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个朝代编辑农书指导生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有哪个朝代编辑农书指导生产,第1张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奉行重农抑商的原则,对农业很重视,因而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而且,分科越来越细,也越来越精准。。

第一类:综合性农书

一般指中国受到近代实验农学影响以前历代有关农业生产的著作。中国早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即有农家及农家的著作,如《神农》、《野老》等,但早已失传。北京,《汉书·艺文志》子部列有农家九家,是中国历史文献上著录农书的开始。到宋代,由于社会生产发展较快,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迅速提高,农业出版社,著名古农书如《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遂得以刊刻普及,农业专著、谱录之类的农书显著增多。也都是中国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史·艺文志》载农家类著作已增至 107种。以及有关水产、农田水利的著作等,《元史·新编艺文志》列元朝所添农书 8种,《明史·艺文志》又增加明朝新撰农书23种。清《四库全书》入编农书10种,存目农书9种。但辑者也加了一些夹注和眉批,历代公私书目中,因收录者对农书的范围和含义理解不同,所收农家类书籍的种类有多有少,在治蝗类农书中,取舍很不一致。如宋代《直斋书录解题》农家类兼及“花果栽植之事”,所采农书范围较宽;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强调五谷本业,把相牛、相马类专书及园圃农书和竹谱、橘谱等专谱农书都汰除在外,所收农书较为偏狭。就是各家书目中所收录的农书,也是很不完整的,例如许多类书、丛书、方志等古籍所收录的农书,不少都未计算在内。

  按广义农业看,中国农书包括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林木、蚕桑、畜牧、兽医、水产、农具、农田水利、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方面,不但内容丰富,包括面广,明徐光启的《屯田疏稿·除蝗第三》是论述治蝗的奏疏,而且农书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王毓瑚在《中国农学书录》中记载,中国农书有 542种,其中流传至今的约 300余种。可供研究、参考。北京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收录了 643种。也收集有大量的农具资料,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叙及243种,在一些类书如清《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中,该书索引开列的农书及有关目录约有 600余种。这样经过近代系统整理的农书数目虽然仍不一致,但较前是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书的面目。

  根据记载内容的范围,明末《农政全书》中也专列“农器”一门,中国农书可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堪称集中国古代农具之大成者。

全国性农书 这类农书反映广大地区直至全国的农业情况。最重要的有五大农书,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大司农司撰的《农桑辑要》,元代的《王祯农书》,明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和清乾隆官修的《授时通考》。

地方性农书 典型的代表是南宋的《陈旉农书》,该书提出的“地力常新壮”论点是中国传统农业有关土壤改良的高度概括。明末的《沈氏农书》所述的水稻施肥理论和实际操作也合乎现代植物生理学原理。这两部书反映了南宋及明末两个不同时期的苏南、浙北农业发达地区的成就。清初杨屾《知本提纲》中的“修业”章,两汉以后流传的《伯乐相马经》、《宁戚相牛经》和《隋书·经籍志》中的《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等,是有关陕西关中地区旱农生产技术的农学论文,但战国以前的相畜文献未能流传下来。既有实际操作,又有理论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是很精辟的地方性农学文献

第二类:专业性农书

从历代书目中可查到的畜牧、兽医类文献约510部(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唐韩鄂的《四时纂要》、元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宋代陆续出现了牡丹>芍药</a>、菊花、兰花>梅</a>等专谱,这类农书由于实用性强,自晋戴凯之的《竹谱》起,各项农事严格按不违农时的原则周密综合安排,一直受到民间欢迎。近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手册、农事历等,如《全芳备祖》等。实际上继承了月令体裁的一些优点。

果树类农书,如南宋韩彦直是山西人,在温州做官,写了著名的《橘录》。也有的是长期生活在产区的当地人所写,现存约85种,如清赵古农自幼生长在盛产龙眼的广东番禺,所写《龙眼谱》就很翔实可信中国原产的果树如柑橘、荔枝、龙眼、枣、桃和中国李等都有专著,其中荔枝的专著现存的即有10余部之多,可以按图索骥,北宋蔡襄的《荔枝谱》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此外,所记植物大都是野生蔬菜,更多的果树文献还散见于综合性的农书

蔬菜类农书,我国古代蔬菜类农书较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北宋僧人赞宁的《笋谱》、南宋陈仁玉的《菌谱》、明黄省曾的《芋经》(又名《种芋法》)等。值得提出的是从明代开始,陆续出现野菜类专著如明代朱的《救荒本草》、王磐的《野菜谱》、鲍山的《野菜博录》等。

花卉类农书 我国古代花卉类农书总数达150种 北宋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王路的《花史左编》,清陈淏子的《花镜》等。这类农书门类多、数量大,其中有的详于品种名称的登录,专门论及一种或一类栽培植物、家养动物或农业技术的农书。自晋戴凯之的《竹谱》起,到宋代陆续出现了牡丹、芍药、菊花、兰花、梅等专谱。

畜牧类农书 马政是历代王朝为繁育战马而颁布的政令,明杨时乔的《马政纪》是现存较完整的一部马政书。 唐李石撰《司牧安骥集》和北宋王愈撰《蕃牧纂验方》所选录的许多验方,其内容也属于综合性农书。有些至今仍应用于临床,对中兽医方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元卞宝撰的《司牧马经·痊骥通玄论》,不泥古而多创新,它们在先秦农家思想文献佚失的情况下,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明喻仁、喻杰兄弟编著的《元亨疗马集》,编写层次分明,对八纲辨证施治、区别诊断多有卓见。

农具类农书 唐陆龟蒙的《耒耜经》“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更多”。此外,尚有宋曾之谨的《农器谱》(已失传)、明王徵的《新制诸器图说》和清陈玉璂的《农具记》等。专业性农书中,农具书是较少的一类。但在一些综合性农书中,大量载有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其涉及地域范围的大小和编写体例的不同,其中《王祯农书》的叙述详细尤为全面,附有农器图100多幅,堪称集中国古代农具之大成者。中国农书可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明末《农政全书》中也专列“农器”一门,除记述中国的传统农具外,但较前是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书的面目。还介绍了当时欧洲的灌溉机械。

救荒救灾类农书 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陈世元《治蝗传习录》,清顾彦所辑的《治蝗全法》,等等,大型农书如《农政全书》中,专列有《救荒》一门,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除上述专业性农书外,中国古代还有大量有关蚕桑的著述(见古蚕书),以及有关水产、农田水利的著作等,也都是中国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专著、谱录之类的农书显著增多。

中国古代农书,较多,可惜现在研究者少,子孙不肖啊。。。上面的很多著作。。在市面上都买不到。像我想买《群芳备祖》,没有出版社出版,只有清朝的一个刊本,贵的离谱。

我知道的:

唐代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是现存比较完整 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明代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编著了著名 的《元亨疗马集》,内容丰富,也是在国内外流传比较广的一部中兽医古 典著作

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流沙坠简》中记有兽医方剂

晋代葛洪 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有“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疬诸病方”

《齐民要术》有畜牧兽医专卷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王朝(笔者个人认为用“封建”二字欠妥)。从朱元璋反元开始并于1368年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到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悲情皇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歪脖树上,前后共享国近三百余年。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南明历史也应算其中,此处不作赘余探讨。明朝总体来看依然是当时的世界大国,是控制整个东亚地区的唯一决定性力量,所有有明一代,很多周边国家都钦慕与此,很多学者来明朝学习交流。文化繁荣、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可以说大有汉唐之风,据后世学者推测,在明朝中后期全国人口已近两亿人,此外,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见当时明朝之发达。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文化科技方面明朝亦取得诸多世界级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天文历法

中国素来重视天文历法,不仅仅是中国古人对于皇权有着“受命于天”的理念,还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明朝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明朝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于1383年新建观象台;1493年又造有模拟天体运动的浑天仪;即便是到了明朝末年1634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依旧编纂完成了《崇祯历书》一书,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其中内容做了大量的引用。

二、农学医学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农业自然成为科学技术发明的一个突出热点,尤其是大明王朝更是如此。俞宗本完成《种树书》、朱橚著成《救荒本草》、喻仁与喻杰共同完成《元亨疗马集》、赵蛹写成《植品》等,值的一提的是1628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该书是的重要意义已被编入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早已熟烂于心此处不再赘述。;另外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美洲的大量作物呗引入我国,例如番薯、玉米等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缓解人口压力等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徐光启画像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宝库,中医的最初形态与巫术相关,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从“巫”的观点中脱胎而来,但却在神州大地上逐渐生根发芽,并治愈了很多病人,创造出许多医学奇迹,中医如今仍是我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瑰宝,并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即便是一剂药方,有时流入欧美国家也会成为他们研究学习的热点,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象。在中医方面的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陈实功《外科正宗》、张景岳的《类经》、吴游性的《瘟疫论》等等。

李时珍画像

在中药学方面突出的人物及其代表作莫过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代医学大家,医者仁心,通过毕生的追求,为解救民众的痛苦,大有神农尝百草的牺牲精神,独立创作出举世瞩目亦令后人敬仰的《本草纲目》。该书的影响力也已超出我国一国范围,对于韩国与日本的医学发展也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地理学

我国地形复杂,地域景观差别较大,而且我国文人墨客又素来重视闲游,三五知己相伴,寄情山水,成为迁客骚人中间十分流行附庸风雅之事。在此情况下,对于地理志等方面的研究与整理也逐渐兴盛起来。如顾炎武始著有《肇域志》、徐宏祖写成《徐霞客游记》。另外由于郑和几下出海远洋,加强与周边及世界的联系,1425年,郑和航海图完成。

四、化工

化学工艺此时也成为明朝科技成就的重点之一。今天的矿井开采大多采用爆炸方式,此法即可追源至明朝的火爆法采矿发,另外1637年,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包含很多近代化学的概念。

《天工开物》一书中插图

五、科技发展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明朝的科技成就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有巨大关系。明朝也是我国封建形态发展较为成熟的时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总结性质,此外,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可知所有的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必然来自生产发展的需求与经济的支持。另外明朝在兵器的改进上、数学的运算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上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英布(?一公元前195年) 六安市人。西汉诸侯王。英布少年时受黥刑(黥面),故又称黥布。陈胜起义,英布随鄱阳今吴芮起兵,勇敢善战,常以少胜多,为众军之最,并助项羽获得巨鹿大捷,被封为九江王。后英布叛楚归汉,又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形成垓下之围,致项羽全军覆没。汉兴后,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以六为都。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与英布齐名的韩信、彭越先后被刘邦以谋反罪杀害,英布恐祸将及身,遂举兵反汉,不久战败被杀。

文翁(生卒年不详)舒城县人。西汉景帝末年蜀地郡守。文翁重视教育,提倡“教化”,在成都创办学校,为汉朝开创了一代教育新风,使蜀地成为“天下模范郡”。汉武帝命天下郡国都要仿效蜀郡,设立学堂。汉代地方教育的提倡和建设,一直推文翁为首功。《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周瑜(公元175—210年) 舒城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孙策授为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后人因此称他为周郎。孙权继位后授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国事。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授周瑜为大都督。时年9月,曹操举兵南下,周瑜与诸葛亮合谋,在赤壁火烧曹营,大获全胜,史称赤壁之战,由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舒城现存有周瑜城、周瑜桥等遗址多处。

李公麟(1049—1106年) 舒城县人。自号龙眠居士,北宋著名画家,被推为“宋画第一”。他作画善用线描,运笔如行云流水,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尤其擅长画马。苏东坡曾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仅《宣和画谱》所录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国画院列为我国十大名画家之一。

元亨兄 弟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生卒年均不详。六安市人。元亨兄弟生活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兽医学家。兄弟俩所著《元亨疗马集》,刊行问世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全书集古代兽医之大成,内容丰富,诊疗精微,其针灸学更属兽医界独创,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兽医学巨著。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珍藏,并传往海外。经后世兽医各家多次翻刻,增删类编,现在留世版本已达70余种。

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参与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光绪二十四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管学务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柏文蔚(1876—1947年) 寿县人。早年与陈独秀在安庆先后组织励志学社和岳王会等反清组织。1905年,他率领岳王会南京分会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1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厅长。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他是国民党的“一大”、“二大”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秋,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大革命失败后,曾积极从事反蒋活动。

方振武(1885—1941年) 寿县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3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1929年,因反蒋被扣押,1931年获释。一年后,潜往山西组成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1933年5月,加入冯玉祥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军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抗日名将”。此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1941年在广东被害。

朱蕴山(1887—1981年) 六安市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随后,在安庆组建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蕴山通电反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受到通缉。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长期真诚合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司徒越(1914—1990年) 寿县人。姓孙名方鲲,字剑鸣。1933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在寿县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司徒越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1976年他的书法作品被选送日本展出,并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展》一书。此后又陆续在西德、芬兰展出,并传入美国、港澳等地。1987年又被日本收入《中国著名书家百人展》和上海出版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诗文集》。同年,《司徒越书法选》出版发行。曾发表《鄂君启节续探》、《关于芍陂始建时期的问题》、《草书獭祭篇》、《书法的结字与章法》等重要论文。

洪学智 金寨县人。1913年生。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排长、连长,团、师、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支队长、副大队长、团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大光 寿县人。1917年1月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交通部计划司司长、副部长等职。1964年任交通部部长。1975—1985年任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地矿部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后任中顾委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籍将军名录(1955—1964年授衔,共108位)

上将:洪学智

中将:皮定均 杨国夫 李 耀 张贤约 陈先瑞 林维先

徐立清 陶 勇 梁从学 曾绍山 滕海清

少将(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世方 卜万科 于 侠 马琮璜 王凤梧 王远芬

王奎先 王海清 王德贵 方子翼 方升普 邓忠仁

吕仁礼 邬兰亭 刘健挺 刘善福 齐 勇 关盛志

孙仪之 杜 彪 严家安 苏焕清 李 发 李书全

李世安 李发应 李国厚 李家益 杨中行 杨以山

杨克武 杨银声 杨植亭 肖全夫 肖选进 吴宗先

吴诚忠 吴瑞山 何桂成 佘积德 余 明 余品轩

余嗣贵 闵鸿友 汪乃贵 汪少川 汪家道 宋 文

宋承志 宋维械 张 忠 张行忠 张希才 张宜爱

张贻样 张震东 陈 宏 陈 祥 陈发洪 陈伯禄

陈宜贵 陈鹤桥 林 彬 林乃清 周发田 周时源

胡继成 胡鹏飞 查玉升 赵 俊 赵遵康 桂绍忠

桂绍彬 顾 鸿 徐光友 徐体山 徐其海 徐国夫

高先贵 涂学忠 陶厘清 黄仁廷 曹广化 戚先初

康烈功 董洪国 程 明 程业棠 傅绍甫 傅春早

曾先池 詹大南 詹化雨 漆远渥 熊 挺 潘 峰

        明朝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明朝的十大科技成就。

         一、农学农政

        1376年,俞宗本完成《种树书》,解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1406年,朱橚(1361年-1425年)完成《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图谱,救荒本草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31年,开始种植玉米。

        1547年,马一龙(1499年-1571年)完成《农说》。

        1582年,引进番薯。

        1596年,屠本畯完成《闽中海错疏》,记述福建沿海多种水产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和分布。

        1608年,喻仁和喻杰合作完成《元亨疗马集》,是明朝兽医学书籍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的一部兽医著作。

        1617年,赵蛹完成《植品》。

        1628年,徐光启(1562年-1633年)完成《农政全书》,此书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并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多达三百多种。

         二、天文气象

        公元14世纪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16幅的云图。

        1383年,首先于南京设京师观象台,为首个明朝观象台。1442年,于北京设立了观象台。

        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并置于京师。浑天仪是根据学说浑天说用来展示出天体在天球上的各种运动及测量黄道及赤道坐标差的仪器。

        1607年,李之藻(1565年-1630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是用作介绍天象的。

        1617年,张燮(1574年-1640年)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天文望远镜,名为筩,其意思为筒(天文望远镜外形如筒一般)。

        1634年,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领导下,完成编纂《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书中采用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亦对哥白尼的学说做了介绍并大量引用其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

         三、数学

        1450年,吴敬完成《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完成《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1536年-1611年)完成《律吕精义》。

        1592年,程大位(公元1533年-1606年)完成《算法统宗》,是最早记载使用珠算计算方法计算平方和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1552年-1610年)合译了《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与中国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完成《同文算指》。

         四、医学医药

        1390年,明代朱橚、滕硕、刘醇等编成了《普济方》,本书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包括方脉、药性、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本草等多方面内容。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1518年-1593年)完成《本草纲目》,一部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

        1601年,杨继洲(约1522年-1620年)完成《针灸大成》,后来由靳贤补辑重编。

        1617年,陈实功(1555年-1636年)完成《外科正宗》,共四卷。

        1624年,张景岳(1563年-1640年)完成《类经》,继隋朝杨上善的《太素》,又一个对《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1641年,吴游性(1582年-1652年)完成《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首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

         五、物理

        1637年,宋应星(1587年-1666年)完成《天工开物》,这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与现代相似的理论,认为声音是由急速移动撞击空气或物件振动而产生,声音则则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1628年-1662年)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六、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郑和(约1371年-约1433年)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原载于明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

        1536年,黄衷完成《海语》。

        1565年,胡宗宪(1512年-1565年)完成《踌海图编》,主要记录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交通及于韩国抗倭的历史。

        1602年,利玛窦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图中包括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即南极洲与澳洲)。此图在晚明的地理著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1639年,顾炎武(1613年-1682年)始著《肇域志》,他于此年开始大量搜索史籍、实录等资料。

        1640年,徐霞客(1587年-1641年)完成《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曾到访的地理等资料。

         七、化学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于《本草纲目》记载了约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馏、蒸发、升华等科学技术。

        1637年,《天工开物》把铅、铜、汞、硫等元素看成基本物质,而它们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洐生物质,产生了类似现代化学元素类概念。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八、兵器

        1372年,制造碗口铳,相对于手铳来说铳身比较重,外形与口径都比较手铳大,必须架在木架上射击。

        1377年,制造手铳,形体较轻,口径比较小,可以安装入木柄以持以使用,类似手枪。

        1453年,制造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1524年,制造佛朗机炮,原本由欧洲葡萄牙传入的一种早期的后填装滑膛加农炮。

        1549年,制造水底雷,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为雷壳,油灰粘缝,以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纵击发,比较欧洲制造及使用水雷早了逾200年。于抗日援朝时,明朝海军使用了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为世界历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较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争早近3个世纪。

        1558年,制造较西方尤为精绝之鸟铳,是以火绳作为点火装置来击发的火器。

        1580年,戚继光(1528年-1588年)自制自犯钢轮火,功能类似地雷。

        1590年,制造水底龙王炮,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时爆炸物。水底龙王炮以牛脬作为雷壳,内里安装有黑火药,以香点燃作为引信,凭借燃烧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1598年赵士桢(约1553年-1611年)编写《神器谱》,记载了明末军队使用的各式武器,显示了明朝先进的火器制造水平。

        1621年,出版茅元仪(1594年-1640年)《武备志》,此书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此书于清乾隆年间被禁。

        1637年,制造混江龙,与舰船直接接触而引发爆咋。

        制造铁壳地雷,为世界上最早由钢轮压火击引发爆炸的铁壳地雷。铁壳地雷被明朝陆军广泛地装备,并且于江浙地区多次使用其以重创倭寇;欧洲到18世纪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翼虎铳:三管骑兵铳,用以伏路极便,缘其体短,可心藏匿,可以多放,手不离刀,急则可以当盾格斗,远近俱堪杀敌,又可自卫。

        制造虎蹲炮,长2尺,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外形像似蹲卧之虎。于开火前,需要先装填5钱重的铅弹或者石子上百枚,再使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者大石弹压顶,于发射时,大小子弹一同飞出,杀伤力惊人。该炮重量轻,体积小,尤其适合于骑兵使用战马直接驮带,由此催生了明朝陆军骑炮兵,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支骑炮兵,领先了欧洲约200年。

        三桅炮船:仿制荷兰战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3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

        1643年铸造开花大炮一门,口径为305毫米,名曰破虏大将军炮,此炮用于装备明水师三桅战船,后装击发。比英国著名的阿姆斯特朗舰炮早了200多年

         九、造船及航海技术

        明朝初期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技术更是首屈一指的。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相比数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明代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时代,明代初期我国在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十、冶金技术

        冶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采矿方面,明代已经采取“火爆”法。在明代发明了炼焦法,并改进了鼓风备,增加了冶炼炉的温度,并可以使炉子变大,从而使冶金生产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比较大的提高。

         我国古代科技虽然发达,但多偏重于实用性,缺乏西方古典科学就有的严谨理论逻辑性,这是我国古代科学自身的短板 。明朝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巅峰,之后清朝乘着夕阳的余晖在康乾进入古代最后一个盛世,最后在内忧外患中衰败灭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