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是真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掐指一算是真的吗?,第1张

真的,有好几种算法,

一种是天干地支算法,这种难度系数很大,一般人根本不会。

一种是梅花易数,这种简答但是不太准。

还有一种说难超难,说简答也简答,就是周易五行,加北斗七星,加境界三星算法,主要看一个人的悟性。

我给你说下最后一种算法吧,除去大拇指,有十六个关节用于掐算。依次是 乾(天), 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泽)。——周易五行八个位置。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三个位置。

天命,天阳,玉阴——境界三星,这三个星位是隐藏的,一般不用。

对应法则是:人物属性,物之属性,时间属性,待测人属性,(北斗七星对应之一,境界三星对应之一。)括号里面的一般不用,用上难度就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了,就看个人本事了。前面四种属性组合成二种卦象,在用周易便出来了。

伏羲大峡谷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西北20公里的伏羲山旅游区内,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一条以典型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同时也是新密市首家AAAA级景区。

伏羲山属于嵩山山脉向东延伸部分,主峰五指岭11085米,横跨伏羲山全境。景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年均温116℃,比市区低27℃;景区植被茂密,物种繁多,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有千年以上的的古树名木数十棵,其中,具有“活植物化石”之称的古亢树,是伏羲山特有的树种。景区终年流水不断,谷底飞瀑、跌水、深潭、平湖,清幽凉爽,姿态万千,风景秀美,巨大的岩石像被打磨过似的,平坦如镜,洁净光滑,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世间少有的“岩石浴”;峡谷两岸岩石兀立,岩壁上天然石梯悬于空中,形形 的人物以及动物的形象惟妙惟肖。

景区总规划面积共53平方公里,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为主要特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卧龙台、文化隧道、望乡台、八卦台、万年栗、栗仙神祠、女娲补天处、神龟折足、五色石等景点为主,全面反映伏羲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下部以黄龙潭、黄龙庙、簸萁潭、立龙锅潭、贯云瀑(龙影瀑)、八分潭、乌龟拜寿、九龙潭、图腾柱、马蹄沟、沐云梯、等景点为主,深切感受峡谷风光,体验自然鬼斧神工。

伏羲山旅游区红石林玻璃环廊于2018年6月16日正式对广大游客开放。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伏羲大峡谷 外文名称 :fuxi Valley 地理位置 :河南省新密市西北部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6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早8:00至晚5:00 景点级别 :AAAA级 门票价格 :60元 著名景点 :飞龙瀑 万年栎 伏羲湖 闻鸡峰 女娲湖 凤池 龙池 龟背石 总规划面积 :53平方公里 全长 :5公里 谷深 :200-300米 年均温 :143℃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南省郑州市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1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区介绍,发展历程,主要景点,望乡台,万年栎,马蹄沟,龟背石,女娲简介,伏羲简介,三生石,清心岛,玻璃环廊,节庆活动,篝火晚会,杏花节,景区住宿,交通信息, 景区介绍 伏羲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伏羲山的核心区域, 伏羲大峡谷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新密市尖山风景区辖区内,伏羲山的核心腹地,北接荥阳,西邻巩义,南依登封;景区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距省会郑州市56公里(北部有连霍高速,310国道,南部有郑少洛高速,郑登快速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这里山峦叠嶂、峡谷深邃,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山峰五指岭1084米,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凉爽、静谧宜人、树茂花香,养生好去处,避暑胜天堂。 伏羲大峡谷主要由飞龙峡和逍遥谷两大部分组成,飞龙峡由潜龙瀑、潜龙潭、伏羲八卦台、龙巖、现龙瀑、龙饮、惕龙瀑、惕龙潭、跃龙瀑、跃龙潭、飞龙瀑、亢龙瀑、合欢池等诸多瀑布深潭组成;逍遥谷由伏羲阁、龙凤桥、龙凤池、石板浴、三连潭、石牌坊、闻鸡峰、逍遥瀑、女娲湖、伏羲湖等景点组成。 伏羲大峡谷是距郑州最近、落差最大的红石峡谷。 沿谷口拾级而上,5公里旅游线路瀑潭相连、跌水潺潺:行走于崖廊下、徜徉在山水间:蜿蜒曲折、步移景换。 欢迎您来这里欣赏美景,也欢迎您来解读距今十几亿前古海洋遗存于岩石中的各种谜团。 伏羲大峡谷原名郑州伏羲山飞龙峡,2013年晋升国家AAA级景区,2014年晋升国家AAAA级景区,在旅游界内口碑良好,与洛阳龙潭大峡谷堪称姊妹景区。 2015年五一小长假三天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发展历程 2003年7月,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正式接待游客。 2008年,郑州伏羲山飞龙峡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成为郑州地区游客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2012年,河南伏羲山旅游开发公司挂牌。 2013年,正式更名为伏羲大峡谷景区。 2013年3月, 伏羲大峡谷景区晋升国家AAA级景区。 2013年清明小长假,伏羲大峡谷三天接待游客25000余人。 2013年十一黄金周七天,景区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2013年11月,国家旅游局对伏羲大峡谷景区进行AAAA级景区验收。 2014年12月22日,经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推荐、评定,郑州新密伏羲大峡谷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望乡台 由于这里地处巩义、荥阳的交界处,过去来往的村民特别多,每当他们走到这里时,由于视线开阔,他们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乡,这个石板也因此而得名。 万年栎 栗树的一种,树干胸径近4米,遮阴面积达625平方米,真可谓独木成林。 栗树的果实栗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它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凉粉,营养价值很高,无论生食、炒食、煮食、烹食调做菜都适宜,不仅味甜可口,又有治脾补肝、强壮身体的药用价值,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珍珠”之美誉,传说伏羲在粗此活动时,就靠这树上的红果为生;栗树的花晒干后,引燃可起到驱蚊功效;栗树叶可以养蚕,当地居民多把坡蚕放养到树上,待结出茧后,再摘下,这种茧比一般家蚕的茧大2--3倍,抽出的丝呈**,质地优良,深受人们的喜爱。 伏羲大峡谷旁的这棵古树,距今已有4--5千年的历史,是山中栗树之王,当地人尊称为“栗仙”,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村民为了纪念它,在其旁边建了这座“栗仙神祠”。 马蹄沟 西汉末年,王莽毒死汉平帝,建立新政,自称皇帝,复辟了秦末统治。汉室子孙刘秀为复兴汉业,招贤纳士,决定夺回被王莽篡去的汉室江山。 刘秀江山一天天大了起来,震动了新王的社稷,王莽率兵御驾亲征,因寡不敌众,刘秀大败,弃甲而逃。 王莽生怕后患,随大军赶不放。 刘秀单人独骑逃到密县,不料坐骑久经征战,又长途跋涉,倒地不起。 大将军丢失坐骑如断双腿,无奈徒步跑了一程,在沟上头的苇子林躲了起来。 过了好久,好没有任何动静,刘秀以为追兵早该走远了,就松了一口气,随手撤下一片苇子叶,放在嘴里,谁知竟能吹出声音,并且声音清脆嘹亮,可传千里,刘秀自知暴露目标,情急之下,不知所措,就在这时,一匹白马从天而降,驮著刘秀飞奔而去。 王莽根据声音传来的方向,带领大队人马如潮水般涌了过来,顿时,千头大马的铁蹄声响彻山谷,而铁蹄踏过的痕迹,深深在刻在了石板、石壁上,这条沟也以此命名“马蹄沟”。 龟背石 龟背石是一种地质遗迹,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 关于龟背石的成因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因失 水而干裂,其裂缝又被后来的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龟裂状网纹”。 另一种认为: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随着震动的加剧,充填泥沙越来越多,使两端岩层弯曲,在层面上表现为干裂的“龟裂状网纹”。 千层岩千层岩,又称千层石,也称积层岩,属于海相沉积结晶白云岩,石质坚硬致密,相间。 千层石属于海相沉积的结晶白云岩,石质坚硬致密。 女娲简介 女娲(拼音:nǚ wā),传说中的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女娲,又作女希氏,又称女娲氏、女娲娘娘、娲皇氏、凤里希、始祖母神,生于古成纪(地名),传说她有神圣之德,人首蛇身,抟土造人,故称娲皇。 五氏之四。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国教道教中的一位女性神,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简称地皇。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中称女娲氏风姓,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乐器鼻祖之一。[又传她与伏羲兄妹相婚,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

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相传女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 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 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是中国神话谱系中一位古老的女神。 她的主要神迹: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见于《风俗通义》:上古的时候,盘古从混沌中开辟了天地,临死化身,又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就是忘了造人。 女娲神取了一些黄土,掺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后用水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个小人,往地下一放,这小人竟然活了,围着女娲又唱又跳。 女娲又继续用手揉和掺了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女娲想用这些小人去充实大地,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 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个个欢喜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才有了人类。

还有传说女娲与伏羲兄妹相婚,教人民结网渔猎,占卜八卦,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在伏羲去世后管理族人,但是她只是行伏羲之道没有变革,倒是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

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女娲想他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在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天帝,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

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女娲补天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伏羲简介 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庖páo名词时表示“庖”,厨也。――《说文》庖鼎(厨房里烹调的器具);庖厨(厨房);庖屋(厨房)。做动词时“庖”表示“烹调”的意识又如:庖馔(烹调);庖脍(指脍、炙佳肴);庖霜(细切的鱼肉片。因色白如霜,故称);庖膳(膳食);庖炙(烧烤肉);庖正(掌管饮食官);庖羞(喻执政之臣)庖厨páochú指厨师。“牺”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伏羲”这个别名的含义,揭示出他是一个懂得用水与火烹调畜牧的人,原始时代利用的是自然火种)、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伏羲的别称。《易纬坤灵图》:“苍牙通灵,昌之成运,孔演命明经道。”旧注:“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孔则孔子也。”宋 范仲淹《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等。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把伏羲写作伏牺(中国古代通假字、音转走读而把人物事迹等写作异字及异读实属正常现象)。所以官方常据此引用“牺”字写法。

“女娲神祖”创造了母系社会后,伏羲是母系社会女首领华胥氏之子、母系社会走婚的男性少典之父、母系社会炎帝和父系社会黄帝之祖父,是在母系社会中长大女娲(与创造人类的“女娲神祖”重名)的丈夫,伏羲与女娲兄妹相称,(中国人有个习惯非血缘的夫妻结婚后也兄妹相互称呼),[史记里记载的女娲是共工的女儿(古人称呼女孩也叫“儿”或“子”),“神农”的后代(后来由父系社会的的“黄帝”篆书记入史记称“炎帝”)]她与伏羲(生长在母系社会)结婚而产生人类,女娲(母系社会)禁止亲兄妹相婚。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天神与地神)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著平等的生活,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就禁止近亲血缘婚的情况。伏羲为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也是[2]龙身人首和蛇身人首。[3]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龙、蛇崇拜的变形。

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这一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行符号为一个组合,按照阴阳变化排列,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干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在中医中,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系辞》对《易经》八卦的解析: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著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也被奉为新三皇(因为有盘古之后天地人皇,所以此处称新)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一说,伏羲即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降龙

很早以前,西边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方圆的百姓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有一天夜里,“呼呼”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这条黄龙很恶,吃人吃畜生,害得这一带百姓没法活,人都往外地逃。人祖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一算,知道有条黄龙在西方作恶,那儿的百姓有了大灾大难。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伏羲骑着它来了西边。黄龙见到青龙,扑上前撕咬。两条龙打个天昏地暗,一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青龙受了很重的伤。眼看青龙就要败了,伏羲用吐沫在青龙身上画了一个八卦。青龙立刻力气大增,又和黄龙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将黄龙打倒。伏羲为了防止黄龙再出来祸害人间,在黄龙身上画了一个八卦,将黄龙变成一座山,将青龙变成一座大青石,压在山顶。从此黄龙再也没有出来过。

创立八卦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慧型。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中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伏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八卦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始画八卦,伏羲一画开天,进而推演成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广泛地套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套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三生石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霄,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清心岛 这块突起的小岛叫做清心岛,这个岛小巧玲珑,岛上通常清风徐徐,有助于驱赶旅途的劳顿,平抚繁乱的心情。在此岛上环顾四周,居高临下,你是否可以发现有别于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你清心养性。 玻璃环廊 伏羲山红石林玻璃环廊位桥面采用150块三层钢化夹胶玻璃铺设,距离峡谷地面360米,环廊伸出悬崖30米,比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玻璃环廊还长出近9米。该桥采用无斜拉索设计,整体工程用钢量超3000吨,被誉为“世界最长的高空玻璃环廊”,于2018年6月16日正式对广大游客开放。 节庆活动 篝火晚会 自5月23日起,每逢周六景区将在卧龙台停车场举行篝火晚会,同时还有啤酒美食,伏羲山特色农家菜等邀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夜。 杏花节 三月杏花节:每年三月伏羲山万亩野生杏林杏花次第开放,花期为二十天。杏花节期间,景区将开展各类旅 游活动 景区住宿 卧龙宾馆 伏羲农家 湖畔宾馆 交通信息 郑州方向游客:郑州—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口—荥密路往北(一路皆有指示牌)—杏花村—玫瑰岭景区—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伏羲大峡谷景区 洛阳方向游客:洛阳—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口—荥密路往北(一路皆有指示牌)—杏花村—玫瑰岭景区—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伏羲大峡谷景区 许昌方向游客:许昌—郑尧高速—轩辕丘出口—新密市—荥密路往北(一路皆有指示牌)—杏花村—玫瑰岭景区—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伏羲大峡谷景区 非自驾游:任意地方到达新密客运中心站乘坐新密——尖山的客车,终点站即为伏羲大峡谷景区。

 《兵器谱》是古龙笔下一本虚构古籍,由小说中的人物平湖百晓生所著,列出当时武林中人的兵器、武功的排名。兵器谱的排名并非所有人信服,谱内的吕凤先及郭嵩阳均不服而不断与排名在其上的人挑战。同时因百晓生重男轻女,女性高手都没有被列名,当中蓝蝎子自称比青魔手伊哭厉害,亦获李寻欢认同。 兵器谱-排列规则 1不排女子 2不排魔道 兵器谱-备注 1 百晓生在排李寻欢和郭嵩阳的排名时曾犹豫不决,在思考了三天三夜以后最终把李寻欢排在第三。 2 胡不归用的是柄竹剑,据说他的剑法也跟他的人一样,疯疯颠颠的,有的精奇绝俗,妙到毫巅,有时却又糟得一塌糊涂,简直连看都看不得,所以百晓生作兵器谱时,才没有将他的名字列上  网友排名 与第四同等级别的 荆无命:杀郭嵩阳。但是郭嵩阳无求胜心,是去送死,因为他知道即使赢了对手也会被另一人杀。而荆无命身旁有上官金虹为之掠阵。如果去掉上官金虹在旁边的杀气影响,让他们两个公平绝斗,估计郭嵩阳不会输 估计排名:42 与第五同等级别的 “飞剑客”阿飞:小胜吕凤先一招。其实吕凤先是故意败的。当时凭两人状态,吕凤先完全可以秒杀阿飞。但是此时非阿飞颠峰时期。吕凤先自己也承认,当阿飞在颠峰时期时候,自己没有把握赢。 估计排名:44 与第六同等级别的: 大欢喜菩萨:古龙在书中说:百晓声不排女性,若排,她与蓝蝎子都能列入前十位。而把小李飞刀困成那样,普天之下也没有几个人了!死于藏剑山庄少庄主游龙生之手 估计排名:56 与第八同等级别的: 蓝蝎子:古龙在书中说:百晓声不排女性,若排,她与大欢喜菩萨都能列入前十位。并且李寻欢也承认她的武功应该在第九的青魔手”伊哭之上。死于大欢喜菩萨之手。 估计排名:85 与第九同等级别的 “赤魔手”伊夜哭:“青魔手”伊哭的弟弟。“青魔日哭,赤魔夜哭,二魔齐哭,天地变色”。但是伊夜哭还比伊哭多了点狠辣,却少了点气势 估计排名:95 下面是修正后的: 1 孙白发 2 上官金虹 3 李寻欢 4 郭嵩阳 42 荆无命 44 阿飞 45 白天羽 46 叶开 47 上官小仙 48 傅红雪 49 公子羽 50 吕凤先 51 燕南飞 52 李坏 53 月神 54 李曼青 55 薛青碧 56 大欢喜菩萨 58 吕迪 65 路小佳 7 西门柔 75 郭定 8 诸葛刚 9 伊哭 95 伊夜哭 97 杨天 10 东海玉萧 19 向松 37 高行空 46 燕双飞

女娲,大禹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女娲是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神话发展的大山枷锁,使得其拆分为三类性质:一、作为上古贤王,人族先灵,圣母祭祀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地母三皇的身份;二、作为福佑社稷、补天之神,得以祭拜的女娲,确认其作为伏羲之妹(兼下任继任者)与补天圣女的身份;三、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

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大禹,夏朝开国君主。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辛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作品: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复恐”一句,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我又打开信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 “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浅谈 “撮泰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文友军(阿文曲布),龙炜(阿铺吉谷)

                                                              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彝族文化研究所

        摘要: “撮泰吉”在2006年5月20日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近年来从大层面上的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按理说应该发展的很好。但据了解,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撮泰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反而还面临一定的困境。

        关键词 撮泰吉;人物译名;传承;保护;发展

         在芦虹高原山脚下平均海拔2250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的戏剧——“撮泰吉”。自从1984年11月11日参加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纪念日民族节目演出被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赞誉为“戏剧的活化石”[1],“人类的祖宗戏”[2],“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3],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内外的学者都陆续不断的来考察、研究[4]。许多专家学者都积极地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评价,大家的研究、观点、评价各有千秋,把“撮泰吉”逐步推向了国内外,为“撮泰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在这里,根据对“撮泰吉”的了解,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评价,也想浅谈一下“撮泰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仅供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浅谈“撮泰吉”内容里人物的译名

        “撮泰吉”是彝语的音译,也有专家把它翻译为“撮寸姐”、“撮衬姐”、“撮寸己”、“撮寸几”、“撮腾紧”、“撮特紧”、“撮特基”、“撮泰吉”等等。“撮”在彝语中是“人”的意思,“泰”是“变”的意思,“姐”是“游戏、玩耍”的意思,整体连在一起意思是:人类变化的戏,简称为“变人戏”。 有专家说它是一种原始宗教——交感式巫术活动;有专家说它里面有“扫火星”内容,是一种吉祥、庆丰收的民俗活动;有专家说它是一种彝族舞蹈;有专家说它是一种彝族傩戏活动;有专家说它具备戏剧的各种基因,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也有专家说它不是傩戏,而是是一种面具戏的[5]。

        在过去,“撮泰吉”的演员一般为13人,其中6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击锣打鼓。6个人物的角色为:

惹嘎阿布:山林老人,不戴面具,贴白胡子。

阿布摩:1700岁,戴白胡子面具。

阿达姆:1500岁,戴无须面具。

麻洪摩:1200岁,戴黑胡子面具。

嘿布:缺嘴,1000岁,戴兔唇面具。

阿安:小娃娃,阿达姆的孩子,带无须面具。但现在,由于慢慢的他们把阿安换成了道具,不再用小孩来真演了,所以,现在演员变成了12人。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是祭祀,二是耕作,三是丰收,四是扫寨[6]。

        在很多专家学者写的有关“撮泰吉”学术研究文章里看到,他们把以上6个人物中的“麻洪摩” 翻译为苗族老人, “嘿布”翻译为汉族老人。如有的写到:“马洪母——(直译:苗族老人)1000岁(表示年高)。”;有的写到:“马洪摩,苗族老人家(“马洪”即苗族之意),自称1200岁,戴黑胡子面具。”;有的写到:“麻洪摩,即苗族老爹,黑胡子,戴木制的假面具。嘿布,即汉族老爹,无胡子,戴兔唇的木制面具。”[7]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理由是:

        (一) 可能由于“苗族”两个字的彝语读音像“麻洪摩”缘故而导致误译,“苗族”在当地彝语中称为“马哄”,,彝语音标为“mɑ˧hu˧”。

        (二) 这些专家学者多数都不太了解当地彝族语言,他们基本上是通过听了当地老百姓翻译后去整理的,而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有限,加上“撮泰吉”传承的局限性就产生了误译。

        (三) 直到现在也无法真正确认《撮泰吉》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那么在历史这么悠久的过去,彝族、苗族、汉族三个民族的交流不会这样繁荣,记得许多彝区在10年前小学生进学校刚入学时,除了母语以外,一句汉语都不懂的人有很多。

        (四) “兵”字的彝语读音在板底为“骂”, 彝文字为“”,彝语音标为“mɑ”, “养”字的彝语读音在板底为“户”,,彝语音标为“hu”,也就是说“养兵”和“苗族”的彝语读音在板底是非常接近的只有熟悉当地彝语的人才能分清谁是谁,连起来“养兵”彝文字为“”,彝语音标为“mɑhu”,,彝语音标为“mɑ˧hu˧”,两者读音上只有声调的区别;

        (五) 据大方县凤山乡彝族毕摩黄承龙介绍,他家有一部经书《开套数》(也有称为治道宫的,指的是给亡灵做六道超生。)里就有一个彝族神将的名字就叫“骂洪”,,彝语音标为“mɑhu”。经书里说:“骂洪坐半空,管人间长寿”,”彝语音标为“mɑhumi˧ɡuȵɪ˧,sut'usumeʂe”。

        (六) 首部对戏剧“活化石”“撮泰吉”古籍文献的整理译注图书《撮泰吉根源》里玛娓摩改名一章里写到:“叟汝镊恒色,心中来打算,给他改个名。在玛娓箐中,他是为首领,换个名带兵,改名骂哄摩,让他在箐中,带他那帮兵,教他那帮人,训练他手下。我做总头领,他居第二位,由我来教他,让他认真学,我教他本领,让他去养兵,由他来招兵,兵由他调教,也让他训练[8]。”

        综上所述,“麻洪摩”的翻译不是苗族老人,“嘿布”的翻译不是汉族老人。

        二“撮泰吉”现状

        “撮泰吉”在2006年5月20日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近年来从大层面上的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按理说应该发展的很好。但据了解,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撮泰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反而还面临一定的困境。

        “撮泰吉”本来就是一个已经没有剧本,全凭一代代口传身授的戏剧,正是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才导致了当年被发现时只有板底乡倮嘎院子保留有这一经典剧目。现在外面的专家学者去板底经常看到的已经是罗晓云徒弟罗高云带领的板底村表演队,已经很少能看到文道华老先生和罗晓云的亲自表演了,原因:一是偶尔的演出无法让演员们开支家庭的负担,表演队为了生活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二是老演员年龄都已高,尤其是饰演惹嘎阿布的“撮泰吉”传承人文道华老先生,已经74岁高龄;三是“撮泰吉”的另一个传承人罗晓云(文道华的徒弟)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续表演;四是由于表演队的收入有限,年轻人不愿学了,也基本上没在家,打工去了。因此倮嘎院子的“撮泰吉”表演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据了解,在板底村表演队中也有好几个学会了“撮泰吉”表演而不愿在家参与表演,跑去外面打工。去年有一段时间曾出现了演员人数不够而无法表演的情况。直到今年,我认识的会表演“撮泰吉”而在外面打工的都有两三个,因此演出队的演员经常在换,表演水平逐渐下降,表演内容越来越简化,长此以往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里值得赞扬的一点是,板底中心小学已经把“撮泰吉”引入了学校,许多学生已经会跳一些简单的动作,但作为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传承和保护,仅仅这样是绝对不够的,更达不到传承的真正目的。

        据板底村的“撮泰吉”演员们说,平时政府请他们表演“撮泰吉”给外面来的专家学者看,每次都会给以他们每人100元左右的补助,但好多时候由于乡财政财力有限,经常都不能及时领到补助。三天两天、三月两月,要什么时候能领到补助经常是个不定数。一般情况下,表演当天他们基本上就做不了其他的农活了。平时没有演出,他们只有各自做各自的农活,最近几年基本没接过外面演出,也就是说除了偶尔政府请他们在当地表演,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助以外他们就没什么其他演出收入了。

        三对“撮泰吉”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在两位传承人——文道华和罗晓云都基本上不能参与演出的情况下,能否考虑给罗高云申请传承人补助经费。因为现在真正在带领大家传承的就是罗高云,传承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

        (二)能否固定一帮演员,财政给予一定的最低生活补助,同时政府引导,提供平台,认真办好板底乡的阿西里西艺术团。把“撮泰吉”所有固定演员纳入阿西里西艺术团里,让阿西里西艺术团充分盈利,让他们把政府给予的最低生活补助加上艺术团里领的工资后,能够勉强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从而能安心的长期从事这一表演。

        (三)能否根据资料和文道华老先生的指教,把“撮泰吉”完整剧目及时让表演队学会,继续原原本本的代代相传下去,这样才能保护好它,这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

        (四)艺术团能否聘请有关优秀的民族舞蹈专家、老师对“撮泰吉”进行改编,让它更适合舞台表演,这个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从经济的角度赋予剧目一定的生命力,但这个仅限于市场化的欣赏,有专家学者对其调查研究、采风时绝不可以表演舞台版的。

        (五)能否让其他地方有愿意学习“撮泰吉”的来参与学习这一剧目,从而更加确保它的传承和保护。

        (六)能否聘请有关产品研发专家根据“撮泰吉”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从而不断促进“撮泰吉”的发展。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我们不重视这项工作,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更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对《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

[2]1987年11月28日,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中国剧协、中国少数民族剧协,邀请在京举办《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的贵州民族学院教师、铜仁地区各县民委代表参加的傩戏座谈会上,中国少数民族剧协主席李超,看到了“撮泰吉”录像之后的发言。

[3]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河,专程赴北京参加《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和“撮泰吉”等录像后的题词。

[4]《彝族变人戏——“撮泰吉”的情况调查》—潘朝霖、中原律子(日本),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陆刚主编,p49。

[5]《撮衬姐》戏剧形态及译名浅析——安天荣,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陆刚主编,p236。

[6]《撮泰吉——古代彝语民间戏剧演出记录本重译》——罗德显,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陆刚主编,p35。原载《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7]《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陆刚主编,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8]《撮泰吉根源》李红友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