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的读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原的读音,第1张

原的读音是[yuán],汉字详细介绍如下:

1、基本释义:原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像泉水从石头下流出。原的本义是指水流的起始处。后用“源”表此意。由水源引申指开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来、本来。“原”又表示谅解、宽容。如情有可原,平原的“原”是原的假借用法。

2、溯源:会意字,它的左上部分“厂”表示突出的山崖 ,右下部分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是“源泉”之“源”的本字,由于形体复杂,后世又简化为一个泉眼。简化小篆中的“原”字与金文大致相同,但形体线条化 ,把原来像“泉水源”的部分直接写成了“泉”字。在隶书中, “原”字已经和现代字形非常相似。

3、古籍:《唐韵》《集韵》《韵会》竝愚袁切,音元。《说文》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泽坟衍原隰之名物。《礼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又《前汉食货志》农渔商贾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马相如传》尔陿游原。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济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说法始于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了济南72个名泉。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元代于钦纂《齐乘》,书中把72泉的名字、位置转录了下来。文载:历下名泉有:曰金线,趵突东。曰皇华、曰柳絮、曰卧牛,金线东。曰东高、曰漱玉,金线南。曰无忧、曰石湾,趵突南。曰酒泉、曰湛露,无忧西。曰满井、曰北煮糠,趵突北。曰北珍珠,白云楼前。曰散水、曰溪亭,北珍珠东。曰濯缨,北珍珠西。曰灰泉,濯缨西北。曰知鱼,灰泉东南。曰朱砂,灰泉西。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围广数亩,当是大明湖之源也。曰刘氏,北珍珠西北。曰云楼,刘氏南。曰登州、曰望水,万竹园内。曰洗钵,登州东北。曰浅井、曰马跑,洗钵西南。曰舜泉,舜祠下。曰香泉。舜泉西。曰鉴泉,舜泉南。曰杜康,南舜庙。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务巷。曰东蜜脂,金虎西南。曰西蜜脂、东蜜脂西。曰孝感,孝感坊内。曰玉环,同知巷前,今县衙内。曰罗姑,塌竹巷东。曰混沙、曰灰池,城西南角场下。曰南珍珠,铁佛巷东。曰芙蓉,姜家亭前。曰滴水,又名清泉,西务北。曰灰湾、曰悬清,城西五龙堂东。曰双桃,城西丁子街北。曰温泉,城西石桥北城下。曰汝泉,神通寺内。曰龙门,一名龙泉,神通寺东。曰染池,龙门东。曰悬泉,中宫东。曰都泉,中宫东南。曰柳泉、曰车泉,中宫东远东庄。曰煮糟,四里山南。曰炉泉,南山下。曰白虎,曰甘露,大佛山。曰林汲,佛峪内。曰白泉,王舍店北。曰金沙,曰白龙,龙洞山中。曰花泉,张马泊。曰独孤,灵岩寺。曰醴泉,黉堂岭北。曰浆水,盘龙镇东南。曰南煮糠,葛山窝北。曰苦苣,柳埠东。曰熨斗,梨峪门家庄。曰鹿泉,石固寨。曰龙居,长城岭西。合趵突、百脉,总七十二。

明代,山东按察司佥事、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72泉,逐一吟咏。诗中有13个泉名不同于《名泉碑》,新收录了朱公泉、白公泉、双女泉、北漱玉泉、南甘露泉、黑龙泉、鹿跑泉、胡桃泉、白花泉、明水泉、鱼池泉、悬珠泉、道士泉。《名泉碑》中的朱砂、云楼、鉴泉、金虎、灰湾、汝泉、煮糟、炉泉、白虎、林汲、花泉、鹿泉、百脉等13个名泉未咏录。《名泉碑》中的漱玉、溪亭、知鱼、滴水、悬清、苦苣6泉,也分别改为南漱玉泉、王氏溪亭泉、知鱼池泉、清水泉、贤清泉、莴苣泉。另外《名泉碑》中的独孤泉、醴泉,也由长清灵岩和章丘黉堂岭改到了历城天麻岭和康王山醴泉寺(又名四合寺)。

清代,在济南任(同考官)职的文人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又记有72个名泉,文中又新记录了响泉、冷泉、胭脂泉、当道泉、菩萨泉、双忠泉、窦姑泉、腾蛟泉、虎泉、草泉、南叵罗泉、枪杆泉、试茶泉、琴泉、琵琶泉、印泉、锡杖泉、麻披泉、天镜泉、水帘泉、涌腾泉、团圆泉、避暑泉、冰冰泉、槿,计25处名泉。《名泉碑》和《济南七十泉诗》中的36处泉未收记。综上所述,历史上关于七十二名泉的记载共有3处,所列名泉达110个之多。

黑虎泉

山东省济南以风光秀丽闻名北国,诗人赞美济南为"四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正是其生动写照。济南又素有"泉城"的美称。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最负盛名。古云:"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风明月满城滴翠,极为迷人。

黑虎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三,是黑虎泉群之首;涌水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中泉中位居第二。黑虎泉这个独特的泉名是以它的形状和气势而得名的。古时这里在陡峭的岩崖下,有泉水从一深邃的洞穴中流出。洞前有一黝黑的巨石,泉水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吼声回荡于洞中,酷似虎啸。加之巨石又似一只踞伏的猛虎,古得"黑虎"之名。明代诗人晏璧曾有诗描绘当时的黑虎泉道:"石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法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当。"

黑虎泉不仅名字独特,而且景色也十分优美、壮观。这里怪石林立,垂柳袅娜,碧水盈河,泉鸣悦耳,是濒临护城河的环城公园中重点段落,名"泉石园"。黑虎泉的泉眼隐于峭壁下的天然洞穴之中,洞内有自然巨石盘曲伏卧,上生有苍绿台藓,清澈见底,寒气袭人;洞前上刻有"黑虎泉"三个大字;池南壁有三只石雕虎头,虎口大张,泉水从石洞中涌出通过暗隙从三个石雕虎口中玉溅雪般地喷涌而出,訇然而泻,形成三股瀑布,浪花飞溅,喷珠撒玉,汇入洞外的一鉴方池。翻滚沸腾的泉水又从石砌的坝埝漫流而过,形成涓涓水帘,溢入护城河中。黑虎泉上面的崖头上,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建的黑虎庙,今改建为赏泉的"泉石园"。这是一处小小庭院,中为茶社,东有月门,西有曲廊、亭榭。这里假山叠布,洞壑曲回,幽径蜿蜒,长廊连云,各式亭榭雕梁画栋,跨河的琵琶桥宛若半空长虹,院内花木扶疏,岸边垂柳摇金,实在是清幽雅致的去处。越是幽静,越能清晰地听到訇然的泉水声。明人刘敕《咏黑虎泉》诗云:"悬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悬崖欲几寻;石击湍声成虎吼,泉喷清响作龙吟。"

在历史上,醴豆颇有名气,在金、明、清三代均载入七十二泉。据史料记载,在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大云寺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钦赐"醴泉",并把"大云寺"改为"醴泉寺"。在七十二名泉中,只有醴泉由帝皇赐名,可见醴泉有愧为七十二泉之一。

醴泉,在醴泉寺东侧约二百米外的半山腰间。泉池为石砌方池,边长三点五米水深一点五米。醴泉东面山壁上镌着"醴泉"二字。

醴泉,池水清透明流澈,微微有点甜,四周人们都爱饮这里的水。

都泉位于柳埠镇都泉村内,村以全而名,都泉村依傍跑马山岭和锦阳川,村中原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1972年迁入四门塔,现遗留有石厦八棱经憧两块,都泉即位于皇姑庵西侧。泉为井形,井口直径1米见方,井深约7米,池壁以乱石砌成。距井口下一米处有一石砌洞穴,水来自洞穴中,沿暗沟南流10米许折向西,在井约50米的暗渠潜流后注入明渠,至村街中心,流入一石砌方池中,尔后渠水沿街北流,最后汇入锦阳川。都泉泉水旺盛,从不干涩,全村人畜皆饮用此水,泉水穿街过仓,长流不息。从早到晚,村民们在溪渠边洗衣洗菜,担水浇田,尽得其便,泉流水景也为着座山明水秀的小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还如<<遁斋诗稿>>中朱倬 <<都泉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而且,曾经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绝句: "遥望仲宫廿里余,清泉都江山山昔湖,齐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更生,万物枯。"这是明代诗人晏壁七十二名泉诗中描绘都泉的诗。

玉环泉,俗称玉环井,位于市区省府前街89号门前。直径。13米。此泉因两股泉水相通,水汶相扣如玉环,故名。

作为条百年老街,省府前街自古以来车马喧嚣,人潮如流。但坐落在此路上的玉环泉,置身于滚喧嚣红尘之外,闹中取静,观时世风云,成为十足的小景观。

古人曾咏道:"泉脉盘回似玉环,天留胜地在人间。温泉曾被杨妃辱,故引清泉到历山。

看这条街上,曾经有过两个名人,一个是元朝的张养治,一个是清朝的张英麟。

张养治,字命直。从小便有拾金不昧的品质,十八岁时通经博义成为大学回家。曾因批评时政历为教员所忌,中途弃官,为隐济南。后朝廷多次的征召委任,他均坚辞不去。表明地看到元代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影踪、腐败。然而"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阻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既散家财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到官四月,未尝家居,夜侧祸于天。昼则出饥民,以劳遘疾卒,年六十。秦人哀痛,如失父母。"(《新元史o卷二百二o张养浩》)他因此获得了"内廷抗疏"和"为苍生尽癖"的赞誉,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

张英麟,字振卿,也是济南人,清同治四年的进士。光绪二十六年,两宫西行。在京其它官吏为八国联军的枪炮纷纷逃窜,张英麟允许百姓上书,他仔细审阅后上述,此一时期正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时期,他的举动是比较开明的。然而,张英麟最大的污点,是他任同治皇上的老师时,怂恿这位万岁爷去前花街柳巷中嫖娼,作为老师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玉环泉井口现已被两个水泥棚盖,周围筑起一道护栏,与其说是泉池,不如说是两口水井,因为保护严实。路过此处的行人,如稍不注意的话,也许没有人会知道这里意有一眼历经时世变迁的名泉。不过周围几家商店都用"玉环"来命名,从中不难发现玉环泉在省城老街中独有的地位和影响。跨过护栏,就会看到深约1米的泉池,站在池中,人影从泉水中清明的映照出来,周围居民介绍,今年受雨多寡的影响,泉水丰枯不定,池也基本成为死的,而在以往该泉水一直清澈甘甜,沿街居民均来此取水饮用。

我们所见过的泉水,一般都是从地下涌出,而后轻轻地流去。有谁见过高悬干崖的泉水?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泉水在济南便可以见到。它就是悬泉。

悬泉,位于市南郊仲宫东,泉水自高处飞流直下,犹如白炼悬空,故名"悬泉"。正是"白尺流泉石上悬,龙归洞口散青烟;曾从五老观飞瀑,倒挽银河落九天。"

泉水如云朵一般,喷薄而出,忽隐忽现,泉水落到石上,汇成巨流,从悬崖上直下地面,飘洒的飞瀑又如泉水一般。瀑布周围水雾笼罩,半途离开巨流的水珠却宛如冕饰前的垂玉。

不只济南有个悬泉,位于安敦公路甜水开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么漠中也有一个悬泉。

登绵山经龙头寺穿望峰门,便可见高约200米,宽约60米的合抱形山岩突兀眼前,进入岩下仰望崖壁,岩石裸露,突入无际,俯视崖下,苍鹰低徊,深不见底。

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物最多的一处机构。

登州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这个寒假里我们小组就要来调查登州泉的一些情况。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和万竹圆之间,此处原为花墙子街57号圆,1994年花墙子街改造拆迁时曾被填埋,1997年8月扩建趵突泉公园时,予以重新修复,主泉池

长3米,宽2米,深4米,周围有深度略高于主泉池结构与主泉池相同的环形池,池岸设有栏杆北有小渠与杜康泉相连。

登州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传说是因为泉的水脉来自东海边的登州,古人有诗日:"文登一脉透潭城,登撤全无辱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今万竹清冷。"其安

按照地制结构,登州泉的水脉与趵突泉为同一水脉,主要来源与济南市区南部,

花泉位于济南东郊一带,距离市区较为偏远。从前,花泉泉水清澈见底,水里的小鱼小虾自由的游来游去,水底绿油油的藻类植物随着水流轻轻摇摆,婀娜多姿。泉眼叮咚叮咚涌出清凉的泉水,虽然没有趵突泉的壮丽,没有珍珠泉的可爱,但它的温柔与美丽则另有一番风姿。当年的花泉可以与趵突泉媲美,古代诗人描写它的诗篇数不胜数,单现在更有实用价值,已经改为渔池。

熨斗泉位于柳 镇石匣村西北山谷间,泉为井形,上口直径一米,下阔三米,深五米,水常年保持一定水位,因为水温偏高如熨斗一般,故名为熨斗泉。

熨斗泉在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记载,清郝恭将其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熨斗泉四周山峦竟秀,古柏苍然,山清水秀,绿树辉映。一株株茂盛的核桃、柿子、山楂、梨树、杏树、覆盖了整个山梁。春季,繁花似锦,白的如雪,红的似霞,蜂飞碟舞,花香四溢。夏季,果实累累,枝干繁茂,绿色盅然。秋季和冬季,落飘落,白雪恺恺,山地沉静,只有避暑泉清澈的泉水,日夜不停的流淌,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泉的西侧30米处,有石砌长方形古墓三座,左为汉像张良墓,中为张良的老师黄石墓。右为尹宗墓。当地传说尹宗是附近尹家店柴夫,一日上山打柴,恰遇张良与黄石下棋,他站在旁边看入了迷,等棋下完,一看扁担已经腐烂,原来"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尹宗因为喝了张良的仙茶,便也得道成仙,成了张良和黄石的道友。

此处真是人间仙境。

盘古开天地来自于哪个古代神话小说故事集的

盘古开天地 -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据民间神话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简介

盘古开天地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成语解释

名称盘古开天地

解释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典故

出处《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盘古其人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这样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神话故事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它叫做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他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帝江的精气变成了以后的黄帝。

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

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拨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

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

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使得这个大鸡蛋一下子裂开了,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而混沌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刚分时,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于是就站在天与地之间,头顶着盘古开天辟地天,脚踩着地,不敢挪身一步。

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也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的增高而每日长高一丈。这样,顶天立地,坚持了18000年。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但由于他过度疲劳,终因劳累不堪而累倒死去。

就在他临死之一瞬,没想到全身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口里拨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云;他 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面板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也就是说,盘古自身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虽然是个神话,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一种朴素的天体演化思想。

古人所设想的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与今天人们认识的宇宙早期状态是多么的异曲同工啊!

目前,另有网路小说,名为《盘古开天》,作者为战龙。

历史记载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引《五运历年纪》

天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述异记》卷上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选自《历神仙通鉴》卷一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

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

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图书整合·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

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歌曲

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①。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

有一篇神话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②。”

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③。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洲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④。

(引用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①梁任昉:《述异记》。②徐整:《五运历年记》、《绛史》卷一。③梁任昉:《述异记》。④七朝荣唱,廖元田、农达奴记录:壮族文学史调查组蒐集。

盘古开天地来自哪个古代神话小说

最早出自《述异记》

盘古神话故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 盘古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地重游》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盘古开天地来自古代神话小说集《》

《盘古开天辟地 》这个故事来自古代神话小说集《山海经》

除此之外,《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也是出自这本故事集

这些故事展现:

巨人盘古的神力,解释宇宙的起源,是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和歌颂.

《盘古开天地》来自哪本古代神话小说集

盘古神话

关于天地开辟的神话。盘古神话,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清人马骕《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神话的内容大概是说,远古时天地浑沌象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个大鸡蛋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裂开来,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天地当中,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极长了。

盘古临死时,拨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肤变成田土,头发和髭须变成天上的星星,面板上的汗毛变成草和树木,牙齿和骨头变成金属的矿物和岩石, 和骨髓变成珍珠和美玉,流的汗变成雨,……盘古用他的身体化成世界万物。

盘古神话虽未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后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

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①。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

有一篇神话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②。”

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③。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洲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④。

(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①梁任昉:《述异记》。②徐整:《五运历年记》、《绛史》卷一。③梁任昉:《述异记》。》。④七朝荣唱,廖元田、农达奴记录:壮族文学史调查组蒐集

求助《盘古开天地》来自哪个古代神话小说集?

山海经

<盘古开天地>选自_山海经_,故事运用_神话_和__现实生活结合_,表现巨人盘古的神力,解释宇宙的起源,是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和歌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请用4字短语列出3个:_女娲补天_,_后羿射日_,_八仙过海_.嫦娥奔月.

盘古开天地是来自古代神话小说集什么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盘古开天地》是哪个古代神话小说集里的

山海经

<盘古开天地>选自_山海经_,故事运用_神话_和__现实生活结合_,表现巨人盘古的神力,解释宇宙的起源,是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和歌颂.

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来自古代神话小说什么、什么、什么。

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来自古代神话小说山海经

盘古开天地来自于哪个神话里

山海经

《盘古开天地》选自哪部古代神话集?

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是最早的记载

部分段落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面板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从此以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多起来,并发展为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足化为西岳,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泪水化为江河,呼气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电,夫妻二人化为阴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