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系教授孙华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北大考古系教授孙华简介,第1张

4、 孙华教授简介:男,四川绵阳人,生于1958年12月

孙华,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学院院长。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四川德阳县天元公社下乡接受“再教育”,1977年进入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1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绵阳地区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考古学系邹衡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2年3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9年-2001年,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台主编

1997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庆典网站主编

1996年-199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5年-1999年,北京大学电视台编辑、副主编、主编

1991年-1995年,北京大学校刊记者、编辑、学生记者团团长

1990年-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

个人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参加过北大考古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艺术通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过教育部“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阙研究”等课题,现在正在从事“滇东黔西的青铜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三峡文物考古研究系列”(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项目)和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主要著述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神秘的王国——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文物典(一)》(合著)、《中国艺术通史》第二卷(合著)。另发表论文近百篇。2009年五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三星堆》。

邓小南,1950年6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之女,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1]

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宋代文官制度六题》等。

教育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1982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国内讲学

1985年—1997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年,升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6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2016年9月20日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海外讲学

2003年3月至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科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历史专题”(本科)、“唐宋课绩与资格制度研究”(研究生)。

2006年1月21日至2月11日,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学;4月6日至5月2日,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2006年9月14日至2007年1月8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史料选读”、“宋代政治制度专题” 。

2008年9月15日至2009年1月15日,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

2009年4月15日至8月15日,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任教。

2009年9月23日至2010年2月18日,应邀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

课题研究

邓小南先后主持“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合作项目)“丝绸之路——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与耶鲁大学合作,美国路斯基金项目)“‘祖宗之法’与宋代的官僚政治和制度”(中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组成部分)“唐宋时期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信息渠道”(中华社科基金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民间社会组织”(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

学术著作

邓小南先后出版了《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等学术著作,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

学术论文

邓小南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学术论著。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五辑,1996年3月)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2000年10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7月)

 楼宇烈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先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以宋代大儒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座右铭,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辉的历程

 楼宇烈先生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一九六○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

 楼宇烈教授在北京大学的学术生涯:

 一九六○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九○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楼宇烈教授在北京大学曾任职务:

 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1979-1984);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81年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1987-1993);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 3月起);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1992年—1997年);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副会长(第三届,1988年—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楼宇烈教授曾任职过的学术团体(部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楼宇烈教授其它兼职(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8年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荣誉研究员(1998年起);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孔子文化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起);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1999年起)

 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一)思想巨人,明星讲师

 楼宇烈教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于中国哲学史、佛教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构建起自成一家的完整思想体系。

 在中国哲学史方面,楼宇烈教授侧重于魏晋玄学和近现代哲学的研究。他整理的《王弼集校释》,把魏晋著名玄学家王弼的现存全部作品作了校勘、注释,是目前研究魏晋玄学和王弼思想的必备书。

 楼宇烈教授认为,魏晋玄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模式和思维方法的形成起着某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乃至对整个传统文学艺术精神的形成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方面,楼宇烈教授侧重于禅宗思想和近现代佛教史的研究。由他本人组织和主持编选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已出四卷,十册),在推动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佛教思想文化的研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论文《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与初期禅宗思想》,探讨了初期禅宗思想中融合般若性空和涅槃佛性说的理论特征;而论文《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则对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中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此外,他的《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等论文,则重点论述了近代中国佛学的一些特点和对近代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等问题。

 楼宇烈教授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的问题。近年来,他发表的一些论文,如《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儒家修养论今说》、《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等,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好评,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楼宇烈教授长期执教北大,为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讲授过十余门中国哲学、文化、国学方面的课程。楼宇烈教授的教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吸引北大各系莘莘学子强势围观和追捧,每次公开课都达到爆棚的程度。楼宇烈教授讲授过的课程主要有:

 ◎ 中国哲学史(通史)

 ◎ 近代中国哲学(专题)

 ◎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题)

 ◎ 中国哲学名著概论(史料学)

 ◎ 中国哲学原典选读:

 (周易、老子、庄子、法言、朱子语类、天演论、仁学、

 章太炎佛学著作选读等)

 ◎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

 ◎ 宗教学(史)研究方法

 ◎ 佛典名著概论(史料学)

 ◎ 佛教原典选读:

 (缘起经、圣谛经、法句经、异部宗轮论述记、杂阿毗昙心论、

 金刚经、维摩诘经注、胜鬘经、中论、十二门论、百论、

 成唯识论等)

 (二)科研骨干,著作等身

 楼宇烈教授学术水平精湛,著有二十余部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以及80余篇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精品论文。

 主要著作:

 1、《荀子新注》

 2、《中国哲学史(上、下)》

 3、《王弼集校释(上、下)》

 4、《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

 5、《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全四册)》

 6、《论语注(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一)

 7、《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二)

 8、《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全四册)》

 9、《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三)

 10、《康子内外篇(外六种)(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四)

 11、《诸天讲(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五)

 12、《春秋董氏学(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六)

 13、《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七)

 14、《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四卷第一册)》

 15、《东方文化大观》

 16 《东方哲学概论》

 论 文:

 《郭象哲学思想剖析》/ 《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 /《 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易卦爻象原始》《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黄宗羲心性说评述》《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与初期禅宗思想》《论传统文化》《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 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东方智慧的魅力》《 理学大师马一浮》《 袁宏与东晋玄学》《 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儒家修养论今说》《 读帛书〈系辞〉杂记》《 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神会的顿悟说》《 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饮誉海内外,桃李遍全球

 楼宇烈教授北大执教数十载,指导过60余名海内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可谓英才满天下。

 博士研究生:

 徐文明(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姚为群(现北京大学哲学系);金勋(现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周学农(现北京大学哲学系);程恭让(现首都师范大学);李尚祐(现韩国汉城大学);郑安德(加拿大籍韩国人);张志强(社科院哲学所);王瑞昌(北京财贸学院);章启群(现北京大学哲学系);朴胜显(韩国);李四龙(现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崔福姬(韩国);安孝烈(韩国);张敏(在职);刘元琪;俞炳光(韩国);赵源一(韩国);尹美淑(韩国);姜芝娟(韩国);罗翔;李嶷;李成宁(韩国);黄棕源(韩国);陈中浙;张 华;贾瑀铉(韩国);李演都(韩国);梅谦立(ThierryMeynard 法国);金尧炫(韩国);韩成求(韩国);金钟洪(美国)

 硕士研究生:

 香 蒂(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大学);向 宁(四川师范大学);王中江(河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洼田忍(日本,日本女子大学);张慧姝(北京中医学院);王 洪;陈金华;沙宗平(留系工作);伍先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周学农;叶远厚(中央**学院);谢路军(人民大学);张志强;裴 勇(宗教局);李四龙;戈国龙;韩剑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刘元琪;金尧炫(韩国);俞炳光;黄棕源(韩国);李成宁(韩国);陈中浙;藤卷惠子(日本);释满耕;金东淑(韩国);郑大均(韩国)

 接待外国高级进修生与访问学者(1978年起):

 日本:

 关口顺、坂元弘子、村田雄二郎、丘山新、吾妻重二、中条道昭、加治敏之、小川隆、奈良行博、辛岛静志、南泽良彦、前川亨、垣内景子、岩城英规、永富青地、白杉悦雄、中健次郎、高堂晃寿、远藤祐介、土田健次郎、户川芳郎、池田知久、边土名朝邦、中村璋八、菅野博史、影山辉国、谷中信一、横手裕

 美国:席安琪

 印度:

 拉姆·拉纳库玛尔、罗尔吉·亚达夫、倪兰宝、吴雅妲

 德国:顾嘉碧、梅开梦

 韩国:

 朴胜显、林采佑、朴美罗、李贞姬、朴圭荣、都民宰、朴礼庆、朴东焕、梁承武、柳承国、洪元植、李哲承

 襟怀坦荡,兴致盎然

 楼宇烈教授多才多艺,兴趣广泛,酷爱中外古典音乐、诗词书画、传统戏曲等。从2001年左右开始,先生就坚持每周带领北大学子学唱昆曲、京剧,风雨无阻。《牡丹亭·惊梦》 、 《荆钗记·见娘》、 《琵琶记·赏荷》都是先生的拿手唱段。先生喜欢接受新事物,对电脑的熟悉,大部分年轻人都望尘莫及,他不仅会自己做网站,还给学生们上过电脑课。先生的博客主页,都是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附注:季羡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奖项简介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2006年五届五次常务会长会议决定设立。这是中国翻译协会首次颁布的奖项,该荣誉奖并非常设奖项,授予健在的、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建国后,季羡林先后当选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起,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还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系中国翻译协会创始人之一,2004年11月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国译协名誉会长。

  几十年来,季羡林辛勤从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发表、出版的译作将近四百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主要译著:译自德文的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译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译自英文的如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此外,季羡林还主编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

  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名单如下:

1、陈苏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中心主任。

2、程郁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

3、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4、丁一川,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学》副主编,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委,被学员誉为“通史大家”。

5、何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系党委副书记。

6、李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德国现当代史研究。

7、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8、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

北京大学: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医学实业馆为这所国立西医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北京大学在五类一流本科课程中均有课程获得认定,总共有56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两门、线下一流课程31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一门。

截至2022年,北京大学校园面积为275111787平方米(约4127亩),校舍建筑面积为322991841平方米。截止2021年底,教职工(不包含博士后)12683人,专任教师3713人,在校学生46148人。

学校共设有6个学部,下设55个直属院系,本科专业1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3个,4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以上数据出自北京大学官网。

邓广铭(1907~1998)  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临邑。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深受指导教授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至今。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 传》、《王安石》等书。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点击数:56 本文转自名人故事吧 http://wwwgushiba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启功简介,满族,生于1912 月26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 会名誉主席。启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 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 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 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 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 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 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 80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 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近几年,又先后赴日本、新加 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启功还是我国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 家,对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 非凡。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 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 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 了大量古文物精品。

启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 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 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 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启功先生年表: 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于北京。启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名弘画,封“和亲王”。其后代 逐渐从王府中分离出来,至其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 通过科举找出路了。曾祖溥良,考中进士,入翰林,清末曾 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祖父毓隆,也是翰林出身,为典 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 一九一三年 一岁 父亲去 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 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 ,取名“察格多尔札布”。当时正 是辛亥之后,清廷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居京城,以 示不再过问国事。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 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 舍,请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 四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一九二二年 十岁曾祖去世。 家业因偿还债务而衰落。 一九二三年 十一岁 祖父去世。 家中变卖世藏书籍以作殡葬费用。

当时母亲克连珍与尚未出 嫁的姑姑恒季华,都年仅二十余岁,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恒季华为了教养这一线单传的侄子成人,毅然终身不嫁,并 把自己看做是这个家庭中的男人。启功亦称姑姑为“爹爹” (满俗,“爹爹”即叔叔)。 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六年 二岁至十四岁在北京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读书。幼年启功,看到祖父案边墙上挂有大幅山水是叔祖画的,又见祖父拿过 小扇画上竹石,几笔而成,感到非常奇妙,便产生“做一个 画家”的愿望。他在学校的习作,曾被学校选为礼品赠送给 知名人士。 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 十五岁至十七岁经 长亲带领,拜贾羲民先生学画,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 鉴赏也极有素养,见解卓识。常带启功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 的古代书画,有时还和一些朋友随看随加评论,启功也一一 记下。这些活动使启功深受启迪和教育。 法技巧,贾先生又将他介绍给吴镜汀先生。吴先生教授画法,极为耐心,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关重要的窍门指出, 使启功长进很快。一次,一位长亲命他画一幅画,说要装裱 后挂起,他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不要落款, 请你的老师落款”,这又给他很大 ,从此发愤练字。 九三年十八岁经老世交介绍,从戴姜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 文学,习作旧诗词。

由于老师的精心培育,加上他刻苦自学,从青年时候起,便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九三二年二十岁与章宝琛完婚。章氏,满族,长启功 两岁。 为维持生活,教家馆,有时也作画卖钱。 一九三 三年 二十一岁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教于陈垣先生,陈垣 先生看过他的作品,认为“写作俱佳”,便安排他在辅仁中学 任国文教员。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教育岗位,主要精力都在教 授古典文学,中间也卖过字画启功简介,但他说:“那只是副业。” 二十三岁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书画创作。 一九三八年 二十六岁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 抗战胜利后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文献馆审稿和鉴 定文物。 一九四九年 三十七岁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教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岁全国高等 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任北京 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文学。同年加入“九三”学 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委员,后又被选为北京市政 诸人标点敦煌变文俗曲。稍后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这是建国后首次出版的《红楼梦》 注释本。 一九五七年 四十五岁 母亲和姑姑相继去世。 一九六二年 五十岁撰写完成《古代字体论稿》和《诗文声 律论稿》两本书稿。

一九六三年 五十一岁撰写了《〈红 楼梦〉札记》一九六六年 五十四岁“文革”爆发,一切公 开的读书写作活动被迫中止,但私下里治学不辍。由于他精 通书法,常被造反派命令抄写大字报。 一九七一年 五十 九岁参与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 作,与王钟翰等负责标点《清史稿》。 一九七五年 六十 三岁夫人章宝琛逝世。 一九七六年 六十四岁 之后,师大恢复课程。 一九七七年 六十五岁《诗文声律 论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一九七八年 六十六岁文革后落实 政策仍被聘为教授。 六十七岁《古代字体论稿》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一年 六十九岁《启功丛 稿》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被推为副 主席。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讲学,作关于汉语和《红 楼梦》的讲演。 一九八二年 七十岁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 划小组成立,任该组成员。 一九八三年 七十一岁应中宣 部《中国美术全集》办公室聘请,任《中国美术全集》顾问。 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由七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 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古 代书画作品的真伪。 一九八四年 七十二岁被聘为博士研 究生导师。

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九八六年 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九八 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年 七十八岁 《论书绝句一百首》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北京书店出版。该书以诗的形式总结了他几十年来书法实践的系统理 论,对历代书家有评论,对书法的结字、用笔有独到见解。 为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在香港举办“启功书画义展”。 一九九一年七十九岁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 《汉语现象论丛》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同年十一月底,将义卖字画所得一百六十三万余元全部 捐给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九月,赴 日本东京、大阪访问,参观大阪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二年八十岁全国政协、北京师范大学、荣宝斋联 合举办“启功书画展”,先后在北京、广州和日本展出。 八股》、《启功论书札记》、《启功书画留影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四年 八十二岁赴韩国进行书画交 流。荣宝斋与韩国东方画廊联合举办“启功金膺显书法联展” 先后在北京和汉城展出。 《启功絮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 八十三岁《启功论书绝句一百 首》、《启功书画作品专集》由荣宝斋出版。

一九九六年 十四岁十月,赴美、德、法三国访问,参观三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七年 八十五岁四月,中央文 史研究馆组织书画代表团赴新加坡,举办中央文史馆馆员书 画作品展,启功先生任团长。十月,应香港商务印书馆邀请 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 百首》日文译本在东京出版。一九九八年 八十六岁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和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 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二零零五年 九十三岁逝世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启功 (1912-)

北京人,满族。 姓爱新觉罗,字元伯,别署元白、少文、长庆。

室名简晴堂、坚净居。康熙帝十一代孙,曾祖、祖父皆入翰林,后家道中落。幼年丧父,失学而不堕其志,用功于书法、文辞、绘画等项,刻苦自励,投师问道。

中学期间,课余从苏州学者戴姜福学习经史辞章,从贾尔鲁、吴熙曾习画,后经傅增湘引荐,受业于陈垣门下。中学未毕业,二十一岁受聘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席,从此走上教育岗位。

曾任辅仁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建国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精于博物文史鉴识,先后 故宫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6月,出任文化部文物局新成立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历时八年,对国内现存古代书画逐一整理、鉴定、编目,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厥功至伟。

近年又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生教书育人,究心学术,著述甚富。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六岁临《九成宫醴泉铭》,十一岁学《多宝塔碑》,二十岁后习《胆巴碑》,所书楷字端凝、坚重、娟秀兼而有之。

后转师董其昌、米元章诸名家墨迹,于智永千文用功最久。

于书艺认为碑刻经过刀刻与自然毁损,多失原貌,而直师墨迹可得书家笔墨真谛,即便是读碑亦应从刀锋揣摸笔锋,所谓“失笔不失刀”。

还主张写字应以结构为重,用笔、姿态副之。

其书法结字精严,笔画清朗,揖让有度,风神俊爽,从容不迫中透出一种淡淡的王者气象。早年作画甚伙,作品多山水,水墨浅绛,清气满纸,大幅尤见功力。

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和《启功从稿》(三卷本)、《启功韵语》、《说八股》、《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论书札记》、《启功絮语》、《启功赘语》等。主编有:《书法概论》、《中国法贴全集》(共十八卷)等。出版有:《启功书法作品选》、《启功书法选》、《启功草书千字文》、《启功书画作品集》、《启功书画留影册》、《启功三帖集》等。

书法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展览,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及举办个展、联展。其作品为世所重,享有盛誉。传略载入多种著名辞书。2001年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

印鉴:启、启功、启功之印、启功之玺、启功印信、启功私印、元伯、元白、元伯辞翰、元白辞翰、爱新觉罗、功在禹下、浮光掠影楼、长庆、小乘客、不堪持赠、闼门、闾里书师、前贤句、游戏三味、沈吟至今、简晴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