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关于因缘的描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佛经中关于因缘的描述,第1张

因缘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因缘

p0591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页云: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法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卽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法种子所随逐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更生。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种子,随逐于识。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又云: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说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二解 如四缘中说。

  三解 如十二分教中说。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因缘者:谓诸行种子。

  五解 显扬六卷八页云:因缘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已,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奈耶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因缘。

  六解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七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八解 集论三卷三页云:何等因缘?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义。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一、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谓镫等望诸色。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六、分离能作。谓镰等望所断。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八、信解能作。谓烟望火。九、显了能作。谓宗因喩,望所成义。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盘。十一、随说能作。谓名想见。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渇,追求饮食。十三、牵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十五、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正事王,令王悦豫。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二十、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缘。如谷无障。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所。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盘。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

  九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页云: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处。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为因与缘的并称,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因、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缘起性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因缘,又名亲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条件,事实上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现行果法的种子。《成唯识论》卷七曰:‘因缘,谓有为法亲自辨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佛教说法

  1、心是由受、想、行、识四大心王所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众生皆因“神识”受业力牵引而流转生死。

  3、业力能牵引“神识”的根本即在于:人们在任何起心动念或造作之时,均将种种感“受”、加以分别(即“想”)、传递(即“行”)、储存到阿赖耶识;从起心动念、分别妄想、到阿赖耶识的过程,也即在深埋业力种子,无论经历多少世、多少劫,这一业力种子在因果相续的过程中成熟,由于计有我执,而相续生死。

  主要有如下含义:

  (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

  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

  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

  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

  (二)梵语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

可以去网上下载丁福保《佛学大辞典》,exe版带搜索功能的不到230M,相当好用。

该辞典还有chm 版,可能是因字库不全,许多字无法正常显示。

该辞典还有PDF 版,要检索后翻页,比较麻烦。

另外还有佛光山星云大师监修的《佛光大辞典》、

陈义孝主编的《佛学常见辞汇》

明一如等撰的《三藏法数》

南宋 法云的《翻译名义集》

杨桌的《佛学次第统编》

朱芾煌的《法相辞典》

隋 聟顗 的《法界次第初门》

唐 李师政的《法门各义集》

……

太多了

如果你准备用手机,则可以下载佛学辞典安卓版或iPhone 和 iPad版

一、身业——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则身业清静。

二、口业——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静。

三、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静。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三卷十四页云:三业者:谓身业、语业、意业。问:此三业,云何建立?为自性故?为所依故?为等起故?若自性者:应唯一业。所谓语业。语即业故。若所依者;应一切业,皆名身业。以三种业,皆依身故。若等起者;应一切业,皆名意业。以三皆是意等起故。答:具由三缘,建立三业。一、自性故,建立语业。二、所依故,建立身业。三、等起故,建立意业。复有说者,由三缘故,建立三业。一、依自处故,二、依他处故,三、依相应处故。依自处故,建立语业。依他处故,建立身业。依相应处故,建立意业。如是名为三业自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业?业有何义?答:由三义故,说名为业。一、作用故,二、持法式故,三、分别果故。作用故者:谓即作用,说名为业。持法式者:谓能任持七众法式。分别果者:谓能分别爱非爱果。问:若尔者;彼俱有相应法,亦能分别爱非爱果,悉名业耶?答:此中唯说胜者名业。此三种业,于诸俱有相应法中,最为胜故。譬如世间,于种种胜处,得种种名,此亦如是。如世间说:乐师作乐。此中非无乐具、乐器、及乐人等。但于其中,乐师最胜;故得其名。又如书者,非无种种纸墨笔等,及勤方便,和合成字。然随最胜,人得其名。染者锻者,喻亦如是。今此亦然,虽有种种自性俱有及相应法,一切皆能感异熟果;然于其中,能分别果,业为最胜;是故偏说。复有说者,由三义故,说名为业。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动故,三、有造作故。有作用者,即是语业。如是评论,我当如是如是所作。有行动者,即是身业。虽实无动,如往余方。有造作者,即是意业。造作前二,由此义故,说名为业。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即为身善业。二、 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两舌、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