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的命理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命理的命理古籍,第1张

壁奥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兰台妙选 [明]万民英识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探原 [清]袁树珊撰 民国上海文化书局石印本 八卷三册全 子平集要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一册全 命谱 [清]袁树珊撰 民国润德堂本 八卷全 滴天髓 [明]刘伯温撰 民国大德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称命全书 不署撰人 光绪刻本 一册全 磨镌赋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步天警句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五星会论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指金歌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子平管见集解 [清]雷鸣夏撰 清同治五年六吉堂刻本 二卷全 任注滴天髓阐微 [明]刘基撰 [清]任铁樵注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三命通会 [明]万民英撰 清印本 十二卷全 神峰通考命理正宗 [明]张神峰撰 民国三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穷通宝鉴栏江网 不署撰人 清益原堂板 二卷一册全 玉照神应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册全 算命实在易 [民国]星相研究社编 民国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天元秀气巫咸经 [唐]珞琭子撰 清印本 一册全 五星壁奥经 [清]孙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册全 新刊合并官版音义评注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清光绪九年京都大成堂刻本 五卷全 星平集腋统宗 [清]廖瀛海撰 清道光十二年经文堂刻本 四卷全 耶律真经 [辽] 耶律纯撰 清印本 一册全 望斗经 [明]万民英校 清印本 一册全 星平会海 [清]水中龙编 民国萃英书局石印本 十卷四册全 《命典》 王黛林著 印刷本 全书 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张果星宗 [明]陆位辑 清印本 一册全 《出生时间与命运》 王黛林著 印刷本 一册 御定五星精义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抄道光增补本 一册全 子平真诠 [清]沈孝瞻撰 民国会文堂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紫微斗数全书 [宋]陈希夷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四卷一册全

有代表性的有:徐子升《渊海子平》,宋代京图所著明代刘基作注的《滴天髓》,明代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张楠的《神峰通考命理真踪》,清代沈孝瞻的《子平真诠》、陈素庵的《命理约言》,近代袁树珊的《命理探源》等。

“八字”也叫四柱 (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因其原理基于与阴阳五行所以和“紫薇斗数”等统称“五行术”。

八字(八字命理,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八字推命的方法。(来源: 南丰公益书院 )

八字始於唐朝时期,初以年柱为主体,以生年干为本命,辅以纳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虚中改以年为主,取年、月、日、时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为我(日主),查四柱间之五行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为推命重点,并发扬光大。当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为正宗,故八字命学又称为「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学」。

“八字”是中国命理学中,最重大的发明,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验证,可说是经历了大风大浪、无数先贤的智慧洗礼,在不断地反覆实践考证之后,才得到的重要宝贵资料,也可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极重要的文明缩影。

相传在黄帝时期,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创建了中国的历法(现在的太阴历)。从黄帝纪元起,到现在已历七十八个花甲。一个花甲六十年,由天干、地支依序排列循环组合而成。

八字的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推算人的性格与这种性格所呈现的人生方向。八字学分析门派很多。总的分为 传统派 非传统派。传统派又分为两江门 和章辞门。非传统派 有 涵辰新派 以及 无极心法 等门派。

古代用八字算命主要是在分析一个人的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命盘的平衡。当五行不平衡时,五行之间的冲克力量较大,因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作息,使一些不顺利之事发生。反之,五行较平衡时,诸事也会较顺利。

八字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古代阴阳五行学者认为,天地之间皆五行;故将天干地支套上五行。人一生的命运就从五行的“冲刑生克合”推敲出来。

八字来源于《易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的命运的自然运动规律的总结。八字算命是认为,我们人的命运是可知和可预测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出生时间来预测人的一生之命运运动方向。为我们科学的揭示,人命在天地自然的“气”中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的“气”是“炁”的异体字。天干就是“天炁”,地支就是“地炁”。

八字算命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称,子平论命是“百不失一二”。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地支五行属性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五行属性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排年柱:排出60甲子序列,将自己的虚龄生年放入其中,逆数上行即可找到相对公元年的干支是什么了。或者比照当年或上年的干支,也能找出相应的你所需要的干支来。如你是1987年7月生人,只知道今年是兔年(丁卯)不知道87年是什么干支,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排月柱:月柱的天干和地支排法在各类命书中都有这样的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

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发,

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 歌诀也称《五虎遁年上起月歌》。至于何为“五虎遁”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有兴趣的朋友找到相关命理书看一下便知。这歌诀的意思是:年干逢甲或己,则该年的月 份天干地支就以正月是丙寅排起,依次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已……这样依次排到十二月;年干是乙、庚的则以戊寅为一月起始;年干是丙辛的,则以庚寅 起始;年干为丁、壬的则以壬寅为一月;年干为戊、癸则以甲寅起为一月。其余月份均可顺序推得。注意:论月份干支,地支始终是不变的,即一月为寅、二月为 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这是永远不变的。变的只是天干,随着年 柱的天干之变而变。

这里,我们已看到了十二地支的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表示年份,它与生肖相对应: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已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二是用来表示月份,如前所说。

排日柱:日柱推算起来比较麻烦,必须先算出元旦那天的干支,再用相应的公式来推算。这部份讲起来很长,作用不大,故从略。最方便的办法仍是查日历。大家只需记住古人也是有办法解决的这一结论即可。

排时柱:八字所说的“时”,是将一日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时和时辰的对应关系如下: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示例

清朝乾隆帝的八字命盘(《子平真诠评注·〈卷一〉》沉孝瞻原著/徐乐吾评注)

时柱 日柱 月柱 年柱 四柱

丙 庚 丁 辛 天干

子 午 酉 卯 地支

由命盘八字的五行生克,可演化出“比肩”、“劫财”、“食神”、“伤官”、“正财”、“偏财”、“正官”、“偏官(七杀)”、“正印”、“偏印”等十种基本特性,以彼此的交互作用来判断命运吉凶。命盘排好之后,要以该盘的五行分布状况研判出该人对五行各别的喜与忌,通常称为喜神、忌神与用神。

八字的运气分为大运、小运及流年。大运管十年,由生月的干支顺推或逆推。小运及流年管一年,小运是在命盘推断出来,而流年由每年黄历的干支与命盘交参作判断。如果遇到与自己出生年相同、相冲、相刑的地支便称为“犯太岁”。

因中国地域经度跨度比较大,但都使用东经120时间所以在查时柱时要根据出生地的经度换算一下,另由于地球一年中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这个时间差也要算上。(古人认为,时间是一种气,所以未时出生的人并非就是未时出生,如果在未时接近申时的时候,气场已经转化为申时,那就是申时之命,这个可以用事实来证明所以八字时间需不需要精确是从本人的现实事实出发,而不是先划归一个框框把人套入时间中,古人发明八字本身就是一个时间模糊不精确的产物,如果我们现代人把时间精确化,会不会造成判断的误差呢另外,确定和描述一个人是他自己而非他人,必须依靠时间和空间加上灵魂三者合而为一,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同人不同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八字只论时间,偶论空间,对灵魂却只字不提,这是不好的,研究过灵魂学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母亲怀胎之前就已被一个灵体所选择,而这个灵体之所以选择这个身体又跟轮回因果有莫大关系,而轮回因果和这个人现世的福寿灾祸是有直接关系的)

相关书籍

《渊海子平评注》 宋·徐升 著。

《滴天髓》 相传为明·刘基 著。

《三命通会》 明·进士万育吾 著。

《子平真诠评注》 清·沉孝瞻 原著/民国·徐乐吾 评注。

《拦江网》(《穷通宝鉴》) 民国·徐乐吾 著。

《命理新论》 民国·吴俊民 著。

相关人物

徐子平

刘基(刘伯温)

沉孝瞻

任铁樵

万育吾

徐乐吾

韦千里

袁树珊

吴俊民

八字分折归根到底只有四个字的一句话:隔不作用。它们的作用法则是:

年干支 月干支 日干支 时干支

年干年支首先与月干月支发生作用,日干日支与时干时支首先作用,此两方面的作用关系在拿到八字的最初必须同时考虑,这两步作用关系分折完到,再看月干月支与日干日支是否有作用。

年干与日干相隔月支,不作用。

年支与日支相隔月支,不作用。

月干与时干相隔日干,不作用。

月支与时支相隔日支,不作用。

自然,年干与时干绝不作用,年支与时支绝不作用。

此外,一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稍有作用力,如年干为庚,年支为寅,庚盖寅木头,寅受伤,但寅木之力并非尽失。

年干庚,月干子水,庚绝不生子水。

日干支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当日支为有时,此用最为得力,日支为忌时,是必须首先考虑到的忌神。

关于隔不作用在分析八字中的运用举例

例:

伤 官 日元 印

癸卯 丁巳 庚申 己卯

日干弱,丁火官星,癸水伤官皆能使日干力减弱,按说该均以忌神论,而在本命局中,癸水与日干不相邻,癸水与日干不作用,癸不泄庚金,癸与丁火相邻癸克丁火,使丁火克日干之力减弱,伤官在局中起了个好作用,官忌神被制为吉,本人曾为一厂长,是个官命。

天干中隔不作用,地支中同样隔不作用。

例:

杀 印 日元 食

己酉 庚午 癸酉 乙卯

癸水生午月,力弱50%,时上乙木泄身,日干弱。局中日支酉与时支卯形成卯酉相冲,而不能论年支酉冲时支卯,月令午火为忌却不得时支卯木之生。

例:

杀 财 日元 劫

甲申 壬申 戊申 己未

此八字身弱因有时上己未而不从。身弱之八字,财官为忌。在此局中,年干甲七杀本为忌神,,却运在年干不克戊土日干,而月干壬水耗日干为忌,甲与壬先作用,壬水生甲,实为甲泄壬水,使壬水耗日干之力减弱,甲又不克身,故甲在局中起了个好作用,甲为官,所以本命能为官。

综上分析,八字中的七个字,单就视其对日干的生克而定其喜忌是够准确全面的,而且应视其对日干所起的作用如何而定其喜忌,此乃至言。

有这么两句话:用神为财,财旺而逢生大富;忌神为官,官旺而逢生官灾。财旺为何大富?其实质是财所起的好作用大。官为忌旺时,其实质是官所起的坏作用大。如果命局中官为用其力不大,但所起的作用大,官上仍大吉。

戊申 癸亥 壬寅 甲辰

日干旺,亥水又得年支申金相生,地支之力通过天干之苗而作用,癸水为第一号大忌神,戊虽力弱,合绊癸水为吉所起作用巨大,故此女所嫁之夫为一处级干部。

八字分析要诀:

一、先看日干强弱 :看是否得时、得助、得生、得地。得2-3者为旺,否则为弱。

二、次看命造格局 :日元强弱既知,再结合其命造格局,就可以找出喜忌用神了。

三、再看用神喜忌:

选取用神是八字论命中最关键一步,所谓“用神”,就是八字中日干(代表命主自身)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取用神首先要看日干的强弱旺衰。日干如偏强则宜抑,如偏于弱则宜扶;知其所缺之点,则宜补其缺;知其受病之处,则宜去其病。即使日干较强,但气候过寒或过热,则需“调候为先”。总之,视日主所需要者而取之为“用神”。

四、终看大运流年 :

格局喜忌已经确定,用神也斟酌选取,接下来就可以推算大运流年,找出人生之中哪些时候是得意的,哪些时候是失意的,甚至是凶险的。

高适与岑参诗风之比较

吴 翔

提要: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诗史上以“高岑”并称,是因为二人的诗歌代表作都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呈现出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但就选材立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样式等方面具体分析比较,高适诗歌雄壮而浑厚古朴,岑参诗歌雄壮而奇巧瑰丽。二人诗风在“悲壮”的总特征下,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文学史上并称的作者,考察他们艺术风格的异同,不失为文学研究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唐诗 高适 岑参 诗风 比较研究

高适、岑参是盛唐以边塞诗闻名的两位诗人。自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中说:“高、岑悲壮为宗。”指出了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有甚者如钟惺说“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1],洪亮吉谓高、岑“体格并同,所谓笙磬同音”[2],则完全抹煞了二人的个性。近年来研究高、岑的文章不少,有的从思想内容着手,认为二人的风格是绝然不同的。[3]也有从艺术成就上比较,得出岑参诗歌胜于高适的结论。[4]为了能对高、岑二人的艺术风格之共性及个性有客观的认识,本文旨在从二人的家世背景,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审美旨趣等诸种因素入手,具体分析高适和岑参的诗歌,阐释二人诗风的同与异。比较的重点在边塞诗,同时也关注其它题材的诗歌,试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

高适、岑参在盛唐成为“边塞诗派”的****,创作出大量与边塞有关的佳作,有其客观历史背景。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开元二十年,北上幽蓟,希望投入信安王幕府,废然而退;天宝九载,以封丘尉身份送兵至蓟北;天宝十三载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岑参更是久佐戎幕: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人的边塞诗中也都表达出慷慨赴边、以身报国的豪迈气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那么,在边塞特殊的环境中和战事频繁的背景下,高岑两位诗人又是如何选材、立意的呢?试看二人的代表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两首诗都展现出边塞战事的情景,反映战士不畏艰辛、英勇奋战的精神,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绪。杜甫“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及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5]的评价正是抓住了二人诗歌的共同特征,在对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爱国精神的歌颂中,雄壮之气顿出。

就诗中传达的思想内容而言,高诗似乎更为深广。《燕歌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其中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诗人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入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成为广被传诵的名句。对下层百姓(包括士卒)的同情关注及对统治者骄奢*逸的批评在高适作品中并不少见。“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蓟门行五首》之二)是对边防战士遭压榨的同情;“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侄式颜》)反映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对遭遇水灾农民的怜恤;“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则是对州县官吏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早年游历长安冀获功名未成,后漫游梁宋,曾经历“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6]的贫苦沉沦生活。在混迹渔樵、深入下层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穷苦百姓遭受的压迫和不幸,故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能有如此的平民姿态。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正是对高适贯注于诗作中“负气敢言”[7]精神的概括和褒扬。

相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显得较为单一,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这与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以文墨致位宰相,后虽两遭变故,家道中落,但早年孤贫并未使他接近下层人民,而往日三代为相的富贵显赫在岑参心灵深处亦难以洗刷,故岑参建功立业之心尤为强烈。因此,岑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气势宏大,色彩雄奇,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诗歌节奏紧迫,形成高昂激越的声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写景与叙事的结合上,该诗也具有代表性,以边塞奇异的风土景物和气候环境入诗,寓情于景物描写中。《唐才子传》说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岑参“好奇”[8]的性格一经与边塞特异的风土人情相碰撞,即有令人为之惊叹的奇丽作品产生。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等诗歌中,作者引领我们见识火山云、天山雪、热海的炙热、瀚海的奇寒、北风卷地黄沙入天等奇异瑰丽的边地风景,令人大开眼界。不仅是自然景观丰富奇丽,岑参笔下的边地风习,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共同娱乐也是饶有奇趣。“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的宴乐场面新鲜热闹(《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的边地歌舞妙曼奇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的民族间交往娱乐豪放融洽(《赵将军歌》)。这些边塞奇闻异事经由作者的艺术创造,展现“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9],成为研究西域地区风俗民情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是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佳篇。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言:“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岑诗传播面之广,与其作品超越民族界限,取材广阔当有不可分的联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两位以边塞诗齐名的诗人在相似的边塞生活经历中带着各自不同的视角,采撷边塞不同角度的风貌,记录着各人独特的感受,故二人“心手”并非“如出一人”,发出的也绝不是“笙磬同音”。

高、岑二人诗歌在取材和立意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表现手法上,二人也相应偏好不同的方式。高适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杜甫“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10]正是对其诗歌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豪迈骏爽风格的恰当评语。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便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又如《宋中十首》之一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一句,“悲”与“寂”实为景物对诗人心情的点染,愁绪无边在悲风千里的诵叹中以极含蓄的笔调结束全诗。这种以景结情、含蓄深沉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蓟中作》),写景句含有不尽的心绪,意境雄壮深厚。

岑参诗歌除有部分直抒胸臆外,还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虽“迥拔孤秀,出于常情”[11],却又“奇而入理”[12],令人信服。写狂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写严寒“腌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天山雪歌》)。塞外风土本就异于中原,加之岑参以好奇的目光探寻并加以记录,便成为特具壮阔意象和奇丽色彩的写景佳作。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13]的奇丽充分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状雪景之句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一暖一冷两种意象取得艺术上惊人的和谐,千树万树与边地壮阔背景相呼应,显得清旷峭厉。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如此的巧思与丽句。让人不得不佩服岑参写景的功力。

高岑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还表现在语言上。虽然岑参与高适一样,语言都是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没有什么生僻的词句,但在词句的锤炼上岑参诗歌还是颇见心机的。岑参早年隐居读书时作的一些田园山水诗,清丽之气已从质朴中透露出来。如“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赠郑鄂》)中的“燃”、“暖”,“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之“吞”、“醉”,均可见为斟酌字句所下的功夫。这种奇巧的倾向,当诗人在边塞面对军士的豪情壮志和域外的奇异风光时,就进一步发展成为悲壮奇峭的风格。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句中的“然”、“煎”似是从《高冠谷口赠郑鄂》中“燃”、“暖”延用和演化而来,而诗的气象已大不相同,前者实写山居景色,清丽如小品,后者则运用丰富想象突出热海的酷热,雄壮奇丽,变幻莫测。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前两句描绘送别环境,悲凉情调从描写中自然而生;后两句为临别宽慰之语,显得豪迈放达。全诗语言浑朴自然,不事雕琢。高适诗歌中凭借才气之盛,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词句很多,读了撼人心弦。王士祯“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14]的评价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二人诗风的差别,即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

看岑、高二人的诗歌,古体、近体均有,律诗、绝句皆作,然二人于七言古诗尤擅。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言“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就指出了高适和岑参在七古方面的艺术成就。高适《燕歌行》、《别韦参军》、《封丘作》,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七古。古体诗用韵较宽,篇无定句,形式自由,用于表现边塞风物的宏阔和战斗场面的悲壮很是适合,与二人沉雄激壮的共同风格亦相吻合。但高适与岑参在七言歌行创作中又呈现各自不同的色泽。

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另外,高适喜在诗歌里间用对偶句,如“校尉羽出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偶句在《燕歌行》中占了不少的比例,高适古诗中的对偶句又多用上下两幅景象相对照,相互烘托,从而渲染了气氛,深化了内容。

再看岑参诗歌,句式、节奏、押韵上则灵活多变,富于创新。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三句一节,打破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音节急促紧迫,与风雪夜行军的情势很是相宜。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句转韵、句句押韵与四句转韵、隔句押韵两种用韵法自由转换,灵活运用。句式上岑参五、七言相杂成篇者不少。《登古邺城》前四个五言句写景,后四个七言句发怀古幽情,五、七言各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随诗意而转换,给了怀古感慨新鲜的形式。又如《优钵罗花歌》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十字句错落有致,诗体自由流畅,有民间歌谣的风味。胡应麟在《诗薮》中云:“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不同,唐人李杜外唯嘉州最合。” 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少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相一致,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高适、薛据、岑参、杜甫、储光羲五人同登慈恩寺塔,为唐文坛一次盛会。高适、薛据先有诗,余人皆唱和。因为这个机会,高岑二人写有登慈恩寺塔的同题材诗。现将二人的诗作摘录于下,从中也可管窥二人诗风之有别来: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官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曰,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同样的环境和景致,不同的是各人的感悟和各自笔下所成的诗篇。同为写寺塔超拔不凡的雄伟气势,高适秉承一如既往的风格,并不注重对慈恩寺塔外观的直接描写,而是寓写景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中。寺塔拔地凌空的气势由作者“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的个人感受体现出来。岑参写寺塔则充分展示出诗人写景的才华,极尽夸张铺陈之能事,“耸天宫”、“出世界”、“压神州”、“碍白日”的夸张语气令人对慈恩寺塔的气势叹为观止。

诗的中间部分写登塔观景,高适“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与岑参“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有相似的角度,都具有寥廓宏大的空间感受。然高适写景句语言平实,显得浑厚质朴。岑参则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顺次写景,将秋风纳入这一结构体系中,秋风满关中的空间辽阔感和万古青蒙蒙的时间沧桑感浑然一体,回味深长,诗风于雄浑中透出清丽之气。

诗的结尾抒发感想,苍茫寂寥的景色令高适联系自己仕途失意的境遇,发出壮志未酬的无奈感叹,报国之心仍可从诗句中真切感受。岑参则因塔寺的氛围和个人的际遇产生超尘出世的愿望。世俗的追求和归隐的乐趣[15]似乎是岑参内心长久徘徊不定的两极,这首登塔诗末尾的感喟固然有应题的因素,却也是其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结 语

通过上述比较,高、岑二人诗风之异同已大致可见。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个人得失心较重,好奇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景雄奇壮丽。艺术表现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16]。高诗有汉魏风骨,古朴厚重;岑诗借鉴齐梁,注重音律,形式上有所创新。二人在悲壮的总特征之下,又分别赋予自己的诗歌或雄浑或雄奇的个性特征,令边塞诗的层面更为开阔,风姿更为多彩,也向后人提供了如何炼铸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范例。

注释

[1] 钟惺《唐诗归》卷十二。

[2]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六。

[3] 斯蒂芬•欧文在《盛唐诗》一书中认为高、岑二人风格绝然不同,岑参的诗最令人兴奋的是异国情调,而高适却是一位具有别种姿态和心境的诗人。转引自《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在外国》。

[4] 房日晰《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之比较》,见《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5] 严羽《沧浪诗话》。

[6] 高适《别韦参军》。

[7]《旧唐书•高适传》。

[8] 见杜甫《渼陂行》:“岑参兄弟皆好奇。”

[9] 许凯《许彦周诗话》。

[10] 奉赠鲜于京《二十韵》。

[11]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12]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

[13] 殷璠《河岳英灵集》。

[14] 王士祯《师友传续录》。

[15] 岑参消极避世思想可追溯至早年隐居嵩阳的日子。时与道士、僧侣多有接触,所作田园诗亦宁静和谐。

[16] 胡震亨《唐音癸签》。

参考文献

《唐五十家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注》,涂元渠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岑参评传》,廖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高适年谱》,周勋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