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后因战乱,几度迁移。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4月在原皖北区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安徽省图书馆(馆址在合肥逍遥津公园西侧),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1962年12月迁至合肥市包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达6345平方米。1981年建成七层书库大楼,建筑面积增至13900平方米。1998年10月,在原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2001年10月,23万平方米的新馆扩建工程竣工。2002年12月原主楼修缮工程竣工。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69万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1400余个,满足藏书容量420万册(件)。新馆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服务管理系统、卫星通信接收系统和安全保障等配套服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确保了高速网络传输,使网络配置灵活方便,多机处理、集中数据管理模式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局域网连接馆内1100多个信息点,与国内外主要信息网络联网,馆外读者通过因特网可访问安徽省图书馆网页,进行书目文献查询和相关网站链接等信息服务。
(共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共62个)
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图书资料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山西省祁县图书馆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省长春图书馆
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省吴江市图书馆
扬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瑞安市文物馆(玉海楼)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
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
山东省烟台图书馆
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
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
郑州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重庆市北碚图书馆
西南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图书馆
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
四川省南充市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图书馆(藏经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共38 个)
石家庄市图书馆
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
徐州市图书馆
天水市图书馆
太原市图书馆
泰安市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河北省保定市图书馆
辽宁大学图书馆
山西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馆
郑州市图书馆
桂林图书馆
赣州市图书馆
柳州市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浠水县博物馆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安博物院
淄博市图书馆
安徽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常州市图书馆
南京市博物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西北大学图书馆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苏州博物馆
沈阳市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
宁夏图书馆
河北省图书馆
扬州市图书馆
西泠印社
文登市图书馆
安庆市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63号 菱湖南路市图书馆主楼馆内布局 一层 书目查询、借书证办理、图书外借、地方文献查阅、盲人阅览 二层 期刊报纸阅览、过刊查阅、工具书查阅、电子阅览、文化共享 三层 古籍查阅、 四库全书、 传世藏书、书画藏品陈列、网络中心 借书证办理发放办法: 1、普通借阅证(2008年5月前所办条码卡证) 适应范围:年龄14岁以上的本市和外地的所有读者 押金:本市身份证40元,暂住证60元。 年注册费:5元 工本费:5元 合计:50元(其中40元为押金) 借阅范围:可借闭架库图书,可进入阅览室查阅报刊、古籍地方文献等 有效期:一年 (该证期满后,请带原证和押金收据退原押金后换办“普通借阅证Ⅰ”!) 2、普通借阅证Ⅰ(2008年5月启用,免费,条码卡) 适应范围:年龄14岁以上的本市和外地的所有读者 押金:本市身份证50元 年注册费:无 工本费:首次免,若丢失补卡5元 合计:50元(仅押金) 借阅范围:可借闭架库图书,可进入阅览室查阅报刊、古籍地方文献等 有效期:一年(期满凭卡办理注册手续即可继续使用,非常方便!) 3、开架借书证(读者自愿选择办理的热门新书快借通道) 适应范围:年龄14岁以上的本市和外地的所有读者 押金:本市身份证20元 损耗费:20元 工本费:无 合计:40元(含押金) 借阅范围:开架库图书,可进入阅览室查阅报刊、古籍地方文献等 有效期:一年(当年五月底办证,次年五月底终止) 4、母子借书证 (办理地点在人民路少儿分馆) 适应范围:14岁以下少儿读者 押金:凭家长身份证或户口50元 损耗费:无 工本费:无 合计:50元(仅押金) 借阅范围:可借阅少儿分馆书刊 有效期:一年(当年五月底办证,次年五月底终止)
采纳哦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中国北京最早的一座图书馆,是晚清时期建造的,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知道其历史,这里的藏书非常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详细介绍。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畔
凡事贵在坚持,才能产生出生活的火花和意义。----广州小古书店主人语
下午又是欲睡昏昏,最近几日都没不能坚持早起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趴在桌上睡了一会,醒了见窗外阳光灿烂,金黄的银杏叶在闪闪发光,大风带来的好天气,已经是初冬了。
而自己好像一再蹉跎,没有来由的,我的心已经把我控制了。
“再也不能这么浪费时间”,冬天的阳光是最容易溜走的。昨日带老爸从医院出来路过方志馆,我还说今天要去来着。本来我没有抱任何希望的,因为上次想起的时候记得是不开放的。正好是晚上5点半左右,高大的门口在华灯初上的映衬下分外好看。一对中年夫妇走进去了,大约是被里面恢弘的建筑吸引,看门卫没有拦他们。我也赶紧走了上去,问下了门卫明天几点开门,我以为得到的回答是“不开放”,没想到人家却说九点到五点,简直喜出望外!
一看才三点,我马上小黄车骑起来,自从上次骑自行车被摔大约已经仨月没怎么骑过小黄车了。不过还好,穿过胡同,从景山公园右拐就到了故宫外的护城河,继续经过北海团城过公园南门西侧就到了文津街7号,这里就是古籍图书馆的所在地了。
文津楼赫然在立,绿色琉璃瓦的重檐建筑,古朴庄严,我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激动地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保护书的缘故,楼体外侧的朱红色大窗户都按着纱窗。白玉栏杆的外侧有两头威严肃穆的石狮子。
简介上是这样介绍的,这里是北京第一座大型近代图书馆的建筑遗存,前身未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7月定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对外开放。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
图书馆主楼建筑造型仿清官式宫殿楼阁,绿琉璃_殿顶。该馆继承了南宋以来皇家藏书,收藏丰富,规模较大,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试着推开了吱吱呀呀的大门,好像走进了一座知识的皇宫,返回门口存包,然后又经过安检方才入内。工作人员还会特意问你是否有读者卡,因为这里不是旅游景点,如果没有要看的书最好不要进入。虽然我也没有特意要看的古籍书,我当时冒出来的古籍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别的书我还真的不知道。没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三楼读者室里的唯一可以开架看的书就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而我很幸运的翻到了“经部”的春秋类第一卷,完全是漫无目的。只是第一本书触到了,那便是它了。
因为这里的规则是你想要具体的哪本书给出编号,工作人员会帮你找到,而不是你有自己去找到权利,也许因为书太金贵了吧。还好我看到了开架的书,说我在读《台北故宫》,想看下这里的书。管理员是个老先生,有点轴的那种,居然就答应了,也是看我有读书卡,并且态度还比较虔诚吧。多谢这位老先生,也多谢自己没有随便放弃,凡事皆有可能。
于是我就在这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看起了《春秋》,并且做了笔记,非常充实难忘的经历!这里的窗户玻璃是七彩色的,从内向外望去世界瞬间变成彩虹色,高大的银杏树也变成了万花筒里的图像,设计这个玻璃的人一定童心未泯啊。
我想万千的巧合之中,时间的荒野里,总有一些微妙的指引领我到了这里。如果不是带老爸做检查,如果不是经过这里,如果那对夫妇没有走进来也许我也不会有勇气问,如果我没有阅读《台北故宫》这本书,也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最近被故宫的文物牵引着走了很远,心里萌生了很多意念,也许这是那些保护国宝的人们和充满灵性天佑的文物告诉我的,告诉我这个民族的沧桑历史,告诉我人性可以高贵到何种程度,运送国宝的人也许是上天特定选择的那一群人,在几十年的颠沛动荡中所有文物无一损毁,这真的是文物运送历史上的奇迹。
作为中国人,此生必去的博物馆没有之一那就是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的地址、电话号码?
答: 浙江图书馆现有馆舍四处:
总馆(即新馆):杭州市曙光路73号,电话:0571-87999812;
大学路馆舍:杭州市大学路102号,电话:0571-87047264、87047476;
孤山路馆舍:杭州市孤山路28号,电话:0571-87970448、87986725;
南浔嘉业藏书楼,电话:0572-3912318。
如何抵达浙江图书馆新馆?
答: 浙江图书馆新馆位于杭州市曙光路73号。可坐公交车:16、23、28、29、66路等到“黄龙洞”站,21路到“黄龙体育中心”站 。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收藏范围?
答: 收藏1949年以前的文献,如:古籍善本、碑帖、地图、地方志、普通线装书、期刊、报纸、图书、缩微资料及建国后的古籍影印本等。
查阅古籍资料的手续、地点和时间
答: 阅览古籍善本须凭单位介绍信和有效身份证经批准后查阅,阅览室设在曙光路73号地下室,阅览时间为:周二至周六 上午9:00-11:30 下午 13:00-17:00;
阅览普通古籍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阅览,阅览室设在孤山路28号古籍部白楼,阅览时间为:周二至周六 9:00-17:00;
查阅古籍资料根据版本情况收取文献保护费,复制加收资料费。
浙江图书馆自制的阅览证有哪些?怎样办理?
答: A、普通阅览证(一年证):可进入总馆中文报纸和中文现刊阅览室,;收费:20元/年。
B、临时阅览证(一月证):可进总馆各阅览室,收费:5元。
C、临时阅览证(一日证):可进总馆各阅览室,收费:1元。
以上三种证均于办证处凭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工作证、护照、军人证等)办理,需交一寸免冠近照一张。当日即可办妥使用,不退证,不挂失,不补证,期满后须在办证处重新办理。
D、自修证:仅限读者自修室使用,在大门传达室购买,当日有效。
1、安徽省最大的图书馆2、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3、安农大图书馆电脑咋开的安徽省最大的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于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估定级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新馆于2003年对外开放,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69万平方米,图书馆内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古籍也可以在安徽图书馆找到。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芜湖路74号
安徽省其他知名图书馆:
1安徽大学图书馆
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馆舍面积64045_。在设计建设之初就采用了许多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具有6类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监控、供电保障系统、门禁系统与图书检测系统等现代化的设施;实行开放式开架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和计算机管理与服务,设有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展厅、密集书库、藏检阅借一体化的专业阅览室及普通阅览室,并且设有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经济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2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亦称振华图书馆,是在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图书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于1958年9月,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合并成立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湖东路59号
3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有4万多平米,是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42546m2,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非常典雅。主楼为9层建筑,高444米,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已经没有一本二本的概念了,安徽农业大学在安徽属于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在内蒙古、宁夏、陕西属于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安徽农业大学,简称“安农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为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牵头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在安庆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6月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创立,1939年被迫停办,1945年复建国立安徽大学,1954年独立为安徽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6076人(含国际生154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5581人;现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7人、省级人才98人。
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0名。学校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学校有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位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站站长。
专业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共开设81个本科专业。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入选安徽省高校高峰学科建设项目4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木材材料与科学
省级重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园林、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工作、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茶学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省级重点学科: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生物物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遗传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果树学、农药学、预防兽医学、森林培育学、农业经济管理
学术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图书馆。经过80多年的历史变迁,安徽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4万多平米馆舍的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学图书馆。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素有“华东高校第一馆”的美誉,201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截至2015年1月,图书馆有藏书26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8个。已形成了以农林学科、生物学科文献为主体,兼有理、工、文、经、管、法、医等多学科、多类型、多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体系。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3月,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5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9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42项,其中一等奖4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69个;申请发明专利747项、授权32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25项,国家基金154项。
2008年至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项目课题105项,其它国家部委计划项目50余项,其中首次主持并组织全国力量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同1000余项。
近年来,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20多项,其中省科技进步(自然)二等奖以上2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项目评审结果中,安徽农业大学获得资助立项62项,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立项数位列第十,较2017年前进6位,资助率位列第三。2018年共获得面上项目21项、青年项目39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此次国家基金再次取得突破,标志着安徽农业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前,安徽农业大学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安农大图书馆电脑咋开的屏幕后面终端上有按钮可进行开机。
1、安农大图书馆电脑屏幕后面终端上有按钮,摁一下即可开机。
2、安农大图书馆的电脑登陆不需要输入任何用户名、密码,可以直接使用。
3、安农大图书馆的电脑若开机不能进入桌面系统正常使用的可以联系管理员。
相关文章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官网)2023-03-23安徽图书室夏季是早上8点冬季是早上8点半开放,下午都是18点闭馆。 但放假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座位的,很多人即使不在也放一本书在那里长期占位,而且因为人多的缘故,很闷而且很比较吵,我每天都去的,
自习室在东楼3楼,借书的是西楼
任何人都能进,长期的话要在西楼办卡处买一张自习室的卡,15元,30次。去一天划一次就好了,位子比较紧,假期图书馆还不卖自修证
安徽省图书馆简介:
安徽省图书馆建于1913年,也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馆址合肥芜湖路74号,藏书240万册,是国家举办的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机构。她坐落于合肥市风景秀丽的包河河畔,是安徽省重点文化工程,是标志性文化建筑。
历史沿革编辑
安徽省图书馆主楼正面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后因战乱,几度迁移。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4月在原皖北区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安徽省图书馆(馆址在合肥逍遥津公园西侧),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1962年12月迁至合肥市包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达6345平方米。1981年建成七层书库大楼,建筑面积增至13900平方米。1998年10月,在原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2001年10月,23万平方米的新馆扩建工程竣工。2002年12月原主楼修缮工程竣工。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69万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1400余个,满足藏书容量420万册(件)。新馆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服务管理系统、卫星通信接收系统和安全保障等配套服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确保了高速网络传输,使网络配置灵活方便,多机处理、集中数据管理模式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局域网连接馆内1100多个信息点,与国内外主要信息网络联网,馆外读者通过因特网可访问安徽省图书馆网页,进行书目文献查询和相关网站链接等信息服务。[1]
馆藏特色编辑
安徽省图书馆主楼侧面
安徽省图书馆在90多年的办馆历程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尤其在徽州文献收藏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的藏书特色。现有297万册馆藏文献,古籍线装书近35万册,善本3121种,30700余册。馆藏文献中最早的刻本为元代的《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等数种,其中明代刻本数量颇多。较为珍贵的有元刻本《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明万历七年刻本《四书人物考》等。此外,对明清时期形成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徽学文化的皖籍先贤著作,以及安徽地方文献的收藏也颇成体系。经过90年的积累,图书馆保存了学科门类丰富的馆藏。
服务内容编辑
服务安徽省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有:文献借阅、信息咨询、专题服务、教育培训、学术讲座及展览等。新馆设有17个对外服务窗口,实施开放型管理模式——文献开架、借阅一体化,并启用电子文献检索、视听服务、网上借阅、网上引擎导航等全新的服务内容和手段,多功能报告厅配备了同声传译系统,此外,还设立了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展览厅、视听室及适合各类读者需求的学习室、研究室。现代化多功能的图书馆将满足社会所有成员读书、求知及休闲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具体如下:
1中文社科自科图书借阅室、中文文学图书借阅室、中文期刊阅览室、中文报纸阅览室开放时间调整为:周一13:30--18:00、周二至周日8:30--18:00。
2少儿阅读体验中心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4:30--18:00、双休日和节假日8:30--18:00。
3闭架图书借阅室、外文图书借阅室和地方文献阅览室开放时间为:周一14:30--18:00、周二至周五8:30--11:45、14:30--18:00。
4工具书阅览室、电子资源检索室开放时间为:周一14:30--18:00、周二至周五8:30--11:45、14:30--18:00。
5缩微阅览室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30--11:45、14:30--18:00。历史文献阅览室因书库改造暂不开放。
6外文报刊阅览室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六8:30--11:45、14:30--18:00。
7办证处办证时间调整为:周一13:30--17:00、周二至周日8:30--17:00。
8读者自修室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2:00。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4月,馆藏文献447万余册,包括古籍线装书43511部351692册。其中善本3209部32682册,126部珍贵古籍入选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中,还建有章伯钧等安徽名人专藏。数字资源总量达15552TB。
截至2018年4月,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有古籍线装书43511部351692册。其中善本3209部32682册,126部珍贵古籍入选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括《东西均不分卷》、《古乐府十卷》、《临川先生文集》、《留省稿二十卷》、《群贤要语二卷》等珍贵古籍。
本文2023-08-05 20:11: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