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8收藏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第1张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篇1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篇2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西昌市统考,总分 100 分 ,七年级平均分643 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平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平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平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通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择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 的看法或提建议,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内容准确理解能力。由于平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必须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2分1题,共50分)

1、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德黑兰会议

2、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事件是

A、“北约”的建立 B、“华约”的建立 C、“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

D、“冷战”政策的出台

3、下列科学家中与发明“原子弹”无关的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李四光 D、钱三强

4、下列历史现象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有 ①土办法炼钢 ②破“四旧” ③批斗资产阶级当权派

④写大字报对别人进行任意攻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然宣称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使命的总统是

A、尼克松 B、罗斯福 C、邱吉尔 D、杜鲁门

6、下列哪一事件的历史作用与其他选项不同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7、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感到非常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了反革命 B、实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

A、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B、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C、欧洲加快一体化进程 D、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经济

9、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D、1949年新中国成

10、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

A、艰苦奋斗 B、爱国主义 C、独立自主 D、改革开放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具有世界意义变化之一的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非洲大陆的解放

C、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

12、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其中改变了会议航向,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国家及***是

A、中国周恩来 B、埃及纳赛尔 C、中国毛泽东 D、美国基辛格

1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的原则。“一边倒”是指

A、坚定地站在亚洲国家的一边 B、坚定地站在亚非国家一边

C、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14、“上海合作组织”对我国具有的意义是

①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标志③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④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法国邀请近2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纪念活动。美国总统布什并没有因为美国当年组成盟军解放法国而受到礼遇,相反他走到哪里都会听到谴责他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声音。一些美国人也专程直到巴黎参加抗议活动,他们高举美国国旗和示威标语。标语上写着:“美国人反对战争”`“光荣-1944,耻辱-2004”等。据此回答15-17题

15、材料表明当今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是

A、和平问题 B、人口问题 C、贫困问题 D、资源与环境问题

16、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情感

A、反对落后,鼓励先进 B、消除贫困,谋求发展

C、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D、反对专制,争取民主

17、材料还表明( )

①维护和平的力量和趋势在增强②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④一些国家政府渴望有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非洲 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历史的终结,而中国 的顺利收回,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A、纳米比亚 香港 B、纳米比亚 澳门 C、埃及 香港 D、 埃及 澳门

19、科学家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使我国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有力批驳了“中国贫油”的论点,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 ①不畏惧权威的大无畏精神②“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创新精神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人定胜天”的革命英雄主义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追求现代化的表现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黄金时代”的出现 ②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经济③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④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关于“冷战”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②是雅尔塔协定的产物 ③一般以“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作为开始标志 ④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冷战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重大失误和巨大挫折( )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④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出现上题中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有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阅读打油诗,思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①这首诗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②当时开展的这项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

③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④当时开展的这项运动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25、1949年——1952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了以下哪些成就:①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③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2分1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 分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26题8分,27题10分,28题11分,29题10分,30题11分)

26、历史上,中国人民曾经创造了很多的精神财富,如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标志着我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创造也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你知道的有哪些?请仿照上述格式至少写出两个。(友情提示,精神名称——精神实质——对当时社会的作用)(8分)

27、材料一:某市16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状况

年份 人均储蓄额 人均居住面积 电脑(百户) 轿车(百户)

1989 1865元 6.6平方米

2005 19880元 20.2平方米 19.6台 5辆

材料二: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再举两个方面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 ,谈谈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的更高的目标是什么?(4分)

(2) 要实现更高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有哪些?(4分)

28、材料一: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材料二:20多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从此以后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

(1) 材料一诗句中的划线部分反映的是我国在哪一计划中的哪一项工程建设?你认为这一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的“一声惊雷”指的是什么事件?尘封已久的大门最早在哪里打开?(3分)

(3) 材料一、二的事件分别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9、材料一:据统计,1960年的时候,最富国和最穷国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7倍,而现在则达到了74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资产相当于48个最穷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材料二:有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现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⑴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2分)

⑵ 你是否赞同美国历史学家的观点?请阐述理由。(4分)

⑶ 发展中国家为谋求发展从未停止过斗争。试举例说明哪些事件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4分)

30、材料一: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保卫和平,从来不,也永远不害怕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材料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飞抵北京,还未走下飞机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他们紧紧握手,长达一分钟,历史见证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镜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有了重大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⑴ 材料1中的“邻人”指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进行了一场什么战争?(3分)

⑵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⑶ 我国奉行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政策有何重大发展?(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D D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B A C A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D C A

二、非选择题

26、(共8分)(1)孟泰精神——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爱厂如家——使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初步奠定了我们工业化的基础。

(2)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最终结束了中国贫油的面貌

(3)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科技创新精神——是我国的国防势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27、(1)只要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与材料不重复即可(2分)

(2)从温饱到总体小康。(2分) 全面小康(2分)

(3)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任写两点得4分)

28、(1)一五计划中武汉长江大桥

(2)改革开放、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中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分)

29、(1)发展问题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在扩大。(2分)

(2)有道理(1分),因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曾经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统治或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损害非洲国家的利益。(任答一点得两分)(3分)

(1) 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亚非会议的召开等(4分)

30、(1)朝鲜,抗美援朝战争(3分)

(1) 从敌对、隔绝到接触、建交(2分)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与苏联争霸,联合中国牵制苏联、中美两国***的智慧等(2分)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2分)

呃………………忘了这个没答案了,再来份。

1、美苏“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的成立 D、朝鲜战争的爆发

2、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都是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都是经济贸易集团

3、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是

A、东西柏林墙的建立 B、美国在日本长崎投原子弹

C、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D、美国在越南发动侵越战争

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的标志

A、亚非会议的召开 B、纳米比亚独立

C、南非独立 D、阿尔及利亚独立

5、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为争取经济权益,改变不平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

A、召开亚非会议 B、组织七十七国集团

C、开始南北对话 D、正式结成不结盟运动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运动中,各项指标愈订愈高,甚至出现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类不正确的口号;出现了各行各业为“钢铁元帅升帐”服务,几千万劳力调去大炼钢铁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7、历史上,这场运动是指

A、整风运动 B、大生产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对这场运动的不正确评价是

A、忽视了经济规律,违背了基本国情

B、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破坏了自然资源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D、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时的一次重大失误

9、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A、内地展开 B、农村展开 C、城市展开 D、沿海地区展开

10、在香港有这样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炒,马照跑,舞照跳。”这现象说明

A、“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使香港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保留下来

C、回归后的香港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回归后香港公民的地位没有任何变化

11、自朝核问题再次显现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各种外交努力,为促成六轮六方会谈,中国特使穿梭于俄、朝、美等国之间,功不可没。中国政府的外交斡旋说明

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参与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③中国负有维护世界和平及核不扩散的义务④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其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农村合作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1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的原则。“一边倒”是指

A、坚定地站在亚洲国家的一边 B、坚定地站在亚非拉国家的一边

C、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

14、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获得圆满成功。台湾各界强烈要求当局“包机直航”成为“每天直航”。对于两岸通航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②能使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③有利于两岸人民互相了解,增进共识 ④有利于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重大事件有

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④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成功举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下列新中国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与钱学森、邓稼先贡献最为相似的是

A、 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钱三强

18、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②吸收外国资本 ③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④实行“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列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是

A、俄罗斯 B、哈萨克斯坦 C、白俄罗斯 D、塔吉克斯坦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伟大转折”是指工作重心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搞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试卷Ⅱ(非选择题 4小题,共50分)

21、(10分)“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亚非会议于何时何地召开?此会议表明什么力量的兴起?(3分)

(2)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哪一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分)

(3)2005年4月25日,参加亚非峰会的胡锦涛和来自亚洲,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重走当年的路线,从萨沃尔——霍曼饭店沿着亚非大街前往亚非会议的旧址——独立大厦,请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3分)

22、(10分)阅读歌词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某军战歌

(1)上述歌词与反映的是 (历史事件)的场景,它开始于 年。当时部队的司令员是 。(3分)

(2)从当时的形势考虑,对这次出兵的必要性,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次出兵是有必要的 观点二:这次出兵完全没有必要

你赞同哪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3)“跨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它完成“打败美国野心狼”任务的标志是什么?为此国人怎样称誉他们?(3分)

23、(12分)下面是某校初三(1)班有关台湾问题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的片断:

学生甲:我是《宏志报》的记者。最近,台湾教育部门公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暂行纲要草案,把所谓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单独编排成册,致使“国父”孙中山成了外国人;并把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充塞其中,烙满了“去中国化”的痕迹。请问发言人:你对陈水扁当局精心导演的这次“文化大合唱”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乙:我是“校园广播之声”的记者。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有人说这是一部“对台动武法”。 请问发言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假如你是新闻发言人,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位小记者的提问 (8分)

(2)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些什么(4分)

24、(18分)

阅读上述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方框中填入相应的历史事件。(3分)

(2)有人将1949-1966年的中国历史评述为“有成就也有失误”。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3)上图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3分)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4)回顾共和国走过的历程,“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请你列举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三个重大史实并谈谈你对“两弹一星“精神是如何理解的?(5分)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B B B C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A A D D B C B

二、非选择题:

21、(1)1955年 印尼万隆 第三世界。(每点1分,共3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分)

(3)为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1分)积极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2分)

22、(1)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 彭德怀(每格1分,共3分)

(2)有必要,因为朝鲜的存亡是与中国安全密切相关的。若不出兵,中国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这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是不利的。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若回答没有必要,且能作出简要分析的,最多只能2分)

(3)军队的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标志是:1953年美国侵略者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新中国最可爱的人。(每点1分,共3分)

23、(1)甲:陈水扁的导演的“文化大合唱”的实质是破坏一个中国的原则,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2分)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1分)

乙: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因为①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成为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成为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1分)②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把国家有关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化,有利于动员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因此,这并不是一部所谓的“对台动武法”。 (3分)

(2)积极宣传和学习《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保卫祖国的本领(答案接近即可,共4分)

24、(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每格1分,共3分)

(2)成就: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任选三点作答即可,(3分)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2分)

(3)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66-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3分)启示:如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中前进的过程。(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4)史实: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3分)

认识:“两弹一星“精神是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2分)

有答案的都找不到的说……

唉…………还是自己做做吧……

  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要面临一些考试,而这些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试卷。不过,你曾经想过试卷应该叫什么吗是卷子还是卷纸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现在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吧。

  卷子 vs 卷纸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试卷应该称为卷子,因为它写在纸上卷起来。而事实上,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于试卷的称呼是不同的。比如在上海,他们称试卷为“考卷”,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人们更倾向于称之为“卷子”。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会称试卷为卷纸。这是因为,试卷和卷纸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都是长条状的纸张。事实上,在某些场合中,比如餐厅里,厨房纸巾也被称为卷纸。

  试卷的来历

  试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唐代,有一种叫做“卷书”的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是将所有的考题写在长卷上,考生们需要在长卷的末端回答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试方式逐渐演化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试卷。

  在国内,考试文化非常重要。统一的考试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入学及升学考试,以及招聘考试等各种场合。而试卷也成为了每个学生和工作者都不可避免的部分。

  试卷与教育

  无论试卷是叫卷子还是卷纸,在教育领域中,它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试卷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更是一种考试能力的锻炼。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一些优秀的学生由于考试心态问题,或者知识点容易遗漏等原因,在考试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成绩较差,但他们掌握了很多实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有用。

  结论

  到底试卷应该叫卷子还是卷纸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试卷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通过考试,我们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考试不断促进着学生们的学习和进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