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太阴少阴厥阴哪个阴最多,太阳少阳阳明排序
太阴厥阴少阴中“太阴”的阴气最重,过来是“少阴”,厥阴中的厥其实是“阴之尽头”,因为阴极则化阳,它是尽头,所以就有化阳的趋势。它不是哪个多少,它是十二经脉。
顺序是:(前肢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前肢阳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后肢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后肢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的名称:
1、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2、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
五脏:心、肝、脾、肺、肾。
1、五脏之心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五脏之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3、五脏之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4、五脏之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5、五脏之肾
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
2、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
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3、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
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
(2)泌别清浊。
4、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
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大小肠,膀胱,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扩展资料五行相生
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参考资料:
人的心的具体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1、心,是引领人获得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
2、心是本体,就是说心是心脏,这个心脏参与整个身体的运行。
3、作为哺乳动物,从受精卵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心脏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
4、心脏是一个接收外界信息、并形成同步善恶(促进与伤害)判断、继而做出相应的意识调整,的最重要器官。
5、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6、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7、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
这句话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同时在《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心险恶难测,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只有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扩展资料: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介绍如下:
下午为阳中之阴。
以事物属性划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阴阳是可以分别再分的,就是说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以一天为例,白天为阳,早晨到中午,属于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就是阳中之阴。
黑夜为阴,从日落至鸡鸣,属于阴中之阴,鸡鸣至天明,则是阴中之阳。
人体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天人相应,因此人体的各部位和内脏器官,也可依此分别划分阴阳。
如果把整个人体内外分成阴阳,则体表外部就属于阳,身体内部就属于阴。如果按躯干前后部位划分阴阳,背部就属于阳,腹部则属于阴。
如果将脏腑划分阴阳,脏就属于阴,腑就属于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于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于阳。
懂得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的道理,意义何在呢应该是出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需要。
因为人们冬天患病大多在属阴的部位,夏季患病多在属阳的部位,春季患病多在属阴的部位,秋季患病多在属阳的部位,必须根据疾病所在部位,选择不同的针刺或砭石等方法进行治疗。
按照以上所言,背为阳,腹为阴,六腑皆属于阳,五脏都属于阴。若是把腹背与五脏各自功能特点联系起来,还可以划分阴阳。
即:背部属阳,阳中之阳为心脏,阳中之阴为肺脏。腹部属阴,阴中之阴为肾脏,阴中之阳为肝脏,阴中之至阴为脾脏。
以上这些,都是说明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协调统一的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阴阳变化也是相一致的。
本文2023-08-05 20:16: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