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考据学派描述不正确
乾嘉考据学派描述不正确的是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乾嘉学派的特点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下面,我们展开一场关于汉字简化利弊的辩论会,请正反方队员就位。
1、正方: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如“马”和“车”。此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反方:再简化就不叫汉字了。
2、正方:简化汉字当时是为了扫盲,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反方:说得好像港澳台人都不识字似的。
正方:那高考同样的考试时间,你们学文吧,我们要学理。
3、正方: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且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反方:绝大部分大陆人表示直接阅读古籍明显理解困难。阅读简化字的古籍词不达意。
正方:国家并未禁止学习繁体字,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看不懂古籍是水平问题,不能怪简体字,而且古籍一直都有专家学者作翻译,看不懂古文版就买白话文版,非要在装a和装c之间凸显有文化。
4、正方: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方: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关于显示不明问题,我家电视75寸,上课白板65寸,手机6寸,全是大屏,不存在的。
正方:那打字主要是靠电脑呀。
反方:真土,谁玩游戏还看字呀!
正方:我们观点用完了。
反方: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5、反方:简化字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
正方:目前与港澳台交流没有太大障碍,与日本,新加坡交流我们用英语,虽然用老美的英语不是很光彩。
6、反方: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正方:简化字确实有类推不正确情况,但是说的好像你认识一个繁体字就能推出一大串似的。
7、反方: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正方:你们的字难写!
反方: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正方:你们的字难写!
反方: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正方:你们的字难写!
反方:在提难写我要打人了,而且现在大多都用电脑打字了。
8、反方: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正方:我觉得我们应该解放美利坚,我们的期刊杂志不用出英文了。节省人力和物力。
9、反方:台湾人民表示,大陆执政方简化汉字,破坏华夏文化。
正方: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笔画进行减省;消除了一批异体字;构造更为合理;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反方: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
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10、反方:你们怎么不接着简化了?
正方:我们认为简化到现在就挺好了,再简化就不叫汉字了。
评委1号:文字的作用是记录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传,上代给下代传,千年前往千年后传。而今已经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音,,视频,早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介。只要你愿意学,古籍上的东西可以让易中天,梁文道等大师给我们讲讲。而且文字是用于交流,跟随群体就好,就算你知道四种“茴”字的写法,你周围也只用一个简体的茴字。时代变了,也不必过于拘泥于汉字的简与繁。都说不能人云亦云,到这件事上,还是人云亦云比较好。而且,简化字易写易认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毋庸质疑的。
评委1号补充:我认为下一批简化字可能还是会到来。我觉得它会简化成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不仅能传达意思,还能生动的表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把这个东西称之为——表~情~包。
关于简化字的利弊,下面有请评为2,3,4……n号在评论区发言点评。
大陆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有各地的古籍出版社。
台湾的就比较多了,但这边不大容易买到。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是最全面的,论实力个人认为中华书局更厉害些,几乎古籍无所不有。
翻译活动一般与对外贸易、外交有关。而中国古代的王朝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能正确认识与外国平等友好的交往关系,在古籍中对此的描述当然不会多了。以字数最多的《清史稿》为例,只说了极少的国家,而且放在最后。正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其他书上要看到大量叙述外交、翻译这些内容了,相对而言,《海国图志》一类的书已经算很好了。
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中国古籍总目》作为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其编纂特点如下: 一、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著录为约二十万种。历来称誉中国古籍“浩如姻海”、“汗牛充栋”,但“海”和“栋”究竟有多大?八万种、十万种、十五万种,众说纷纭。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代流传的典籍,渐次由私人收藏转为公共收藏。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干家,可以说参与“总目”编纂工作的同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今天可以给出约二十万种的统计数字,这是这次编纂工作的最大贡献。 二、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着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来,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设“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设“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五、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大量古籍编目专家,为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造就了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而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不断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信息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在编纂过程中,又为古籍编目队伍培养了后继人材,其中所积累的经验,有深远的意义。 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古籍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拾遗补缺,多所匡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新成果,由此提高了《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质量,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
外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各国历史(中学历史)主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对于外国史介绍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介绍不多,只是泛泛而谈,中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文明体,但是隔得太远,所以只是简单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铜器、长城、孔子等还是有简单介绍的。比如房龙《人类的故事》这种书籍可以推荐看一下。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历史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有限。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多是简单介绍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介绍的比较详细一点
本文2023-08-05 20:28: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