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南的主要论文
《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读后——与田东江先生商榷 博览群书 2007/04
一样题材,两种风格——舒位《冰山曲》和郭麐《大墙上蒿行》解读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 博览群书 2007/01
谈诗注的“挖脚跟” 博览群书 2006/04
超汉越宋 别树一宗——清代古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 2005/06
从著述看学识 《郑孝胥前半生评传》读后 博览群书 2005/08
从《不自弃文》谈曹雪芹的思想 明清小说研究 2003/03
《红楼梦》奇思异想的文化渊源 明清小说研究 2002/01
深刻赏析来自正确理解——读《来之文录续编·赏析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03
出处不明 评注必误 ──读《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
借助工具书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03
郭麐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读书偶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3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2
《巢经巢诗钞笺注》读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1 论袁枚思想及其性灵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谈《黄仲则诗选》的注释──与止水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06
厉鹗与浙派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论王闿运诗的摹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从黄遵宪诗谈注释之难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4
论注释、引证与标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6
“面如田”与“食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4
《赵翼诗选》注释举谬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1
论王士祯的诗论与诗 文学评论 1992/06
论王士祯的神韵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论陈维崧及其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二论魏晋六朝文学评价问题——答章培恒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1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章培恒同志商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明末清初的河朔诗派——《清诗史》“遗民诗” 的一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再论吴伟业及其诗——答王兴康同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2
吴伟业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3
沈德潜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2
论王士祯的创作与诗论 文学评论 1982/01
是奴隶还是奴才——对《袭人评论的异议》的异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1
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1
谈对古人诗文的引用和发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2
王伯舆不是王世贞的别号 文学评论 1980/04
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 文史哲 1979/05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 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 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 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 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 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 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 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 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 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 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 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 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 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 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 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 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 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 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 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 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 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 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 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 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
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
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
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
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
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
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
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
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
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
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
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
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
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
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
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
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
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
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
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
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
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
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
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
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
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
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
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
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
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
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
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
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
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
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
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
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
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
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
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
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
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
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
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
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
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
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
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
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
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
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
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
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
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
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
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
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
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
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
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
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
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
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
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
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
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
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
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一、著作类: 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 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书名改为《诸葛亮的人生哲学》。 3《历代寓言小品》(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4《历代尺牍小品》(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5《后汉书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6《中华巫术》(与高华平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 7《(今注)新译西京杂记》(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8《(今注)新译燕丹子》(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9《三言二拍佳篇鉴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 10《爱国将领的故事》(与程翔章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二十五史通鉴》(主编),团结出版社1997年。 12《书画同源》(与程翔章合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与程翔章共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古文阅读精要》(独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大学语文》(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今注)新译曹子建集》(独撰),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二、论文类: l《也释“潦清”》,载安徽师大《学语文》1984年第3期。 2《〈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转载。 3《说“飞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 4《〈楚辞〉语词别释三则》,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5《试解“吹彻”的“彻”》,载广西大学《语文园地》1986年第2期。 6《关于虎符的一点说明》,载江西师大《读写月报》1986年第5期。 7《屈赋拾诂》,载《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8《小议〈公输〉中的“云梯”》,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88年第10期。 9《关于〈五人墓碑记〉的一个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2期。 1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l期。 11《〈左传〉讽刺艺术浅论》,载《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 12《“审谛”释义小议》,载《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 13《不能把柝与刁斗混为一谈》,载华南师大《语文月刊》1989年第7期。 14《屈原创作审美心态初探》,载《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l期。 15《〈孔雀东南飞〉悲剧美简议》,载《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l期。 16《漫话古诗文中的蝉》,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哈尔滨《知识文库》1991年第8期全文转载。 17《略说〈鸿门宴〉的喜剧性》(合作),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l期。 18《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载《时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19《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转载。 20《〈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1《唐诗色彩描写漫说》,载武汉大学《写作》1992年第6期。 22《锐情开拓,新意迭出——读〈中国佛教与美学〉》,载湖北文联《艺术与时代》1992年6期。 23《〈唐宋词百首详解〉摘瑕》(与王武子合作),载《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 24《清代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关系》(与王武子合作),载广东《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3期。 25《简谈明清私家图书的藏与用》,载《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 26《大潮中的图书馆人》,载1993年4月15日《长江日报》。 27《唐诗与唐代茶文化》,载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报》。 28《论八股文的衰亡》(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 29《也释“羽校”》,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l-2期。 30《“望其旗靡”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著——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转载。 32《放达之中见悲愤,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33《文化-心理视野中的〈庄子〉变形艺术》,载《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 34《屈赋解诂一则》,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35《古代南斗星名辨》,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 36《“倾城倾国”释义商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7《〈风尘三侠〉赏析》,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一书,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 38《唐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39《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0《屈原赋语词考释二题》,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科专辑。 41《〈离骚〉“鸷鸟”释义之我见》,载《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1期。 42《“吹寒”、“寒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43《关于宋词中若干熏香类词语的解释》,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44《也释“香篆”、“宝篆”之类》,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 45《屈原赋“不豫”新解》,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47《说“撩乱”》,载《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 48《〈楚辞〉解诂四则》,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49《对〈马氏文通〉的一点质疑》,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0《〈国殇〉“凌余阵”新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1《〈九歌〉“展诗兮会舞”考辨》,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52《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载《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3《“灵轩”释义辨正》,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知方”释义辨正》,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 55《说“麝煤”》,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56《唐宋诗词释词二则》,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57《吸取解释学精华 实现训诂学改造》,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8《大学古汉语文选教学激趣法试探》,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0《〈涉江〉“齐吴榜”释义商兑》,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1《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2《〈广雅〉考释二条》,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63《朱熹的经典解释学原则》,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0期。 64《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5《试论朱熹“切己体察”的解经方法》,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6《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载武汉大学《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经方法》,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69《以心体之 重复思绎——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与饶琪合作),载《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朱熹经典诠释的社会担当意识》,载《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
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
“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
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
《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
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
《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
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
《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
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
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
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
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
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
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
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
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
“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
《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
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
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
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
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
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
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
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
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
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
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
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本文2023-08-05 19:5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