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化湿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清暑化湿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清暑化湿汤 1 拼音

qīng shǔ huà shī tāng

2 《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21 方名

清暑化湿汤

22 组成

青蒿穗30g,京半夏30g,淡豆豉30g,佩兰12g,茵陈12g,鲜生地12g,陈皮3g,川连蔻仁3g,苍术6g,广木香6g,鲜藿香6g,甘露消毒丹9g,鲜荷叶1张。

23 功效

燥湿祛邪,芳香化浊。

24 主治

暑湿腹泻,误服苦寒,以致吐泻不止,懊烦闷乱,精疲肢厥,脉沉细而迟,舌绛尖红,苔白腻如积粉。急性胃肠炎。

古籍中的清暑化湿汤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花三钱,新绛一钱,青葱管五寸冲。徐守愚医案验方)化湿宣络。血虚气郁者,首推四物绛复汤(细生地三钱,归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二两,灯心一钱,煎汤代水。按∶此方凉血开闭,泄热化湿,凉而不遏,润而不腻,用药最为空灵;善治邪传包络

《医学课儿策》:正文

水生于一阳,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以化湿;一以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一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和解法

香砂理苓汤(即香砂理中汤合五苓散)疏中益气、辛淡化湿以治本;茵陈胃苓汤,法亦标本兼顾。此皆先泻后补之

《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巖外感温热篇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解暑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暑败毒散 1 拼音

jiě shǔ bài dú sǎn

2 处方

香薷6克 蒲公英6克 青蒿6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归尾3克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大黄24克 天花粉45克

3 功能主治

祛暑辟秽,化温解毒。治时毒暑疖。

4 解暑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十岁小孩如此,大人增半,小儿五岁者减半。

5 摘录

《洞天奥旨》卷九

古籍中的解暑败毒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生冷,失于盖覆,由元气感于暑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后失盖感冷,先宜解热,

《古今医案按》:[卷三]疟痢

一剂。小便即清。不痛。疟发时寒多热少。晚与人参败毒散。去羌独。加葛根、防风、桂枝、白芍。次日头痛痢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生冷,失于盖覆,由元气感于暑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后失盖感冷,先宜解热,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

喉肿痛,或腿足肿长至数寸,不堪步履,日夜发热,败毒散。热解,肿自消。暑疮发泡,由湿热入经腠。黄连解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

暑里面找出的18个字分别是:一、二、三、亖、口、日、十、土、者、旦、早、圼、王、吕、工、昌、干、暑、冂、匚、凵、丄、丨、干。

暑:《说文解字》“暑,热也。从日、者声。”日月运行之日者如水煮物是暑范式。本义是热(跟“寒”相对)。

常见词组:

暑假:指学校夏季的假期,在七、八月间。

暑期:暑假期间;夏季炎热的日子。

暑气:盛夏的热气。

溽暑:夏季潮湿而闷热的气候。

暑热:盛夏时炎热的气候,暑热难耐。

暑天:炎夏的日子;伏天,七月初至九月初期间常出现夏天的酷热天气。

酷暑:指夏季的天气到了非常炎热的盛暑阶段(三伏节气)。即极热的天气。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新历七月七日或七月八日。小暑为夏至后的节气,这时候天气非常热,但还不是最热,所以称为小暑。

例句:

1、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开胃,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2、该协会编写的中暑急救手册建议,首先拨打911电话,然后用扇子给患者扇风,并用蘸水的海绵擦拭患者身体,或者给患者身上慢慢地喷洒凉水,而不是温度过低的冷水。

3、如果压力是由某些工作原因引起的,或者酷暑,又或者最近才开始,那么试试看以下这些已被证实有效的减压方法,或许会让情况有所改变。

4、当天空露出蔚蓝色的晨曦,我就来到这里,把自己银白色的浪花和他那金**的砂粒搅在一起,我用自己的水分驱散他心头的暑气。

5、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6、谁要是没有在炎暑劳顿跋涉之后享受了井畔的清凉而感到神清气爽,他对我的体会就不会感同身受。

 二十四节气之 大暑 时节,七月的天气是闷热的,最热不过大暑。它是从何而来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大暑节气的由来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 小暑 ”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 立秋 过渡。

大暑节气的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尽管如此,“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 谚语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 方法 ,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鲁南地区“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广东大暑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台湾大暑吃凤梨

 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大暑节气的由来和 故事 介绍相关 文章 :

★ 大暑节气的起源和由来大全

★ 大暑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

★ 关于大暑节气的故事传说

★ 大暑的由来与习俗

★ 关于谷雨节气的由来和故事介绍

★ 立夏的节气由来与故事介绍

★ 24节气大暑的资料

★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关于大暑节气的含义和意思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证候名·暑湿喘逆 5 病证名·暑湿喘逆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暑湿喘逆的方剂 2 治疗暑湿喘逆的中成药 3 暑湿喘逆相关药物 4 治疗暑湿喘逆的穴位 5 古籍中的暑湿喘逆 1 拼音

shǔ shī chuǎn nì

2 英文参考

summerheat dampness with pant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暑湿喘逆:1证候名;2病证名。

4 证候名·暑湿喘逆

暑湿喘逆(summerheat dampness with panting[1])是指暑季感受湿邪,以喘息气粗,烦闷口渴,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脉多濡软或见微缓等为常见症的暑湿证候[1]。

5 病证名·暑湿喘逆

暑湿喘逆为病证名[2]。喘证之一[2]。

51 病因病机

《症因脉治·喘症论》:“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胕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

52 症状

症见喘息气粗,烦闷口渴,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脉多濡软或见微缓[2]。

53 治疗

治宜清暑利湿为主。如汗多口渴,用清暑益元散;脉大多言,用黄连解毒汤或竹叶石膏汤;如暑湿身痛,无汗喘逆者,宜汗解,用羌活胜湿汤等方[2]。

6

《说文解字》中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仅是指人,还包括世界上的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

拼音shǔ,注音ㄕㄨˇ。

部首日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

五笔JFTJ,仓颉AJKA,郑码KBM,四角60604。

结构上下,电码2540,区位4278,统一码6691。

笔顺: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字义:

1、热:暑天。暑热。暑假。酷暑。

2、中医学“六*”之一。

相关组词:

避暑[bì shǔ] 

(动)在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山庄|夏天到北戴河~。防止中暑:天气太热,吃点~的药。

酷暑[kù shǔ] 

(名)极热的夏天:~难熬。(气候)极热:盛夏~|严寒~。

溽暑[rù shǔ] 

(名)夏季潮湿而闷热的气候。

炎暑[yán shǔ] 

夏天最热的时候:时值~。

暑热[shǔ rè] 

盛夏时炎热的气候暑热难耐。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夏月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暑厥 5 中暑昏迷而手足厥冷者·暑厥 6 关于暑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暑厥的方剂 2 治疗暑厥的穴位 3 治疗暑厥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暑厥 1 拼音

shǔ jué

2 英文参考

syncope due to summer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mmerheat syncop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暑厥(syncope due to summerheat[1]、summerheat syncope[2])为病证名[3]。常见于重症中暑[3]。

《中医药学名词》(2004):暑厥是指暑温出现昏厥或四肢逆冷者[1]。

《中医药学名词》(2010):暑厥是指暑温所致的厥证[2]。

4 夏月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暑厥

暑厥指夏月猝然倒仆,昏不知人[3]。《医学传灯》卷上:“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证。阳证,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至于脉来沉细无力,肌肤不热,曾食生冷瓜果,谓之寒厥,宜用厚朴温中汤治之。”

5 中暑昏迷而手足厥冷者·暑厥

暑厥指中暑昏迷而手足厥冷者[3]。见《时病论·中暑》。症见忽然闷倒,昏不知人,手足逆冷,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脉洪濡或滑数者[3]。治宜苏合香丸、来复丹研灌,或以蒜水灌之,俟稍醒后用祛暑调元之剂[3]。

6 关于暑病

1暑病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3]。《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2暑病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3]。《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暑病古称中暍[3]。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3]。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