼唤雨。 

神兽烛龙的长相和特点,《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描述: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专家们认为,烛龙应该就是三星堆纵目面具上的样子。其实,非专业的老铁们看了三星堆纵目面具,第一反应都是千里眼,眼睛纵出那么长,跟望远镜似乎的,应该是千里眼了,千里眼是一种神通功,并不是原有的本体造型。还是相信专家的分析更符合客观一些,三星堆纵目面具,实际上应该就是神兽烛龙的形象,而不是一种神通功能。 

从三星堆文物来看,《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大量神话,各种珍禽异兽,很有可能曾经真实的存在过。《山海经》也反过来佐证了三星堆文化和上古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世把《山海经》当成神来看,原因在于书中记录的东西,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对应的东西,被当成神话是最好解释的说法。 

《山海经》里还记录了很多山,物种或许会随着时间而变迁,但是山脉在几千年之内,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即使是大规模的移山填海,或者是愚公移山数千年,也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做到翻天覆地的地貌改变。但是,《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山脉,在现今的中华大地上,有很多都是找不到对应山脉的,这也让人感觉是神话里的地理地貌。 

常言道,思路一变天地宽,如果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从全球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山海经》就像一本《世界地理志》,《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东南西北中五大系列山脉,再扩大了去看,有的地方就跟三星堆似的,多多少少能有所对照。 

几近退色的记录 步行丈量东山经

早前发布的《山海经到底是谁写的,远古文明之间的关联,有多少大神猜对了答案》里面,提到一位名叫亨利埃特梅兹的女士,出版了专著《几近退色的记录——关于中国人到美洲探险的两份古代文献》。

《几近退色的记录》里的内容,第一部分讲的是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扶桑这种植物,和我们普遍的理解不太一样,她说的是墨西哥和玉蜀黍。另一部分是讲的《山海经》里面的《东山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这三章里面相关的内容。

梅兹女士认为《山海经》是帝禹时期的考察报告,历史非常古老。但是,她并没有看过完整的《山海经》,因为没有人做过完整的《山海经》英文翻译,或许热爱研究《山海经》歪果仁,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至少出个翻译费什么的,估计还有很多在校的小同学愿意业余时间完成全文翻译的。

光是看中文版的《山海经》,都可以让人像是在看上古百科全书了,如果再全文十经完整翻译成英文,估计会有好多人因此脑洞大开,产生更多的相关研究,说不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文学作品创作素材参考,上面记录的可是有多是现在地球上根本没有发现的地理,物产,动植物,甚至人类和今天都不一样。

梅兹女士用最笨的一种方法,严格按照《山海经》里面的指南,脚踏实地做了一次测量。书里说,向东三百里,就是向东走三百里,然后看看有什么是不是符合了书中所描述的,最后得出了一组高度接近的数据。 

山海经的《东山经》记载的四列山脉中,第一列十二座山,第二列十七座山,第三列九座山,第四列八座山,梅兹女士全部找到了。这一路走下来,一共是六千多英里,整体误差只有不到百分之二。 

传说中的大禹是什么方法来丈量的,神通还是神器,没有人知道,反正梅兹女士记录的误差是只有百分之一,似乎太接近了一些。不仅如此山脉河流与《山海经》记载相呼应,而且就连动物能对上号。 

《东山经》记载的一种小动物: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意思是说,这种动物长得像兔子,嘴巴像鸟,眼睛像猫头鹰,尾巴像蛇,见人就装死。听起来感觉好萌,用装死来保护自己。 

《山海经》记录的犰狳这种小动物,和北美的一种濒危物种惊人的相似,有兔子耳朵,尖尖嘴,小圆眼睛,长尾巴,甚至连习性都一样。这种北美地区的小动物犰狳,在遇到敌人的时候,就会蜷成一团装死,这些细节书中都是记载的一清二楚。 

现实里的小动物犰狳,生活在中南美洲和美国南部地带,写《山海经》的大禹,远在千里之外,如果大禹没有去过美洲,他是怎么知道犰狳这种小东西的,难道又是物种巧合,又或者是犰狳过渡重洋去美洲繁衍生息了。 

重新查世界地图 对照看五脏六腑

种种迹象表明,写《山海经》的大禹,或者是更早期的祖先们,他们很可能在美洲做过实地勘察,而且他们勘察过的地方,很可能还不止北美洲,说不定还有更加遥远的地方,和更加广阔的区域。因为《山海经》的山经最后面,还有一句总结的话。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因此这五篇山经,也就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也称为五藏山经。而大禹所勘探过的这五臧,最近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很可能就是地球的五臧。地球的五脏吗,地球和人一样,有五脏六腑吗,看看地图对照一下。 

先看南极地图,跟人的大脑比对一下,老铁们有没有发现,南极像是大脑的形状。人体五脏是心肝脾肺肾,最靠近大脑的,就是心脏。找找离南极距离最近的大陆,澳洲。澳洲地图像心脏吗,老铁们自己研究吧,据说不同智商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相近造型,现在到底像不像是一颗心脏,得老铁们自己去判断。 

大脑有了,心脏有了,心脏的两边是肺部,再找找哪里是肺,非洲和南美洲。科学界一直疑惑,南美洲和非洲,相距遥远,从来没有连在一起过,为什么如此相像,可以尝试做出一种解释,这两片大陆,可能是同一种器官,就是左右对称的肺部。 

肺下面是肝,非洲往北是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板块,跟肝脏真的很像吗,老铁们你们自己来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像肝。不管形状像不像,生活在这里的人,确实是肝胆相照的,让人不由得思维多飞了两圈。 

继续看地图,南亚次大陆,难道就是肝脏下面那个胆囊吗,而中间的乌拉尔山脉就是分割左右干叶儿定点式,使肝脏位置固定在一起的一条韧带了。跟欧亚大陆隔海相望的是北美洲,在肝的另一边是脾脏,因此北美大陆对应的就是脾了,紧挨着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算是地球的肾。 

好神奇,世界地图竟然是一幅地球的五脏六腑图。如果说东山经描述的四列山脉,真的已经被梅兹女士在北美洲找到了,那么,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可以在地球别的地方找到。如果真的能在全球范围内全部找到,就可以证实《山海经》并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上古史书。 

如果照此推测,书中记录的上古时期的故事,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可能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而当年大禹治水时,足迹所到过的地方,很可能是整个地球,五大洲、四大洋估计都去过。 

有老铁可能会问,大禹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人知道答案,一起慢慢研究和推测吧。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猜不到那个过程的,但是却可以看到一些结果,一些留下来的线索。

东山经对应的山脉,被梅兹女士在北美找到了,或许某一天,欧洲的某位学者,也可以找到西山经络的一些山脉,也或许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也会有一些沉睡很久的某些物种,会在某一天重见天日,揭开谜底,就像是三星堆的那一颗青铜神树一样,可以沉睡数千年,一觉醒来惊天下。 

老铁们,如果你有更加离奇的推测,记得要分享在评论区,下次再写文章的时候,说不定就把你的观点也当成重点成文了。

《史记》这本古籍记录了从上古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时间里所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所以除了黄帝勤政爱民,秦始皇统一天下这些事情之外《史记》还记载了刘邦、项羽楚汉争霸,汉景帝平“七国之乱”、创“文景之治”等历史故事。

其中就黄帝来说,他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的首领,他的相关事迹被写于《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之中。根据《史记》的相关记载可知,黄帝于乱世之中“治五气,蓺[yì]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最后成功统一天下。黄帝在位期间十分勤政爱民,因为衣裳、舟车以及文书等物皆是起源于黄帝统治时期,所以黄帝一直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在《五帝本纪》这一篇幅之中除了黄帝的故事之外,它还记录了颛顼、帝喾、尧、舜这四人的故事。

有关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则是收录于《史记》的卷六《秦始皇本纪》之中。在先于《秦始皇本纪》的卷五《秦本纪》这一篇幅里,司马迁向世人讲述了秦这个诸侯国一路的兴衰变化。因为秦国发展至秦王嬴政时期时迎来了质的飞跃,所以司马迁特地另起篇幅写了《秦始皇本纪》。在这一篇幅里司马迁记录了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此外这一部分还记载了秦二世的相关事迹。

众所周知,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并不持久,秦二世登基之后秦朝统治便日渐式微。秦末时期民间爆发农民起义,不久之后项羽与刘邦开始上演“楚汉争霸”。其中有关于项羽的事迹主要记载于《项羽本纪》之中,而刘邦的事迹则主要收录于《高祖本纪》。在“楚汉争霸”这场争夺战中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最后他还建立了西汉王朝。所以《高祖本纪》这一篇幅除了囊括楚汉之争时期的事迹,同时也包括了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的统治经历。

继《高祖本纪》之后本纪部分还有《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以及《孝武本纪》这四部分内容。其中《吕太后本纪》主要是有关刘邦之妻吕雉的事迹,《孝文本纪》则是关于汉文帝的生平经历。汉文帝与《孝景本纪》的主人公汉景帝共同创造了西汉盛世“文景之治”。而汉景帝除了开创“文景之治”之外,他在位期间还曾平定“七国之乱”。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的意思是中华千百年来,各种国家重器都承载着工匠精神,那些文化典籍都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从镌刻华夏民族内聚内敛、崇尚和平性格的万里长城,到展现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敦煌石窟。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结在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之中。正是这些珍贵的遗产,为我们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开创未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启示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更多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

之前也许只在教科书上有“一面之缘”的国宝,借助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和设计精巧的互动小游戏,形象愈加丰满而生动。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的文物和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