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竹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技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南京十竹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技艺?,第1张

南京十竹斋始创人胡正言主持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十竹斋印谱》三部大书中采用了“饾版”与“拱花”两大独特技艺,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把我国古代彩色雕版印刷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后期,彩色套印法更臻于精美完善的境地,南京的吴发祥和胡正言更进一步利用所谓“饾版拱花”法,即依色分版、灵活套印的彩色套印法、和利用版面凹凸进行压磨使画面拱起的特殊技法,刊印传世杰作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主动开掘印刷语言和材质语言的表现力,开拓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至此,木刻版画一跃而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作品。这几部作品精工富丽,具备众美,今人难及之处亦不在少数。兰经居士题十竹斋书画谱小引中有云:“展册淋漓,宛然在目,盖淡淡浓浓,篇篇神采,疏疏密密,诚画苑之白眉,绘林之志帜也。”

十竹斋信笺饾版拱花 魏立中2012年刻印

2013年12月,为更好的保护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这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十竹斋艺术馆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称号。 

2014年8月,为使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能够实现真正的传承,国家图书馆与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首次联合举办十竹斋木版水印培训项目。 

2014年11月,由杭州十竹斋艺术馆申报的“木版水印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2月1日,杭州十竹斋艺术馆被文化与旅游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保护单位。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

1、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2、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3、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

4、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

5、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

6、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

国家图书馆馆内场景

经历了晚清时期(京师图书馆)、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初期(北京图书馆)、改革开放时期(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二、上海图书馆

1、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

2、上海图书馆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3、图书馆藏有中外文献5500余万册(件),其中中文古籍线装书约170万余册,善本25万种17万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

上海图书馆

三、南京图书馆

1、位于南京市玄武区

2、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第四大图书馆

3、京图书馆前身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是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

4、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5、馆藏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

6、1937年西迁重庆,1946年返回南京

南京图书馆

历经了江南图书馆、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国立南京图书馆(1)、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南京图书馆(2)、南京图书馆等时期。

四、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1、也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历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保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名称)、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时期

3、下设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4、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五、北京大学图书馆

1、位于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2、总面积约90000平米

3、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

4、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北京大学图书馆

历经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北京大学图书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总馆等时期。

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六、重庆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历经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时期

1955年5月原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三馆合并,组成“重庆市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有文献46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线装书532万册。

重庆图书馆

七、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馆藏文献612万(册)件

历经山东图书馆、山东公立图书馆、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时期

山东省图书馆

八、四川省图书馆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

四川省图书馆藏有书籍500余万册,其中古籍65万册、民国文献22万册,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

历经四川省立图书馆、成都市立图书馆、川西人民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时期

四川省图书馆

九、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历经直隶图书馆、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天津特别市立第二图书馆、天津市市立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时期。

天津图书馆共有藏书726万册,拥有文化中心馆、复康路馆、海河园馆3个馆所,馆舍面积共12万平米,开架借阅书刊246万册。

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

收藏普通文献86118万册(件)

历经广东图书馆、广东省立图书馆、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广东人民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时期

1955年5月,广东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正式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故称原广东人民图书馆为南馆,原广州市中山图书馆为北馆。1988年,北馆改称孙中山文献馆。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是由关祖章制作的。

在中国,“关祖章藏书票”目前被视为中国最早的藏书票。

这枚出现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撮影》集中的书票,画面描绘了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在书房中翻箱倒箧、秉烛展卷的情景,极具中国古典神韵。

在工致的画面上方,有“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票主关祖章,据记载毕业于美国伦斯勒工艺学院,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尤其是古镜收藏,也被推认为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

扩展资料:

藏书票虽小,却同版画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制作技法多变,精湛的刀法、流畅的线条,水味、木味、刀味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也不失思想的深刻性。

其创作技法,按照国际藏书票联盟的规定,分凹版、凸版、平版、漏版四大类,印制方法、刻制材料、刀功技法和表现风格又有所不同,单就木刻而言就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彩绘木刻、水印木刻等,可谓五彩缤纷。

在技法上,外国早期藏书票中钢、铜雕刻和木口木刻最多。现代藏书票对于技法的综合运用比较多见。需要强调的是,版画藏书票不是印刷品,它是由版画家借助工具、技法、材料等经过设计、制版、印刷等一系列创作过程,独立完成的艺术品,一般会限量印制,每一张都是原作。

人民网-"关祖章藏书票"或为中国最早藏书票(图)

进去看书阅览不需要办卡,刷身份证就行。如果要外借,就需要办卡。

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扩展资料

馆藏资源: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

珍品特藏包含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280余万册件。“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1、民国期刊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911年至1949年时期的民国文献专题共计有352万余张,4351种期刊电子影像,数据储存量达到2TB,内容包括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概况、军事文献、民国抗日将领和其他民国人物的文献等。

2、地方文献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专题数量达到40多万页,资源储存量超过1TB。

“地方志”专题包含了陕西、山东、湖北、云南、贵州、新疆、江西、青海等地的地方志,种类包括通志(存目)、府县志、乡镇志、山水志等,既有建国前的古籍方志,也有的新编方志,详尽地反映了各地数百年间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山川、地理、任务、谣谚、方言等各领域的民生省情。

3、数字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132335TB,与2015年相比增加16237TB。其中:馆藏特色数字化资源105969TB,外购数据库101TB,网络导航和网络资源采集11473TB,征集数字资源42TB,电子报纸呈缴593TB。

资源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图书3765676种4246420册,电子期刊55882种,电子报纸11596种,学位论文6410080篇,会议论文6073228篇,音频资料1111154 首,视频资料150705 小时。

-中国国家图书馆

此类藏书票是由版画家制作的,此类最多。版种则可分为凸、凹、平、漏四种。凸版的版材有麻胶、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铜版,但也有锌版、铅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称孔版、丝网版。而在这四大类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种多样。国际书票联盟已发布了20余种通用编号,用以区别和规范书票制作的版种和技法。

但由于版画制作之技法日趋多样,许多版种和技法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代号。如拓彩版、吹塑版等等。上述两类,都是书票原作,比较珍贵。只是手绘者,生产不易,难免行之不远;而以版画拓印者,数量大增,甚至被视为正宗,书票也因之而有过“版画藏书票”之专称。

这种藏书票以套色水印木刻为主,可称作微型版画,因为它的画幅很小,一般长宽均不超过10厘米,通常情况下画幅为正方形或黄金矩形。版画藏书票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图象与文字相辉映的艺术形式。在画面中,文字(一般是“某某藏书”、“某某之书”以及必不可少的“Ex-Libris”)占有一定的比例,采用嵌入式将文字设计在画面中,所以这些文字在画面中还起着构图和色彩的作用。因此与其他种类的藏书票不同的是,版画藏书票上的“Ex-Libris”通常全部为大写字母,并且一般将“-”号省略或用“·”号代替。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中期的德国,比邮票早300年左右。最早的藏书票是德国勃兰登堡家族使用的“天使”藏书票,又有人说是LGLER(刺猬)藏书票,其实它们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藏书票初期是作为藏书标记使用的,内容大都是贵族家族徽志图案。后来,藏书票传到法国、英国以至整个欧洲,19世纪初又衍传到美洲和亚洲,内容和题材有了新变化。这时不少著名的画家如马狄斯、高更等亦参与创作藏书票,福楼拜、雨果等作家也来使用藏书票,使藏书票的功能由单纯藏书标记的实用性开始向艺术审美层面发展,藏书票变得更精美。

作为一种艺术品,藏书票在欧美各国非常流行,有很多藏书票收藏家和专门收藏各种书票的博物馆,很多国家都有藏书票爱好者的各种组织,国际藏书票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及藏书票的交换,同时举办国际藏书票双年展。 至于中国文化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上世纪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直到近年,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一、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

台湾藏书家吴兴文在1913年《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发现一枚“关祖章藏书”书票,画面为一头戴方巾的文人,在一大堆书中秉烛夜读。票面设计精致工巧,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国家图书馆从馆藏《京张路工摄影》集(约1910年初出版)一书封里页,也发现一枚同样的书票,后者证明“关祖章藏书”书票制作时间最迟在1910年。广西人关祖章,留学美国归来,曾在当时的交通部任职,他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藏书票,可能是最早使用和制作藏书票的中国人。

一些传教士、西方学者和外交官也随书籍将藏书票带到了中国(上海图书馆就有收藏证明)。

1933年前后,著名作家叶灵凤、诗人郁达夫等人开始注意和推介藏书票,“凤凰”藏书票就是叶灵凤手笔。

1934年,李桦创办“现代版画研究会”,在其会刊《现代版画》第九期专出了藏书票特辑,这是中国第一个手工拓印本藏书票集。鲁迅先生曾托日本友人从日本购买过藏书票,许广平就在使用。

1930年代之后,藏书票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80年代初,文化复苏,藏书票再次兴起。美术界一些藏书票作家和理论家们认为我国也应该有一个藏书票组织,于是由中国美院版画系负责人梁栋先生首先发出倡议,中国第一个藏书票研究会(现称为“中国藏书票艺委会”)于1984年3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李桦为顾问,梁栋为会长。1986年中国举办了首次藏书票展览,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国反响甚大。

1984年春,“上海书展”要到香港展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版界的一个大举动,因而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有人提议请名家为书展创作一幅画,印成宣传品现场赠送,扩大影响。杨可扬先生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著名版画家,他欣然接受约请,不久,一幅“水清鱼读月”小版画作成。老画家驾轻就熟的创作构思、属意读书的典雅寓涵、正对展览的书卷气息,更有他鲜明个性化版画技法的感染力,打动的不只是读者,香港的版画同仁也喜爱这件作品,还在他们提议下添加了藏书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标识,成就了可扬先生第一枚藏书票作品。这枚起点很高的藏书票处女作印行后广受欢迎,觅得者引以为幸,也由此把老画家兴趣带动了起来,迈步进入了这块版画耕耘的新垦地。

之后,各地藏书票组织也相继成立,办展、交流、出刊,把中国藏书票创作和收藏活动搞得热闹起来。中国藏书票同时介入国际交流,1987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书票联盟”。

2013年3月,大收藏家马未都表示在国外搜集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藏书票,准备在国内各地建立专馆。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消息将有望促使藏书票这一颗珍珠焕发新的光彩。 关祖章藏书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馆藏图书中发现一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这枚书票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中,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满室书卷中夜读的情景,具浓厚的书香之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一枚构思巧妙与藏书主题紧扣和契合的书票。图画工致精美,上方“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同样的“关祖章藏书票”还出现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为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发现并收藏。关祖章为广西赴美留学人士,归国后曾在交通部任职,他热爱西方文化并制作这枚藏书票供自己使用。据分析,关祖章可能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

“金鸡报晓”藏书票:在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创作设计的中国首套青铜生肖藏书票“金鸡报春”系列面世,“金鸡报春”青铜藏书票一套4枚。此后每一年,新款生肖藏书票都会在大年初一如期面市。每年发行的青铜生肖藏书票均取材于中国各类历史文物,如像砖、年画、剪纸等图案,采用蚀刻、镂空等多种工艺,图案细致精美,充满灵气和吉祥喜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国家图书馆文献传递方法是:先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在检索结果中一般文献和图书均可请求复制传递,但只在可外借的图书范围内申请代借图书。

然后在国家图书馆主页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路径为:登录国图主页通过国图“文津搜索”进行文献检索。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详细信息以WORD文档附件的形式向我馆文献传递电子邮箱提交申请。

国家图书馆文献传递范围是:国图中文基藏库及外文图书子库中三年以前外文图书,除工具书及古籍善本等珍藏文献外均可提供复制传递服务,包括以上不可外借的图书。

国家图书馆文献传递申请人注意事项说明是:

1、申请馆际互借服务的读者,首先请认真检索本馆馆藏目录,确定无所需资料后,请再提出申请。

2、申请人应仔细填写申请内容及****,以便图书馆通知读者收取或归还文献。

3、申请发出,此项业务即生效,费用亦即发生,所发生费用全部由申请人承担。

4、收费方式:因为与国图的文献传递服务费用,是我馆预先垫付的,所以,现在收费的金额要全部用来充销那笔预支的费用。

采用2种方式:转账付款,将费用直接转入图书馆的账户中。在图书馆806学科服务部机上刷卡,无票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