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藤编的藤编之乡——汉中
汉中是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此地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汉中人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
参阅古籍,汉中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往昔边境的明光、界头、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外,均沿用古代的藤桥。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桥似的。也许是因为藤条在汉中的大量利用,古代汉中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腾”。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汉中很早便成了遐迩闻名的“汉中藤编之乡”。如今,汉中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几、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蓝、盒、箱以及花架、书架乃至全套客厅、书房家具,玲珑剔透,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具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可谓贫富咸宜、雅俗咸宜,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
汉中的“两个传说”与四川民间有关
陕西省汉中市和四川省广元市同属蜀道重镇,互为近邻。在广元市流传着两个有关汉中的传说,虽为里巷琐谈,但表现出人民大众的智慧。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汉中的由来据传古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城内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旧址在今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寺内有一口古钟。一敲,钟声如雷,清脆洪亮,周围七八百里隔山隔水,都听得清楚,大家都叫它“神钟”。从此“天目晓钟声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这件事不知咋的传到皇帝那里去了。万岁爷如获至宝,马上下一道圣旨,要州官立即派人把古钟送到京城,作为紫阳钟。
州官接到圣旨,不敢怠慢,从民间挑选64个彪形大汉,分班抬运。并派官员押送。限期半月内抬到京城,误期要问斩。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抬工们自知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又不敢违命,只好咬紧牙关,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过剑门关,走栈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说,还未出川,就被看押官打死、饿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运,磨破了肩,压弯了腰,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有的还累得吐血。他们请押官大高抬贵手,歇一阵再走。押官大声吆喝:“少说废话,误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们忍气吞声,继续赶路。出川,进入陕西南郑,大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挤挤眼……,突然,绳断杠折,“哐”的一声,大钟落在地上。押官怒气冲冲,挥舞皮鞭,催逼抬工们绑好行头抬杠,火速赶路。谁知大钟坠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们明白已经误期,反正迟早是死,就索性把押官打死,纷纷逃走。
后来,当地百姓把古钟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钟”,因为口口相传,字音相近,就变成了“汉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汉中换广元相传,四川有个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头在锦城(今成都市)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全省有多少州县。哪州哪县在东在南,哪等县该交多少赋税,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产丰富的汉中因暴雨成灾,庄稼欠收,未交赋税,因此影响四川向朝廷交纳赋税。这下惊动了皇帝,降旨追查原因。郡守慌了手脚,当即派人去汉中调查。
派去调查的张差官是个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愿跋山涉水去汉中。他出成都北门不远,见新都桂湖丹桂飘香,便策马进去,饱览风 光,游荡多日后回锦城,谎报说:“下官查访汉中,出门见大山,遍地是石块,地上草不长”。
“原来是块不毛之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为真。
张差官见骗得郡守,又乘机胡编乱造说:“当地还有四句民谣,‘好个汉中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个汉中又小又穷,还没开口催交赋税,县令便伸手要粮食救济。”
郡守听到这里,双眉紧皱,唉声叹气:“不知皇上会怎么处置?”张差官又出歪点子:“依下官之见,这汉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给邻省陕西,以免每年催交赋税之烦。”郡守眼睛一亮:“这到是个好办法。”转眼一想:这样一来,我管的地盘缩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吗?张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说道:“用汉中去换一个县,县换县,不亏本。”
后来,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长安交涉四川汉中换陕西广元事宜。陕西郡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当王差官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用广元换汉中。
换县翌年,四川在对新换的广元县计算赋税时大出意料,因为广元土地贫瘠,人口少,加上常年干旱,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根本没余粮交赋税。四川郡守自知吃亏,三番五次想要回汉中,陕西郡守最后答应补个嘉陵镇,才算了结。后来,四川郡守算田亩,始知嘉陵镇本是广元县所辖。所谓一县加一镇,实际上还是一个县。从此,美丽富饶的汉中就归陕西管辖了。
陕西汉中
汉中
城市概况
区号:0916
邮编:723000
位置:位于陕西省南部
人口:51万
区划: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
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有国家级生态景区(点)7个、省级16个。
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开汉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文化遗迹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著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褒斜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二、石门
石门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石门石刻,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农民战争一场风暴推翻了秦王朝后,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并用张良计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了,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项羽个无备,出奇制胜拿下三秦。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自汉而降,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代有修葺。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
望江楼正南,昔建有桂荫堂,现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成为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楼东侧的石马,风格古朴,是人们评论三国蜀将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阁内造型精美的铜钟,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凝视铜钟,耳边似乎回荡着护国禅林里悠扬的晨钟暮鼓,素有汉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苍玉”,是楚汉时期的古物,也是汉台现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谓“刘邦上马石”、“试剑石”,或谓“石鼓”、“宫廷柱础”。
古汉台如今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台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遥相,杂以碧池内繁盛的荷叶,竟有江南水乡之感。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弥补了史书的缺漏,校正了史书的讹传,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镌刻的《襵君开通褒斜道》与《石门颂》摩崖为一级中的甲品,更体现了《石门十三品》的价值。
自然环境
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游历汉中,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佛坪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关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见;午子山山势险峻,壑幽林密,素有陕南“上华山”之称,其山中2500余亩世界珍稀白皮松蔚为壮观;褒谷口石门景区高峡平湖,仪态万千,仿建的石门栈道依山傍水,凌空飞架,再现了秦汉栈道的宏伟风貌和形制特色;红寺湖烟波飘渺,山水交融,恬静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南湖天灵地秀,林茂竹修,曲径通幽,是一处集锦式的水上园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还有百万亩油菜、五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
东汉末年,汉中是天下十三州面积最大的益州下辖的一个郡,称为汉中郡。汉中郡下辖9个县分别是:南郑县、成固县、西城县、褒中县、沔阳县、安阳县、锡县、上庸县、房陵县。汉中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位于汉水的中游,所以称为汉中。张鲁占据汉中时,曾将汉中郡改为汉宁郡。曹操征服张鲁后,重新又改回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县、安阳县新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地设房陵郡。
曹操占据汉中期间,汉中郡只辖四个县,分别是南郑县、褒中县、成固县、沔阳县,郡治南郑(今天的汉中市),其辖区大致与今天的汉中地区差不多。公元219年,刘备军黄忠部于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之后曹操势力退出汉中,汉中郡由刘备集团占据,当年,刘备称汉中王,建汉中国,以巴郡、蜀郡、汉中郡、犍为郡为汉中国领地。而这个时候的汉中郡被刘备增加了3个县,共下辖7个县,分别是: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
因为不同时期汉中郡辖区也有所不同,就以刘备时期的汉中郡为例来说明汉中郡是现在的哪里。刘备时期的汉中郡略小于今天的汉中市地区,大致少了今天汉中市的略阳县和宁强县,位置与今天的汉中地区大致相同,汉中位于秦岭及陕西宝鸡以南,今略阳县及阳平关以东,安康市以南,米仓山以北的地区。
三国时期的南郑县就是今天汉中市的南郑县;三国时期的沔阳县是今天汉中市的勉县;三国时期的褒中县是今天汉中市的汉台区;三国时期的成固县是今天汉中市的成固县;三国时期的南乡县是现在汉中市的西乡县,三国时期的兴势县和黄金县是今天汉中市的洋县地区;三国时期的蒲池县是今天汉中市的佛坪县东部及宁陕县西部地区。
两个的概念不一样,一个是朝代,一个是地名。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
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汉中,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
扩展资料:
刘邦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东征西战,中原之地大都遍布他的部下,但是刘邦本人的生命中却和两个地方最有缘:第一个是他出生的地方徐州,第二个则是大汉王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还有一个小地方,要说起来也算得上是和刘邦颇有渊源的,那就是陕西南部的汉中。
汉中这个地方是蜀国的北大门,汉中对于蜀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汉中是蜀国的名门,汉中没有被人攻破,那么蜀国就能过的安稳,但是要是汉中被人夺走了,蜀国也就要灭亡了,所以阿斗得知汉中丢失之后,没过多久就投降了。
其实,三国争斗的政治局面还没有彻底形成的时候,汉帝刘备曾经也在这个地方居住过,但是他在这个地方过的确不是很顺心意,这里埋藏着他的屈辱和不平。
当年楚怀王和天下各个势力的诸侯曾经达成约定,不论是谁,只要谁先攻下汉中,谁就能够成为汉中之王。当时项羽自负,他本身手下也是势力雄厚,并没有把一个楚怀王的口头之约放在眼里,于是他一路向北,很快就攻取咸阳,把秦朝给灭了。
正当他攻取咸阳的时候,刘邦则是悄悄地向西行军,趁机夺取了关中,成为了所谓的关中之王。项羽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刘邦,竟然真的敢在自己眼皮下夺取汉中,于是恼怒之下否认了之前的约定。
梳理了刘邦取得天下的过程,其实就能够看出汉这个国号其实应该是源自汉中这个地方的。因为汉中是刘邦失势也是刘邦得势的地方。
-西汉
-汉中
本文2023-08-05 19:56: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