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的阴阳五行的观念
阴阳和五行的观念产生得很早、大概商代甚至更早已有。当下看到的文字材料大多是战国及秦汉之际成书的,如《左传》、《易传》、《老子》及《黄帝内经》等。
古人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的阴与阳,以及水和火、木、金、土五种现象或五种材料。慢慢地,衍生出两类相反相成、五类杂合相济的类名。这说明人们在原始宗教笼罩中已经萌生二元对立、多元统一的观念,显露原始的唯物思想与辩证思想苗头。从西周开始逐步开始对阴阳和五行的自觉归纳和理性阐述,而史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〇年),泾水和渭水、洛水(与河南洛水同名)流域发生大地震。史伯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当下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烝、升。镇阴、被阴镇住。史伯指出,天地有阴阳二气,要有序和调合;而秩序就被打乱,阴气压迫阳气,使的阳气伏在下面不能上来,才发生地震。我们不能要求史伯以今天科学解释地震,他在“上帝”即神还是主流观念时代,以阴阳来说明,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今人论述古代阴阳思想,无不首先引用史伯这一段话加以说明。
史伯之后,阴阳观念有进一步发展。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明确阴阳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阴阳交替乃宇宙根本规律。
郑伯友向史伯讨教逃难之策,大约是在三川竭、岐山崩之后七年。史伯在议论王朝之弊时说一大段哲理性极强的话,简要节录如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和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还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史伯认为,世间百物是由土和金、木、水、火五行相杂而成。这显然是与神创论相对立地唯物思想。而且不难体味五行在史伯那里已不仅仅是五种具体资料,它们已是五种具有事物根本性质元素。
关于史伯阴阳五行思想,文字材料很少,但能看出,他已超越古人最初人文自觉,开始上升为一种理性智慧。
明代韩邦奇著作《易学启蒙意见》中阴阳五行观比较突出。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哲学的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有先天阴阳五行与后天阴阳五行之分。韩邦奇贯通易、书,对于阴阳五行说了解颇深。
《阴阳五要奇书》是由郭璞编写,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阴阳五要奇书(上中下)》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阴阳五行属中之一种,原书藏故宫,该书包括五种古籍,郭氏元经,璇玑经,整理分三册出版:上册含第一,二,三种,中册含第四,五种,下册含附录一种。
本文2023-08-05 20:48: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